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民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3958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人民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河北人民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河北人民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河北人民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河北人民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人民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

《河北人民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人民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人民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

河北人民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

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

开各种材料。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

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

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

认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1、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

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天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三:

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找,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

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

切关系

板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认识材料

材料的分类:

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1

2、塑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

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

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

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

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

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

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

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

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

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入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预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

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

认识新材料

1、认识书中介绍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2、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2

3倾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

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

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

究的问题。

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

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

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

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

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3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

现象:

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4物体传声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标:

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哪

些物体能够传声。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准备:

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

你听到了吗?

1、准备实验材料:

课桌

2、注意事项:

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问题:

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3、提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

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

水能传声吗?

1、提出问题:

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

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

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

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4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4

5自制小乐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

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能对自己和别

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制定小组制

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

作任务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

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

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

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

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

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

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

什么?

三、活动三:

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

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

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

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

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

慢有关。

学生讨论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5

6声音与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能综合运

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自己

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

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

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

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

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

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

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

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

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讲解:

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

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

科学实验证明:

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

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

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

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

地墙壁、门窗、地面

等应选择什么材料?

“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6

7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能够对问题的答案

提出自己的猜想。

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

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

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

寻找光源

1、提问:

哪些物体能发光?

学生试说出发光物体

2、试着把能发光的物体分类

太阳、火、闪电等为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蜡烛等为人造光源。

三、活动二:

我看见了光

1、哪幅图的做法能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学生猜想

参照书中图做实验,看看猜想的正确吗?

2、布置学生实验提示:

每块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多次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中。

四、总结

7

8透明与不透明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按照物体和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

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

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

象。

教具准备:

手电筒、一瓶矿泉水、玻璃杯、书本、黑色布料、报纸、卡片纸、小

玩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

二、活动一:

1、提问: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老师:

让教室的光线暗一些,做好分工合作,并提示操作方法,提示后再让学生

做实验。

(与桌面平行,与物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且距离不变)

学生实验并分类记录:

2、教师领着学生总结:

提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个概念。

3、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

学交流。

三、活动二:

影子

1、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

2、将蜡烛前后、左右、上下移动时,小兔的影子有没有变化?

四、总结全课

8

9镜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能够用图

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

能借鉴别人的

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正确说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

的传播路线。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教具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两快大小相同的镜子、

一个小熊猫或其他玩具。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新课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注意:

不要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同学的眼睛上。

二、活动一:

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

2、注意:

让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缝隙照到镜子上,观察光的传播路线。

硬纸板的缝隙在毫米左右。

3、提醒:

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观察有什么现象

4、给学生展示自己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5、当光照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射回去,这就是光的反射。

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

我们还能找出其他反射光能力较强的物体吗?

6、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三、活动二:

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情?

将自己想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

学习科学在线

四、拓展:

镜子反射光的游戏

1、用两面镜子最多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熊猫影像?

2、把自己的做法与同学交流,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么多熊猫影像?

五、总结全课

9

10七色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

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

后产生的现象。

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后所产生结果

的记录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奥秘,并从中获

得乐趣。

能与基他同学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种实验。

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科学知识目标:

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

料袋、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见过美丽的彩虹吗?

二、活动一:

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我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彩虹?

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实验

得出:

彩虹告诉我们:

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三、活动二:

制造彩虹

1、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直到出现七色光带。

室内光线弱,把三

棱镜旋转直到看到彩虹为止。

2、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类似彩虹的光现象?

让我们试一试吧!

用肥皂泡,安

全。

四、活动三:

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

1、准备用具:

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蓝玻璃纸,白纸。

2、按图中的方法做实验,看看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

3、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4、把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如果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

一起,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五、拓展一:

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查阅资料,看看人类利用光还做了哪些

事情?

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分享。

六、拓展二:

在强光下工作、学习有哪些危害?

怎样预防和保护?

七、总结全课

10

11电在我家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

能归纳出电是现代

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

对于电的看法。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

出停电对现代人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明理由。

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

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教具准备:

收集关于家用电器的文字、图片资料;电源插头和插座以及风力、水

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如果没有电,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看图:

它们需要什么才能活动?

在发明电之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关于电,我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二、活动一:

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工作?

1、看图

2、你认识它们吗?

它们有什么用途?

3、关于生活中的电,还知道哪些,与同学交流。

三、活动二:

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电源,电器就可以工作了。

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2、你能在图上画线,说明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吗?

