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5321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9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湖南省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湖南省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湖南省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湖南省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

《湖南省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精品.docx

湖南省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精品

第一部分项目规划文本

第二部分项目设计说明

第三部分项目工程设计

附表:

附表一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70

附表二项目区工程任务汇总表………………………………………………71

附表三项目施工总进度横道图………………………………………………74

第一章前言

土地整理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其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土地整理,特别是加大农用地的整理力度,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切实体现,为在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区的土地整理工作,加强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工作的规划管理,特编制本规划。

1.1项目来源

为深入贯彻新《土地管理法》,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湖南省某某市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及《某某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某某市国土资源局拟在三尖乡开展一定规模的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工程。

由于自然因素和地形条件的限制,全市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土地整理的潜力相对较大。

对具有新增耕地潜力的土地进行开发整理是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

1.2项目立项的批复情况

某某市国土资源局在征得了某某市市委、市政府的同意与支持后,于2003年10月向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提交了项目有关报批材料。

经国土资源厅认真审查评估,并派员实地踏勘,并由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承担完成《某某三尖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认为该项目符合土地整理项目申报条件,满足经济和生态的要求,技术合理,建议批准该项目立项。

省厅批复该项目性质为省投资的示范项目,项目类型为土地整理。

项目建设规模73.45公顷,新增耕地8.51公顷,新增耕地比例为11.59%。

1.3规划目的

本项目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投入,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配合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落实,采取综合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以达到以下目的:

⒈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通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土地质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好地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充分享受国家关于土地整理的优惠政策;

⒉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完成上级下达的新增耕地指标,确保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

⒊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通过工程、生物技术等手段,对项目区内沟、渠、路进行综合整治优化配置,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项目区内的土地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整理区农民的经济利益;

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

通过耕地综合整理,形成“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景观,提高该区域的景观价值;

⒌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项目区社会稳定;

⒍提高耕地保护管理水平。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某某市乃至湖南省的土地整理工作积累经验。

1.4规划任务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导下编制的。

项目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⒈据项目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土地整理指标;

⒉分析项目区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作出土地适宜性评价;

⒊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基础设施状况为依据,分析项目区土地整理潜力;

⒋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现代化要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⒌根据项目区及其外围情况,配套和完善各项工程设施,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⒍综合评价规划设计方案;

⒎提出项目的实施计划和措施。

1.5项目规划依据

1.5.1规划及报告

1.《某某市农业区划报告集》

2.《某某市农业区划图集》

3.《某某市农业区划数据集》

4.《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5.《某某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

6.《三尖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7.《某某市统计年鉴》(2003年)

8.《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2005年)

1.5.2图件资料

⒈湖南省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⒉湖南省某某市三尖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⒊湖南省某某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

⒋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1:

10000)

⒌项目区实测地形图(1:

2000)

1.5.3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意见

主要包括《湖南省某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某某市农业、水利、林业、环保、财政等部门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评审意见。

1.5.4行业技术标准

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⒋《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⒌《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54—1996)

⒎《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⒏《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T/T118-1991)

⒐《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

⒑《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⒒《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护方案技术规范》(SC204-98)

1.5.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

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⒏《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66号)

⒐《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⒑《关于设立土地整理项目区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0号)

⒒《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2001]64号文件)

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⒔《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

316号)

1.6实施期限

项目拟从2004年1月开始动工,2004年12月竣工。

项目实施期限为1年。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基本情况

某某市地处湘中腹地,资水中游,属山区工矿城市。

某某市三尖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某某市西南端的三尖乡境内,土地总面积81.42公顷,建设规模面积73.45公顷。

2.1.1地理位置

项目区东抵太石公路,南至裕源村,西临九江村,北靠粘合村,涉及的西湾、九江、利渡、三尖4个行政村、居委会。

项目区地跨东经111°22′36.6″—112°23′23.7″,北纬27°34′50.5″—27°36′02″。

2.1.2自然条件

2.1.2.1地形地貌

项目区内地面海拔高程201.0—215.8m,相对高差小,地形平缓,地面坡度较小,土壤肥沃,适宜进行土地整理。

2.1.2.2土壤

项目区土壤属水稻土,其耕作层一般厚60cm,PH值呈中性或偏酸性,地下水位较高,稻田长期清水不通气,土壤氧化性能差,致使部分稻田潜育化,土壤潜在养分高,但磷钾含量偏低,不适应水稻持续高产的要求。

2.1.2.3气候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年均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10.9℃,年平均无霜期267天,日照数1410.4小时,适合农作物特别是水稻及蔬菜的生长。

