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189105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佩玉鸣鸾罢歌舞B.环珮空归月夜魂

C.朝如青丝暮成雪D.与客携壶上翠微

【答案】C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题干要求选出“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

A项“佩玉鸣鸾”借指舞女;

B项“环珮”借指王昭君;

C项夸张修辞手法;

D项“翠微”借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亦指半山腰。

AB两项中用人物的佩饰代指人,D项是用色彩代指物。

3.诗歌通常会含蓄地抒情、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B.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C.旧地烟霞在,多时草木深。

水将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D.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抒情特点的。

结合题干提示“含蓄抒情、言志”,B项“云在意俱迟”“欣欣物自私”,江水缓缓流动,和我的心一样不去与世间竞争。

云在天上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寂静孤单的春天将进入晚春,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直抒胸臆。

C项“云与我无心”,直抒胸臆。

D项“潭影空人心”,直接表达。

古诗词中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本题主要考查间接抒情。

常见的类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4.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仿佛是被草原上的飓风吹刮抛掷到了这里似的

②河水在篱墙下静静地流淌

③这汩汩的水声,就是最初吸引我们注意力的那种奇特声音的来源

④有时一大段树根仰面朝天,怒发冲冠

⑤发出小动物一样汩汩的声音

⑥河床中央倒卧着几棵粗大的胡杨和干枯了的柳树

⑦树的根须形成自然的栅栏或篱墙

A.⑤③⑦①⑥②④B.⑥④①⑦②⑤③C.⑤③①⑦②⑥④D.⑥④①⑦⑤②③

5.当下一些剧组选演员,重视颜值而非演技,你要提醒剧组关注这一问题,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只关注演员的颜值而忽视他们的演技,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演员的颜值而忽视他们的演技,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演员的颜值而忽视他们的演技,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只关注演员的颜值而忽视他们的演技,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性。

题干要求选出“语气最委婉的一句”。

应关注说话的双方身份地位年龄的差异,使用场合的不同。

题干中给出语境“当下一些剧组选演员,重视颜值而非演技”,而你的目的是“要提醒剧组关注这一问题”。

A项使用普通的问句,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引起剧组的思考和关注。

B项运用反问句,语气过于强烈;

C项运用肯定句,语气不够委婉;

D项运用双重否定句,语气过于强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鲁庄公与齐战于长勺,两军相望,此为何时!

而以“听讼用情”对曹刿之问战,何其迂阔而远于事情耶!

彼曹刿遽以一战许之,意者刿亦迂儒曲士之流欤?

观其从庄公战,以我之盈,乘齐之竭;

以我之整,逐齐之乱。

机权韬略,与孙武、吴起并驱争先。

使庄公之言,诚迂阔而不切事情,岂足以动刿之听耶?

其所以深赏而亟许之者,殆必有说也!

马之所以不敢肆足者,衔辔束之也;

民之所以不敢肆意者,法制束之也。

衔辔败,然后见马之真性;

法制弛,然后见民之真情。

困之不敢怨,虐之不敢叛者,劫于法制耳。

大敌在前,抢攘骇惧,平日之所谓法制者,至是皆涣然解散矣。

法制既散,真情乃出……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

卫乱,子羔走郭门,刖者守门,曰:

“于此有室。

”子羔入,追者罢。

子羔曰:

“吾亲刖子之足,此乃子报怨之时也,何故逃我?

”刖者曰:

“君之治臣也,先后臣以法,欲臣免之于法也,臣知之;

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夫人在缧绁之中,锱铢之施,视若金石。

子羔特一有司耳,徒有哀矜之意,无哀矜之实,人犹且报之若是,况庄公君临一国,小大之狱皆必以情,人之思报,岂子羔比耶!

狱,死地也;

战,亦死地也。

昔居死地尝受其赐,今安得不赴死地以答其赐哉?

民既乐为之死,则陷坚却敌,特馀事耳。

吾尝论古人之言兵,与后人之言兵不同。

盖有论战者,有论所以战者。

军旅形势者,战也;

民心者,所以战也!

昔晋士蒍尝曰:

“礼乐慈爱,战所蓄也。

”当时之论兵者,每如此。

柳宗元论长勺之役,乃谓:

“徒以断狱为战之具,吾未之信。

”乃历举将臣士卒地形之属。

宗元之所言,皆所谓战,而非所以战也。

乌足以知之?

(取材于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我之盈盈:

高昂B.民之所以不敢肆意者肆:

恣意

C.至是皆涣然解散矣涣:

离散D.徒有哀矜之意矜:

夸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彼曹刿遽以一战许之以我之整

B.君之治臣也小大之狱皆必以情

C.此乃子报怨之时也乃历举将臣士卒地形之属

D.虐之不敢叛者当时之论兵者

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人在缧绁之中,锱铢之施,视若金石。

②徒以断狱为战之具,吾未之信。

9.作者与柳宗元各是从什么角度“言兵”的?

