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5767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docx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docx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演替强化训练题

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別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研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最终都会演替到森林群落

C.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D.在食物和环境资源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种群的数量就会呈指数增长

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线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防治,防治成本最低

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若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醉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砚察统计的结果可能比实际值低

4、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K值,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B.曲线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

C.甲、乙、丙三条曲线表示的数量增长方式都为“J”型增长

D.曲线乙变为曲线丙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B.—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

6、图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在20年内呈“S“型增长

B.若该物种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为n,不考虑其他因素该种群在此环境中最大容纳量为2n

C.第10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D.第20年,若种群的出生率为m,则死亡率也为m

7、观察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

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也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8、图1、图2、和图3分别是与种群数量变化有关的三条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对应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

B.图2对应的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图3对应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少,

时达到K值

D.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9、下图表示某种群在某稳定生态系统中数量变化曲线,K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呈现动态波动B.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等于2a

C.种群数量小于c时,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

D.如b与c的值相差不大,则数量刚超过b之后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10、图甲表示酵母菌细胞结构,图乙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大小的动态变化时获得的实验结果,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酵母菌可产生CO2场所是②、③,产生酒精的场所是②

B.酵母菌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兼性厌氧型C.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P点以后酵母菌数量下降与酒精浓度、营养物质的减少等多种因素有关

1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A.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每天取样时间可以不同

B.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加在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进行镜检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液轻轻振荡几次

D.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上下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菌

12、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曲线可以得出

A.t3时该种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该湖泊中鱼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若t4时种群数量为K,则在t2时种群数量约为K/2

D.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捕捞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4时

1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14、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

值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从第10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野兔的数量还未达到最少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15、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问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ae段鼠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

C.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不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D.图甲中c点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

16、在密闭试管内培养酵母菌,定期检测试管内的和酵母菌数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厌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变为热能散失

B.定期更换培养液,能使试管内的酵母菌数量一直上升

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前,需先振荡试管再取样

D.试管内PH下降的原因是酵母菌厌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

17、某学生进行探究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甲图是某天显微镜镜检结果,乙图是7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内酵母菌数目清晰,无需加水稀释

B.乙图中第4﹣7天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相同条件下再次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

D.酵母菌自身代谢产物如CO2也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统计

18、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实验,图甲为获得的实验结果,图乙是酵母菌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M点的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B.酵母菌分解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C.图乙中X为丙酮酸,通过两层磷脂分子进入线粒体被利用

D.酵母菌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的原因有营养物质大量消耗,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

19、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相关操作不恰当的是()

A.培养时,要定期向试管中添加培养液B.取样时,需将盛有培养液的试管轻轻震荡

C.制片时,让培养液沿着盖玻片边缘自行渗入计数室

D.计数时,需统计多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数,并求平均值

20、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见图。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B.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则a点后个体数量将呈“J”型增长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21、双小核草履虫在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占优势。

为验证“双小核草履虫没有分泌抑制大草履虫的物质”,以下实验组合合理的是(所用培养液细菌密度相同)()

①用生理盐水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②将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混合放在含有细菌的培养液中培养③用培养过双小核草履虫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④将双小核草履虫磨碎,加入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⑤用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

A.①+②B.②+⑤C.③+⑤D.④+⑤

22、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③提出合理的假设

④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A.①④③②B.③①④②C.①③④②D.①③②④

23、将10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标记重捕法对酵母菌计数B、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C、中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3、1、4、2D、制片时应先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24、某实验小组探究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数量(只/mL)

36

41

57

129

146

153

168

191

232

225

224

则该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

A.232

B.225

C.224

D.227

25、图甲、乙、丙是在调查某林场中松鼠的种群数量时绘制的图像,其中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图甲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少的时间为第8年,通过投放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种群数量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林场中松鼠的种群密度,若在第20年调查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出的λ值会偏大

C.图乙中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曲线可以表示图甲中第8~20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第12年时对应图乙中的B点

D.图甲中第20~24年的λ值保持不变,这期间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可用图丙表示

26、某科研小组研究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2~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T4~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该池塘对草鱼的最大容纳量应出现在T5时且数值保持不变

D.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7、图中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K值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28、右图表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为K值B.t2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领域行为是调节该种群数量的重要外源性因素D.自然环境下,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类型与该种群不同

29、以某种杆菌为饲料,在一个容器中培养等量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这两种生物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问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t2时间内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持续上升,大草履虫的数量持续下降