注意解省路途不浪费。

3、学习科学在线

4、电是人类宝贵的能源,调查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四、小结

11

12让灯亮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并制作开关装置。

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自

己知道的关于电路和开关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

愿意发现自己及别人设计制作的

电路与开关有什么缺点。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常用电器工作时,需要电源、

开关、电线。

能说出几种常见电池以及电池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电池、导线(若干)、小灯泡、开关、曲别针、灯座、纸、金属夹子、

胶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

你们先玩玩。

执手电问:

关于手电你想知道什么知识?

二、探究活动

1、认识仪器和材料

我们先来认识这些材料:

请你先说出每一种材料的名称,然后说说它是做什么用

的。

教师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依次板画电路元件示意图。

2、布置学生实验

提出要求:

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根导线,你能让小电珠发亮吗?

(时间

放得充分些,把亮的、不亮的方法都进行研究)

再增加一个电池夹、一个灯座、一个开关,让小灯泡亮起来。

3、研究电路图

学生汇报实验中电路连接,教师黑板绘图

看看黑板上的电路图,哪些是相似的,找出来分分类。

12

13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

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区别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方法与

其他同学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

容易导电。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具准备:

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线、气球、干木条、玻璃片、橡皮、铝片、

陶瓷片、电池1节、灯泡1个、导线3根、电池盒1个、灯座1个、螺丝刀、电

线、插头、灯口、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

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把它们连接在电路中会怎么样?

二、活动一:

1、将图中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将自己的预测记录在下表中。

2、让学生实验验证

4、引导总结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5、得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6、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使

三、活动二:

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1、图中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

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

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四、活动三:

安全用电

引导学生认识:

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条件变化了,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

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

例如:

干木头、毛巾是绝缘体,当木头、毛

巾受潮,含有水分时,就变成了导体。

因此,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

引导学生了解几种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不要用力

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

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五、拓展:

选择一种电动玩具,看看它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判断

下图中的做法哪个对?

哪个错?

为什么?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13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

绝缘体

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13

14磁铁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

法有什么不同。

能设计实验证明磁极的磁力最强。

能用图正确记录各种形状磁铁

吸引力最强的部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

铁的实验。

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科学知

识目标:

能说磁铁的基本特性。

能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磁铁的两极吸引力最强。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钥匙、钉子、纸、大头针、石头、曲别针、塑

料尺子、小弹簧、剪刀、螺钉、橡皮、支架、铁沙、指南针、红、泡沫板、水盘、

玻璃杯、磁铁、曲别针、水。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小魔术:

会飞的小蜜蜂。

提问:

小蜜蜂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

二、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材料、及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

并进行实验。

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3、再用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试一试

2、组织全班讨论:

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三、活动二:

哪种情况吸得多?

1、既然磁铁可以吸引铁质材料,那么在哪种情况下磁铁的力量最大?

吸得最多?

2、组织学生实验

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

尺子平直不倾斜,看刻度时眼平视直对着数字。

4、全班交流

5、讨论: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活动三:

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

1、猜想与假设

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

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3、再用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试一试,看看结果怎么样?

4、指导学生画磁铁。

5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磁铁让我们知道了一种神奇的力——磁力,磁铁的两端磁

力特别强,我们称为磁极。

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五、活动四:

磁极的指向

1、教师如图:

悬吊条形磁铁,当它最终停下来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2、教师讲解:

北在英文中是North,南是South。

因此,我们把磁铁指向北的一

端叫N极,指向南的一端叫S极。

六、拓展:

巧取曲别针

1、出难题寻求同学们的帮助。

不小心把曲别针掉进盛水的杯水中,想个办法,不让磁铁沾水,取出杯中的曲别

针。

七、总结本课

14

15制作小磁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

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

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

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

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

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

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一:

磁极的相互作用

1、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

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用实验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解释。

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看看发

生什么现象?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

6、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三、活动二:

自制小磁针

1、实验用具准备:

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

(注意还可以选其他

材料,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不同的小磁针。

磁铁不要来回磨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

向磨擦。

2、提示:

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

(注意小别扎手!

3、试一试,自己制作的小磁针能吸引曲别针吗?

能用几种方法找出小磁针的N

极和S极?

4、讨论:

把自己使用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又快又准。

四、总结本课

15

16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