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素养发展目标序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3968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素养发展目标序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素养发展目标序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素养发展目标序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素养发展目标序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素养发展目标序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素养发展目标序列.docx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素养发展目标序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素养发展目标序列.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素养发展目标序列.docx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素养发展目标序列

小学语文(阅读)素养训练序列设计

第6册

前言

由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没有明确清晰的语文知识、能力等素养发展体系。

给老师一个保底参考,一个语文素养培养的抓手,丰富语文课程本位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课程目标

总目标

  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3.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4.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5.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6.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目标序列

中年段

三、四年级

拼音

1.借助拼音独立识字。

2.在学文过程中继续巩固对拼音的认读。

识字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准确辨析多音字在不同词语、句子中不同的读音,准确辨析形近字并正确组词、准确书写。

3.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阅读(语文知识、能力、方法)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读边想象,入境体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默读,边读边思,能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对重点内容、课题、主旨、关键词句表达效果等提问)。

2.初步学会、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

在老师指导下,学会由整体——局部——整体进行阅读;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用相应的方法划分意义段,能理清理清文章、段落的条理;能初步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

在读懂每句话意思的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意思;在读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文特点,学习用抓中心句、过渡句、扩题、合并段意等方法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学习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如某个字词的作用,某些句段在表达上的作用等),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用课文及自己的语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4.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学习根据语境从字典中选择合适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根据语言环境辨析词语意思并恰当选择运用;准确辨析形近字、同音字,根据词语、句子情境选择正确的汉字;结合课文学习分类积累成语、名言、俗语、古诗等。

5.初步学会审题。

在老师指导下能读懂题目要求,明确问题指向及答题要点并有针对性地回答;阅读文章,能围绕问题整体阅读、深入思考,多方面、多角度从文章中寻找信息,进行整理,准确、全面地解答问题。

6.深化对句子的认识:

学习缩句,学会抓句子主干;学习扩句,尝试把句子写具体生动;结合课文学习认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设问句这些基本句式,并了解其主要特点与作用;结合课文学习继续认识了解比喻,大致知道比喻的特点(不同事物相同特点),并能学习写较为形象、具体的比喻句;初步认识拟人、夸张这两种修辞手法;尝试修改一些常见病句(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重复多余、前后矛盾等);模仿文本典范的句式、句段写话。

7.认识总分构段方式,并模仿练习写段,重点学习围绕中心意思从几个不同方面写具体、写生动。

8.结合课文学习,初步了解不同文体的特征:

初步了解叙事文章的特点,学会找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初步了解写人、状物文章的特点,知道这类文章往往从人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写其一个或几个特点;初步认识说明文,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举例、比较等最基本的说明方法,初步感知其作用;初步认识并了解寓言这类文体的特点(叙述故事说明道理),了解寓言学习的基本方法,尝试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初步认识剧本,大致了解独幕剧的基本特点及学习方法:

从人物言行、旁白、背景介绍等中了解故事发展和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学习,了解借物喻人、衬托等写作手法,初步感知、体会其表达效果。

9.认识一些简单的关联词语(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了解其作用并能比较恰当地选择运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分号的一般用法,并能在自己的写话、习作中正确运用。

10.在课内外阅读中,自觉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积极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11.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习作

1.在老师指导下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景物、事件、人物等),学会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与特点;在老师指导下,可以尝试写日记或观察日记,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及内心的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2.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有习作的自信心。

3.三年级属于习作的起步阶段,能够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把段写具体写生动,由段逐步过渡到篇,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一些习作的范式,如总分的构段方式,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地点转换顺序等叙述、描写的方式,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人物特点的写作方式等;四年级继续巩固以上写作范式,并强化篇章训练,能写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文章,并力求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叙述生动。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能用简短的书信进行书面交际,学习写请假条、留言条等简单的应用文。

6.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7.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5.在日常的课堂学习、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情境中,能礼貌得体、自信大方地与人进行交流。