请简要概括。

【答案】6.D7.A

8.①(当一个)人处在牢狱之中(最无助的时候),极少的恩惠(施舍),(也被)看作金石(般)贵重。

(“缧绁”、“锱铢”、“视若金石”被动句式,“金石”名词作状语)②只把审理案件当作作战的依据,我是不相信这件事的!

(“徒”、“断狱”“具”,倒装句)

9.作者从战争的凭借(民心)角度讨论;

柳宗元从战争的本身(军队和形势)角度讨论。

【解析】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D项,“徒有哀矜之意”,这句话是对子羔行为的评价,需要结合前面子羔所作的事来看,从前面“刖者”的语言中可以知道,当对“刖者”行刑的时候,子羔的表现是“愀然不乐,见于颜色”,再结合“刖者”对自己对子羔帮助的解释“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可以得知,子羔对“刖者”是怜悯的。

故“矜”应解释为“怜悯”。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

B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修饰词和中心词之间,的。

C项,“乃……也”表示判断,是;

第二个“乃”,副词,于是。

D项,第一个“者”,助词,原因;

第二个“者”,……的人。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比如本题中,两个“以”后面都是跟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故都为介词;

而两个“之”则不然,第一个“之”是放在主谓之间,而第二个“之”是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故用法自然不同。

第一个“乃”与后面的“也”构成判断句,“乃……也”,第一个“者”和后面的“耳”连在一起,解释原因。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缧绁”,牢狱(可以联系《报任安书》);

“锱铢”,言少(可以联系《阿房宫赋》);

“视若金石”被动句式,“金石”名词作状语,被看做像金石一样贵重。

第二句中,“徒”,只是;

“断狱”,审理案件;

“具”,依据;

“以……为”,把……当作;

“吾未之信”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应为“吾未信之”。

9.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作者与柳宗元各是从什么角度‘言兵’的”,要求“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应先到文中圈出作者和柳宗元“言兵”的文字,然后分别进行概括。

文章最后一段说“吾尝论古人之言兵,与后人之言兵不同。

民心者,所以战也”“乃历举将臣士卒地形之属。

乌足以知之”,从作者对柳宗元的评价中可以知道,柳宗元是从“军旅形势”的角度来谈论,从“乌足以知之”这一句可以知道作者的看法与柳宗元不一样,最后结合上文所写的事例,即可得知作者是从“所以战”的角度来讨论。

参考译文:

鲁庄公和齐国在长勺交战,两军对峙,这是什么时候了!

还用“依据实情审理诉讼”来回答曹刿询问战事的问题,多么不合时宜而且不切实际啊!

那个曹刿竟然用“(可以)一战”答应了他,难道曹刿也是迂儒曲士这类人吗?

看看他跟从庄公作战,用自己高昂的士气,打击齐军已衰竭的士气;

用自己的整饬军队,追击齐国混乱的军队。

(他的)机智权谋和战略,(可以)与孙武、吴起并驾齐驱一争高下。

如果庄公的话,果真是不合时宜而且不切实际,怎么能够说动曹刿呢?

曹刿深加赞赏而且马上答应他(可以一战)的原因,恐怕一定有说法!

马之所以不敢放开脚步乱跑,(是因为)马嚼子缰绳限制着它;

百姓之所以不敢恣意(妄为),(是因为)有法律和制度束缚约束着他们。

马嚼子和缰绳毁坏了,这之后(可以)看到马的真性;

法律和制度废除了,这之后(可以)看到百姓的真情。

(平时)压迫他(他)不敢怨恨,虐待他(他)不敢背叛的原因,(是他们)受到法律制度约束罢了。

大敌当前,(不免)惊慌失措,平时所说的法律制度,到此都已崩溃瓦解了。

法律和制度既然瓦解了,(百姓的)真性情就会显露出来……

子羔在卫国做官的时候,(依法)砍了一个人的脚。

(后来)卫国发生战乱,子羔逃到城门,(正好)被他砍了脚的人(在)守城门,(他对子羔)说:

“在这里有一间屋子(可以躲藏)”,子羔进了房间,追的人(找不到就)回去了。

子羔说:

“我亲自砍了你的脚,这是你报仇的时候,什么缘故让我逃脱?

