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第5章 第2讲 人口的迁移 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86366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第5章 第2讲 人口的迁移 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第5章 第2讲 人口的迁移 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第5章 第2讲 人口的迁移 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第5章 第2讲 人口的迁移 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第5章 第2讲 人口的迁移 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第5章 第2讲 人口的迁移 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第5章 第2讲 人口的迁移 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第5章 第2讲 人口的迁移 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第5章 第2讲 人口的迁移 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

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②重要形式:

城乡间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

经济因素

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是人口迁入区

政治因素

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其他因素

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人口的自然变化、人的性别和年龄等

[特别提醒]我国的“民工流”的新变化

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出现“回流”现象。

原因主要是:

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

1.深刻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地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自然灾害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而举国搬迁

 

(2)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3)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因素

2.准确把握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发展变化

(1)社会经济因素已然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力、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

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

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考法1 结合统计图表分析、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2018·

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B.天津市

C.上海市D.重庆市

[解题流程]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当地有一部分户籍人口外出打工,且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误;

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在本地就业,C正确;

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当地老年人口比例变化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D错误。

故选C。

第2题,

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当地有一部分户籍人口外出打工,北京、天津、上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人口迁入地区,重庆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人口迁出地区,D正确。

故选D。

[尝试解答] 1.C 2.D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4·

全国卷Ⅰ)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完成

(1)~

(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解题流程] 

[解析] 第

(1)题,本题考查人口数另计算的能力,依据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等于移民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可计算出各时期人口数量,1930年约为125百万,1950年约为143百万,1970年约为200百万,1990年约为210百万,据此可判断出①图符符合该国人口增长情况,故A正确。

(2)题,本题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的计算,人口自然增长也就是不考虑移民人类的增长,依据上题计算出各代人口总数,以及图中对应的移民人口数如1910年总人口数约为90的而移民总数为13百万,则不考虑移民的人口数另为77百万;

再依次计算出1930、1950、1970、1990年的人口数量,可以看出1950-197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故选C项。

[尝试答案] 

(1)A 

(2)C

考法2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下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

①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②东部沿海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③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④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

①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②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③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④经济水平高的地区一般吸引人口迁入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②④

3.B 4.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市的增加人数≤0,即人口数量没有增加;

东部沿海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均有所增加;

中部地区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增加;

西部的甘肃、四川、贵州和重庆人口数量均有减少,占我国人口数量减少省级行政区的多数。

第4题,人口数量增加,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造成的,也可能是人口迁移造成的;

中西部众多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也都有增加,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人口减少的地区主要是人口迁出多于人口迁入;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大。

]

考法3 依据文字材料分析,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2016·

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5~7题。

5.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6.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B.①④

7.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

5.A 6.C 7.D [第5题,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经济发达,工、商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可以为外来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

外来常住人口减少反映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结合材料“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判断:

由于上海市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食品价格、环境质量、交通状况是影响人口变化的次要因素。

第6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

常住人口”。

结合我国实际可知,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和生活,因此人口迁往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适宜的就业机会多。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人口流动趋势与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的产业转移有关。

第7题,结合前面两题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原有产业(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大量迁出,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结合材料“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可以看出上海市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减少、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由此可以判断上海市今后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

知识点二|人口迁移的影响

1.历史上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

开发了新大陆,建立了一些移民国家,促进了人种、文化的交流。

2.国内人口迁移的意义

促进了国土资源的开发、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等。

3.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盲区扫描]地域文化及其对人口的影响

1.地域文化:

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对人口的影响

(1)对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代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对其影响较大。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文化区”上。

考法1 通过实例分析,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合肥市一模)下图示意京、蜀、浙、新四个省级行政区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及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

A.京、蜀、浙、新  B.京、浙、蜀、新

C.浙、京、蜀、新D.浙、蜀、新、京

2.2005~2010年四地区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  )

A.加快①地区老龄化进程,减轻了养老负担

B.缓解②地区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

C.加强③地区与外部的交流,促进了资源开发

D.缓解④地区劳动力短缺,有利于经济发展

1.B 2.D [第1题,京、浙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应是人口净迁移率较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而浙常住人口总数又明显高于京,故①为京,②为浙;

蜀是我国人口大省,常住人口总数比新多,故③为蜀,④为新。

第2题,①地区人口净迁入,年轻劳动力人口增多,可减缓老龄化进程,减轻养老负担,A错;

②地区人口净迁入,人口增多必然加剧人地矛盾,B错;

③地区人口净迁出,劳动力人口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C错;

④地区人口净迁入,可缓解劳动力短缺,有利于经济发展,D对。

读下表,回答3~4题。

200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按人口规模分组的人口迁移规模

城市规模

城市个数(个)

省内迁移(万人)

省际迁移(万人)

总迁移(万人)

占城市总迁移人口比重(%)

500万人以上

9

635

1670

2305

44.27

200万~500万人

19

599

435

1034

19.86

100万~200万人

66

537

322

859

16.49

50万~100万人

105

489

283

772

14.83

20万~50万人

61

164

230

4.42

20万以下

3

5

2

7

0.13

合计

263

2429

2778

5207

100.00

3.此表说明(  )

