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考点知识积累系统精编保存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6828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鉴赏考点知识积累系统精编保存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诗词鉴赏考点知识积累系统精编保存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诗词鉴赏考点知识积累系统精编保存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诗词鉴赏考点知识积累系统精编保存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诗词鉴赏考点知识积累系统精编保存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考点知识积累系统精编保存版Word格式.docx

《诗词鉴赏考点知识积累系统精编保存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考点知识积累系统精编保存版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鉴赏考点知识积累系统精编保存版Word格式.docx

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体现在字里行间,塑造了一个爱民惜才的诗人自身形象。

  3.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与物象。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难点区分:

意象和意境

  1.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

“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2.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

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3.区别。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

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

考点知识二:

古代诗词的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

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一、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品味诗歌的语言时我们通常抓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

 

(1)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裴迪《华子岗》)“侵”字写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

“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

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而这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2)形容词。

诗词中的形容词大部分是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需关注的重点对象。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数量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4)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2.妙用叠音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

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用颜色来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欣赏时,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呕哑嘲哳难为听。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二、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

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

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

为适应格律的要求,为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古人作诗常常要打乱正常的语序。

  1.定语与中心词倒置。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

  2.主语与宾语倒置。

如“泉声咽危石”(危石咽泉声),“云气嘘青壁”(青壁嘘云气)等。

  3.动宾倒置。

如“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等。

  4.其他复杂的语序倒置。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等。

总之,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蕴,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篇20个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委婉。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幽默讽刺。

  诗中多用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

如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8.雄浑磅礴。

  其特点是:

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

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

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9.豪迈奔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歌的特点。

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10.沉郁顿挫。

  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

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

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1.悲壮慷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

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

《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

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

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

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12.英俊飒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

代表诗人是杜牧。

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

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

如《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

考点知识三:

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修辞手法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

例如写“愁”:

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绵长。

  2.拟人。

就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

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

如刘攽《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夸张。

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的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对比。

也叫对照,就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修辞手法。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5.借代。

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

  

(1)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2)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3)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举酒欲饮无管弦”,“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

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6.双关。

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双关的作用:

(1)语意丰厚,余味深长;

(2)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3)形象鲜明,印象深刻。

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7.对偶。

指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正对:

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作用表述语:

语言工整,音韵和谐,描绘了或渲染了(什么)形象。

  反对:

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正反对比,态度鲜明,突出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8.衬托。

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1)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乐景写乐情。

如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如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反衬,即陪衬物与主体事物或感情方向相反。

  ①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审言《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

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②以哀景写乐情。

如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

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③以衰衬兴。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

辛夷花,又叫木兰花、毛笔花,阴历二月开花)此诗第一、二句作者用“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三个意象具体渲染了“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的凋零气氛,那么作者写此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伤春思绪吗?

非也。

请读三、四句:

山窗之下的幽竹是多么可爱啊,它不改清新阴凉,殷切地等我归来。

这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幽竹”,不正是外美与内美和谐统一的象征吗?

不正是作者心中的最爱吗?

读到这里,我们恍然领悟出,原来作者写“春残”之景物,并不在抒发伤春之情,而是借春鸟春花之“改”,来反衬幽竹之“不改”。

明乎此,作者抒发的钟情幽竹之痴情,作者表达的赞美坚贞节操的题旨,就显得鲜明可感了。

  ④以声衬静。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蝉噪”“鸟鸣”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

“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

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

  ⑤以有衬无。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

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⑥以明衬暗。

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

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9.渲染。

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的一种技法。

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创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渲染了春涧的寂静。

 10.反复。

指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方法。

作用有: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优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如《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中“硕鼠硕鼠”与“乐土乐土”的反复重唱,使得气氛越来越浓烈,感情越来越激越,不仅深刻有力地揭示了剥削者贪婪、残暴的本质,还充分地表现了农民对剥削阶级深恶痛绝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二联用记叙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杜甫《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抒情。

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

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之情。

  4.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三、表现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