”断脚的人说:

“您治我罪(的时候),先后(都是)依法来(处置)我的,希望我(能)免于法律的(制裁),我知道这事;

罪责裁定,当要用刑(的时候),您忧伤不乐,从(您的)脸上(可以)看出来,(这)又是我所知道的,这就是我让您脱身的原因。

”(当一个)人处在牢狱之中(最无助的时候),极少的恩惠,(也被)看作金石(般)贵重。

子羔只不过是一名官吏,空有同情之意,而没有同情怜悯的实际(行动),人家尚且像这样报答他,何况庄公(是)一国之君,大小案件都一定依据实情(处理),人家想要报答,哪里是子羔可比的呢?

监狱,是死亡的地方;

战场,也是死亡的地方。

以前处于死亡的境地曾经接受他的恩赐,如今怎能不奔赴死地来报答他的恩赐呢?

百姓既然乐于为他效命,那么攻陷(敌人)坚强的防御,打退敌人,只不过是小事罢了。

我曾说古人谈论军事,与后人谈论军事不同。

大概因为有讨论战争(本身)的,也有讨论战争的凭借的。

军队和形势,是战争(本身);

民心,是战争的凭借。

以前晋国大夫士蒍曾经说:

“礼乐之制、慈爱之心,是战争(应该事先)储备的(政治资本)。

”当时讨论作战用兵的人,常常是这样的。

柳宗元论长勺之战,却说:

“只把审理案件当作作战的依据,我是不相信这件事的!

”于是列举了将领、士卒以及地形之类的问题。

柳宗元所说的,都是所谓战争本身,而不是战争的根本凭借,(他)怎么能够明白这事呢?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注】。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

长、远。

10.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

请简要分析。

11.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0.①以动衬静。

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

②虚实结合。

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回到家乡。

③寓情于景。

用雪声和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11.孤独之情;

漂泊之苦;

思归(怀乡)之心。

10.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

首先明确诗歌技巧所涵盖的范畴,然后再分析颔联中的技巧,最后按照“点明技巧、分析技巧、分析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的步骤答题。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这两句是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

前句说醒,后句说睡。

“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

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

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

“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

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前一句“雪声”以声衬寂,是人物醒时的实景,后一句是诗人梦中情境,是虚景。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诗中,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

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

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3)铁衣远戍辛勤久,______________。

(高适《燕歌行》)

(4)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6)今逢四海为家日,______________。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7)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8)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

(1)江月年年只相似

(2)明月松间照(3)玉箸应啼别离后(4)古来万事东流水(5)危樯独夜舟(6)故垒萧萧芦荻秋(7)春蚕到死丝方尽(8)槲叶落山路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前者。

应注意如下词语的书写:

“箸”“樯”“萧萧”“芦荻”“槲”。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倾听风沙的低吟

孤岛

①我又听到风沙了。

②风沙是这么突然地来临的。

它那么急切而匆促地敲打我的门窗,敲打我沉睡的梦境。

而现在才三月。

三月,风沙就来叩响我们所居住的塞上边城了。

③我的屋子似乎被风沙所围困。

望窗外,在黑沉沉的大西北之夜,作一副称臣状。

我感到无比的孤独。

我感到无可奈何。

唯有忍着心去倾听这来自遥远国度之暴徒的倾诉……听着听着,一会儿如雷鸣虎啸,一会儿如雪崩龙吟;

一会儿引吭高歌,一会儿低音抽泣;

一会儿像跌宕起伏的鼾声,一会儿又如浑浊不清的鼻息……千百年来,这风沙从没有失过约,一如既往地降临大西北的各个村庄和城市、草原和森林,不管你乐意不乐意,欢迎不欢迎。

总是在春天,这样一个短如昙花美如昙花的季节。

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一溜烟似地消逝……

④大西北是沙的王国,也是风的领地。

而花朵则只能从风的脚印里脱胎而出,一如灵魂摇曳在空旷的荒野。

⑤在春天,风沙匆匆掠过大地。

我是被那样触动过的。

我来自多风雨多湖海的地方,柳烟如愁,拱桥如梦。

依稀中,记得“江南春来早”的意境。

细若飘丝的雨溅湿黑油油的土地,春苗、树木、草在一片湿漉漉中露出勃勃生机。

百鸟啼唱,春燕剪云,完成一部春的协奏曲。

而这里不是,这里是大西北,首先来报春的是风沙,是它的喘息、愤怒、倾诉。

它既是报春者,又是携眷者,同时又是葬春者。

你看不见它,假如它没带来黄沙的话。

⑥在空空荡荡、无边无际的大漠上,你只能听见交战上空发出的金戈铁马声响,感觉到一阵阵无形无色无味的呼呼呼的气流拉扯你又冲撞你,吻你摸你打你,让你站也站不稳,逼得你屏住呼吸,想将头埋入双手里。

但是你看不见它,甚至不知道它到底是谁,又是受了谁的支使的?

还有,它从何而来,面目是可爱可怜还是可憎?