A.各个级别的城市都以省内人口迁移为主

B.城市规模越小,省内与省际迁移数量之比越大

C.我国城市人口迁移总规模不到0.6亿人

D.我国城市人口规模以50万~100万人为主

4.目前50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迁移的影响有(  )

①增大城市养老压力 ②促进该城市经济的发展 ③社会治安压力加大 ④城市空间利用率进一步降低

3.B 4.C [第3题,由表格可以看出:

500万人以上城市以省际人口迁移为主,其他城市以省内人口迁移为主,A项错误;

城市规模越小,省内迁移数量与省际迁移数量之比越大,B项正确;

该表格统计的是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迁移规模,不是我国城市人口迁移总规模,C项错误;

因表中没有统计我国所有城市人口规模,故不能确定D项是否正确。

第4题,表中500万人以上城市以人口迁入为主,迁移人口以中青年劳动力为主,能减轻本市养老压力,故①错误;

人口大量迁入,劳动力数量增加,会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正确;

由于人口数量增大,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突出,社会治安压力加大,③正确:

人口增多,城市中土地价格上涨,会促使城市空间利用率进一步提升,④错误。

考法2 结合社会热点,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2019·

河北沧州模拟)在我国,从城镇回农村创业已成为一种潮流。

农业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从农村流向城镇的各类人员返乡创业人数累计为570多万,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450万人。

这些“归雁”在活跃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亮点。

5.在我国,“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 ②“归雁”地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强 ③家乡气候条件的改善 ④原就业地医疗卫生水平的下降

C.①③D.②④

6.“归雁”经济给“归雁”地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B.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C.城市失业率上升

D.乡村土地撂荒,无人耕种

7.“归雁”经济创业者们具有的优势是(  )

A.市场竞争意识强,营销渠道广

B.创业理念先进,愿望强烈

C.务工经商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D.广阔的融资渠道

5.A 6.B 7.C [第5题,原就业地经济水平提高,消费水平提高,生活压力较大会成为农民工返乡的推力,①正确;

“归雁”地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强,成为了“归雁”经济的拉力,②正确;

“归雁”经济是指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气候条件几乎没有关系,③错误;

原就业地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不会出现医疗卫生水平的下降,④错误。

第6题,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7题,“归雁”经济创业者们一般都是在城市打拼过的务工经商人员,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较当地居民有很大优势。

重庆六校联考一模)360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全面展示了春运期间的国民迁徙路。

广东的东莞、佛山、广州和深圳等四个城市“空城指数”位列前五。

而江西、湖南、河南等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较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

据此回答

(1)~

(2)题。

(1)“空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B.环境质量改善

C.城市化水平降低

D.企业用工成本提高

(2)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B.社会文化因素

C.政策因素D.科技因素

(1)D 

(2)B [第

(1)题,“空城”是农民工返乡造成的,必然引起城市劳动力短缺,导致劳动力工资提升,企业用工成本提高,D对;

环境人口容量受科学技术、资源、综合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返乡对其影响甚微,A错;

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空气产生的污染少,B错;

农民工并不是城市常住人口,而且返乡是短期的,对城市化水平没有明显影响,C错。

(2)题,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影响因素是春节的来临,传统佳节合家团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属于社会文化因素。

B对。

[方法技巧]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辩证分析: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分析时应辩证全面。

2.关注区域:

人口迁移涉及迁出地和迁入地,无论是对迁出地还是对迁入地都产生巨大影响,分析时应瞄准迁移区域。

3.抓全角度:

人口迁移主要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分析时应从这三大要素入手,全面分析。

4.落脚具体: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常落脚在一些具体指标上,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随堂小测|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海南高考)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2013年后该省(  )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1.B 2.C [第1题,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

第2题,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较多,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

读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变化图,回答3~4题。

3.图中人口迁移变化的原因是(  )

A.东南地区经济发展,上海对人口吸引力下降

B.中部地区经济开发,安徽人口迁入量增大

C.浙江山地多平地少,早期以人口迁出为主

D.东部地区文化差异导致人口迁移方向不同

4.甲曲线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山东B.江苏

C.江西D.广东

3.B 4.C [第3题,上海人口迁入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就业岗位向周边省份转移,A项错误;

中部地区经济开发政策逐步落实,特别是皖江城市带建立,安徽人口以迁入为主,B项正确;

浙江早期人口以迁出为主,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方面,而不是自然方面,C项错误;

东部地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类型差异,D项错误。

选B。

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甲地以迁出为主,且迁出量先增大后减小;

山东、江苏、广东均属于东部沿海省份,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以迁入为主。

选C。

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读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完成5~6题。

5.图示反映该村(  )

A.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

B.环境优美,迁入人口多

C.医疗卫生水平高

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

6.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有(  )

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②加重就业负担 ③劳动力短缺

④土地养老杯水车薪 ⑤使环境人口容量降低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③④⑤

5.D 6.B [第5题,读图可知,该村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小,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大,说明该村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出为主,应位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A、B错;

欠发达地区一般医疗卫生条件差,C错;

该村大量劳动力迁出到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D对。

第6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村劳动力迁出比例大,会使当地劳动力短缺,养老服务难以保障,由于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出,当地就业压力小,①③对,②错。

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土地养老杯水车薪,④对。

由于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出,加强了与外界联系,从外部获得了资源,提高了该村的环境人口容量,⑤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