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学分认定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7318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二学分认定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二学分认定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二学分认定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二学分认定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二学分认定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二学分认定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地理必修二学分认定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二学分认定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二学分认定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C.2000~2010D.2040~2050

4.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

B.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

C.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

D.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5.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生育率 ②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

③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 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⑥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A.①③④B.①③⑤

C.②④⑥D.②⑤⑥

5.B 6.B 7.D 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婴儿潮”会降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所以该时期的抚养比较高,就业比相对较低。

图中1950~1985年间的情况符合题意,C、D选项错误。

其中,1960~1970年间的抚养比最高,就业比最低,即“婴儿潮”最明显,故选B;

而A选项1950~1960年间,“婴儿潮”现象刚刚出现,排除。

第6题,材料中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1960~1970年,在此期间,我国尚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较高,劳动年龄人口占全体人口比重较低,故A选项叙述不符合题意;

图中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2010~2020年,该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故B选项符合题意;

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出生婴儿的增多和人口老龄化共同导致的,C选项不符合题意;

就业比降低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缓慢下降,不会导致近几年劳动力严重不足,D选项不符合题意。

第7题,“人口负债”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小,抚养比较高。

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新出生人口,会导致劳动力比重变小,①说法不符合题意;

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从而增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减轻“人口负债”的影响,②说法符合题意;

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③说法错误;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加重劳动力紧张的状况,④说法错误;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减少劳动力需求数量,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减轻“人口负债”的压力,⑤说法正确;

建立

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减少劳动力的养老负担,⑥措施符合

题意。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总量相适应。

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

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人口容量。

读“上海市人口容量(万人)的估算表”,回答6~7题: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535.95

1705.68

1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460.99

1543.03

1596.84

综合最大人口容量

1870

1935

2000

6.表中显示,从2010年至2030年,上海市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全球变暖,降水增加B.人口不断增多

C.经济规模扩大D.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7.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D 11.B 第10题,从多年平均来看,一个地区的降水总量基本是稳定的,全球变暖对上海市的降水总量影响不很明显,选项A错误;

人口和经济规模对人口容量影响不大,故选项B、C错误;

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可以降低资源的人均消费水平,提高资源的人口合理容量,故选项D正确。

第11题,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开源节流,②正确;

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容量越大,③正确;

控制人口增长可以降低环境的压力,但不能提升人口容量,①错误;

适当降低消费水平虽然能提升人口容量,但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④错误。

位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达16万平方千米。

至2014年年底,黑龙江省人口总数为383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609万,占人口总数的15.9%。

有关资料显示,黑龙江省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总人口已经变为零增长。

黑龙江省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外来移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省份,但在近二十年里,人口呈加速流出状态。

除辽宁和山东外,北京和天津成为黑龙江省跨省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地。

1.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黑龙江人口大量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丰富B.经济快速发展

C.交通运输便利D.生态环境优美

2.对近二十年里黑龙江人口状况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①自然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外迁→人口老龄化加剧

②人口大量外迁→育龄妇女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减缓

③经济发展滞缓→收入提高缓慢→人口外出务工经商

④人均耕地减少→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大量外迁

1.A 2.B 第1题,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东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吸引了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

第2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趋缓,人们收入增长缓慢,大量人口外迁务工经商,造成人口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一方面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另一方面,由于青壮年人口的外迁,造成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2016·

江苏扬州模拟)下图为2016年春运首日全国九大热门流动线路图。

读图,回答6~7题:

6.该日,人口流动总体呈现(  )

A.由中小城市流向特大城市

B.由东部地区流向中西部地区

C.由农村流向城市

D.由北方流向南方

7.该日上海、北京有人口流入,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婚姻家庭 ②旅游 ③就业机会 ④国家政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B 7.A 第6题,读图可知,2016年春运首日全国九大热门流动线路中,除了东部地区几个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外,大多数线路是从东部地区的城市流向中西部地区,这主要是农民工返乡过节造成的,故本题选B。

第7题,大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主要是各类公职人员及产业人员回家过节团聚或外地游客利用假期外出旅游造成的,故①②正确。

城市化,并不仅仅指农民进城,人口在地域空间单纯的移动问题。

城市化还意味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化。

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如果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就会出现各种问题,阻碍社会的发展。

1.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定高

B.城市化速度快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定快

C.城乡差别越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趋同

2.下列关于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急剧膨胀和工业的大量集中是城市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B.城市化问题的产生,是伴随着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C.实现郊区城市化及建设新城和卫星城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根本

途径

D.大力推动逆城市化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的主要措施

1.D 2.A 第1题,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但许多地区城市化速度和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不适应的,如出现过度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现象,故选项A、B错误。

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的差别趋于缩小,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城乡差别较小,故选项C错误。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趋同的趋势,故选项D正确。

第2题,城市化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城市中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工业的大量集中造成的,但并不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故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

实现郊区城市化及建设新城和卫星城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重要措施,但不是根本途径,故选项C错误。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也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故选项D错误。

