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6528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1.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

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

A.种桑养蚕的现象开始出现B.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D.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商代出现了很多与蚕丝有关的文字,这说明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B项正确。

中国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并有了丝织品,故A项错误。

麻为商代主要衣料,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是在汉代,故C项错误。

西汉时,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发展。

需要掌握商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和图示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以材料和图示的形式考查对商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历程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形式的铸币以及黄金同时存在,大量流通,而高利贷竟然也成为一种有社会信誉的行业。

这种现象说明(  )

A.商品经济空前发展B.“工商食官”传统格局被打破

C.社会秩序高度失控D.诸侯争霸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形式的铸币以及黄金同时存在,大量流通,而高利贷竟然也成为一种有社会信誉的行业,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正确;

B.“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C.可是的铸币以及黄金同时存在,大量流通,高利贷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非社会秩序高度失控,排除;

D.材料中未体现诸侯争霸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该现象说明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及高利贷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3.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

这长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B.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解题的关键是“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还有利于社会稳定。

4.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

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

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市镇开始兴起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坊市制度逐渐打破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C

【解析】A是在明朝,B是在南宋,所以排除AB;

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会出现“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

所以C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D“松弛”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市的变迁,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北宋”“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商业,考查了中国古代“市”的变迁,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使得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农民“迁业”,故B项正确。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C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社会经济的主导是农业,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6.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

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

这说明(  )

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

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答案】B

【解析】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说明官营手工业由政府掌控,而到了战国晚期,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说明民营手工业兴起,“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B项正确。

材料只是说明“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无法体现注重保证质量,故A项错误。

通过材料中产品上刻有的记录来看,官营手工业更显规范,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发生变化,没有体现经营范围,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反映出(  )

A.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明

B.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

D.清商帮势力强大

【答案】B

【解析】“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反映了明清商帮观念的落后,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

B。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切入,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

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徽商不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的原因要掌握。

8.奥斯曼帝国金币与银币的兑换比例,1580年是1:

60,1590年为1:

120,1640年为1:

250.货币贬值导致奥斯曼帝国政府岁入锐减,从1534年的500万金币下降为1591年的250万金币。

与此同时,小麦的价格在16世纪上涨20倍。

这反映了(  )

A.殖民掠夺促使世界市场形成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经济剧烈变动

C.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速进行

D.奥斯曼帝国丧失对世界航路的控制

【答案】B

【解析】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形成;

B.材料中“奥斯曼帝国金币与银币的兑换比例上涨”“小麦的价格在16世纪上涨20倍”说明通货膨胀出现,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导致价格革命引起,故B项正确;

C.原始积累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D.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是传统商路,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价格革命的内容特征。

9.《新全球史》作者本特利说:

“正当中国船队在印度洋上进行探察之时,欧洲航海家也正准备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

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他们的探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

”欧洲航海家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指(  )

A.政治和军事动机B.经济和政治动机

C.经济和宗教动机D.政治和宗教动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可知,欧洲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不是政治目的,而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故ABD三项错误。

结合所学,欧洲人迫切希望得到来自东方的贵金属和贵重商品,高额的商业利润也刺激欧洲贵族和商人另辟一条到东方的道路,这是物质方面的动机;传播基督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动机之一,这是精神方面的动机,虽然两者不同,但是物质和精神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故C项正确。

故选:

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

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精神原因。

关于新航路开辟,在复习中应掌握它的原因和条件、过程以及影响。

10.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简表(以1913年为100%)。

据此推断(  )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8

40

89

100

英国

44

62

85

100

美国

11

93

89

100

A.资本主义各国城市化迅速完成B.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

C.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愈显重要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A.题干中并未涉及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故排除;

B.材料显然显示的是英国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故排除;

C.1870-1913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发展科技,所以经济基本上都是呈上升趋势,这就说明科技的重要性,故正确;

D.题干中并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影响。

本题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有学者认为:

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

以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说明(  )

A.工场时代,妇女思想解放B.女权运动开始,民主政治进步

C.工业时代,妇女角色改变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答案】C

【解析】A.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进入工厂时代,排除A;

