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名篇Word文件下载.docx
《端午节名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名篇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秋节的流行始于宋代,至明清时,
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观月的风俗根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为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
观月活动约始魏晋期间,但未成习。
到了唐朝,中秋观月、玩月颇
为流行,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附:
中秋诗词:
唐朝大诗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
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
“这是诗中的诗,巅峰上的巅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哪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委宛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量已,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晚扁舟子?
哪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通“彷徨”),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穷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十五夜望月》
在唐朝咏中秋的诗篇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较为有名的一首。
诗人在鸦雀无声的夜,仰望明月,凝想着迷,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诗歌的境界,显得悠长而耐人寻思。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晚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下独酌》
阴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那一轮高悬天空的洁白
明月,自古就是人们吟咏颂扬的对像,中秋节的月亮,更令人有温
馨的感觉。
而诗人李白的感觉更是潇洒俊逸!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彷徨,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别。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夜忆舍弟》
八月十五为“团聚节”。
从古到今,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
欢离合”,旅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望深情。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晚白,月是故土明。
有弟皆分别,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先人对月,有着深沉的感情,联想特别丰富。
望月怀人,常常成为
古诗词中的题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更是幽平淡远,深情绵邈。
诗人经过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之人殷切的情
思的。
望月怀远张九龄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
唐朝诗人李朴的《中秋》中的明月形如宝镜,月夜静氛围谧,同时
也描绘了中秋均分秋景,描绘了中秋的云衢透明。
中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均分秋景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联手,更待银河完全清。
《中秋旅思》
台湾民谣《中秋旅思》中秋时团聚的日子,但是就像朱镕基总理曾
说过的那样“浅浅海峡,国之大殇”,我们漂亮的宝岛台湾仍旧流浪
国外,骨血分别的两岸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期望团聚。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
故土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
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以后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墓地
我在外面母亲在里头
而此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
中秋不不过是庆贺丰产与团聚的节日,它更是我们怀念先贤的日子,
是我们亲人的日子。
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深情怀念
了革命烈士杨开慧,到现在读来也令人勾魂摄魄,百感交集。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全部,吴刚捧
出桂花酒。
孤独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
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公元1076年中秋苏东坡身在在密州,面对苍穹中一轮圆月,反省
自己生活中的不喜悦心情复杂而又矛盾,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
满信心。
旋即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
回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该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
【篇二:
苏轼与端午】
苏轼与端午
一、端午与屈原
端午节为每年阴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
午节发源于中国,最先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以后传说爱
国诗人屈原在这天逝世,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
统节日,以环绕才干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医生屈原而睁开,流传
至华夏各地,风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
高洁情怀。
但部分地域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
龙舟竞渡在这天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风俗更是早于春秋。
端午节有
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的风俗。
二、苏轼与屈原
苏轼少年时代就喜欢屈原,熟读其作品。
到了青年时代更为崇敬。
苏轼以屈原为写作对象的作品,有《屈原塔》诗一首和《屈原庙赋》
一篇。
据清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总案》,这两篇作品是宋仁宗
嘉祐四年(1059),苏轼服母丧期满后,再度赴京途中所写的。
它
们固然是作者年青时(24岁)的作品,但已经能够见到他对屈原有
深刻的认识。
《屈原塔》和《屈原庙赋》都是以屈原的“死”作为主
题,分别从不一样的角度下笔。
这一年苏轼随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京师。
在湖北有一遗宫即屈原
的旧居,在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庙,立像祭祀,但历史的风尘已把此
时的屈原庙吹变得荒弃不堪。
苏轼见此景感慨至极,心中多年的偶
像,一个伟大的身影,一段历史的惨剧,一幕幕涌现眼前。
在含泪
祭扫屈原庙后,他满怀深情创作有名篇《屈原庙赋》,此作成为苏
轼三十多篇辞赋作品中,可谓赋学史上自成一家的作品: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土。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认为坟。
悲夫!
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犯难。
彷徨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
仞之惊湍。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认为心。
忽终章之惨烈
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可以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可以退默而深
居?