2014年北京人口密度位列世界前十。

如图为北京市各环路间人口密度分布图。

6.北京核心区人口密度低于二环路与三环路间区域,主要原因是(  )

A.大气污染严重B.交通拥挤

C.环境承载力小D.行政区占比高

7.关于解决北京城市病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外部转移

B.调整产业布局,分散中心城区功能

C.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

D.严格控制外来人口进入北京

6.D 7.D 第6题,北京是古都,因历史因素的影响所致,其市中心目前是行政中心。

又因为北京是我国首都,大量的行政、文化人员居住地都靠近核心区,因此核心区人口密度低于二环路与三环路间区域,故选D。

第7题,北京人口规模大,城市问题突出,解决措施很多,但控制外来人口进入北京不合理。

故选D。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人口与就业分布时空变化明显。

读图,回答8~9题:

8.上海市远郊人口就业增速快,是因为(  )

A.制造业的外迁B.市区环境污染

C.城郊农业发展D.城市用地不足

9.据图推测,1990~2010年,上海市(  )

A.中心城区空心化明显B.近郊区失业率上升

C.就业呈现分散化趋势D.远郊区老龄化加速

8.A 9.C 第8题,本题易错选B项。

错因是误认为城市市中心环境污染较重,导致人口外迁。

从题干信息可知,远郊区人口就业增速快,说明远郊区就业机会多,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向郊区迁移有直接关系;

城市化过程中,市区环境污染加重,为保护城市环境,会把一部分产业向郊区迁移,但是环境污染只是一个方面,还包括地价高、交通拥堵等方面的原因;

远郊区就业增速快与城郊农业发展、城市用地不足没有直接关系。

第9题,本题易误选A项,错因是误认为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因外迁而减少。

从图中信息可知,中心城区就业人口比重减少,但是比例仍较高,不能说明中心城区空心化;

近郊区就业比重增加,说明就业率提高了;

中心城区就业比重降低,近郊区就业比重增加,远郊区就业比重增加,说明就业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远郊区的就业比重上升,老龄化会减缓。

高铁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的枢纽,更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

读“我国某城市高铁客运站示意图”,回答3~4题:

3.在高铁客运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

A.工业B.园艺C.物流D.商务

4.高铁客运站将会导致该城市出现(  )

A.郊区城市化B.城市空心化

C.逆城市化D.过度城市化

3.D 4.A 第3题,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不了解高铁是专门运送旅客的交通运输方式。

高铁客运站交通便利、人员流动量大,适合发展商务活动,故本题选D。

第4题,本题易错选B,其错因是误认为高铁扩展城市范围,促进城市发展而导致城市空心化,实际上城市范围的扩大不一定导致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减少。

图示显示高铁客运站位于城区边缘,此处修建高铁客运站,会促进该区域城市化建设,同时与城区之间的公路沿线也会得到发展,从而使该城市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故选A。

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

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14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

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及某段展线景观。

读图,回答5~6题:

5.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目的是(  )

A.尽可能多的经过城镇B.避开断裂构造和地震带

C.节省铁路建设的投资D.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

6.有专家认为,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原因是(  )

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

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D.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

5.D 6.C 第5题,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在山区往往采用展线技术;

山区地形崎岖,不利于进行工程建设,为了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往往采用展线技术,故D项正确,A、B项错误;

展线延长了铁路线,铁路建设投资会增加,故C项错误。

第6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铁路修建技术的进步,对自然条件的改造程度增强,自然条件(地形)对铁路建设的影响逐渐减弱,故关角展线成为即将消失的景观的原因是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C项正确。

  下图示意某城市交通、工业区的分布。

读图,回答7~8题:

7.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地形影响B.运输方便

C.考虑盛行风向D.接近居住区

8.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于接近(  )

A.高速公路B.市中心

C.运河D.机场

7.B 8.A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主要沿运河分布。

传统工业的运输量大,靠近运河,交通便利,运费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第8题,新工业区特别是高新技术工业区,产品需要及时运到消费市场,所以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一般靠近高速公路或航空港。

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城市新工业区位于高速公路附近。

如图为某大城市建设的五条地铁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9~10题:

9.该城市商业活动最集中的位置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0.该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应该向(  )

A.东北部B.东南部C.西南部D.西北部

9.A 10.B 第9题,城市商业活动一般布局原则是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图中交通线路交织最密集的地区是甲地,此地交通最便利,所以为商业活动最集中的位置。

第10题,交通对城市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影响。

图中显示,地铁1、4号线路都在城市的东南方向明显延伸。

故城市发展方向是向东南方向延伸。

 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开始明显加快,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外,这种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铁路系统,已在南京、沈阳、成都、武汉、西安、重庆、深圳、苏州等10余个城市开通。

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大城市积极兴建地下隧道铁路交通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

B.缓解交通拥堵,节省通勤时间

C.减少能源消耗,保护城市环境

D.节省地面空间,美化地表景观

12.针对近些年一些大城市出现的实际问题,地铁在设计与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  )