2.1.2.4水文

项目区内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473.4mm,降雨量分布不均,4—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8—88%,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67.70万立方米。

区内主要河流球溪河属资水一级支流,年径流量达5076万立方米。

项目区西部有2个水库,其中六二水库库容10.6万立方米,上青水库库容8.0万立方米。

同时,该区地下水丰富,水质良好,成为项目区内居民主要的饮用水源。

项目区地处本市最大的溪谷平原区,大量洪积—冲击物在这里沉积下来,地势平缓,耕性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力强,宜于水稻种植。

从土壤地质条件来看,适宜进行土地整理。

尤其希望通过土地整理,建立完善的灌排体系,改善项目区土壤条件。

2.1.2.5自然灾害

项目区紧靠球溪河,受洪涝灾害影响较为严重。

由于本市降水在时间分布上差异明显,4—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8—88%,春夏两季外河水位高,暴雨出现多,易形成涝灾,遇强大暴雨时,还可能造成山洪爆发。

球溪河两岸原有堤防由于年久失修,洪峰时期漫水渗水现象时有发生。

2.1.3自然资源

2.1.3.1光热资源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年均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10.9℃,≥10℃积温5334.2℃,年平均无霜期267天,日照数1410.4小时,日照百分率年平均为32%,光热条件能够保证农作物特别是水稻的生长。

2.1.3.2水资源项目区内水资源较为丰富,资水一级支流球溪河纵贯南北,还可利用六二水库和上青水库灌溉,区内沟渠进行整理补充后,完全能够保证正常的生产用水。

项目区居民生活用水一般取自地下水,水质良好。

2.1.3.3生物资源项目区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动植物种类多,项目区植被覆盖率85%以上,植物以农作物为主,主要是水稻和蔬菜;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鸡、鸭等。

现水田以种植中稻为主,旱土以蔬菜种植为主;畜禽养殖以猪、牛、羊、鸡、鸭为主;球溪河水质适合多种鱼类的生长。

2.1.4社会经济条件

三尖乡位于某某市西南端,东南与新邵县的大兴和龙溪铺接界,西与新化县石冲口镇天龙山接壤,北与禾青、潘桥两镇毗邻,境内有太石公路(县道)、S312线(省道)通涟源和溆浦、S217线(省道)通新化和邵阳。

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73.45公顷,涉及人口3677人。

人均土地0.020公顷,人均耕地0.014公顷。

长期以来,项目区农民以土为本,在种植水稻、红薯等粮食作物和种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项目区农民正在寻求通过增加土地投资,实行规模化经营的路子,项目区内无土地抛荒现象。

农民这种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及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的经营理念,为项目区土地整理后的土地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和经营保障。

同时也表现出项目区农民希望对其土地进行整理的强烈愿望。

此外项目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为对其进行整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区距娄底市区仅90公里,某某市区仅17公里,紧靠项目区有连接某某市的县道贯穿南北,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2.2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2.2.1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

2.2.1.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东部球溪河岸有一条1.832千米长的堤防,由于年久失修,漫水渗水现象严重。

项目区中部偏南方有一条纵贯东西的溪,可直接从六二水库和上青水库引水灌溉,其中六二水库库容为10.6万立方米,上青水库库容为8.0万立方米,均可为项目区所用。

目前溪上建有一座拦水坝,而项目区内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土渠,可通过拦水坝向溪以北的土渠内引水进行灌溉。

同时项目区内偏南方球溪河上建有2座拦河坝,可通过拦河坝灌溉溪以南的大部分地方,并可将水引入溪以北灌溉,球溪河上还建有一座渡槽,可通过土渠向球溪河以东引水。

由于区内缺乏统一规划,加之现有渠系年久失修,过水能力急剧下降,且田间渠系未形成有效灌溉网络,因此,项目区需通过土地整理,从根本上完善灌排渠系。

2.2.1.2交通状况

项目区距娄底市区仅90公里,某某市区仅17公里。

项目区外紧邻东边自南向北有县级公路通往某某市,对外交通非常便利。

区内现有乡镇干道2条,球溪河上建有4座桥,其中1座为人行桥。

大部分田块由于道路限制,无法实行机械化耕作。

项目区内除以上对外对内交通道路外,再无其他道路。

因此,本项目区道路急需通过土地整理加以配套。

项目区道路系统亟待完善,以满足村民的生产需求。

2.2.1.3林网建设和生态环保设施状况

项目区位于某某市西南部溪谷平原区,一般年景无风害,故未设置农田防护林体系。

林网建设主要为沿河防护林及居民点周边的绿化树木。

项目区各级道路两侧均无防护林,因此,从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考虑,应对其进行林网配套建设。

