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4031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提纲

班级姓名座号

第七单元知识要点

26、强项令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作者范晔,南朝宋史学家,字尉宗。

2、“前四史”:

《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

二、字词注音。

范晔yè圉yǔ骖cān乘shèng箠chuí楹yíng敕chì栗lì枹fú斛hú绶shòu

三、通假字。

臧亡匿死:

“臧”,通“藏”,隐藏。

四、古今异义。

1、妻子对哭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

男子的配偶。

2、后特征为洛阳令古义:

特例征召。

今义:

事物特点的标志。

3、使宣叩头谢主古义:

谢罪,认错。

今义:

感谢。

4、文叔为白衣时古义:

平民百姓。

今义:

白色的衣服。

5、由是搏击豪强古义:

捕捉,打击。

今义:

奋力出击。

6、宣两手据地古义:

按,撑。

今义:

根据。

五、一词多义。

1、被唯见布被覆尸(名词,被子)

流血被面(动词,盖住)

2、数大言数主之失(列举)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数目)

3、因因匿主家(因为)

因格杀之(接着,于是)

4、行威不能行一令乎(施行,施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行走)

5、令后特征为洛阳令(县令)

帝令小黄门持之(命令)

6、临召遣使者临视(察看)

临溪而渔(靠近)

10、强强使顿之(强迫)

7、乃乃驻车叩马(于是,就)

死乃知之(才)

8、以以刀画地/以奴骖乘(用)

宣悉以班诸吏(把)

将何以理天下(凭借)

葬以大夫礼(按照)

以宣尝为二千石(因为)

9、之因格杀之(代词,指家奴)

歌之曰(代词,他,指董宣)

强使顿之(无实义,凑足音节)

大言数主之失(结构助词,的)

11、谢叩头谢主(认错)

使人称谢(告知)

使君谢罗敷(请问)

强项令(硬)

 

六、词类活用。

1、臣不需箠:

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臧亡匿死:

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犯,死刑犯。

3、大言数主之失:

动词用作名词,过失。

六、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欲何言?

(宾语前置,“欲言何”的倒装)

翻译:

(你)想要说什么?

(2)将何以理天下乎?

(宾语前置,“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翻译:

将拿什么治理天下?

2、判断句。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也”表判断)

翻译:

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地人。

3、省略句。

宣悉以班诸吏。

(即“宣悉以(之)班诸吏”)

翻译:

董宣把赏钱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

七、重点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起因:

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

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

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

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宣从此搏击豪强。

尾声:

董宣死后,光武帝方知董宣的廉洁。

2、董宣依法严惩了湖阳公主的家奴,表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品质。

3、当公主回宫告状,龙颜大怒,董宣说:

“陛下……何以理天下乎?

”这表明了董宣的敢于直谏、不畏权势的精神。

4、“使宣叩头谢主……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这里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董宣的据理力争、宁死不屈的性格。

5、“由是搏击豪强……鼓不鸣董少平。

”这是属于侧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以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宣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平。

6、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前是大怒,欲箠杀之,后来是重赏董宣。

7、本文第一段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加中贫困的境状是否离题?

为什么?

答:

不离题。

第一段是正面写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第二段是侧面描写,表现了他的廉洁奉公,使董宣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8、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

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9、董宣把三十万钱全部分给部下,说明了董宣不贪财,不邀功,善于团结下属。

10、光武帝称董宣为“强项令”的原因是:

(用文中语言回答)帝令小黄门持之……终不肯俯

27、包拯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

作者脱脱,元代史学家。

2、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人,字希仁。

著有《包孝肃奏议》。

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如元杂剧《陈州粜米》、戏曲《铡美案》等作品。

二、字词注音。

鬻yù徙xǐ砚yàn契qì丹涿zhuō州惮dàn讼sòng峭qiào敦dūn茔yíng

三、古今异义。

1、第归,杀而鬻之古义:

但,只管。

今义:

表次序。

2、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古义:

不久。

今义:

寻找。

3、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古义:

仅仅。

今义:

才干。

4、非吾子若孙也古义:

和。

今义:

如果。

5、饮食如布衣时古义:

平民。

今义:

布做的衣服。

6、拯性峭直古义:

严峻刚直。

今义:

形容山势陡峭。

7、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古义:

暗中行贿串通关系。

今义:

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

四、一词多义。

1、若非吾子若孙也(和)

若屈身呼吸(你)

2、知知天长县(主持,掌管)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知道)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3、从不从吾志(听从)

从流飘荡(顺着)

从先人还家(跟随)

4、率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大都)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

5、使使契丹(出使)

使宣叩头谢主(让)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假使)

6、制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制造)

旧制,凡讼诉不得造径庭下(制度)

7、绝故人、亲党皆绝之(断绝)

以为妙绝(极)

8、其其人遂无以对(那,那个)

亦知其名(他的)

9、以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来)

以刺疆事(以便)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把)

10、之亲党皆绝之(助词,凑足音节)

闻者皆惮之(代词,指包拯)

杀而鬻之(代词,指牛)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也”表判断)

翻译: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六、重点问题。

1、本文共五段,每段分别突出包拯的什么特点?

第1段具体叙述了包拯智破割人牛舌案,突出了包拯为官机智。

第2段写包拯“知端州”不贪一砚,突出了包拯清正廉洁。

第3段写包拯出使契丹,机智驳倒契丹,突出了包拯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第4段写别人对包拯的评价及包拯改革旧制,表现了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第5段记叙了包拯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包拯克己奉公。

2、本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相结合,使包拯这一形象鲜活而有生命力。

其中第1、2、3、5段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第4段主要运用侧面描写。

2、文中写出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表明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3、文中写“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意在说明什么?

答:

侧面描写,说明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名声广为传诵。

4、如何理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

答:

表明包拯对贪赃枉法深恶痛绝,表现了包拯克己奉公的品质,希望后世子孙做官者也要奉公守法。

这句话对当今社会也有现实意义。

5、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

答:

明代海瑞、于谦,清代于成龙……

28、岳飞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作者毕沅,清代史学家。

它的体例和《资治通鉴》一样,属编年体史书,即以时间为纲,编排史实。

2、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字鹏举。

《说岳全传》就是根据他的事迹演绎的一部历史小说。

二、字词注音。

铠kǎi姝shū宵旰gàn束刍chú犒kào恂xún恂蹙cù额远戍shù猝cù立斩以徇xùn

三、通假字。

阙一不可:

“阙”,同“缺”,缺少。

四、一词多义。

1、调亲为调药(调配)

每调军食(调集)

2、卒年七十四,卒于官(死)

卒有疾(士兵)

3、善善以少击众(擅长)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4、名饰名姝遗之(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5、至飞事亲至孝(极)

吏不敢至门(到)

6、习皆重铠以习之(训练)

学而时习之(温习)

益习其声(习惯)

7、故故敌为之语曰(因此,所以)

故人、亲党皆绝之(以前的,旧的)

8、之饰名姝以遗之(代词,代岳飞)

皆重铠以习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飞何功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尝问用兵之术(结构助词,的)

五、词类活用。

皆重铠以习之: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沉重的铠甲。

六、特殊句式。

倒装句。

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宾语前置,“飞何功之有”是“飞有何功”的倒装)

翻译:

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七、重点问题。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岳飞的?

答:

(1)对父母对皇上至孝至忠

(2)治军有方,所向披靡。

(3)关心百姓和战士的疾苦。

2、如何理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

答:

这句话出自敌人之口,从侧面表现了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战斗力强。

3、岳飞治军有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仁、信、智、勇、严。

4、吴玠选美女送给岳飞,岳飞说皇帝日夜操劳政事,大将难道有时间安乐享受吗?