你都不知道,你只能感觉到那种无处不见又无处不在的金戈铁马的声音在你体外的任何一个地方轰鸣着。

你向空中一抓,什么也没有。

而如果你向自己的胸腔一抓,倒有可能抓住一些缭绕不绝的风的余音。

你看不见什么东西,可是你的脸上常有被绵里针扎的疼痛,细细的,却密密的。

你一摸,却不见一滴血。

然而,那疼痛几天几夜地伴随你。

⑦这无形而尖锐的力量,犹如鬼神一样深不可测。

可以将草原吞没,可以摧毁家园,可以使一个女人刹那间老去十岁;

还可以让正在飞驰的火车顿时变成一堆废铁。

当然,也可以让一个诗人露出微笑,让一群无赖成为霸主。

⑧风沙,多少人渴望着它,它在北方几乎是春天的使者,盼到了风沙等于盼到了春天。

风沙,又有多少人在颤栗,因为它又糟蹋着春天,蹂躏着春天。

在塞上,最早开花的是榆叶梅,以鲜血喷发出红色花香,迎风沙和阳光而开,却又被风沙粉身碎骨地吹落,那初绿的柳树在风中疯狂地舞蹈,一边舞蹈一边撕扯自己的头发,仿佛正经历着伟大的内心疼痛。

而风沙的确又一遍遍地扫荡天上的乌云、空气中的霉烂味、地上的虫豸。

⑨风沙扫荡过的地方,一切格外清新而又晴朗。

而且在那一场大的“喧哗与骚动”过后。

会出现大静穆,大静穆中隐含着无尽的禅意。

⑩据气象专家称,春天的风沙显示着偷渡玉门关的东南暖流与统治塞上的西北寒流的一场全面的较量和搏斗,看谁能最终占领亚洲中心腹地这个大盆地。

在双方的交战中,风沙狂舞,硝烟弥漫,蒸腾起古战场的远景。

因为风沙的缘故,大西北的春天是躁动的,是粗暴的。

这风沙曾经将万物生灵送入地下,使多少田野毁弃,多少儿女失散。

然而,我们还不得不感激风沙。

感激它那强悍的力量砸碎了冬天,砸碎了冰封的秩序和旧腐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许多西北男儿喝着这风沙长大,脸上刻有风的雕纹,体魄里有风沙的硬骨,灵魂里常常回荡着风沙的强音——如风电雷鸣,龙吟虎啸。

我曾听说,那些在沙漠边沿嚼风沙长大成熟强悍的人,他们听惯了风沙交响的轰鸣之后,有一天突然告别了沙漠地,来到了大都市,或调到遥远的南方老家,却因为失却了风沙的低吟,而突然失眠,没日没夜地失眠。

风沙,是天神,也是魔鬼。

1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大西北风沙的特点。

1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艺术技巧。

15.作者在第⑤节中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请探究题目“倾听风沙的低吟”意蕴。

【答案】13.急切、匆促(突然来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狂暴、躁动(粗暴、强悍,有力、扫荡一切,肆虐、无法阻挡);

变化多端。

14.从听觉角度描写出了西北风沙的典型特点;

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西北风沙的气势;

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西北风沙的从不间断和覆盖面广的特征;

长短句结合,语言表达富有节奏性。

15.作者通过写江南春天的优美、诗意、细腻和勃勃生机,和大西北春天的粗犷、苍凉、雄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大西北风沙的独特感受,风沙在大西北的春天既是报春者,又是携春者,同时又是葬春者,和江南的婉约诗意截然不同。

16.大西北的风沙是春天的使者,带来清新和晴朗;

大西北的风沙砸碎旧秩序和旧理念,令人颤栗、让人孤独;

大西北的风沙铸就了西北男儿的体魄、性格和灵魂,融入了他们的生命,成为一种信念;

大西北的风沙让人感到颤栗、孤独、无奈。

13.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大西北风沙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应先到文中找出直接描写大西北风沙的语句,然后摘抄出其中概括性的词语,一般为形容词。

第二段中“风沙是这么突然地来临的。

它那么急切而匆促地敲打我的门窗,敲打我沉睡的梦境”,写风沙来的匆匆、突然;

第三段中用“雷鸣虎啸”、“雪崩龙吟”、“跌宕起伏的鼾声”、“浑浊不清的鼻息”等来比喻大西北之夜风沙的低吟,写出了风沙声音变化多端,或重或轻,或响亮或低沉,表现出大西北风沙躁动、急促、狂暴的特点。

14.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艺术技巧”,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技巧的能力。

“听着听着,一会儿如雷鸣虎啸,一会儿如雪崩龙吟;

一溜烟似地消逝”,这是一段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对象是“风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