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间的差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间的差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间的差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欠缺。
(个人观点:
成功的教育是启发性教育,失败的教育是灌输性的教育)
研究性学习在法国
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
重哲学、重历史、重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较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育人方式提出了挑战,法国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阶段。
1990年由现任总理若斯潘领导的教育改革主要在制度层面,1994年开始转向重视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和课程改革。
所有的改革措施中,最突出的是两条:
其一,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加强“个别化教学”;
其二,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
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首先于1995——1996学年在初中二年级开始实验,称“多样化途径”(Pareoursdiversifies)。
该实验由学校领导自主决定是否参加,校内也由教师自愿报名参加,并不强迫一律实施。
至1997-1998学年,全国各学区都有一部分初中开设了"
多样化途径"
课程,其中巴黎学区109所初中有33所参与实验。
法国教育当局认为,学科教学的分隔,是影响学生获得一般概念、建立学科之间及与周围环境联系的障碍。
学生根据兴趣组成小组自主学习,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过的知识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
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
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是惟一涉及该年级教学大纲各学科内容的课程;
它既不是优秀学生的专利,也不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而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它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但它和课外活动不同,不是课外活动的派生物。
考虑到初中生知识能力等实际情况,“多样化途径”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
活动一开始,首先由各学科教师2-3人自由组合成教师指导小组,提出一个涉及指导教师所属学科知识内容的课题,然后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按每周2学时设计一整套活动方案,以此作为指导学生的依据。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不同课题方案,可跨班级也可在本班级内组成课题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2000年6月,笔者在巴黎罗丹中学调研时,曾比较深入地观看和了解了一个由英语、法语和音像摄影教师组成的三人小组的课程实施情况。
该小组的研究课题为“用多种方法与北美学生通讯”。
教师设计了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增进与不同国家孩子的友谊,以便认识、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提高在法语和英语的说、写方面的双语能力;
培养团队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能在摄像机前表现自己;
学会使用现代通讯手段。
整个活动持续一年,共30次,每次2学时。
分准备(3次)、观看和评论英语原版电影《战争之星》(6次)、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圣诞》并设计圣诞活动(7次)、介绍巴黎市内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和遗址(1次)四个阶段。
活动期间,教师有布置有要求,经常要求学生变换与北美学生通讯联系的方式和手段,引导欣赏北美学生的作品和异国文化,学生则始终趣味盎然地投入其间,英语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多样化途径”的实验结果得到了教师、学生、督学、家长等有关人士的好评。
1999年法国政府又规定,从2000年9月起将这一实验从初二推向初三,规定在初中三年级新增加“综合实践”课(Travauxcroise)为所有初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每所学校至少要安排两个学科开展这项活动。
这一课程同样强调多学科综合和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不同的是,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有个人成果,这一成果可以体现在集体工作中,但打分结果将计入学生初中毕业成绩中。
与初中几乎同步的是,1996年法国又开始在大学校预备班开设“适度发挥学生创造力”(Travauxdinitiativepersonnellleencadres简称TIPE)课程。
大学校预备班属于法国高中后教育,学生从已获高中会考证书的高中生中挑选,数理化成绩都非常优秀,是法国培养高层次管理、科技、工程师人才的摇篮。
TIPE课程被规定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占学年总课时的10%。
学生2-3人组成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对学科已有成果进行批判性的研究,鼓励学生介入学科前沿,强调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大学校预备班的教师素质一流,队伍整齐,加上学生人数较少,指导十分到位,因此TIPE课程的开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一结果,更坚定了法国政府加大加快推行此类课程的决心和信心。
1998年4月,里昂“全国高中改革会议”第一次布置要在高中实验“移植”大学校预备班TIPE课程的成功经验,称做“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Travauxpersonnllleencadres简称TPE)。
1999年12月6日,法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关于1999--2000学年在高中二年级开展"
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
实验的通知》,正式拉开高中实施TPE课程的序幕。
然而,一方面由于高中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安于现状,对改革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教育部对在高中推进TPE的困难也估计不足,操之过急,有些技术性问题没有处理好,于是高中的TPE课程推进过程一波三折,很不顺利。