这说明岳飞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

不贪图个人享乐,以国事为先,尽忠尽职。

5、“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说明岳飞作战时很注意发挥集体智慧。

俗语中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6、朝廷要提升岳飞官职,岳飞总是说:

“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

体现了岳飞不贪功,不居功自傲。

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处理好和周围人的关系,和睦相处,才能有更好的作为。

7、岳飞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岳飞是一个至孝至忠、治军有方、爱民如子的人。

29、《列子》二则

一、文学常识。

1、《列子》,作者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

出自《列子》的成语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塞翁失马愚公移山

二、成语。

1、杞人忧天:

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2、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专心努力。

三、字词注音。

杞人qǐ星宿xiù崩坠zhuì中伤zhòng缁衣zī吠fèi躇chú步跐cǐ蹈舍然shě

四、一词多义。

1、素衣素衣而出(白色)

素服飞(平素,向来)

2、其其人舍然大喜(这)

其狗不知(他的)

3、而衣素衣而出/白而往黑而来(表修饰)

迎而吠之(表顺接)

五、词类活用。

1、衣素衣而出:

名词用作动词,穿。

2、天雨,解素衣:

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3、岂能无怪哉:

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六、固定句式。

1、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为什么……)

翻译:

为什么担忧天坠落下来呢?

2、奈地坏何?

(“奈……何”,拿……怎么办)

翻译:

大地崩塌怎么办呢?

七、重点问题。

1、用简洁的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天》:

嘲笑了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后世用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2)《杨布打狗》:

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告诉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杞人忧天”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杞人忧天”在今天看来似乎不能看成傻子行为。

今天的天空中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破坏严重……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担忧,我们应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0、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1)《迢迢牵牛星》选自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体裁)。

(2)《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他为“诗仙”,他的作品收录在《李白全集》中。

(3)《春望》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他著有《杜工部集》,他被人称为“诗圣”,他和李白合称为“李杜”,他的诗歌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诗(内容),选自《岑嘉州诗集》。

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世称“岑嘉州”,他和高适一起并称为“高岑”。

(5)《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他是宋词继苏东坡之后,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二、理解性填空。

(1)《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牛郎织女含情脉脉却不得团聚的句子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渡荆门送别》中照应诗题“送别”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夜晚伫立船头看到的景象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春望》中写诗人感伤国破家亡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被誉为“妙手回春”的句子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诗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表现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诗句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它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5)《西江月》描写夏夜山道的景物,渗透着诗人看到丰收景象而无比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三、诗歌主旨。

1、《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2、《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初离故乡,展望前程的喜悦开朗心情,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3、《春望》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5、《西江月》刻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反映了作者因丰收而无比喜悦的心情和怡然自得的心态。

口语交际、名著知识、.综合实践

1.写出下面一段话的言外之意。

(不超过20个字)

某顾客:

厂长,贵厂生产的喜鹊牌毛巾,那上面的喜鹊可是栩栩如生啊!

厂长(惊喜地):

是吗?

某顾客:

我洗脸时,那喜鹊竟飞到我脸上来了!

某顾客的言外之意是:

毛巾质量差,掉毛掉色

2.有人认为:

“古诗文那么难学,现在又不写古诗文,有什么必要学呢?

”他说的对吗?

你怎样看待古诗文的学习?

