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六课外现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0六课外现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六课外现代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
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
如《藤野先生》中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三人称:
写法比较自由开阔。
不受任何限制。
第二人称:
便于抒发内心情感,拉近距离,有亲切感。
(7)记叙的详略
记叙文在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
如何做到详略得当呢?
与主题有关者要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要略写。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①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两类:
人物描写,包括肖貌、语言、行为、心理、神态等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②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③记叙文中的议论在记叙文中经常穿插适当的议论,用以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
记叙文中,记叙是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归纳与深化。
④记叙文中的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分为两类:
:
一、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三种形式: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3.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白描、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突出本体的×
×
特征。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
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9、白描:
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
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
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表达方式是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而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它不同于修辞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表现手法是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而修辞手法主要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二、散文阅读中应重视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神不散”。
(1)“形散”。
①从内容看,散文中涉及的材料面广而多,时间与地域的跨度又较大。
②从表达方式看,散文往往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于一炉,使之相互配合,以提高表达的力度。
③从语言风格看,散文的语言一般都具有鲜明、准确、生动的共性,同时就具体作品而言,则风格各异,或活泼生动,或沉郁凝重,或隽永优美,或恢弘壮阔,并无一定的规范。
(2)真正认识散文中“不散”的“神”,也就是每篇散文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感情。
如《藤野先生》中就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的情感与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与怀念,正是这样崇高的情感将文中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表现各不相同的人,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读者读来非常没有散乱之感,反而能从丰富的内容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与教益。
因此,认识、把握散文中的“神”是十分重要的,否则诸多材料都只能是堆乱的碎片,无法在脑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当然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3)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出“形”与“神”间的结合点,因为正是这结合点充分体现出“形”与“神”的巧妙融合,“形”“神”确实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勉强的凑合。
三、小说阅读的要领:
阅读小说,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首先,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
具体地说,应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更应该注意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表现,从中去认识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故乡》中就是通过对少年、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的。
同时,还须努力探求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人物就是既有其特定的个性,又饱含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那一群”小人物的共性,使人从他身上看到了社会弊端、时代的烙印,进而认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其次,要通过小说中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巧妙构思。
小说情节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全家盼望于勒,而于勒来到面前却又不敢、也不想认的情节,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憎恶。
由此可见,对情节的正确分析会有利于加深对人物特征与作品主题的认识。
再次,要通过对小说中环境的分析使阅读收获得以补充与深化,茅盾先生曾说过: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了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孔乙己》中对鲁镇酒店里喝酒人及酒店气氛的描写就具体地显示了当时沉闷的社会环境、泠漠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必然性提供了依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品的主题。
四、中考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1)看上下文
(2)看词语类型、修辞(3)代入检验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
生动形象强调含蓄委婉讽刺
答题步骤:
效果+内容+思想情感。
3、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1)抓关键词
(2)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中心具体解释关键词含义(3)代入原句,完整地组织。
4、理解句子和段落的作用:
(1)结构:
总领全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伏笔、照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线索、设置悬念。
(2)内容:
手法(修辞、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效果+内容+人物精神、品质(点明主题、深化主题)或思想感情。
5、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时代背景
(2)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心情、品质。
6、标题的作用:
(1)线索
(2)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3)概括文章内容(4)修辞手法+效果(生动形象等)+中心
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揣摩出人物的心理。
3、语言表达得体,语句通顺。
8、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如:
表现有哪些、原因有哪些等)
(1)理清文章结构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结合自身实际谈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3的形式,先结合文章主题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0、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教学反思:
写景状物阅读
适用学科
初中语文
适用年级
九年级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分钟
知识点
写景状物散文文体知识
写景状物散文概括、赏析类题型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2.掌握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景物特点
3.熟悉写景状物类散文概括、赏析类题型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表现手法、景物特点以及概括、赏析类题型
教学难点
写景状物类散文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几篇文章都是我们七年级上册时学习的:
《紫藤萝瀑布》作者通过看紫藤萝领悟了人生,对生老病死有了新的理解;
《春》通过描绘春景图,赞美了春天的美好;
《济南的冬天》作者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独特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今天我们要继续接触这一类型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并掌握此类散文的特点。
二、复习预习
辨文体:
写景状物类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在这类文章中,景、物是文章的主角,其景其物所蕴含的灵气、情意则是作者赋予的。
常考题型:
1、层次概况
2、赏析语句
3、理解词语、句子、题目的含义
4、某句话或者某段话的作用
5、表现手法
6、主题、情感把握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
1、文章主要描写对象是什么?