2000年3月16日,法国出现了主要针对TPE的第一次全国中学教师游行罢工,有近80万教师参加,占全国中学教师总数的80%。
3月24日,又有第二次全国教师罢工活动。
至于地区性的罢工更是此起彼伏,直到5月25日巴黎地区的教师还在教育部附近集会游行。
教师的反对导致教育部长下台,新部长JackeLANG于3月31日受命接任。
面对巨大的压力,教育部新部长进行一番调研后,在4月27日对新闻界的谈话中明确表示,有鉴于200多所高中TPE实践已经初见成效,在学生和老师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教育部将继续逐步地有条不紊地在全国普通高中推广,并把它放在当前整个教育制度改革的中心位置。
同时新部长也指出,再好的改革,如果不具备成功的条件,最后都将转过来反对它自己。
于是他决定了两项相关措施:
制定教师和学生都能接受的实施日程,提供必要的信息与资料费用。
2000年6月2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再次颁布《TPE实施方案》,将TPE的实施视为高中改革的方向,要求于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在每所普通高中高二年级选择一个班级进行实验,2001年1月,所有的高二年级学生都得参加TPE的学习,一直持续到高三毕业,其成绩计入学生本门课程的毕业会考成绩。
这就再次表明了政府决策部门在高中推进TPE的决心。
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法国政府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是发挥教育部在TPE课程实施中坚定明确的领导作用。
法国是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课程历来都体现国家意志,由国家控制,这一次也不例外。
法国教育部通过部颁文件,将TPE的性质、课程的定义和目标、课程定位共施步骤和要求、如何管理及评价、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涉及课程实施的各种要素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有的虽然只是一两句话,但对教师认识和实施这门新课程非常关键。
由于法国高中的TPE是安排在高中主要学科教学中进行的,因此2000年6月颁布的《TPE实施方案》,特地给文学。
经济和社会科学及科学等系列的老师列出了18个主题目录和隶属于主题的200个课题目录,以求打开教师的选题思路,让教师在学期结束时就可以思考和备课。
为了及时反馈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教育部成立了国家级专家指导小组,同时要求在学区层面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其任务是推动、调研、总结和反馈本地的TPE实施情况。
教育部保证拨款1.2亿法郎,用于各中学信息资料中心的信息设备和图书资料建设,争取在9月份开学前,将相关资料准备就绪并发放到所有学校。
上述措施为TPE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是将教师视为实施TPE的关键。
连续3个月的示威,使教育部深感实施TPE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并让教师学会在参与学生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
《TPE实施方案》首次将课程目标的设置分为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2000年7月2日,在教育部办公大楼内,教育部部长、办公室副主任AndreHUSSENET先生明确告诉笔者,没有教师的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TPE。
为此,教育部决定拨款5000万迭郎优先用于高中教师培训,有关教师将优先安排参加每周2小时的有津贴的相应培训。
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总督学局还和国家教育资料中心联合建立一个网站,专门发布有关TPE的信息和相关经验,供高中教师随时调阅和交流经验;
开辟教师论坛,以便教师比较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最好的答案,与专家、尤其是大学教师一起讨论学生正在研究的课题。
三是加紧制定TPE的评价方案。
评价是标准,更是导向。
有着200年教育督导历史的法国深知评价方案对课程实施的积极作用。
由于法国高中学生从高二开始,一个课题的研究持续两年(高二主要做选题和围绕课题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工作,高三做研究工作),教师对学生高二成绩单独评价,高三时则将评价结果折算后计入高中该学科会考的成绩内。
因此,事实上对TPE的评价要做两套评价方案。
法国同行都认为,这是TPE最困难的地方。
目前,法国中央和地区的督学正在加快步伐,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一些学校的老师也根据自己的实践,对TPE的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目前已经有个别学科的评价方案(草案)出台。
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在法国已经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校预备班统一开设,形成相互衔接的课程系列。
亚洲国家受儒家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的教育改革方案中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
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都先后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增加了类似我国研究性学习的板块。
其中日本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统一增设“综合学习时间”,其课时为小学每学年105-110课时,初中为每学年70-130课时,分别占总课时的8%和9.3%,高中总课时为150-2I0课时,为毕业必修学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0年9月颁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中,将“专题研习”列为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并规定:
“专题研习”是指就特定的题目进行探究,题目可由教师或学生自行制定。
专题研习有助于提升学习能力和拓阔学习领域,发掘学生兴趣和潜能及从学习过程中掌握问题的重心、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从多角度看问题,发展高层次的思考能力,以及培养与别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及自学的态度。
”然而事实上,香港有一些中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自发地开展了这一课程的实验。
由上可见,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一种国际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美国渗透式教育及启发
一、美国的渗透式教育