B.裙子变短不是女权运动开始的标志,排除B;

C.抓住材料时期“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适应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走进工厂,由家庭的依附者变成社会的劳动者,故C项正确。

D.早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已经对外殖民扩张,而且D项与材料无法关联,排除D。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12.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

”下列最能证明作者观点的是(  )

A.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C.安庆内军械所D.福州船政局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强兵’”可知符合题意的主要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B、C、D三项符合要求,但迫于实际,后来又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了民用工业,即洋务派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A项符合要求。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的内容特点,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3.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表》(单位:

万两)所含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年

4810

16%

20 441

69%

4445

15%

29 696

100%

注:

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商税、各项杂税等。

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  )

A.中国开启近代化的进程B.政府财政收支失衡

C.中国传统产业陷入困境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答案】D

【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晚清财政收入中农业税收比重不断下降,到1911年只占总收入的16%,而工商业税收持续增长,到1911年上升到69%,其他收入也在1911年接近农业的比重,可见该表反映了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的本质,故D项正确。

A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排除。

表格无法体现政府财政收支失衡和选中国传统产业陷入困境,故BC两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猛烈冲击,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  )

A.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共领导)

B.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封建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C两项错误。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自然经济在近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后就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产生洋务经济;19世纪60、70年代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均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需要掌握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经济成分。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和对选项中经济出现时间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经济成分的把握,抓住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的结果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C.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D.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答案】A

【解析】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A错误,符合题意;

B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6.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

“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 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表明近代中国(  )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B.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服饰

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体现了人们服饰的变化,“1912年”、“革命巨子”反映了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题干只是反映民国初期服饰的变化,不能说明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服饰,故C项错误。

D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考查民国初期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分析时注意关键信息“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1912年”、“革命巨子”。

17.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量是战前的1/3,石油产量为战前的2/5,生铁产量为战前的3%;1920年的工业产值为14亿卢布,只及战前的13.8%,棉织品的产量降到战前的5%.这种情况促使当时苏俄政府(  )

A.着手解决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B.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作出妥协

C.扩大工业企业营业生产的自主权D.成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

【答案】B

【解析】A.此时任务不是经济比例失调问题,A错误;

B.苏俄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工业国有化政策,再加上三年国内战争导致工业生产下降,为此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促使工业化发展,故B项正确;

C.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排除;

D.政府此时不是工业化推动者,D错误。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的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还要搞清楚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18.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

“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

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

【答案】C

【解析】AD项说法不正确,故AD错误;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胡佛属于美国经济危机时代的总统,美国从危机走向复兴是罗斯福新政,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也是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进一步解读材料可以得出,胡佛的这一做法带有先导和启迪的性质,为罗斯福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

胡佛的做法即指出了美国摆脱危机,走向复兴的方向,也使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走向终结,故C项正确。

故选:

C。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实质是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2、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资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3、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保证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本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胡佛属于美国经济危机时代的总统,美国从危机走向复兴是罗斯福新政,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19.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访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年第二次访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B.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D.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答案】D

【解析】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D正确;

苏联尚未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故A错误;

此时新经济政策早已结束,故B错误;

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但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20.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罗斯福实施“新政”,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所有这些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互相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伟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原则无处不在

【答案】D

【解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罗斯福的新政以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适应了各国的国情,取得了成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苏俄、近代中国、美国、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

对相关政策或路线共同特点的正确归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1.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规定“凡公私纱厂自纺部分的棉纱及自织的棉布,均由国营纱布公司统购”。

1953年10月,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11月,作出《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

这(  )

A.规范了私人资本主义经营的各种行为

B.解决了广大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

C.成为了“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举措

D.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答案】D

【解析】A.材料体现不了“各种行为”,故A项错误;

B.材料说明明显加强对公私生产的管理,故B项错误;

C.“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故C项错误;

D.加强管理适应工业化所需原料的问题,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要求学生结合一五计划的背景以及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一五计划的背景,还要搞清楚一五计划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2.1961年,国家规定在1960年底12900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内减少2000万以上……并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