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及文言文答题思路.docx
《记叙文及文言文答题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及文言文答题思路.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及文言文答题思路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_
学员编号:
年级:
初二课时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语文学科教师:
张静
课题
期中备考-----------记叙文及文言诗文复习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目的
1、了解记叙文的相关考点,掌握其答题技巧
2、掌握课内文言知识。
3、了解文言文相关考点,掌握其答题技巧
教学内容
记叙文考点及习题
一、记叙文考点解读
考点之一:
叙事线索
考查类型:
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对策:
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①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考点之二:
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
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
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2:
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
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
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包括外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3:
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
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考点之三:
含义作用题型
类型1:
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
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2:
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
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
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
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类型3.句子含义?
对策: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类型4:
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之四:
结构层次
考查1、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
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
(1)摘句法:
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1:
(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考点之五:
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查1:
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对策:
了解内容概括方法:
①文章标题法;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
考查2:
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考查3、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对策:
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考点之六:
语言赏析
类型1:
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
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
修辞方法及作用:
对策:
[注意:
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答题模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答题模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比:
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夸张:
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模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考点之七:
结构和思路
类型1:
直接让考生回答故事(事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对策:
这类题目更强调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是目前考试中使用率比较高的题型。
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
思考顺序:
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案——怎样概括。
考点之八:
标题考
(1)标题的含义
对策:
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
如“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有一题:
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从故事情节来看,问题中的“河”是实实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
结合原文可知,“我”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坚信自己能赢,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所以说,“河”比喻的是机会,题目的含义是:
“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2)题目的作用
记叙文,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中考语段);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中考语段)等。
对策:
议论文题目往往揭示(暗示)论题或论点;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交代说明对象或对象的特点。
考点之九:
知识拓展迁移题
类型1:
人物事件拓展。
如:
本人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
对策:
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或把握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寻找合适答案。
类型2:
续写文中的故事
对策:
掌握文章内容,抓住主旨,从内容和语言俩点考虑。
类型3: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对策:
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如《词典的故事》,可以从现代人、贫苦儿童、女营业员等角度去谈体会。
二、习题练习:
一.生命之芯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
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
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
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③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
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④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妻子摘得一串不留。
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
“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
”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⑤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
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令人痛惜不已。
⑥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
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
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⑦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
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我不由对葡萄叶充满了敬意。
⑧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
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
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
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⑨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选自《新语文学习》,有删改)
1.阅读第①自然段,请品味“昏睡的葡萄藤醒了”这句话中“醒”字的妙处。
2.第①、第⑤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3.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4.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
5.阅读全文,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二)母亲的鞋架
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
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工作忙碌,应酬也多了起来,我回家再无规律。
妻子渐渐习惯了,我每每回家太晚,她抱怨几句便不再理睬我。
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她的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
我带着责备地说她:
“娘,不用惦记我。
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
”母亲结巴着说:
“娘知道,娘担心你……”
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口。
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父亲早亡,我结婚后,母亲便跟着我和妻子同住。
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牵挂着我爱着我,却最大限度地给我飞翔的自由。
这一天,夜里回到家门口时,屋里传来了清脆的钟声---是大厅墙上老式挂钟报时的声音。
抬手看看表,12点。
“她们应该都睡了吧。
”我想着,轻手轻脚地开门关门,脱鞋进房间……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突然对我说:
“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
都12点了吧?
这样不好……”我一下愣住了,不知道母亲怎么会这么清楚。
我边往母亲的碗里夹菜,一边敷衍着:
“娘,我知道了。
”以后,每次我回家晚了,第二天母亲总会大概地说出我回家的时间,但不再多说什么。
我知道---母亲是在提醒我别回家太晚,提醒我不能对家过于疏淡。
而我心头的疑问也越来越大:
我每次晚归,母亲是怎么知道的呢?
母亲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
那晚,我又是临近12点才回到家中。
因为酒喝的太多,我没有回房间睡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
站了一会,大厅又传来报时的钟声,十二下,清脆而有节奏感,我开始踱回房间。
刚到门口,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
原来,母亲每天都是等待我的回来,为了不影响我和妻子,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来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总是数着挂钟的钟声来确定时间。
而她判断我的鞋子的方法竟然是依靠鼻子闻。
我的泪水悄然滑出眼眶。
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了对母亲的关心,但母亲却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
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
那以后,我努力拒绝一些应酬,总是尽量早回家。
因为我知道,家中有母亲在牵挂着我。
母亲是63岁时病逝的,她去世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
我总感觉,那清朗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
又是深夜,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
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走到鞋架前,弯下腰来……
1.“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
”
⑴请你从描写方法和内容上赏析上段语句。
⑵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分。
请发挥合理想象,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2.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语段的作用。
3.文中母亲只说了二句话:
①“娘知道,娘担心你……”;②“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
都12点了吧?
