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隽永juà
n绮丽qǐ睿智ruì
蓑毛suō喙huì
铿锵kēngqiāng鸿鹄hó
nghú
寥廓liá
okuò
黛色dà
i嵌入qià
n嗜好shì
淳厚chú
n
恬淡tiá
n清澄ché
ng
2、配乐朗读(古筝:
高山流水)
四、赏析课文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
精致、小巧、美妙。
诗:
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静态美
色素美: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
身段的大小流线型结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
适宜,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
常见
白鹤:
太大,生硬
朱鹭、苍鹭:
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
本文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
结合课文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图画之美:
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
白鹭了望图画面富有诗意:
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
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
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
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实在是:
由衷的赞叹。
韵在骨子里:
强调含蓄之美
散文诗:
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8、课文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
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晓雪的评论文章从哪些方面谈《白鹭》?
学习小组讨论
散文的多样性和随意性;
写作特点;
引用文字说明阅读时要注重阅读感受。
9、作业:
10、搜集描写白鹭的诗词。
11、仿照《白鹭》写一篇关于动物的小散文。
板书设计
色素配合
悠然之美
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深奥的语言,但是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学生在中年级就学习了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并在本册的第四组中的前两篇课文中(《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习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因此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继续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六年级继续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做准备。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借物喻人)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的《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
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
比如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
他们就像梅花一样!
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
(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
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
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
没想到什么?
为什么没想到?
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四、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
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
(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
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4—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
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
(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
花生的好处很多,……)
要求:
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
还有没有不懂的?
a根据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
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较花生苹果、石榴、桃子
不同点
相同点
启示
b反复读一读“我”说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联系生活,先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各自含义,再深入体会父亲对我们的期望。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
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
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
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
(出示演示文稿:
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作业。
语文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看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更多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老师推荐几篇文章和几首乐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认真读一读,听一听,相信你一定能从中享受到书籍和音乐带给你的震撼、快乐以及幸福。
书籍(文章)。
老舍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陈慧英的《梅花魂》、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一读这些文章,把点明中心的句子画出来。
乐曲:
《小草》、《劳动者之歌》
板书设计:
落花生 顽强的生命力
借
物有用
喻
人
默默地奉献
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听写,复习积累。
1.听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并能积累居然、开辟、成熟、吩咐等词语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3.抄写第10段父亲的话并能背诵。
二、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根据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文章简写和详写。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拓展提高,深化主题。
联系生活想一想,像落花生这样的事物还有哪些?
它们各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仿照《落花生》的写法,试着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写一写,尽可能做到详略得当。
题目自拟。
(教师可以提示:
粉笔、蜡烛表现一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青松、荷花表现做人的清高和坚贞不屈等)。
四、交流评价,习作修改。
1.自己先把自己的小习作轻声读两遍,争取用修改符号至少修改两处。
2.自己给自己评价等级星。
3.个别学生展示朗读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
1.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完成课堂小练笔。
2.继续完成第一课时的阅读作业,并结合生活实践,写出对你的启发。
第3课《桂花雨》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引起人们很多美好的遐想。
作者文笔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全文充盈着桂花香。
其中“摇花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的示范。
母亲对故乡的怀念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充分地朗读和对文本的扩充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学情分析】
一般的农村儿童对桂花这种植物不陌生,虽然缺少离乡的经历,但同处童年时期,他们对“摇花乐”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课文的题目新颖,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内容丰富,感情细腻,在对前几篇文章的理解基础上,学生对文章中作者热爱家乡之情深有体会,大部分同学会主动预习、学习。
【设计理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是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阅读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师收集桂花(数量较多)轻音乐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
同学们,“雨”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钟爱。
历史上以写“雨”而传诵久远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作是以“雨”为主题的呢?
生背诵曾经学过的诗作。
今天,我们学习的《桂花雨》却与以往写雨的文章不尽相同。
这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
你能从课题中推想到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吗?
点评: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题中的有效信息产生疑问,诱发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大意
同学们的推想是否和课文的内容一致呢?
请大家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
学生学习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消灭了“拦路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
请大家把书立起来读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错音,不读破句子。
行不行?
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汇报读书情况,师生相机评价。
大家已经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真棒。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在初读时,教师安排大量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对文本有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下文做好必要的铺垫。
三、再读展示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交流感受:
通过朗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阅读,真正作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
四、学写生字
五、总结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的生字新词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难忘的时光,今天,我们就一起伴随着琦君清新的文笔走进作者的童年,一起去感受童年里的那份“花香”“花乐”。
导入简洁明了,直接指向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精读感悟
师深情描述: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桂花?
