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3946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docx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docx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人教新课标版

2011---2012学年九年级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一“三农”问题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二、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结果:

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结果: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

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启示:

立足国情,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三、世界史农业问题

1、俄国1861年改革时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解放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高价赎买。

因此它的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

2、美国

①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满足了人民对于西部土地的需要,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②1933年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主要是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

3、日本

1868年明治维新时,规定允许土地买卖,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4、苏联(苏俄)

十月革命时期,苏俄颁布《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专题二世界民主法制的进程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法制的进程

(一)理论思想基础

1.文艺复兴。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启蒙运动。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为即将进行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利的支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启蒙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被介绍到中国、日本,促进了这些国家、地区的思想解放。

(二)演变进程

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始。

2.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法国颁布《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拿破仑《法典》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4.沙俄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在法律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5.美国内战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奴隶获得人身自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了南北战争的进程。

6.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心措施是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和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法制进程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颁布《土地法令》,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三.中国民主法制的进程

(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进程

1.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用改良的方式改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制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法制推进历程

1.中共二大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以革命的方式实现民主。

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七大召开。

大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谈判。

目的是为争取和平民主,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经过共产党的努力,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4.民主建国时期

(1)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曲折发展

1966年,毛泽东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使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我国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7.内在联系

(1)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兴民权,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美国,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启蒙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三大思想解放潮流,即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6)三大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1936年苏联新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通过该专题的复习,应该认识到任何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资本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级要求,我国应该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专题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个专题主要包括: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重要国际组织及同盟。

四、主要的国际战争。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

英法矛盾。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2、19世纪七八十年代:

法德矛盾。

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德矛盾。

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4、一战后:

英美矛盾。

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5、30年代至二战结束:

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6、二战后:

美苏矛盾。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7、20世纪90年代后:

南北矛盾。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

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

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非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③主要内容:

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

国际联盟

⑤评价: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它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2、两极格局(1945—1991年)

①形成背景:

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

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

(注:

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

③主要内容:

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④维护工具:

联合国

⑤评价:

A美苏在世界范围内争夺,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德国分裂、美侵朝战争、美干涉中国内政)。

B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C在对峙局面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

D两强相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至今)

①形成背景:

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欧盟、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②形成标志: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③主要内容:

旧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④评价:

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些问题:

1.世界格局变化原因:

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重新制定全球战略,想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世界格局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经济实力。

3.中国应对策略:

搞好稳定,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4.冷战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介入这些矛盾,将其转化为国际纷争;恐怖主义的威胁。

三、重要国际组织及同盟

1、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①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②建立:

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三国协约形成。

③性质:

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④组成国: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核心是德国);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核心是英国)。

3、法西斯同盟

⑴形成:

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正式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集团”。

⑵活动: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

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

1940年6月法国投降。

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

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

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①原因:

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法西斯势力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最大的威胁

②过程:

a、二战爆发后,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对英国等进行援助

b、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③意义:

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5、国际联盟

①提出:

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

②建立:

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③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④实质:

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主要活动:

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等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⑥解体:

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

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6、联合国

①建立:

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

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

联合国成立。

总部设在纽约。

②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常任理事国:

中、苏、美、英、法。

④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⑤原则:

《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如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

⑥作用:

初期联合国实际为美国所操纵。

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7、欧洲共同体

①原因: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快合作。

②成立: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由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组成。

③主要国家:

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后来又有一些西欧国家加入。

到1986年,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加入欧共体。

④主要目标: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⑤影响:

a、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⑥1993年发展成为“欧洲联盟”。

(见前所述)

四、主要的国际战争

1、两次世界大战

2、地区冲突:

五次中东战争、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科索沃战争等

专题四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和大国崛起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

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但因各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的不同,各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道路也就明显不同。

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例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种途径:

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例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种途径:

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例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一、英国的崛起

(一)重要基础知识提示:

《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英国、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二战后的英国。

(二)英国的崛起历程

1.殖民掠夺:

16世纪末,加入世界殖民扩张行列,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在18世纪中后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

2.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从而确立了近一百年的世界霸主地位。

4.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过分依靠殖民地,不重视新设备、新机器的更新,造成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下降被德美超过,霸主地位在衰落。

5.两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英国,使其失去了霸权地位。

(三)英国崛起的原因

1.地域因素: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又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因此,海外活动更加便利。

2.政治因素:

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因而最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经济因素:

①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②通过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等方式,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科技、教育、文化因素:

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和教育,鼓励科技创新,从而使英国具有较高的国民素质和居于领先的科学发明--→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工业革命中的众多发明.

(四)英国崛起又衰落给我们的启示

1.崛起的启示:

①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②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③要重视制度上创新。

2.崛起后又衰落的最大启示:

不要搞霸权、不要搞扩张。

否则,霸极必衰。

二、美国的崛起

(一)重要基础知识提示:

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两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南北战争、两次大战对美国的影响、二战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霸主地位的确立、7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二)美国崛起的过程

1、美国的建立——华盛顿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独立的美国

评价: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一届联邦政府的成立:

1789年组成,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2、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林肯 美国内战(1861-1865)-------坚守统一的美国

评价: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3、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科技的美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①主要发明:

爱迪生(电灯泡、被誉为“发明大王”)、莱特兄弟(1903年飞机)

②经济发展,逐步成为头号经济强国。

③美国在电力的应用上,领先世界

3)第三次科技革命

美国独树一帜,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技发明来自美国。

4、一战前后的美国

1)一战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中的美国(含“二战”)

1917年,美国参战,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2)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美国)

(1)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对外关系:

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由于未达目的而没有参加;在东亚特别是中国,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压制日本,获利最多。

5、二战前后的美国

1)二战前---------创新的美国

罗斯福新政(1933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评价:

美国渡过了危机,资产阶级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是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2)二战中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调整对外政策,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重大战事:

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评价:

两次参战都缩短了战争进程,美国实力大增。

3)二战后,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推行霸权政策--------富强的美国

(1)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对亚洲的侵略(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美苏争霸

6、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国---------霸道的美国

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表现:

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

如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三)美国崛起并保持常盛的原因

1.地域因素:

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其周边环境稳定,少受战争之害。

2.政治因素:

①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不断的制度创新。

美国独立后,制定了具有高度民主性、进步性的1787年宪法。

当奴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候,美国通过了南北战争消灭了奴隶制度。

当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弊端,引发经济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

②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社会局面。

3.教育科技文化因素:

政府十分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创新,国民素质较高。

4.经济因素:

①国土辽阔,资源丰富。

②不断拓展国内国外市场。

5.充分利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发展自身。

(四)美国崛起并保持常盛给我们的启示

①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②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③要重视制度上创新。

④国家独立、统一是崛起、发展的前提

(五)中美关系

1.侵略中国(1840年~1937年)

(1)史实:

①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和俄国追随英法,侵略中国。

③1900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重申“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2)原因:

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腐朽落后;②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中美合作(1937年~1945年)

(1)史实:

1942年1月1日,苏、中、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上的抗战有力地配合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2)原因:

中美两国面临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3.从敌对到建交(1945年~1979年)

(1)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