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插本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3947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插本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代文学插本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代文学插本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古代文学插本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古代文学插本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插本资料.docx

《古代文学插本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插本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插本资料.docx

古代文学插本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

神话:

是远古人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具有特殊的时长性)

神话的内容和分类:

①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②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

③洪水神话:

《大禹治水》

④战争神话:

《蚩尤之战》

⑤发明创造神话:

《后羿射日》

神话的特点:

①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神话的影响:

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①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eg:

庄子《逍遥游》

②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eg:

屈原《离骚》

第二章《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外6篇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西汉初年始尊为《诗经》。

2、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3、《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十五国风160篇。

二南:

周南、召南。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105雅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74篇除少数为东周作品,其余都是西周作品;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4、《诗经》的用途: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5、《诗经》在汉代的流传: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6、三家诗、四家诗、毛诗:

三家诗——用今文((汉代通行的字体)隶书)写的,鲁(申培)、齐(袁固)、韩(韩婴)。

四家诗——鲁(申培)、齐(袁固)、韩(韩婴)、毛(鲁人毛亨、赵人毛苌)。

毛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古籀文)小篆)“毛诗”。

7、《诗经》的内容:

①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②农事:

《七月》

③燕(宴)飨:

《相鼠》

④怨刺:

《魏风•硕鼠》

⑤战争徭役:

《王风:

君子于役》

⑥婚姻爱情:

《邶风•静女》

8、《诗经》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具有如下特点:

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3)《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9、赋比兴:

赋:

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

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

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10、《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1)《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从此之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地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3)《诗经》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重点掌握《左传》,了解《国语》、《战国策》就行了)

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转》、《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3、《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4、《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5、《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

6、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7、《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表现于议论性文辞。

8、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微言大义。

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9、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专》、《谷梁传》。

10、《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11、《左传》的内容:

①《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②《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③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④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

12、《左传》的艺术成就(特色):

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善于描写战争,二是行人辞令非常有特色。

具体有如下几点:

1)《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2)《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像一个讲述故事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

3)《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4)《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13、《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传说是左丘明所著。

14、《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15、《左传》春秋内传,《国语》春秋外传。

16、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重点掌握《孟子》、《庄子》)

1、《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2、《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

3、《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

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4、孟子的政治主张——“仁政”理论,核心是“仁政”,其附属有“性善论”和“民本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孟子》散文特点:

①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②《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③“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④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⑤《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

6、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庄子》。

《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七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出于庄子后学。

7、《庄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8、《庄子》的艺术特点:

①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②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③形象恢诡的论辩;

④富有诗意的语言。

9、《荀子》和《孟子》的区别:

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

②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

③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

④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

⑤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10、荀子,名况,字卿。

主张“性恶论”。

《荀子》现存32篇,是其学说的集中体现,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11、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他师承荀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

他推崇老子,借鉴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子的柔弱无为,对“道”赋予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

他还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法(法律条文)、术(权利手段)、势(权势),并将三者冶为一炉。

12、《韩非子》的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

13、韩非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

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

14、《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2、“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楚辞学)。

“楚辞”是指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一种文体。

3、《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楚辞”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

4、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因中间九章而得名)、《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

5、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正是这23篇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6、《离骚》:

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两千五百字。

2)(题解)离骚: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最为可信)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游国恩认为是牢骚的意思。

3)《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4)《离骚》的艺术成就:

①《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②“美人香草”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

最耐人寻味的是“求女(表现了他求君遇合的形象)”的形象。

③《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离骚》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体诗。

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

7、《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

8、《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

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1、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代表作《谏逐客书》,作于秦王政十年。

2、《谏逐客书》内容:

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3、《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

①角度巧妙。

不从众国客卿角度来说客卿的重要,而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从而达到令秦王改变已经确定下来的意见。

②典型事实。

历代君王都是重视客卿秦国才能得到强大的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客卿很重要。

③正反对比手法。

详写致使秦国强大的是客卿在其中的作用,略写客卿的实际问题,点到即止。

④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4、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最杰出的文人。

代表作是《过秦论》。

5、先是陆贾,接着是年轻的思想家贾谊,把汉代政论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6、《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

其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杂论。

7、《过秦论》的艺术特点:

①以叙代议,叙议结合。

②夸张的对比。

③辞采华丽,用排比对偶句。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1、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2、汉初以骚体赋为主,而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他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