桂花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呢?
(一)引导学生体会朗读课文体会桂花香味迷人
1、现在正值八月中秋,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
你们家有桂花树吗?
桂花开了吗?
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谈谈你家的桂花?
学生自由谈桂花盛开的景象。
(从花色,花香等方面)
2、桂花的花儿虽小,可它的香气却能——“香飘万里”。
3、仔细读读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桂花香气迷人。
(理解“浸”)
4、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么美,这么香的桂花吗?
试一试,把你们对桂花的喜爱之情通过你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二)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这么美,这么香的桂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落在我们的颈脖上。
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1、(放轻音乐)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这下,我可乐了)
3、说说,我为什么“乐”了?
体会“我”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理解“老是”)
4、“我乐了”有哪些表现呢?
谁愿意到前面来给我们大家演示一下?
5、孩子们,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用心灵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童年的快乐。
(放轻音乐,老师在教室里撒发桂花,阵阵花雨从空而落)
6、孩子们,香吗?
美吗?
面对此情此景,你们有什么话想告诉老师吗?
7、你们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告诉老师你此刻的心情吗?
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内读书,更有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感悟重点句的含义
1、(出示句子: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母亲为什么会认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
3、外地的桂花到底是怎样的呢?
请看作者原文中的描述。
(出示原文中对杭州桂花的描述)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请你读读课文,再读读作者原文中对杭州桂花的描述,找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边读边进行比较,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4、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
我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故乡的桂花与母亲结下了怎样的情缘呢?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有关词句。
(桂花给家人带来了怎样的欢乐)
5、理解体会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中,蕴涵着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通过对课文的扩充,让学生明白并不是花不如故乡的香,而是感情不如对故乡的亲。
三、比赛诵读,内化语言
童年的欢乐,思乡之情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令人回味久长。
文章不长,你们能把他背下来吗?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诵读比赛。
能不带书更好。
不能全文背诵的,也可以自己喜欢哪一段就诵读哪一段。
准备一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学生们精读课文之后,再次用朗读来汇报自己学习的效果。
四、课后迁移,升华认识
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
如《烟愁》、《月光饼》、《乡思》等,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自评:
本教学设计的特色在于:
反璞归真,以“读”为本
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本着以读为本原则,教学以读为主。
在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领悟作者的情感;
学完全文,组织学生诵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凭借教材,创设情境
这是本设计的一个亮点。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课前收集了大量桂花。
在引导学生突破“摇花乐”这一重点时,在教室里布置桂花雨这一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欢乐,让学生在文本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中体会意境,自我感悟,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中轻松、愉快、高效的学习。
务本
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整个教学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用好文本提供的资源,整个教学紧扣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领悟文本。
求实
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朴实,没有多媒体,没有其他的手段。
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将学生领入了童年那美好的时光中。
教师还注意扩充文本,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将文本扩充,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更轻松地领悟文本的内涵。
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第4课《珍珠鸟》教学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
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
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二)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
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读中感悟,培养孩子心中有爱、学会去爱,创造美好的境界。
1、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2、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教师:
作者冯骥才资料、珍珠鸟图片、音乐、《珍珠鸟》课件
学生:
让学生课前通过查资料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
教学过程一、由《捅马蜂窝》导入《珍珠鸟》
1、开学初,我们学习了课文《捅马蜂窝》,谁能为我们回忆下它讲了什么内容。
2、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
他也曾经养过鸟,那他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冯老先生那如诗如画的文章中去,进一步了解珍珠鸟。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1、教师:
朋友送给了作者一对珍珠鸟,他给鸟儿们安了一个家。
2、出示图片:
垂蔓蒙盖下的鸟笼。
正音“蔓”。
瞧,这就是那对珍珠鸟的家,如果你就是那对小鸟,你想给自己的家起个什么名字呢?
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2小节,然后来说说你起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3、交流“给家起名字”,说说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4、教师:
从作者为这对珍珠鸟安了一个温暖、舒适、安全的家,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这对珍珠鸟的喜爱)
5、朗读1、2小节。
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一起读读1、2小节。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三个月过去了,那绿蔓愈发繁茂了,突然有一天……
听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