A.停水断电预案制定B.隧道塌方修复机制

C.防水排水设施D.防火通风设施

11.B 12.C 第11题,大城市人口密集,车流量大,地面交通拥挤,而地下隧道铁路交通系统运量大且运速快,能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和缓解地面交通拥挤,所以大城市积极兴建地下隧道铁路交通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缓解交通拥堵,节省通勤时间,故本题选B。

第12题,据材料可知,这些大城市主要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降水丰富,而地铁系统主要位于地面以下,地表的雨水容易灌入地铁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设计和规划地铁时必须充分考虑防水排水设施,故本题选C。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下图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地区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

读图,完成3~5题。

3.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春小麦       B.早稻

C.晚稻D.冬小麦

4.据图分析,与相近纬度相比,M地该农作物生长时间长短及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

A.短、热量B.长、热量

C.长、光照D.短、光照

解析:

第3题,春小麦春种秋收,早稻春种秋收,A、B选项应排除;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无水稻种植,排除C选项;

冬小麦应是秋播春末夏初收获,符合本题所述条件。

第4题,读图可知,M地位于西藏自治区,该地的农作物生长时间较长,而影响该农作物生长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热量。

答案:

3.D 4.B

下图为“四个国家某年粮食作物生产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丙国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A.大牧场放牧业B.混合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

6.与甲国农业生产特征相似的国家是(  )

A.印度尼西亚B.美国

C.南非D.巴西

第5题,丙国人均耕地少,人均收获量小,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大,但每公顷收获量大,结合选项可知这些最符合季风水田农业的特征,故丙国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

第6题,甲国每公顷收获量较大、人均耕地多、人均收获量大,因此商品率高,结合选项可知与此农业生产特征相似的国家是美国。

5.C 6.B

2012年3月6日我国海关公布的数字表明,2011年我国从越南进口大米31万吨,我国已经成为越南大米的主要出口市场。

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属于越南水稻种植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

A.黑土肥沃,雨热同期

B.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市场需求大,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农业劳动力充足

8.如要减少稻米进口,需提高我国水稻的总产量,下列生产措施较合理的是(  )

A.大面积的开垦耕地

B.发展大型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

C.改变经营方式,扩大农场规模

D.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7题,越南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越南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第8题,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耕地资源有限,地形复杂,适宜于小型机械化,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要想提高总产量,只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一条途径。

7.D 8.D

读下列四幅图,完成5~6题。

5.四幅图所表示的发展农业生产时分别改造的区位因素是(  )

A.温度、地形、水源、土壤

B.光照、土壤、地形、水源

C.湿度、土壤、地形、水源

D.通风、地形、水源、土壤

6.图①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出现的地区最可能是(  )

A.北京市郊区    B.河西走廊

C.三江平原D.南疆盆地

本题组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第5题,图①玻璃温室主要是对农业生产条件中的温度进行改造;

从等高线数值能看出图②中显示的是梯田景观,主要是在山地丘陵地带,属于对地形的改造;

③新疆坎儿井主要是把地表水变为地下水,以减少干旱区的水汽蒸发,属于对水源的改造;

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实施井排井灌是为了改良土壤。

第6题,图①为利用玻璃温室进行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投入较高,技术要求高,一般多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在大城市的郊区,河西走廊、三江平原及南疆盆地均远离经济发达地区。

5.A 6.A

新疆自治区统计局2012年1月30日消息 2011年新疆棉花产量289.8万吨,增长16.9%。

据此结合“我国新疆棉花分布示意图”和“澳大利亚棉花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

7.新疆与澳大利亚棉花生长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光热充足 ②水热组合好 ③有灌溉水源 ④土壤肥沃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8.与澳大利亚相比,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

①交通不便 ②劳动力价格低 ③政策扶持力度小 ④科技水平低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第7题,新疆与澳大利亚的棉花都分布在气候较干旱、光热充足,且有丰富灌溉水源的地方。

第8题,澳大利亚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与澳大利亚相比,新疆的交通条件较差、科技水平较低。

7.B 8.C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

A.种植园农业B.乳畜业

C.混合农业D.季风水田农业

12.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和土壤B.水源和土壤

C.水源和气候D.地形和气候

本题组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生产平面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区位因素。

读图可知,该地以养鱼、种植桑树和甘蔗为主,充分利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降水丰富的特点,是一种混合农业。

11.C 12.D

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

据此完成

(1)~(3)题。

(1)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

A.耐旱 B.耐涝

C.抗病虫害D.占耕地少

(2)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B.洪涝

C.台风D.冻害

(3)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

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1.解析:

(1)大致判断该地位于我国非季风区西北内陆,区域环境是干旱,甲地因地制宜种植枣树,是因其耐旱。

(2)既然枣树耐旱,则干旱就不能成为威胁;

甲地位于西北地区海拔在2000~3000m,冬半年受寒潮影响大,故最大自然灾害为冻害;

内陆台风影响不到,降水较少,洪涝可能小。

(3)甲地小枣品质优良:

含糖量高,主要是光照强和气温日较差大,利用积累糖分而品质优良。

(1)A 

(2)D (3)A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6~7题。

6.该农业生产模式,将(  )

A.减轻农民劳作负担B.降低区域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