不对,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还有助于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意思对即可。

3、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

初中生活,各门学科的学习,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和智慧。

语文课中的之乎者也,让我们感悟到人生的丰富;美术课上的红绿青蓝,让我们描绘出世界的缤纷;        ,        。

答案:

示例1:

英语课内的ABCD,让我们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示例2:

地理课里的经线纬线,让我们知道了天地的广阔。

(续写的句子,只要句式与上文相仿,语意合理即可。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

A.班干们想尽千方百计,为同学们借到了必读的名著。

B.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C.《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作文的内容与形式,关注学生写作的过程性表现。

5、阅读下列有关的数据,先得出一个结论,再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均耕地:

美国11.7亩,印度3.3亩,世界平均水平4.2亩;中国人均耕地1949年为3亩,目前为1.35亩。

结论:

__________中国人均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逐渐减少的趋势_。

观点:

___________我们一定要大力保护耕地。

_________________。

6、感动我们的人物可来自现实生活,也可来自文学作品。

请你从《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巨人三传》和《安徒生童话》这几部作品中选择一位令你感动的人物,并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5分)

感动人物:

_______略___________

感动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高速发达的宽带网可以智能化、个性化为我们提供网上视频点播。

B.他们查地方志、访老居民,关于开发地域历史教育终于有新思路。

C.通过七八个孩子共同努力,终于把学校电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D.辞别老师,走出小红楼,他们仍余兴未尽,继续着刚才的讨论。

8、《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1)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2)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

9、《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大闹、真假、三借。

答案:

8、

(1)故事:

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倒拔垂杨柳、醉打蒋门神、火并王伦、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

(2)如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行者武松,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呼保义(及时雨)宋江,仗义疏财,有组织和指挥能力;有浓厚忠君思想9、白骨精、天宫、美猴王、芭蕉扇。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做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

“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

“欲何言?

”宣曰: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

“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

“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

“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妻子儿子

②宣不从,强使顿之叩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A.威不能行一令乎?

威严难道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B.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从此捕捉打击倚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3、本文节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作者是南朝宋史学家范晔。

4、本文赞扬了董宣秉公执法,廉洁的精神,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位像他一样的清官,写出这位清官的名字。

包拯海瑞于成龙等

二、阅读《包拯》一文选段,回答文后有关问题。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供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拯曰:

“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其人无言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1.给下列句子划分恰当的停顿节奏。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按照原先的制度,凡讼诉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3.仿照例子,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段中另外两段话的意思。

例:

第一段:

突出写包拯为官廉洁。

第二段:

突出写包拯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第三段:

突出写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4.选段从多角度刻画人物,从正、侧面描写的角度来看,选段第一、二段是正面描写,第三段是侧面描写;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上看,第一段主要使用了动作描写,第二段则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5.人们把包拯比作什么?

为什么?

请结合第三段内容回答。

第一,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清,说明包拯为官刚正,仪表威严冷峻,极少有笑脸,让人们望而生畏。

第二,把他与阎罗王相提并论,实际也有比喻意味,因为包拯执法严峻,行贿通关系的人无机可乘,无孔可钻。

(意思对即可)

6.根据你对包拯的了解,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

(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岳飞》一文选段,回答文后有关问题。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

“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1.给下列句子划分恰当的朗读停顿:

(1)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2)故/敌为之语曰: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翻译下列句子:

(1)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对为国而死的将领,为之痛哭,并抚育他们的遗孤

(2)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仁爱,诚信,智慧,勇敢,严厉,缺少一个都不可以。

3.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

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

(意思对即可)

4.本文写岳飞“治军有方”,一共包括“仁,信,智,勇,严”五个方面。

这五方面在选段中都有体现。

仔细阅读课文,指出下列句子各体现了哪一方面?

将有关的字填入句后的括号内。

(1)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仁)

(2)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信)

(3)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严)

(4)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智)

(5)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严)

(6)猝遇敌不动。

(勇.)

5.若把选段划分为两层(在原文上用//线标示),并在下面横线上说明理由。

师每休舍……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因为前后两层是分总关系。

6.从全文的详略上看,选段是属于详写还是略写?

为什么?

详写,因为岳飞首先是个抗金将领,所以应该详写他治军有方,略写其他。

7.从刻画人物的角度上看,全文主要是从正面描写岳飞的形象,而选段中有一句话则是从侧面来刻画岳飞的,请找出来,并说明这种侧面描写对集中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故敌为之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