美国的渗透式教育强调学校管理、数学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渗透性以促进不同学生个体的发展。
1、管理
美国学校在管理上,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特色。
美国的许多学校,包括从小学到大学在学生管理方面都比较松散,只要学生不违反法律和校纪,学生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学校不能干涉;
而校方如果破坏纪律则会遭到学生的指控。
2、教学
美国教学方式不以教师灌输为主,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一套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教师十分注重调动和迎合学生的兴趣,常常运用许多幽默、故事和诙谐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自身教学特点还表现在特别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使得学生在学习初期往往对所学的内容不太清楚。
对于这一现象,扬振宁教授认为,这种美国的渗透式教育从知识的学习角度来看,它不在于给学生什么明确的、系统的知识,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点一滴的体会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3、教育
(1)注重公民教育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上,美国的渗透式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各个阶段的层次性和渗透性,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发展结合起来,为学生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员作准备。
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主要传授一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好公民。
这就是要求学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教育使学生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影响社会,协调好人际关系,为大家的共同利益做出贡献。
(2)重视联系实际
在德育方式上注重启发诱导,联系实际,避免直接讲授规则或强迫灌输某种意识形态。
为了避免课堂教学或讨论流于形式,渗透式教育把现场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形式。
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旁听审判大会或政论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以及联合国大会等。
(3)加强环境教育
美国学校的渗透式教育还表现在加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上,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美国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的条件,环境优美,设施齐备。
在精神环境上,许多学校都设有自己的校训、校旗和校徽,一些学校还悬挂学校创立者以及历任校长的照片。
在加强精神教育上,美国中小学校都按规定开设了《美国历史》、《美国宪法》、《西方文明史》等课程。
美国渗透式教育还通过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学生进行反映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教育。
美国不惜巨资修建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堂、航天博物馆等,作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地。
国会大厦专门为中学生免费开放参观学习、航天博物馆同样随时接纳学生们来观赏学习。
显然,渗透式教育正是通过这些物质的和精神的展示和宣传,使美国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每个青少年学生心中。
二、渗透式教育的启示
1.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管理渗透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管理工作上与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特色”相去甚远,有的学校仍把学校管理视为只是领导者的事,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领导的地位。
应该看到,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体,他们具有一定的潜能积极性,我们必须创造较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学校管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这样,使学生在管理的实践中既得到锻炼又受到教育,既培养了敬业精神和提高了管理能力,又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
另外,美国渗透式教育在管理中“宽松+规则”的做法值得借鉴,即对学生的管理不能严格死板,除有效地发挥规章法纪的作用外,不过多地管束学生,使每个个体的个性在宽松的环境里得到健康地发展。
2.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根据美国的课堂上渗透式教育的做法,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到:
一是摆正师、生位置。
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科学地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适时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二是注重趣味教学。
教师的讲授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精当,不可“灌输”与“注入”,以趣激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运用有趣味的语言、形象的举止、新颖的活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苦学”为“乐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突出学法教学。
课堂上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而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怎样会学”。
鉴于美国渗透式教育中注重“过程”教学的做法,我们必须突出学法教学。
为此,教师必须掌握学法教学内化训练的原则和方法,即学法知识的传授与元认知(关于认知的认知)训练的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的结合,专门训练与渗透训练的结合,持续训练与效果反馈的结合。
