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金融学案例分析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189440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金融学案例分析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金融学案例分析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金融学案例分析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金融学案例分析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金融学案例分析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金融学案例分析复习文档格式.docx

《完整word版金融学案例分析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金融学案例分析复习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金融学案例分析复习文档格式.docx

答题要点:

1.“一国四币”的互相兑换和流通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及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必然结果,它有不少有利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岸四地的货币互为流通有助于经济合作的深化及台湾问题的解决。

第二,“一国四币”的互为流通有利于四地人员的往来。

  第三,四币的流通对大陆华南经济圈的形成发挥了较大作用,也将对中国大西部的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因为(以香港为例):

(1)香港地区的法定货币为港币,人民币为外币,不符合劣币驱逐良币的前提;

(2)港币和人民币均为纸币,不能与金属货币自由兑换;

(3)当局可以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来稳定币值,稳定汇率;

(4)政府垄断纸币的发行权,民间无权铸造与销毁纸币。

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

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的母公司花旗公司(Citicorp)和旅行者集团(TravelersGroup)宣布合并,这一消息给国际金融界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这次合并之所以引入注目,不仅仅是因为其涉及1400亿资产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一次合并,更重要的在于,一旦这次合并得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批准,合并后的实体将成为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于一身的金融大超市,从而使“金融一条龙服务”的梦想成为现实。

花旗公司原为全美第一大银行,1996年美国化学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后,屈居次席。

旅行者集团是—家总部设在纽约的老字号保险金融服务公司,是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中的一员。

早期以经营保险业为主,在收购丁美邦经纪公司后,其经营范围扩大到投资金融服务领域。

1997年底又以90多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所罗门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该公司已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

至此,旅行者的业务已包括投资服务、客户金融服务、商业信贷和财产及人寿保险业四大范围。

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命名为“花旗集团”(Citigroup)。

旅行者集团首席执行官斯坦福·

韦尔和花旗公司董事长约翰·

里德同时担任花旗集团董事会主席。

根据协议,旅行者集团的股东将以l股换新公司1股,花旗公司的股东将以l股换新公司2.5股的方式获得新公司的股份。

合并完成后,原来的两家公司特务持新公司股份50%。

根据两家公司原来的财务及业绩计算,新组成的花旗集团1997年的资产为7000亿美元,流通股市值超过440亿。

以市值而言,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新组成的花旗集团将集中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消费者信贷、信用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经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及地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等业务。

韦尔说,新集团将成为一家经营全球多元化消费者金融服务的公司,一家杰出的银行,一家全球性资产管理公司,—家全球性投资银行及证券交易公司,一家具有广泛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

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即将合并的消息在世界金融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欧、日对此极为不安,欧洲舆论呼吁欧洲金融界尽快采取类似的兼并行动以防止美国金融界独霸全球;

日本认为,花旗集团的出现使日本中小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同时也将冲击亚洲金融界。

可以预料,花旗集团的出现将在美国乃至世界的银行与金融服务公司之间引起新一轮的兼并和合并浪潮,从而形成更多业务广泛的金融集团公司。

本案例中,你认为有哪些原因促使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

要点: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一切经营活动根本动机就在于利润最大化,并购作为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当然也不例外。

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自由化、全球化,各国金融当局日益放松管制的背景下,金融竞争空前激烈。

在追逐利润的商业冲动下,商业银行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倾向于利用并购的手段。

因为通过并购,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低市场进入成本。

(2)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本案例即充分体现了并购的上述两个优势,并购后的新集团公司,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可以充分获取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好处。

 

某镇政府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决定再上一个投资5000万元的大项目,可是资金不足,镇长找到当地农业银行,希望给予贷款。

银行行长没有表态,因为该镇政府前几年搞了几个工程项目都没成功,欠银行几千万元贷款无力偿还,可该镇长却对行长再次表示:

“反正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再说,即使损失了,银行多印些票子就行了。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相关理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以为银行行长应如何答复?

2.请说明这样答复的理由。

1.银行行长应拒绝给予贷款。

2.理由主要有下面几个:

(1)农业银行属于商业银行,它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没有银行利润,农业银行就无法运营。

该镇政府尚拖欠银行几千万元贷款无力偿还,又想再贷5000万元上新项目,这不符合银行贷款原则,所以农业银行拒绝贷款是正确的。

(2)农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居民的储蓄存款。

企业单位从银行贷款,是对银行的负债,要偿还利息;

银行吸收存款,又是对储户的负债,同样也要付出利息。

(3)老百姓把钱存入银行,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

假如借款的企业单位失信,向银行贷款而不按期还本付息,银行就不能正常工作。

长此下去就会例闭,老百姓就会跟着倒霉。

(4)在我国,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帐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从总体上说,银行的钱要从国民经济的总体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而不是某个企业可以随便乱花的。

(5)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货币发行银行,而农业银行是商业银行,无货币发行权。

银行发行货币必须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相一致,不能乱发。

如果纸币发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

最终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镇长的话是缺乏金融知识的,是十分错误的。

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在卢纳商店,一个巧克力棒值600万第纳尔。

短短的一则通告指示:

“物价提高90%。

”这家店在世界其他地方只能算一个小本经营店,要不是店里的电脑不能处理三位数变动,物价甚至应该上升100%。

到现在为止这是经理Nikolic先生3天内第二次提高价格。

他用拖把挡住门,以防止讨价还价的顾客进来。

电脑在标签纸上打印出新价格。

经理和两个助手忙着把纸撕下来并粘到货架上。

他们以前是把价格直接贴到物品上,但物品上贴了这么多标签,让人很难弄清哪个是新标价。

4个小时之后,拖把从门口拿走了。

顾客进来,搽搽眼睛看着标签,数上面有多少个零。

当电脑打印出另一种商品价格时,Nikolic本人也看着,这是一台录像机。

他自言自语:

“是几十亿吗?

”准确地说是20391560223第纳尔。

他指着自己的T恤衫,T恤衫上印着一个词“不可思议”,这句话是对塞尔维亚经济的绝妙写照。

“这简直是疯狂”他说。

除此之外你还能如何描述它呢?

自从国际社会实行经济制裁以来,通货膨胀至少每天是10%。

如果把这个数字换算成每年的比率则会有15个零——高到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塞尔维亚,在凯悦酒店1美元换到1000万第纳尔,在共和国广告上急需用钱的人要换1200万第纳尔,而在贝尔格莱德地下社会控制的银行里要1700万第纳尔换1美元。

塞尔维亚人抱怨说,第纳尔和卫生纸一样不值钱。

但至少在目前,卫生纸还很多。

据说隐蔽在贝尔格莱德一条道路后面公园中的政府印钞厂正在一天24小时印制第纳尔,以力图与加速的通货膨胀保持一致,反过来无止境地印第纳尔又加速了通货膨胀。

相信只要发钱就能安抚反对者的政府需要第纳尔来为关门的工厂和机关中不工作的工人发工资。

它需要钱购买农民的农产品。

它需要钱为走私掠夺和其他避开制裁的方法筹资,以便运进从石油到Nikolic店里的巧克力棒的每一种东西。

它也需要支持兄弟的塞尔维亚人在波黑和克罗地亚打仗。

一位外汇交易者拿着500万张价值8亿第纳尔的钞票说:

“这些钞票是刚印出来的。

”他说,他从一家私人银行得到这些钞票,私人银行是从中央银行得到的,而中央银行得自于印钞厂——这是把黑市和财政部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罪恶管道。

“这是集体疯狂”,外汇交易者一边说,一边诡异地笑着。

 

1.根据上面的资料分析,通货膨胀发生后,社会上哪些人是主要的受害者?

2.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我们该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1.受害者主要有以下几类:

(1)债权人。

由于大多数贷款没有完全指数化,所以,通货膨胀上升就意味着,债权化,而且,通货膨胀经常通过税制严重地伤害投资者。

投资的全部收益都要纳税,包括那些只抵消了通货膨胀的收益。

(2)现金持有者。

通货膨胀也使人们持有现金代价高昂,因为当他们持有现金时,现金失去了其价值,造成了财富再分配的社会问题。

(3)对于有外汇或不动产的人来说,通货膨胀对他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于没有不动产的人来说,通货膨胀好比是一笔额外的税项,其实质财富会变得愈来愈少。

因此通货膨胀可被看作不平衡地加于社会税项,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增加贫富之间的差距。

2.作为普通居民应对通货膨胀的良策:

减少手中的现金资产,持有实物或有价证券。

这里的现金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因为在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为负,购买力仍会遭受损失。

所以最好是购买不动产(主要是房屋)、贵重金属或有价证券。

通货紧缩的案例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不久,在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就开始出现出一系列通货紧缩性征象。

对此,日本政府虽也一再告诫“日本经济正面临着陷入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危险”,但始终都未承认日本经济已经处于通货紧缩状态。

直到2001年年3月16日讨论2001年3月《月例经济报告》的阁僚会议上,前森喜朗政府才公开认定“现在的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

根据日本官方观点,此次日本经济出现的通货紧缩状态在战后还是第一次。

以往物价下跌大多具有局部性和短暂性的特点,而这次日本的物价下跌却具有全面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即一方面表现为几乎全部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同时呈现下跌态势,如在1999和2000年,不仅综合批发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3个和0.1个百分点,而且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3个和0.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物价下跌已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一种长期态势。

如在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间,日本综合批发物价指数有8年呈下跌态势。

尤其是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在1999和2000年也出现了战后从未有过的连续两年下降的情况。

进入2001年,日本物价总水平的下降趋势更加强烈,前6个月无论是批发物价还是消费者物价,月月都是负增长,其中消费者物价在5月份还创了单月下跌的最高纪录。

当前日本通货紧缩的一个突出特点:

它是在日本政府长期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的背景下形成的;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与巨额财政赤字和超低利率水平等正常情况下不应同时出现的现象目前却纠缠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回升,连续推出了力度强大、规模空前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

