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O.2理解——史料研习·
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一 英国代议制演变的过程
史料一 ①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史料二 ②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1679年
《人身保护法》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年
《权利法案》
③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
——《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
①“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
史料二:
英国宪政进程的特点
②表格中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说明持续时间长和采用渐进式变革的方式
③“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王权渐弱、议会权力扩大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
结合史实说明英国资产阶级与国王之间为限制王权持续妥协的具体表现。
[提示] 理由:
“光荣革命”保留了国王。
表现: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
确立责任制内阁;
国王“统而不治”。
(2)史料二体现了英国宪政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宪政进程对其历史发展的影响。
[提示] 政治上,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
(1)连续性:
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内阁到责任制内阁,都体现了连续性的特点。
(2)渐进性:
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
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
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制内阁。
核心问题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史料一 ①在理论上,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英国的武装部队是“皇家部队”……
史料二 英国某议员话语:
“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②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
史料三 首相的职权虽然大部分没有法律正式规定,但根据惯例③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主要有:
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非内阁大臣,领导内阁……
史料四 以首相为首的④内阁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因此,首相有责任回答议会的质询,向议会报告政府的工作。
——以上史料均摘自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
英王的地位
①“在理论上,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英王是权力的象征
议会的地位
②“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史料三:
首相的地位
③“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
史料四:
内阁和议会的关系
④“内阁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对议会负责
(1)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须经国王任命,但要对议会负责。
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提示] ①英国国王虽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却是国家元首,因而内阁首相须经国王形式上的任命,方可行使国家权力。
②首相是由经议会选举出来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因而需要对议会负责。
(2)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
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
运用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电影镜头反映的历史现象。
[提示] 议会投票产生结果之后,维多利亚女王再宣布对华宣战,这表明英国女王只是虚位,议会握有实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国王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全体内阁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以代议制为基础,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NO.3应用——对点训练·
落实强化
1.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
其基本含义是( )
A.资本主义发展导致政治制度变革
B.保留国王但是实现了民主
C.各阶层沟通妥协最终实现制度变更
D.议会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C [资本主义发展导致政治制度变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材料“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不符,故A项错误;
1689年《权利法案》保留了国王但是实现了民主,故B项错误;
1688年“光荣革命”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这与各阶层沟通妥协最终实现制度变更相符,故C项正确;
议会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故D项错误。
]
2.“光荣革命”发生后的几十年中,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这些重大变化并不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迅速发生的,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
这说明英国宪政( )
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B.不断实现自我调整与发展
C.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D.巩固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B [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而“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表明英国宪政是渐进式改革,故B项正确;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材料中“‘光荣革命’发生后的几十年中,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不符,故C项错误;
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与材料中“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不符,故D项错误。
3.(2016·
茂名二模)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
多德斯韦说:
“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
”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询的地位。
”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
A.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B.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C [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和首相对议会负责,故A项错误;
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故B项错误;
由材料可以看出议会中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故D项错误。
考点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背景
1.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队。
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各州权力很大,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
二、1787年宪法
1.联邦制度
(1)职权:
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
(2)特点: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共和制度
(1)权力职责
权力
行使者
权力职责
立法
国会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行政
总统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
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司法
最高法院
掌握司法权,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2)主要特点:
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特点。
3.影响
(1)积极:
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2)弊端:
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概念阐释]
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是组合概念。
民主即主权在民,一般由公民选出的代表掌握国家政权,即代议制民主。
共和即最高权力由多人共同行使,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
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国家最高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定。
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易误辨析] 邦联制和联邦制
邦联制和联邦制是复合制国家结构的两种形式。
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联合体,区别在于邦联不形成新的国家,而联邦则形成新的国家。
在邦联制下,组成邦联的各成员国仍然是具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在联邦制下,联邦组成单位已经不完全具有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实质:
虽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但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4.影响:
两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美国1787年宪法
核心问题 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及其评价
史料一 ①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控制自己。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史料二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教授理查德·
纽斯泰特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他认为……②三个机关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日益重要。
例如立法权由国会行使,但法院有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法官造法、法院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立法的职责。
又例如司法权,虽由法院行使,但一些带有裁判性质的权力正越来越多地由行政机关行使。
这些都说明了严格意义上的权力分立是不存在的。
——《浅谈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美国分权制衡政治运行机制的确立
①“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体现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即实行的是联邦制;
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即分权制衡原则
美国政治权力运行的主要特点
②“三个机关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日益重要”“严格意义上的权力分立是不存在的”→分权与合作相结合
(1)史料一体现了汉密尔顿的联邦制和分权制衡思想,结合上述史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理解。
