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学案湘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84744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4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学案湘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学案湘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学案湘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学案湘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学案湘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学案湘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

《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学案湘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学案湘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学案湘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

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地区差异

传统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时间变化

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时期

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时期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三、二、一”的格局

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由环境保护部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把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

据此回答1~2题。

1.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  )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

D.划定区域的界限,明确区域的归属

2.关于上述区域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生态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B.这些生态功能区都是独立的单元,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C.这些生态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D.每个生态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答案 1.A 2.B

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性,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

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

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黄山市——黄山毛峰茶等。

据此完成3~4题。

3.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

黄山毛峰滋味甘醇,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  )

A.市场优势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

C.科技优势D.地理环境优势

4.关于黄山毛峰茶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黄山毛峰品质优良主要是由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第4题,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

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黄山毛峰产地没有明确的界线。

5.(2018·

济南调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示意某国附属扇形岛屿,该岛石灰岩分布广泛,只有清澈的海水、温柔的海风和白色沙滩,无淡水。

海岛上植被并不丰富,但棕榈树随处可见,岛上几乎没有其他生活设施,距离城市也相当遥远。

材料二 棕榈树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极耐寒,较耐阴,成品极耐旱,但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温差。

适于生长在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轻盐碱,也耐一定的旱涝。

(1)简述该岛沙滩广布的位置及此处沙滩的形成过程。

(2)简析岛上植被不丰富,但棕榈树分布较多的原因。

(3)简析该岛缺少淡水资源的原因。

答案 

(1)大面积的沙滩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东侧(或东南)。

形成过程:

岛上主要是石灰岩,经外力风化和侵蚀产生大量碎屑物;

这些碎屑物又被搬运至近海地带;

东侧地形平坦,且处于东北信风的向风岸,风浪较大;

碎屑物经风浪不断侵蚀变细,堆积到海滩。

(2)该岛所处纬度位置,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分干湿两季;

纬度低,蒸发强烈,气候较为干旱;

该岛石灰岩分布广泛,棕榈树适合在石灰性土壤中生长;

而且也耐一定的干旱与水湿。

(3)该岛地势低平,海风吹来不易形成降水;

岛屿面积小,地势低平,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7·

全国文综Ⅱ,1~3

全国文综Ⅱ,37

全国文综Ⅲ,1~3

2016·

全国文综Ⅰ,37

(1)

(2)

2015·

福建文综,5

2014·

安徽文综,23~24

该考点往往以我国或世界区域图及热点事件为背景,以区域图辅以文字材料,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典型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以及区域内自然特征对人文特征的影响。

难度较大,出现频率较高。

考向一 区域特征判断

(2017·

全国文综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

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

答案 1.C 2.D 3.D

解析 第1题,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后黄河改由山东入海,淮河故道淤塞,因此作为南北方分界的标志,淮河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

第2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和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

第3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

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

下图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

读图回答4~5题。

4.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

A.京→冀B.闽→川C.桂→黔D.粤→湘

5.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

A.要素综合性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D.条件相似性

答案 4.D 5.C

解析 第4题,由图中图例红包流向及箭头粗细含义可知,流量最大的为图中箭头最粗的,故选D。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四位的都发生在相邻省区间,反映了地理空间邻近性,故选C。

全国文综Ⅲ)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6~8题。

6.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7.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8.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

答案 6.D 7.B 8.D

解析 第6题,由材料可知,剪纸表现的内容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图中反映出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苏浙一带景观,故选D。

第7题,图中景观为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泽国”的真实写照。

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地形和气候有关,反映了当地年降水量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的自然环境特征,传统出行工具为船,故选B。

第8题,文化在不同区域有不同表现,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等地,豫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等地,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等地,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故选D。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世界或我国典型区域图、景观图等

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成因;

说明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及成因

结合材料信息,根据区域地理特征答题模板及相关知识分析、回答

考向二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9.(2017·

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峡(下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

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

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

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

(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

(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解析 第

(1)题,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即气温、降水和风速等方面回答。

(2)题,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应为夏季,其原因主要从气温高低方面回答。

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点二 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相当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很少

较高,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提高

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高

空间结构

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交通线路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内部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对外开放大幅度增强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第二、三产业占相当大比重

发展状态

低水平均衡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

高水平均衡

1.以美国东北部为例分析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发展阶段

特征

资源和交通条件使匹兹堡成为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中心,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为主

工业中心增多,工业化区域扩大,产业结构复杂化;

人地关系空前紧张

钢铁等传统工业衰落,工业地位下降;

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升级;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2.实现区域再生的措施

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造成区域经济整体衰退,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才能实现区域高效益综合发展。

其措施如下:

(1)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环境。

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因此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D.平坦的地形

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

(2018·

湖南株洲测验)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4.图2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B.b—c—a

C.c—a—bD.b—a—c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刚刚开始,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第4题,a点第二产业比重最大,b点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可得出正确顺序是c—a—b。

天津文综,1~2

重庆文综,13

(1)~

(2)

以大时间跨度内某区域发展状况为基本信息,辅以区域图或统计图,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不同阶段的人类活动差异及原因。

难度较大。

考向一 区域资源开发不同阶段及其影响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2题。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

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

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

第2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

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故选C。

3.根据下列材料,完成

(1)~

(2)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

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原来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土地被海水淹没。

(1)简析图2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

(2)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

答案 

(1)地势低平,多浅滩;

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

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

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

(任答三点)

(2)增加湿地面积;

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1)围海造田的有利条件,主要考虑难度大小、工程量多少、围海后排水工程难易等,海水浅则排水量少,海岸线曲折则“围”海更容易。

(2)围海造田实际上破坏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沿海滩涂湿地,减少了生物多样性,“退耕还海”的意义在于缓解上述生态问题。

区域图、自然资源分布图及相关文字材料等

分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利或不利条件;

说明不同阶段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

结合材料信息,根据答题模板进行分析、回答

考向二 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

天津文综)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

4.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

图1中受“三盘暮雨”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  )

A.aB.bC.cD.d

5.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的扩展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D.文化的融合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盘山的上盘以奇松著名,中盘以怪石著名,下盘以瀑布著名。

在黄昏时刻,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上升气流加强,盘山上下皆被云气笼罩,此时山中云气弥漫,水汽较多,容易形成降水,雨水汇集下泻,在下盘地区汇聚成河,形成下盘飞瀑景观。

故本题选C。

第5题,由图可知,天津凡带“沽”字的村落,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沿岸地区。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原来的村落逐渐被城区取代;

有的村落范围不断扩大,距离河流也越来越远,因此再称之为“沽”已经名不副实,导致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难以寻觅。

故本题选A。

区域图、区域城市分布图及相关文字材料等

分析城市形成的条件;

说明不同阶段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

考点三 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

①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合作。

2.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北方

南方

自然环境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跨越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丰富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当前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

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3.西部大开发

(1)目的:

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优势:

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

(4)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5)意义

 进行西部大开发关键要做好以下三点:

①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②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

③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2)四大地区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省市简称

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

晋、豫、鄂、皖、湘、赣

云、贵、川、桂、渝、青、藏、新、陕、甘、宁、内蒙古

黑、吉、辽

(3)四大地区发展差异

东北地区

产业结构差异(工业结构:

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工业结构:

以轻型和综合性产业为主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以重化工业为主导

过渡性 

以重型工业为主

工业化差异

东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东部地区工业产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城市化差异

东部和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则比较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