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可以力求而强谏兮,死
犹冀其感发而转行。
苟宗国之推翻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
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伤心而不可以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旧居废兮行人
哀。
后代散兮何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
斫方认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可以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于玉
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够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管兮,岂不足免得于后代。
呜呼!
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浑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
为其难兮。
虽不适中,要认为贤兮。
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屈原庙赋》不是简单表达“粉丝”对偶像的崇敬之情,全文与屈原
的灵魂对话,把偶像悲壮惨烈的一世和崇敬的爱国激情完好地浸透
在如泣如诉的笔墨之中。
字里行间流淌着年青才子对历史伟人的心
驰神往和对屈原高风亮节的衷心赞叹。
也是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也是在随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
京途中,路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没关系的
地方居然建有一座屈原塔,苏轼惊诧之余挥笔写下了五言古诗——
《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哪处,父老空哽咽。
到现在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悉,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先人谁不死,何须较考折。
名望实无量,荣华亦暂热。
医生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屈原塔》一诗是一首端午节怀念屈原的风俗诗。
“到现在沧江上,投
饭救饥渴。
”则是对这一节日的描绘:
吃粽
子,赛龙舟纪念屈原。
听说在这以前,粽子不过一种夏令食品,同
时用以祭祀水神或龙,以后代们才把纪念屈原附会上去,并流传至
今。
作者赞叹屈原不苟求荣华而追求理想的节操,从某种意义上说,
《屈原塔》就像是一个预知,宣示了苏轼将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
的选择,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直对将来充满希望。
苏轼虽自己才干横溢,但从年少时起,向来到人生的暮年,对屈原
的崇敬如陈年的老酒愈久愈烈。
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赞叹
屈原的《离骚》。
苏轼说“《离骚》价值极高,足与日月争光可也”。
最能表现苏轼对偶像“狂热”赞叹的,要算明人蒋之翘在《七十二家
评楚辞》中所引的一段话,苏轼曰:
“楚辞前无古,后无今。
”又曰:
“吾文终其身仰慕而不可以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苏轼认为楚辞
是举世无双的杰作,在亘古以来万千作家中,只有屈原一人令自己
感觉绝对没法对比。
苏轼的一世教过很多学生,他常常说:
只需熟
读《诗经》和《离骚》,作诗的全部技巧和精神就都掌握了。
不单
要修业生熟读《离骚》,他自己在暮年之际仍常读《离骚》,忘情
其中。
此时的老人是在用一世的感悟来品尝先哲,找寻境地,崇敬
偶像。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
而又须济之以学识,帅之以德行,始能产真实之大文学。
此屈子(屈
原)、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等所以绝代而不一遇也。
确实,不论东坡怎样自愧弗如,在后代眼中,他这个“粉丝”已达到
了和偶像相同的高度。
他将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使词拥有“旷”
的精华。
而东坡一生最大的功业,绝非他自嘲的“黄州、惠州、儋
州”,而是不论境遇怎样,都未曾迷失自我。
所以,在学识和德行上,
“粉丝”与偶像皆为后代仰慕的对象,这能否能够成为今世“粉丝”学
习的楷模?