四个主要内容

每一单元的素养培养目标

每一课的语言特色及相对应的发展目标

落实某一发展目标的教学设计或建议

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作业设计

 

第6册第1单元

本单元素养培养目标

1.让学生懂得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的是大自然的恩赐,有的是前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体会课文中比喻手法的生动运用及表达效果,并且能写较为具体生动的比喻句。

3.使学生能了解诗歌形式优美,韵律和谐,反复写法的运用可以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4.教给学生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抓中心句。

5.教给学生概括写景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合并段意法。

6.学习课文总分构段方式,能抓住特点,围绕总起句把景物写具体。

1.长城和运河

语言特色

1.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比喻手法生动运用,把“长城“比作”“巨龙”,形象逼真地勾勒出长城的雄姿;把“运河”比作“绸带”,突出运河之美的秀美与灵动。

2.形式优美,韵律和谐。

两部分的结构相同,均运用了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使诗歌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强烈的艺术美感。

发展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比喻手法的生动运用,把“长城比作巨龙”,形象逼真地勾勒出长城的雄姿;把运河比作绸带,突出运河之美的秀美与灵动,并能自己仿写较为具体生动的比喻句。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形式优美,韵律和谐,了解诗歌两部分的结构相同,均运用了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从而提高学生背诵课文的效率。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用诗歌的形式介绍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重点教学片断

学习比喻句,感受长城的雄姿。

出示句子: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1.这句话中把长城比作了什么?

比喻往往是事物间有着相似之处,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课件出示)

(1)长城横卧在崇山峻岭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看起来样子确实像龙。

(随机理解词语:

连绵起伏:

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学生相机朗读,教师点拨:

长城真是雄伟壮丽。

(2)这东起鸭绿江边的山海关,西到甘肃西部的嘉峪关,全长6500多千米,也就是1.3万多里,因而,才有万里长城之说,长城很长,而龙是巨大的。

——小结:

这一比喻多么恰当,写出长城的蜿蜒、巨大。

(3)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师在学生回答后点拨:

长城和巨龙不仅形似,还神似,可见,作者把长城比作巨龙,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随机朗读点拨。

2.指导朗读: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把长城比作巨龙,穿行在中华大地上,一下子就把长城写活了,让人觉得长城更雄伟,更壮丽了。

你们看,就是这么一条充满生机的巨龙,它穿行在连绵起伏的山脉,顺着山势弯弯曲曲伸向天边。

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

作业设计

1.课文把长城比作(),突出长城的(),把运河比作(),突出运河的()。

2.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京杭大运河像(一条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

长江大桥像()。

()像()。

3.诗歌仿写,介绍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模仿课文中的诗歌形式进行创作,在创作中,写好比喻句。

2.美丽的南沙群岛

语言特色

1.比喻运用恰当,把南沙群岛比作一串串晶莹的珍珠,突出了南沙岛屿多而美,把南沙比作巨大的蓝色宝库,点明其富饶,把天比作蓝玉,把海比作翡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湛蓝,海碧绿澄清。

把浪花比作欢迎的人群,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烈赞颂,是情与景会,意与情通。

2.课文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发展目标

1.结合课文继续了解比喻句,大致知道比喻的特点(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特点),并能学习写较为具体生动的比喻句。

2.教给学生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抓中心句。

3.教给学生概括写景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合并自然段段意。

4.学习课文总分构段方式,能写一段话。

教学建议

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教学中把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放在一起,首先学习第二自然段,紧扣“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

”这句中心句,先由文入手,从珍贵的海洋生物“难以计数”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海洋动力“用之不竭三方面以及“曾母暗沙”一例中,初步感悟南沙群岛物产的丰富,并通过感情朗读加深理解,感悟“宝库”之“巨大”。

再引导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用总分构段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南沙有哪些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动力。

接着,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紧扣“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