项目区内属于溪谷平原地区,气候温和,水分充足,植物生长繁茂。

项目区附近有一个水泥厂,存在轻微污染,环境的污染因子主要还是农民的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污染,基本上不会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项目区内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堤防需要护坡。

2.2.1.4电力设施状况及其他设施状况

项目区农村电网改造已基本完成,电力充足。

项目区东边800m处镇政府附近建有一座变电站,沿县级公路和乡镇主干道拉通了高压线,区内纵横交错的低压网已接入各村民小组和各居民点,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区居民生活用电及农业生产性用电的需要。

2.2.2基础设施状况对规划的影响

经过对项目区的实际踏勘,结合其农田基础设施现状,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田间灌排水问题。

即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改造,提高设施服务质量,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田间沟渠路林进行整体系统的规划布置,既要增加沟渠、道路的总面积,又要提高其分布密度与均匀度,做到灌排分开,灌水方便,排水通畅,将项目区变成“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的高产农区;二是项目区对外交通便利,但区内交通条件较差,规模小,机耕道狭窄,路面状况差,满足不了机械作业要求;生产道布置稀疏,且布局不合理。

通过完善道路系统,改善项目区的道路状况,满足村民的生产需要。

2.3土地利用现状

2.3.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81.42公顷。

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73.45公顷,其中农用地65.32公顷,占项目建设规模面积的88.93%(其中灌溉水田49.19公顷,占66.97%;旱地3.62公顷,占4.93%;农田水利用地1.25公顷,占1.70%;农村道路0.73公顷,占0.99%;田坎10.53公顷,占14.34%);建设用地0.68公顷,占0.93%(废弃铁路用地0.68公顷,占0.93%),未利用土地(荒草地0.92公顷,占1.25%;滩涂6.54公顷,占8.90%)。

非平整区面积7.97公顷,其中坑塘水面0.04公顷,宅基地0.80公顷,河流水面7.13公顷。

(详见附表1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2.4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

项目区内光热充足,水量丰富,土壤主要由洪积—冲击物沉积而成,地下水丰富,有机质含量高,PH值适中,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对项目区土地经过完善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并对土壤稍加改良,项目区容易改造成高产稳产水田、旱地。

土地平整后,形成比较整齐的格田,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操作,利用价值较好,同时也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2.5水资源平衡分析

2.5.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1)降雨、径流

项目区位于资水的一级支流球溪河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73.4毫米,降水在年内分布不均,4—6月降水量占全年36.1%,7—9月降雨占全年的25.3%,11月至次年1月降雨占全年的12%,是少雨期。

项目区一般不缺水,但在特枯旱年份由蓄水工程灌溉部分有缺水发生,但缺水不多。

降水年际变化不大,最大降水量为1627.0毫米,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1倍,最小降水量1234.0毫米,为最大降水量的75.8%。

(2)地表水资源

项目区降水较足,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该区没有径流站,根据《某某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查得该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850毫米。

再根据CV和CS值,推算项目区不同频率的地表水资源。

计算结果详见表4-1。

表4-1项目区不同频率地表水资源量

频率

P=20%

P=50%

P=75%

P=90%

多年平均

地表水资源量

(万立米)

90.60

66.22

50.17

39.02

67.70

此外,球溪河由新邵县流入的客水有3633万立方米。

(3)地下水资源

项目区的地下水主要来自裂隙岩溶水,由降水和灌溉回归水补给。

地下水资源按全县平均地下水模数估计。

详见表4-2。

(4)项目区水资源总量

项目区的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详见表4-2。

表4-2项目区水资源总量表

频率

地表水

(万立米)

地下水

(万立米)

水资源总量

(万立米)

备注

P=20%

90.60

8.29

98.89

P=50%

66.22

8.29

74.51

P=75%

50.17

8.29

58.46

P=90%

39.02

8.29

47.31

2.5.2可供水量计算

项目区农作物灌溉用水主要来源于球溪河,此外还有小二型水库两座、山塘三座。

(1)球溪河拦河坝引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

球溪河由新邵县流入的客水有3633万立方米,水源有保证,可供水量按所设计的灌溉面积计算。

计算结果见表4-3。

(2)蓄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

六二水库集雨面积为0.3平方公里,总库容10.6万立方米,上青水库有效库容8.0万立方米。

两水库主要由降水和丰富的地下水补充水源,根据当地资料,能为本项目区提供的有效水量为约20万立方米。

(3)提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

项目区有提水工程一处,水源有保证,可根据灌溉面积以需定供的方法计算可供水量。

计算结果见表4-3。

表4-3项目区可供水量汇总表

拦河坝引水工程(万立方米)