“泛粉丝”时代,对“腕儿”的追星无可非议,只想重申一点:
“粉丝”
能否应跃升自己的品位,多着重精神的神往,多增添思想的沟通,
多探访知己的境地,多积淀文化的品
格。
穿越时空与古贤对话,“对接”精神让理想传承,生命进度成为
崇敬过程,这一点,苏轼做得够铁杆、够酷炫,可谓“粉丝王”。
三、苏轼与端午
苏轼端午二词勾画出北宋端午风俗画卷。
银塘朱槛曲尘波。
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
游过。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调充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太守。
在定州,四月以讽斥先朝罪名贬知英州。
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
军节度副使惠州布置,不得签订公务。
十月二日抵达贬所,时詹范
守惠州。
苏迈、苏迨归宜兴,苏过与朝云同行。
宋哲宗绍圣二年
(1095年)五月四日,苏轼作《浣溪沙-端午》:
轻汗轻轻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丽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记录了北宋惠州的端午风俗,女人们都要用兰花香草来洗浴,
而后用彩线臂缠,以期祛病除灾。
词中描绘了端午洗浴的场景,彩
线缠臂,能够不病湿;
小符配身,能够辟五兵。
“流香涨腻满晴川”,
脂香粉腻顺流流淌,是一幅多么漂亮而喧闹的风俗画面。
【篇三:
中华传统节日最具代表的诗词】
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春节的名诗不多,预计合家聚会,
祭祖贺年,忙忙活活,顾不得作诗。
可是王安石的《元日》在春节
的诗歌中能够独占鳌头。
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当时的王安石正政界喜悦,准备大展身手,富国强兵,这首诗听得
出一派英姿飒爽。
《除夜》
作者: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光阴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宵
对比春节,元宵节更多了一层交际的价值。
大家走出家门,特别是
青年男女,看花灯、猜字谜,比起春节的循序渐进,更多一分无拘
无束。
这样的节日,好诗自然许多。
最有名的当属三首宋词,一是
朱淑真的《生查子》,一是李清照的《永遇乐》,一是辛弃疾的
《青玉案》。
李词是半生流浪失所,心情悲苦,辛词是借物咏志,
别有怀抱,都没有节日的欢喜氛围。
朱淑真的《生查子》最有代表
性。
昨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傍晚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仍旧。
不见昨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诗可见当时元宵节的盛况微风俗,女孩子趁着节日,与心仪的
男子约会。
下阕写的是失意,在一场灿烂烟花的映托下,更为伤感。
对比李清照国破家亡的事过境迁,朱词失恋的事过境迁,是小伤感
小情调,更能惹起大众的同感。
清明
清明是祭祀先人、故人的节日,奇异的是每到清明必是阴雨天
气,这也成就了杜牧的这首《清明》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篇。
清明节气雨纷繁,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哪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理解如话,画面感极强,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冷清的画
面马上有了暖意,变得活力盎然。
端午
中华传统节日最具代表的诗词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自沉汨罗江,原来是个伤感的节日,但是大家赛
龙舟、吃粽子、插艾草,尽享节日的欢喜。
所以说,端午节是个很
纠结的节日。
屈原作为孤臣孽子,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很简单激起士医生的共
鸣。
端午节的诗许多,可是名篇居然不多,元稹的这首诗颇能代表
当时人过端午节的纠结。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让这个节日充满温馨浪漫,古代女子在这天
乞巧,此刻已经演变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织女并无逼牛郎去投军,
去赶考,好封妻荫子,而是男耕女织,高高兴兴过平时的日子,这
才是真实的爱情。
七夕的佳作也许多,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李商隐的“由来碧落银河边,可要秋风玉露时”,都是名句,可是相
比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当退避三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秋风玉露一相遇,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假如悠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通篇温婉蕴藉,几乎句句是名句。
时人评论秦观的词,如“时女游春,
终伤婉约”,可是这首词还有洞天,“两情假如悠长时,又岂在朝朝
暮暮”,心眼宽阔,十分豪迈,是吟诵爱情的不朽名句。
中秋
花前、月下、酒在手,正是先人诗兴大发的时候,更况且月盈如盘,
秋风初凉。
中秋节名作虽多,但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出,“余词尽废”。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欲乘风回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晚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斗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今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哪处看。
重阳
三月三踏青,九月九登高,都是古代文人写实作词的好节气。
秋高
气爽,三五挚友,登高吟诵,赏心乐事。
几乎全部诗人都留下重阳
节的诗词,其中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凡间难逢张口笑,菊花
须插满头归),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用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是绝对名篇。
可是最交口称赞确实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他乡
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想念亲人的诗不宜太修饰,一修饰就显得矫情。
这首诗句句朴实,
文从心转,绝不雕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人人有共识。
这是
王维十七岁所做,真是少年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