”这句中心句,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南沙海天一色、鱼虾色彩斑斓、波浪涌动如挥舞的花束,体会“迷人”,随机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远望——俯看——细赏,随机理解两句比喻句的妙用:

天比作蓝玉,把海比作翡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湛蓝,海碧绿澄清。

把浪花比作欢迎的人群,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烈赞颂。

作业设计

1.填空:

南沙群岛位于(),是祖国(),也是个()。

(通过填空的形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第三自然段,把天比作(),将海比作(),从中可以看出天和水的绿;把()比作欢迎的人群,从中可以感受到()。

(体会课文中比喻的妙用)

2.结合课外搜集的文字,选择其中一句,以总分的句式写写。

南沙群岛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有(     ),有(    ),有(    )。

南沙群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    ),有(     ),有(    )。

  

南沙群岛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有(    ),有(    ),有(    )。

(本题的设计,既让学生运用课外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让学生运用了总分句式。

3.课外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

(运用课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来阅读课外文章。

3.庐山的云雾

语言特色

1.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上采用的是总分的方式。

在分述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时,同样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

2.全文语言优美,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运用比喻手法细致传神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

发展目标

1.教给学生概括写景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合并自然段段意。

2.结合课文继续体会比喻的妙用,大致知道比喻的特点(不同事物相同特点),并能学习写比喻句。

3.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的总分构段方式,能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手法把景物写具体。

4.运用总分构段方式,并模仿练习写一处景物。

教学建议

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重点:

理解四个比喻句,一边读一边想象云雾的姿态。

(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大海、天幕)(借助图片加深理解)

体会比喻精妙的同时,感受到,作者是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漂浮在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

(适当简笔画)随机理解:

“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让学生关注“笼罩”——戴、“缠绕”——系、“弥漫”——“茫茫”等的对应关系,初步体会文本比喻的精当,即不同事物有相同特点。

练习朗读。

3.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5.小结:

这一段围绕中心句,运用了四个比喻,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作业设计

1.庐山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的色彩,它()、(),令人()。

(通过填空的形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展开想象,完成练习。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

3.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这是课后练习题,旨在读写结合,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运用总分构段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比喻方法,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第6册第2单元

本单元素养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美好的心灵、坚强不屈的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2.品读语言文字,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的写作手法。

3.结合语境,体会提示语的作用。

进行人物对话的写话练习。

4.学习篇末点题,点明中心的写作手法。

4微笑着承受一切

语言特色

1.对桑兰的语言、神态、动作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桑兰的赞扬与敬佩。

2.篇末点题,点明中心。

发展目标

1.学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细致生动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体会文章题目“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学习给文章命名的方法。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抓住课题,用扩题法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课文的重点是3——6自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细致生动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主要抓住以下四句:

  1.队友们“忍不住失声痛哭”,但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

(抓住桑兰的神态。

  2.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

(抓住桑兰的感受和歌声。

  3.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抓住桑兰的动作。

)(品味用词的独特效果)

  4.桑兰带着动人的微笑说:

“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

”(抓住桑兰的语言。

  这些描写桑兰受伤后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最能体现桑兰的坚强,这种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通过揣摩并加以体会。

在课堂上学生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感悟了主人公是如何向命运挑战的,也就能懂得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从而才能感悟主人公的坚强,才能感悟“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

作业设计

1.造句

(1)询问——

(2)意外——

2.填空

  全文通过()、()和()等具体事例的叙述,对桑兰的()、()、()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刻画出桑兰()、()的形象。

3.写话

  在了解桑兰的这些事迹后,如果此刻你站在桑兰面前,你会对桑兰说些什么呢?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5雪儿

语言特色

1.《雪儿》这篇课文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情节线:

救雪儿→伴雪儿→知雪儿→送雪儿。

又有一条感情发展的线索:

怜悯→盼望→渴望→惜别。

情节线和情感线同步发展有紧密相连。

“我”的感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纯真的感情、善良的心灵真挚动人。

2.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雪儿的外形美、内在美和“我”的美好心灵。

发展目标

1.抓住词句,结合图片,感悟雪儿的外形美、内在美和它的通人性以及我的美好心灵。

2.教给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抓住故事的发展线索,救雪儿→伴雪儿→知雪儿→送雪儿。

3.回忆自己所喜爱的小动物以及自己与小动物之间所发生的事,挑选一两件,学习课文的方法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重点教学片断

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在作者的细心照料下,她的盼望终于实现了。

指名读第4节。

2.雪儿终于又能展翅飞翔了。

(出示展翅飞翔的雪儿图)看到雪儿的伤好了,你的心情怎样?

(高兴、激动)

3.文中的“我”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课文第4小节中哪一句话写出来了?

请找出来。

4.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雪儿在空中是怎么飞翔的?

(引导学生从“托”、“划”、“美丽的弧线”等词上体会雪儿动作的有力,姿态的优美。

5.看到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此时,翱翔在蓝天的雪儿,它的心情又如何呢?

它会对照顾它,关心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展开想象,用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

用上以下词语:

欢呼、托起、弧线、金黄的眼珠、喃喃说道、施展本领、捧起、祝福。

6.小结:

是啊,当我孤独寂寞的时候,是雪儿给我带来了快乐。

当雪儿翅膀受伤时,是“我”挽救了它的生命,给了它悉心的照顾。

我和雪儿相依相伴了这么久,我们之间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现在要分别了,多么让人舍不得呀!

请同学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作业设计

1.写近义词

本领()似乎()快慰()

向往()忠实()传递()

2.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

3.回忆自己所喜爱的小动物以及自己与小动物之间所发生的事,挑选一两件,学习课文的方法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6花瓣飘香

语言特色

1.《花瓣飘香》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比如“小心地摘”表现了小女孩摘花瓣时的认真和细心。

“眼眶里闪动着泪花”的细节描写既显示了小姑娘的话是发自肺腑的,又反映了小女孩想到妈妈时的难过的心情。

2.人物对话是本课最富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提示语的位置有不同,提示语在表现人物的特点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发展目标

1.品读语言文字,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的写作手法。

2.结合语境,体会提示语的作用。

结合学习情境,尝试迁移运用提示语。

重点教学片断

品对话,悟“懂事”。

1第一次对话,学会读对话的方法:

先看提示语,后读对话,体会心情。

“为什么只摘花瓣呀?

”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

“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2.第二次对话,添提示语:

“摘花瓣做什么呀?

”我()地问。

小女孩()地说:

“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想想她说话时心情怎样,然后填上提示语。

使学生体会到加入了不同的提示语,这样小女孩对妈妈的爱就更真切了。

3.第三次对话,悟“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作业设计

1.填上合适的词

 ()地摘()地捧()地跑()地望

 ()地问()地拿()地说()地闻

2.文中的我把花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与我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发挥您的想象,写一段对话。

阳台上,红艳艳的月季芬芳扑鼻。

妈妈()地问: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我()地说。

妈妈听了,()说:

“___________。

  ……

花瓣飘香,温暖了妈妈的心房。

 

第6册第3单元

本单元素养培养目标

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学习萧伯纳的谦逊自律,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本领之高强;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

2.体会并学习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叙写的方法,并在复述课文内容和作文中尝试运用。

3.感悟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4.体会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感受形象比喻和含蓄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

5.感悟并学习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

6.理解文中引号的不同用法。

7.学习用对比的手法彰显主要人物的写作方法。

 

8.尝试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7.菩萨兵

语言特色

1.篇末点题。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点明题目,让读者明白题目中的“菩萨兵”是来自于藏族同胞的话。

这句话最能表达藏族同胞的心声,这个题目最能反映红军的形象。

2.本文人物语言不但充满深情,而且运用了形象比喻和含蓄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

发展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结尾点题的方法,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文章的中心更突出。

2.让学生初步了解形象比喻和含蓄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

抓住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