B.在此培养过程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增长方式都呈“S”型

C.t3~t4曲线下降的原因有竞争和种内斗争D.t1时两种草履虫的年龄组成类型不相同

3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解决逐个计数的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为保证计数准确,每次取样都必须稀释

C.为保证酵母菌繁殖所需的氧气,培养容器必须敞开

D.为保证酵母菌正常生长,每隔一段时间需换一次培养液

31、如图表示某鼠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数量最大时是在D点B.图中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由小到大

C.图中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要有效控制鼠害,应降低环境容纳量

32、如图是某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环境后的种群增长率曲线.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该物种的增长曲线为S型B.t2比t1时的种群密度大C.t2到t3时种群数量在增加D.该种群没有达到K值

33、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

B.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

34、在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35、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

高倍显微镜观察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

D.调查跳蝻(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36、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37、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了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群落内部的生物不一定能进行减数分裂,但都能进行有丝分裂

C.样方法与标志审捕法,均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敢要特征,丰富度是反应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8、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39、下列关于种群与群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B.群落中生物种群间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

C.群落中捕食、竞争等种间关系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D.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动物种群的丰富度

40、下列是有关实验与探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维持pH稳定机制实验的自变量是酸或碱的滴数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土壤取样时应将表层土铲去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常用样方法或志重捕法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最适浓度时,做预实验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41、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结果见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山坡遭遇火灾,则原地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B处的植物群落

C.地点A处植物群落比C处分层多,更能充分利用光能

D.地点C处可能缺乏水分或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

42、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43、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应取表层土进行采集、调查

C.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44、调查是生物学实验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下列关于调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可用取样器取样,丰富度与物种数有关

B.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需盖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C.标志重捕法是经两次捕捉进行的物种数量的调查,此方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难题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对两条边上的菌体

45、科学的方法是生物学研究的精髓之一。

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研究鼠等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B.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种群的数量

46、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鼠妇、跳虫、甲螨和线虫等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图示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B.②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

C.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47、如图所示为下面3组生物:

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判断A~C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

A---③,B---②,C---①。

B.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①。

C.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D.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48、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A.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是阳生植物;

B.物种①和物种③之间竞争强度小于物种②物种③之间竞争强度

C.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49、2014年6月,江西某一坡地因持续暴雨而发生坍塌,2015年的9月,有关官员检查时发现该处出现了新的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段时间该处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B.在发生坍塌后,该坡地最先出现的生物可能是地衣

C.在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全部草本植物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化

50、某地区山体在暴雨后出现滑坡现象,原有植被被破坏,若干年后,滑坡山体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各阶段优势物种种群密度(棵/

)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滑坡山体所经历三个阶段中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B.物种1与物种2相比,后者的耐阴能力强

C.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三物种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物种3D.滑坡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后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51、“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

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B.如有人为因素的干扰,甲地不可能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物多样性都能逐渐增多

52、请根据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II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率为0。

(3)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

(4)若要认识某生态系统的群落,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结成,再分析该生态系统不同物种的关系。

(5)若要调查生态系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一种候鸟,冬天飞来春天离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若在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有脱落的标记(标记不影响被捕食,脱落标记仅为黑颈鹤被天敌捕食后留下)。

这种情况下,估算的K值会(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6)自然保护区中各种生物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差异体现了(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53、某草原上植被原来由针茅等构成,后来由于放牧、烧荒等原因逐渐变成了由野燕麦、毛雀麦等构成,并且动物和土壤生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演替。

(2)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选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__________且身体微小。

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__________来推测该草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由于环境适宜,期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

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__________降低,__________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54、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m~3800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海洋C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

(2)森林B中的植被分布(有/无)水平结构。

森林B中的动物(有/无)分层现象,其影响因素是。

(3)高山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各垂直带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这(属于/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4)若森林B因发生火灾而被烧毁,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演替,其演替过程往往从下图中的阶段开始。

55、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生态学家发现田野菟丝子能够有效防除薇甘菊,实地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说明:

引入前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前,引入后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2年后;simpson多样性指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请分析回答:

样地编号

植物种类

Simpson多样性指数

薇甘菊覆盖率(%)

引入前

引入后

引入前

引入后

引入前

引入后

1

22

25

0.88

0.97

72

65

2

16

21

0.71

0.86

92

75

3

20

26

0.85

0.98

75

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