水库蓄水工程

(万立方米)

提水工程

(万立方米)

备注

42.36

20.12

3.11

(4)项目区附近有山塘三座,为项目区的旱地提供自流灌溉水源,项目区的F区由原有的渠道提供水源,据当地资料可满足灌溉要求。

2.5.3需水量计算

(1)计算范围

项目区的需水主要是农业,而乡镇企业、居民生活用水、牲畜饮水和其他用水所占比重很少,而这些用水一般取之河流、泉井,无需水利工程供水,旱地面积较小,可由三座山塘自流灌溉。

本次计算只考虑现有水田、新增耕地的需水量。

(2)灌溉定额的确定

根据湖南省水稻灌溉定额等值线图查算,结合某某市的多年降水、蒸发资料,以及单、双季稻的灌溉制度,采用“逐日平衡法”计算历年单季稻、双季稻的灌溉定额。

通过频率计算,选出不同保证率的灌溉定额。

农作物的组成以种植双季稻为主,在双季稻后复种其它冬季作物。

经计算,各种作物综合净灌溉定额如下:

平水年(P=50%):

9555立方米/公顷

中等干旱年(P=75%):

10515立方米/公顷

特枯干旱年(P=90%):

11190立方米/公顷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n=0.90。

灌溉用水时间为4月中旬至10月下旬。

2.5.4水资源平衡分析

(1)原则与方法

项目区水资源平衡计算的原则方法如下:

①供水不留缺口,尽量满足需水要求;

②农业灌溉保证率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规定,取p=90%,设计代表年为1978年;

③农村饮用水、乡镇企业用水和其它部门用水,因不通过水利工程供水,故不参与平衡计算。

(2)水资源平衡计算

根据上述原则和方法,按保证率为P=90%的来水与需水,逐月进行平衡计算,其成果见表4-4。

表4-4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成果表

单位:

定额立方米/公顷

水量万立方米

月份

灌溉需水量

栏河坝引水

工程

水库蓄水

工程

提水工程

平衡

结果

综合净灌水定额

需水量

供水量

可利用水量

供水量

可利用水量

供水量

可利用水量

4

531.5

3.06

2.25

2.02

0.96

0.86

0.20

0.18

 

0.00

5

206.84

1.19

0.87

0.78

0.37

0.33

0.08

0.07

 

0.00

6

2153.04

12.40

9.10

8.19

3.88

3.49

0.79

0.71

 

0.00

7

3179.25

18.30

13.45

12.11

5.72

5.15

0.87

0.78

 

0.27

8

1942.96

11.19

8.28

7.45

3.5

3.15

0.25

0.23

 

0.36

9

1983.51

11.42

8.41

7.57

3.57

3.21

0.57

0.52

 

0.13

10

1192.56

6.87

5.04

4.53

2.15

1.94

0.35

0.31

 

0.08

合计

11188.66

64.42

47.40

42.66

20.12

18.13

3.11

2.80

 

0.83

(3)水资源平衡分析结论

项目区的水源水量丰富,灌溉保证率较高,只在特枯旱年份由蓄水工程灌溉部分有缺水发生,但缺水不多,可通过渠道整修、配套和水源挖潜解决。

本次规划新增耕地所需灌溉水量由拦河坝工程进行调剂供应。

2.6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2.6.1耕地整理潜力分析

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8.51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的11.59%(其中通过其他农用地中田坎整理新增耕地4.37公顷;建设用地中废弃铁路用地整理新增耕地0.68公顷;未利用地中荒草地整理新增耕地0.92公顷,滩涂整理新增耕地6.54公顷;同期规划新增农村道路3.12公顷,新增农田水利用地0.87公顷。

详见表4—4:

表4—4新增耕地来源表

单位:

公顷

合计

农田水利用地

农村道路

田坎

铁路用地

荒草地

滩涂

8.51

-0.87

-3.12

4.37

0.68

0.92

6.54

在项目区土地整理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有效耕地面积的增加,同时,还兼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方面的改善,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整理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章规划目标与方针

3.1规划目标

根据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条件及土地的适宜性和主要限制因素等情况,本次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主要目标是:

⒈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完善项目区基础实施配套程度,使农田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高产稳产农田,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产环境,形成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格局;

⒊综合整理耕地、村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⒋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效养份含量,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收益;

⒌完善农田水利排灌系统、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提高农业水平化、机械化水平,达到交通便捷,排灌自如,旱涝保收;

⒍改善生态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