2、写了对象的哪些特点?
(外形、特殊经历、品质或者精神)
3、文章
线索是什么?
4、文章的表现手法?
5、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考点/易错点
1、文章出现多个对象,主要对象混淆不清
2、对象特点遗漏
4、表现手法理解不够精准
5、情感主旨理解较为肤浅
知识点2
层次概括
1、概括对象的主要特点
对象的特点:
外形、经历、品质或者精神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着文章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A、概括类题型的语言标志:
“哪些”“哪里”“怎样”“为什么”(原因)“分条概括”“具体说明”
B、答题的方法与步骤
①根据题干确定答题范围
②分层概括每段主要内容,相同内容段落合并
③依据分值确定答题点
④尽量用原文回答问题
知识点3
赏析语句
赏析语句:
表现力丰富的语句、情感丰富的句子
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修辞的作用+写出……+表现/表达了……
②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细节描写……)+写出了……+表现/表达了……
答题模式:
运用了某某修辞/描写+生动形象/细腻+写出了……+表现/表达了……
1、修辞、描写寻找不够精准
2、答题时遗漏语句的具体内容
3、表达或者表现的情感,表述不够细化
知识点4
表现手法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借景/物喻人、借景/物喻理、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
表现手法常考题型:
⑴结合文章分析文章的情感主旨?
⑵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景/物的特点把握不准,表现手法分析不到位
2、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不够细化
4、例题精析
【例题1】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
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
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
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
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
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
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
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它知道: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
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
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
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
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
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
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
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
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
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
“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
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
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
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题干】1.第二段说: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生长环境极其恶劣;
外形矮小、纤弱、朴实;
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解析】榆树的外形特点、特殊经历、品质或者精神。
根据文段,确定答题范围3、4、5段,依据分值确定答题点,在文段中进行提炼。
【题干】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
加以赏析。
(4分)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②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题目涉及句子赏析,抓住修辞、结合句
子及上下文内容。
答题时涉及修辞、内容及情感三方面。
【题干】3.第四段中说: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
请简述理由。
【答案】认同,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生活要讲究实际,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
不认同,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题目涉及到文章主要情感、主旨的揣摩,文章借物喻理,通过描写“榆树”这一顺应环境顽强生长的形象,告诉人们面对困难与挫折要百折不屈。
【例题2】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李智红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
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
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
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
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
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
模样。
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
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
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
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
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
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
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
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
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
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
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
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竞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
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
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
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本文有删改)
【题干】1.“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
请分点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写蒲公英不择地势,历经磨难仍旺盛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写蒲公英为避开践踏和伤害,卧石而生,伏地而长,表现出隐忍和有度伸曲的生存智慧;
通过与牡丹、桃花、海棠的美艳得宠对比,再现出朴实无华,甘于寂寞的品质。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本题需要考生把握对象的蛀牙特点,在确定对象后,结合上下文在文章中找出物的特点(外形、经历、品质或者精神)。
【题干】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等到果实
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②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答案】①通过“洁白如雪”轻盈如羽“”小伞儿“等比喻,从颜色、形态、形状等方面写出了蒲公英果实的特征,表现其富有诗意般的可爱。
②将蒲公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人的自我束缚、胸襟狭窄的心态对比,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抓住主要的修辞后,结合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做到答题时涵盖句子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题干】3.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答案】做人要像蒲公英一样,面对充满诱惑和浮躁的社会,平和而积极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生命的意义。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感主旨的掌握。
学生在结合具体物特点的前提下,依据文章的最后几段,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主旨。
五、课堂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