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实验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3909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实验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材实验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材实验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材实验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材实验知识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实验知识点复习.docx

《教材实验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实验知识点复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实验知识点复习.docx

教材实验知识点复习

 高三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总结           

实验一: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  P7)

一.方法步骤:

      第一步:

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第二步:

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第三步:

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

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实验二:

物质鉴定(必修一 P18)

实验原理: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

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

斐林试剂(甲液:

0.1g/mL的NaOH溶液,乙液:

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

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

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

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

(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

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

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

双缩脲试剂(A液:

0.1g/mL的NaOH溶液,B液:

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

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

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

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

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

混合的目的?

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

先加A液的目的。

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 P26)

1.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2、实验原理:

 

(1)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

注意问题

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

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

冲冼涂片

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

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

 

观察

先低倍镜观察,换用高倍物镜观察

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结果(现象):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结论(分布):

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四:

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一.实验原理:

  叶绿体的辨认依据:

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线粒体辨认依据:

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选用:

藓类的叶、黑藻的叶。

原因是:

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方法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观察叶绿体1.制片。

用镊子取一片黑藻的小叶,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制片和镜检时,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

否则细胞或叶绿体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

观察线粒体: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用牙签取碎屑→盖盖玻片

 

5.观察线粒体

蓝绿色的是线粒体,细胞质接近无色。

 

 

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为什么?

答:

不是。

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

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

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

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实验五: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P60“问题探讨”)

一.实验目的:

1.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尝试模拟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

或者(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过。

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特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

三.方法步骤:

1.取两个长颈漏斗,分别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

2.在A漏斗中注入硫酸铜溶液,B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并加入少许红墨水,使其略呈红色。

3.将两个漏斗分别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两漏斗的液面处做标记

4.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的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四.讨论:

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答:

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答:

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答:

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必修一P61“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一.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条件:

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三、材料: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四、步骤: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五、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

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

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操作程序:

制片→观察→加液→观察→加水→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

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

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

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

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

如何调亮?

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

实验七: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必修一)

一.实验目的:

1.探究不同温度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实例1: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必修一P78)

(一).实验原理:

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

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二)方法步骤:

 

步骤

1、取4支洁净试管,编号,分别加入2mLH2O2溶液

2、将2号试管放在9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观察气泡冒出情况,与1号对照

3、向3号、4号试管内分别滴入2滴FeCl3溶液和2滴肝脏研磨液,观察气泡产生情况

4、2-3min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入3号和4号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复燃情况

 

实例2: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P83):

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一)方法步骤:

 

操作

注意问题

解释

1、取3支试管,编上号,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分别放入热水(约60℃)、沸水和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

防止混合时,由于两种溶液的温度不同而使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反应温度不是操作者所要控制的温度,影响实验结果。

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保持各自温度时间不能太短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需要一定时间

 

实例3: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操作步骤:

用表格开式显示实验步骤:

(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

 

序号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试管

1

2

3

1

注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2

注入蒸馏水

1mL

/

/

3

注入氢氧化钠溶液

/

1mL

/

4

注入盐酸

/

/

1mL

5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6

60℃水浴保温5min

 

7

加入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

2mL

2mL

2mL

8

水浴加热煮沸1min

 

9

观察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变记录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

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

为什么?

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

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为什么?

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

为什么?

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八: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P91)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6O2 +6H2O6 

6CO2 +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2CO2 +少量能量

①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②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2、装置:

(见课本)

3、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九: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备滤纸条(3)画滤液细线:

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4)分离色素:

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

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

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

绿色、最好是深绿色。

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

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

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

它可用什么来替代?

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

它可用无水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

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

要充分?

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

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

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部分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

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叶黄素和叶绿素a。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

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十: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必修一P110)

一.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

用琼脂块模拟细胞。

琼脂块越小,其表面积越大,则其与外界效换物质的表面积越大,经交换进来的物质在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快;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

三.操作步骤:

 

操作方法

1、用塑料餐刀将含酚酞的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

2、将3块琼脂块放在烧杯内,加入NaOH溶液,将琼脂块淹没,浸泡10min。

3、戴上手套,用塑料勺将琼脂块从NaOH溶液中取出。

用纸巾把它们吸干,用塑料刀把琼脂块切成两半。

仔细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变成红色的部分代表NaOH扩散的深度,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后着色的浓度。

记录测量结果

 

结论: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四.课后讨论题答案:

1.从琼脂块的颜色变化就知道NaOH扩散到多远;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说明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率是相同的。

2.根据球体的体积公式V=4/3πr3,表面积公式S=4πr2,计算结果如下表。

 

细胞直径(μm)

表面积(μm2)

体积(μm3)

比值(表面积/体积)

20

1256

4187

0.30

30

2826

14130

0.20

 

3.细胞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所以多细胞生物体是由许多细胞而不是由少数体积更大的细胞构成的。

细胞越大,需要与外界环境交流的物质越多;但是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相对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交流的面积相对小了,所以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实验十一: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

一.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二、材料:

洋葱根尖(葱,蒜)

三、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1混合液).

时间:

3~5min.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换高倍镜下观察:

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

(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

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

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

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

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

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

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

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

为什么?

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

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

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

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

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

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