[提示]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做到适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适度集权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避免分裂;
适度分权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
(2)史料二概括了美国政治权力运行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提示] 分权有利于防止独裁、腐败出现,保证民主政治的运行;
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保障美国长期、稳定的发展。
1.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1)联邦制原则: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中央集权原则: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从而加强了中央权力。
(3)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4)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并对选民负责。
2.多角度评价1787年宪法
(1)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
1787年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
联邦制赋予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
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
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
(2)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
1787年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历史局限性看:
1787年宪法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了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
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经后来修正,得以恢复)。
4.(2017·
三明质检)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这种运行机制体现了( )
A.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分割
C.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分权制衡
D.对立法权的再度分割
D [材料反映的是参议院和众议院在立法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不是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联邦政府权力分割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政党斗争的内容,故C项错误;
参议院和众议院是美国的立法机关,允许它们彼此相互绝对否决,是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在立法权内部再次进行分权与制衡,故D项正确。
5.(2017·
滨州模拟)自1789年到2003年,美国总统共用了1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大约有7.5%的总统否决被国会推翻。
这表明( )
A.美国总统权力不断扩大
B.美国难以实现权力制衡
C.政府遵循美国宪法原则
D.联邦总统维护选民利益
C [材料反映总统和国会之间互相使用否决权,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不能得出总统权力不断扩大,故A项错误;
材料“美国总统共用了1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体现了权力制衡,故B项错误;
材料中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故C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到维护选民利益,故D项错误。
6.1865年美国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其中规定:
“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为合众国而受其管辖的人,皆为合众国及其居住州的公民。
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
”这一规定( )
A.为南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C.加强了公民与联邦政府的联系
D.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C [美国通过第14条宪法修正案是在南北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得出限制州的权力,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是规范合众国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限制州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滥用,保障公民的权利,故C项正确;
题干法律条款没有消除美国的种族歧视,故D项错误。
考点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艰难的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2)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3)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宪法内容
产生方式
议会
①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②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
掌握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
①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
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影响
(1)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
(2)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提醒]
关于法国政体理解上的误区
(1)在法国政权更迭中出现的王朝大部分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并非封建王朝,比如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七月王朝等。
(2)法国近代的共和制与当代的共和制有所不同,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而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建立)开始,法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3)1875年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总统与参议院权力很大,但二者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的。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的统一
(1)背景:
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结果: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2.帝国宪法
(1)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皇帝
世袭
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
宰相
由皇帝任命
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
(2)联邦政体
①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1)积极影响:
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
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脆弱的德国民主
核心问题一 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
史料一 法国之所以要①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②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③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史料二 第三条 ④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产生。
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⑤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首脑,有任命军政要职、提出法案和解散众议院等重大权力。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特点
①“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②“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③“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体现了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曲折历程
法国总统、法院、议会的职权
④“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产生”→法国出现了代议机构
⑤“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首脑,有任命军政要职、提出法案和解散众议院等重大权力”→总统权力空前强大
(1)史料一指出了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特点与原因,“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事件?
[提示] 1875年“一票共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提示] 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
[提示] 实行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制,总统掌握行政大权,参众两院对总统的权力有一定的限制。
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
(1)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以普选方式选出。
(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联席会议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总统与参议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3)法国议会享有真正的、独立的权力,它虽受总统的制约,但与总统是并立的机构。
核心问题二 德意志帝国代议制政体的特点
史料一 第十一条 ①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皇帝。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近代部分》
史料二 (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②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两则史料指出了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皇帝”“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属于皇帝”→德皇拥有广泛的权力,可以任命宰相组阁、控制议会及立法权
②“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的色彩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议会的权力和法国的不同。
法、德两国议会权力的确立和差异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提示] 不同:
德国议会立法权受皇帝制约,无行政制约权。
说明:
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代议制民主的差异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有关马克思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观点?
[提示] 一方面,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君主立宪制,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制,与专制体制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另一方面,帝国宪法立宪是虚,专制是实,保留了大量专制主义残余,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德意志帝国代议制政体的特点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具体表现在:
(1)帝国皇帝世袭,权力巨大,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