只有这样进行学法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终生受益的“会学”能力。
3.德育内容要具有丰富性,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根据美国渗透式开展德育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青少年学生如何进行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
首先在内容上主要开展:
一是分层次地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
二是道德伦理和法纪教育;
三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四是艰苦奋斗和努力成才教育;
五是“五讲四美”和做“四有”新人教育,等等。
其次在教育形式上,除课堂上正面道德教育外,还要通过法纪(规章制度)规范人,典型(榜样)引路指导人,校园文化陶冶人,社会实践锻炼人,正面与负面结合教育人,等等。
总之,让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事事时时处处都渗透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美国的教育
目前,美国强调中小学高质量教育,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如说。
1、教育观念方面:
十分强调个性化和协作精神的结合,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教学内容方面:
教材形式多样化,固定课本与教师补充材料结合使用;
教学安排多元化,学科性系统性内容与专题性综合性内容并存;
教学内容广泛化,大幅度精简传统、陈旧的知识内容的同时,大量广泛增加新兴的、现代的知识内容。
3、教学要求方面: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又一个明显特点是教学要求的多层次。
即使是必修的数学课的代数,也有高、中、低几种不同要求的教材供学生选择,然后分班教学。
同时,不管是哪种要求的教材,在相同知识的总体要求上大都不高于我国的通用教材,特别在理论深度、逻辑的严密性和习惯的技巧性上,更是大大地放低了要求,降低了难度。
因此,即使是学习高要求教材的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发挥自己在体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爱好。
4、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形式从教师全班性的教和学生个体性的学,变为小组化的集体性教学。
一般中小学的教学形式,不像我国这样是实行全班性教学的。
他们的座位基本上是四人一组,集群教学。
教师既可全班讲,又可按小组进行教学指导。
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笔记本、变为投影、电脑、计算器及各类教具、学具、实物的综合使用。
所有教室,都配有投影仪;
学校配有电脑房;
中学都配有50~100台能显示函数图像的计算器,让学生在数学课上轮流使用。
教学方式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传授,变为同时强调实际应用和在实地进行教学,在应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解决”已成为美国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学和初中的教学十分活泼,教师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了不少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不大,教师主要在课内当面进行矫正。
而初中以上学生的作业,往往已不仅是一般的习题,而是学习报告,如调查报告、心得报告、课题报告等。
由于上述几方面的特点,美国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
学习知识面宽,兴趣广泛,熟悉电脑,注意协作,重视联系实际,不愿意学习不大有用的东西。
因而,美国学生有较强的研究能力、适应能力和务实能力。
从美国作文课看美国的素质教育
一位名叫德优的女教师,面对班上混乱局面,微笑地布置给同学们一道作文题:
“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报告。
”
这道作文题,使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
此种作文可以培养和锻炼5种能力:
一、抉择能力。
经过慎重考虑,选择、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
二、思维能力。
如确定何职业,如何从现在起为实现未来理想而努力学习,是需要作许多独立思考的;
三、写作能力。
即写一份“针对未来的职业”的文字报告;
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即访问一位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关的人;
五、口头表达能力。
即在班上向老师和同学作口头报告。
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可以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
美国的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他们自己的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
美国的作文课,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
这些都是中国的作文、作业所欠缺的。
中国的作文总的来看,显得纸上谈兵,好像只是玩弄文字技巧而已,谈不上关注学生自己的发展或国家民族的命运,对真正表达学生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去甚远。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习美国作文的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所以它有可能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学校常常把平时作业与考场考试等量齐观。
“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中国教育是课堂交稿,逼得有的孩子们临时胡编乱造;
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了父亲,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出来了。
”可见,美国教师深谙作文法则和教学规律,这些法则和规律很好地体现在教学、作业设计和完成作业的要求诸方面。
而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应用文,既避免了说假话、空话,又有相当的难度,日后工作也能派上用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的作文教学,对于我们学校各科教学改革是有诸多启示的。
目前正在实施的“减负”,将为学生接触社会与实践、为素质教育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从六国的教育看中国的素质教育
为了追求或顺应“平等、效率、需求”这一主旋律,各国的教育改革犹如太阳底下的一面三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