一方面,从1992年8月起连续10次推出以减税和增加公共事业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涉及财政收支规模达130万亿日元之巨。

其后果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财政危机空前恶化。

另一方面,日本银行也不断推出以降低官定利率为中心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从1991年7月起连续下调官定利率,到1995年9月第9次下调后已降至0.50%,并将这一超低利率水平一直维持了5年之久。

此间日本银行还曾于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实行了“零利率”政策,且到2001年2月又连续两次下调官定利率,分别下调至0.35%和0.25%。

与1991年7月下调前相比,日本银行的官定利率已经连续下调了5.75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目前日本的官定利率不仅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低水平,而且也创了连续下调幅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愈演愈烈的通货紧缩,已经并仍将对日本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造成多层面的消极影响。

一是恶化了企业经营环境,二是加剧消费需求低迷,三是加重财政赤字危机。

从1997到2000年度,日本的国税收入由539415亿日元减少为456780亿日元,3年间减少了15.2%。

在导致税收减少的因素中,除政府为刺激经济回升而主动采取的减税政策外,物价下跌导致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减少也是其重要原因。

1997年10月份,中国全国零售物价指数首次出现负增长(-0.4%),以后持续6个月保持这一趋势。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7月,我国物价已经连续22个月下降,物价不振,商品积压严重,而且到2001年初这种现象还没完全消失,这在建国的历史中也没有出现过的。

按经济学的解释,这是典型的通货紧缩。

1.根据上面的描述,请解释什么是通货紧缩?

2.试分析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

要点

1.所谓通货紧缩,是同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是减少货币发行量以提高购买力或减轻货币贬值,并引起物价普遍下降的过程。

通货紧缩通常与经济周期中的萧条阶段相关联,当经济进入萧条阶段时,银行收缩银根,减少信贷,这就引起了通货紧缩,进而引起物价普遍下跌与生产衰退。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有两个特征,一个伴随。

一是货币供应量的下降,二是物价持续下跌,再就是它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

2.我国出现通货紧缩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债务方面的原因。

80年代中期“拨改贷”政策实行后,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建立在企业对银行负债的基础上,当企业负债达到一定程度,面对“过剩”的市场形势,银行出于风险的意识,将自动收缩信贷。

这时企业则因为盈利的大部分被银行利息所占有,利润率下降而出现预期投资意愿下降。

二是投融资体制方面的原因。

随着银行体制的改革,银行贷款越来越谨慎,出现了“惜贷”现象。

同时非国有银行并没有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使许多非国有经济得不到贷款,投资乏力。

三是社会缺乏资产重组机制。

通货紧缩是同供给过剩直接相关的。

供给过剩又是同重复建设密不可分的。

重复建设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本来可以通过企业关闭、资产重组及时加以解决,但在目前中国缺乏破产倒闭等“退出机制”的情形下,必然导致矛盾不断激化。

9.11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2001年9月11日,恐怖组织对美国世贸中心大楼的袭击,不但使美国的航空与保险业陷入困境,而且也扰乱了美国支付与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方面,企业与个人对流动性的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不确定性的增加和资产价格的下降也削弱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这一切,对已陷入衰退的美国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9.11事件”对经济复苏的不利影响,美联储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以图恢复市场信心和保证金融与支付体系的正常运行。

下面是美联储为“9.11事件”所采取的六大措施,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首先,美联储通过其在纽约的交易中心以回购协议的方式为市场注入大笔资金,2001年9月12日,美联储持有的有价证券金额高达610亿美金,在此之前,美联储日平均证券余额仅为270亿美金。

第二、美联储通过再贴现直接将货币注入银行体系。

9月12日的再贴现余额高达450亿美金,远远超过在此之前的5900万美金的日平均余额。

第三、美联储联合通货监理局(OCC)劝说商业银行调整贷款结构,为出现临时性流动性问题的借款人发放专项贷款。

并声称,为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这一目的,美联储随时准备提供必要的援助。

第四、由于交通运输问题妨碍了票据的及时清算,美联储于9月12日将支票在途资金扩大到230亿美金,几乎是此前日平均金额的30倍。

第五、美联储很快与外国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对已有的货币互换协议,也扩大了其协议的金额。

最后,在9月17日清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又进一步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利率定为3%,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同日晚些时候,纽约股票交易所重新开业。

1.美联储的上述六大政策各有何不同?

哪些政策动用了一般性政策工具,哪些政策平常很少使用?

2.美联储通过哪些手段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增加货币供应量对一国经济有何影响?

1.第一、二、六属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是数量工具。

第三个政策属于窗口指导,四、五是直接的信用控制,这三项措施都是央行有选择地对某些特定领域的信用加以直接或间接的调节和影响。

尤其是第四项政策很少采用。

2.美联储通过回购协议和再贴现的方式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带来利率的下降,下降的利率刺激投资增加,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加,最终会促使总产出增加,经济发展。

二、论述题

1、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或选择一个或几个行业,比如外贸,银行,汽车等谈谈影响)

2、谈谈你对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不断加息的看法。

(可以从加息的情况,目的,意义,效果等来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