其中以《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最为著名。

3、贾谊之后,骚体赋继有人作,即便在汉大赋如日中天,光芒掩罩的武、宣之世,骚赋的创作也从未间断过,与汉大赋一明一暗,并行不悖。

其中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4、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是淮南文学群体中仅存的一篇辞赋,也是两汉骚体赋中极富意境的一篇。

5、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其中最可靠、最具影响力的是《七发》,见于《文选》。

《七发》

6、“七体”,汉大赋的过渡阶段的标志(赋的过渡阶段)

7、《七发》有几方面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对先秦文学的借鉴。

二是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

三是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

四是《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其次,枚乘和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赋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8、《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

9、司马相如是汉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汉书·艺文志》著录相如赋29篇,今存5篇。

其中《子虚赋》、《上林赋》是其代表作,也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10、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对汉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赋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善于模仿著称的作家。

11、四大赋:

《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是扬雄大赋的代表作品,史称“四大赋”。

12、西汉赋坛,较为著名的赋家还有汉武帝时的东方朔和枚皋,宣帝时的王褒以及与扬雄大略同时的刘向父子。

13、东方朔,字曼倩,是文学侍从中很受武帝欣赏的人物。

14、枚皋,字少孺,是枚乘的庶子。

15、王褒,是宣帝朝成就最突出的赋家,代表作品是《洞箫赋》。

王褒的《洞箫赋》是汉代咏物赋的代表作品。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1、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历史散文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

汉代政论散文成就最高是贾谊。

3、《史记》的体例: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是贵族之家的历史。

七十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4、《史记》的艺术成就:

(1)叙事艺术成就:

①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②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③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④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2)人物刻画艺术成就

①闾巷之人的入传

②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③通过巨大历史事件来描写人物

④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

5、互见法(旁见侧出法):

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6、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

“就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全书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7、《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答:

《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①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②《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

③《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④《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1、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

2、两汉乐府诗:

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3、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4、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有的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像司马相如这样著名的文人也曾参与乐府诗歌的创作。

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的作品有《大风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歌》18首。

5、两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具体表现如下:

1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2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坦率表白。

3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4对战争的控诉。

如《十五从军征》

6、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成就:

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①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②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地尚奇倾向。

③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

④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

5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还体现为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1)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

2)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3)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7、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第五章东汉辞赋

1、自西汉晚期至于东汉早期,汉赋尽管在体制和收法上仍未脱前期模式和模拟之习,但在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方面却明显出现新的迹象和发展趋势,其鲜明标志之一便是京都赋的崛起。

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

2、这些作品中,就汉代而论,影响深远,规模宏大,成就突出,可为代表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这两大赋作一先一后,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相辉映。

3、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4、蔡邕的《述行赋》,也是一篇衰世叹治乱的作品。

5、张衡《归田赋》,表现对仕途的厌倦,骈赋。

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了其迷人魅力的作品。

而这篇作品的艺术魅力恰恰集中在这一个“真”字上。

其语言清新晓畅、挥洒自如,与内容意脉相通、和谐一体,毫无板滞雕饰之感,为后世的骈体赋开创了一个良好范例。

6、东汉末年,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标志着汉大赋的转变)和祢衡的《鹦鹉赋》也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1、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1、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2、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3、魏晋南北朝的人把汉代无名氏所作的诗称为古诗。

萧统编文选时,挑选十九首,题为《古诗十九首》。

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2、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馀首,都是乐府诗。

代表作《蒿里行》、《短歌行》。

3、《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4、曹操诗的特点:

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5、钟嵘评曹操说: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6、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

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宴游诗,如写夜游铜雀园的《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

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

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曹丕诗的水平。

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其一。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7、曹植(建安之杰),字子建,曹丕帝。

8、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9、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

10、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其内容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第三类是述志诗。

第四类是游仙诗。

11、曹植的诗确如锺嵘《诗品》所说: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12、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现存诗歌九十馀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13、谢灵运说: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14、七子:

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七子”成就最突出的是王粲、刘桢。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15、王粲的代表作是《七哀诗》三首。

王粲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16、刘桢的诗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

他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

刘桢的游乐诗包括《公宴诗》、《斗鸡诗》、《射鸢诗》等。

17、陈琳和阮瑀虽以章表书记见称于时,但诗歌创作亦较突出。

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的代表作《驾出北郭门行》。

18、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

其诗今存三首,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

19、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