这样不好……”。
上述两句话有何特点,请加以品味。
4.你在学习生活中,一定感受过母亲无言的关爱,请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文中例子除外)
(三)小鸟,你飞向何方
①在黄昏的微光里,有那清晨的鸟儿来到了我的沉默的鸟巢里。
②我喜欢泰戈尔的诗。
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泰戈尔就把我迷住了,一本薄薄的《飞鸟集》,竟被我纤嫩的手指翻得稀烂。
那些充满着光彩和幻想的诗句,曾多少次拨动我少年的心弦……
③《飞鸟集》破损了,我渴望再得到一本。
然而,“文化革命”一开始,这个小小的愿望,竟成了梦想。
我的那本破烂的《飞鸟集》,也被人拿去投入街头烧书的熊熊烈火中,暗红色的灰烬在火光里飞舞,飘飘洒洒,纷纷扬扬。
我仿佛看见老态龙钟的泰戈尔在火光里站着,烈火烧红了他的白发,烧红了他的银须,也烧红了他的朴素的白袍。
他用他那冷峻而又安详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看着,看着,他的神色变了,似有几许惊恐,几许不安,也有几许愤怒,几许嘲讽……
④我还是喜欢泰戈尔。
在动乱的岁月里,我默默地背诵着他的诗,以求得几分心灵的安宁。
“诗人的风,正出经海洋和森林,求它自己的歌声。
”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大自然中了——那宁静而又浮躁的海洋,那广袤而又多变的天空,那温暖而又清澈的湖泊,那葱郁而又古老的森林……
⑤有一天,我忽然异想天开了:
到旧书店去走走,看能不能找到几本好书。
结果,当然叫人失望。
但,我发现,有时还会有几本“罪当火烧”的书出现在书架上,或许,这是出于店员的粗心吧。
于是,我抱着几分侥幸,三天两头往旧书店跑。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又走进冷冷清清的旧书店。
我的目光,久久地在一排排大红的书脊中扫动,突然,我的眼睛发亮了:
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⑥该不会有另一种《飞鸟集》吧?
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一看,果真有泰戈尔的名字。
随即,我又紧张了,是的,这年头,得而复失的太多了。
挤压着《飞鸟集》的一片红色,又使我想起街头那一堆堆焚书的烈火,那漫天飞扬的纸灰……我赶紧向书架伸出手去。
⑦几乎是同时,旁边也伸出一只手来,两只手,都紧紧地捏住了《飞鸟集》。
这是一只瘦小白皙的手,一只小姑娘的手。
我转过脸来,正迎上两道清亮的目光——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站在我身旁,抬起脸看着我,白圆的脸上,一双清秀的眼睛眨巴眨巴地闪动着,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微波起伏,平静中略带点惊讶。
⑧我愣住了,手捏着书脊,不知如何是好。
(A)还是她开了口:
“你也要它吗?
那就给你吧。
”声音,清脆得像小鸟在唱歌。
⑨我的脑海里忽然旋起个念头:
在这样的时候,她还会喜欢泰戈尔?
莫非,她根本不知道这是怎样一本书?
于是,我轻轻问道:
“你知道,这是谁的书?
”
⑩“谁的书!
”(B)小姑娘抬起头来,颇有些惊奇地看着我,秀美的眼睛睁得滚圆,转而,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做了个鬼脸:
“这是一个老爷爷的书,一个满脸白胡子的印度老爷爷。
我喜欢他。
”说罢,用手做着捋胡子的样子,又格格地笑了。
如同平静的池塘里投进了一颗石子,笑声,在静静的店堂里荡漾……
(11)啊,还真是个熟悉泰戈尔的!
我多么想和她谈谈泰戈尔,谈谈我所喜欢的那些作家,谈谈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的世界呵!
然而,这样的年头,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谈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即便年青,我还是懂得这一点。
(C)小姑娘见我呆呆地不吭声,刷地一下把《飞鸟集》从书架上抽下来,塞到我手中:
“给你吧,我家里还藏着一本呢!
”没等我作出任何反应,她已经转身去了。
我只看见她的背影:
(D)一件淡紫色的衬衫,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根垂到腰间的长辫,随着她轻快的脚步摆动……
(12)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1.《飞鸟集》是作者非常喜爱的书,文章也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概括事件发展的过程。
失书→→→得书
2.题目中的“小鸟”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联系全文写出小鸟象征了什么。
3.作者在第③段中展开想象,描写了泰戈尔老人面对《飞鸟集》被焚烧时的神情,其作用是什么?
4.阅读⑦~(11)段,找出文中画线的语句,按要求完成下表。
画线语句
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形象特点
A
语言描写
B
C
D
外貌描写
5.分析下面加点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2)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6.十年之后,作者与小姑娘在旧书店再次相遇。
请发挥想象,写出他们相遇时的情景。
(100字左右)
(四)
乡村教师
岳勇
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
哪知娟子却笑笑说:
“我要回乡下去。
”
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
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
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
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
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
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
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
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
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
但他并没有放弃。
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
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他把那个女孩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
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
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我们都猜了出来:
“最后救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
“是的。
”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背出来的同学是谁么?
”我们都摇摇头。
娟子说:
“是老师的女儿呀!
”
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乡村教师。
我是其中一位。
1、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
请讲明理由。
(2分)
2、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
(2分)
3、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
(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4、见文中划线的句子。
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2分)
5、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
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
(3分)
(五)
最美的力量
①2001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二,是詹姆斯太太此生最难忘的一天。
她的丈夫道尔斯·詹姆斯作为一名国家消防队员,为扑灭“9·11”恐怖分子用飞机撞击大厦后熊熊燃烧的大火而英勇献身了。
②在同一时刻,正在双子大厦一旁侧层4楼办公的她曾亲眼看见她的丈夫进入熊熊燃烧的大厦,直到最后被烈火烧透后坍塌的大厦所吞噬。
于是,从这天开始,她就对火光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因为在她的脑海里,始终定格着一幅画面——一幅她丈夫在熊熊大火里拼命挣扎的画面。
③失去丈夫后的詹姆斯太太,依然在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带着她8岁的女儿艾利斯和6岁的儿子比尔,去他们的社区教堂去当一天的义工。
这是詹姆斯太太对已经升入天堂的丈夫的一种祈祷和祝福的方式。
④三个月后,詹姆斯太太依旧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做礼拜,她6岁的儿子比尔穿着一件红色的吊褂,显得尤为可爱。
看着乖巧的小比尔,詹姆斯太太满怀的忧郁中似乎透出些许安慰:
道尔斯·詹姆斯去了,可是他和她的儿子是那样的可爱——比尔是詹姆斯太太未来生活的希望。
⑤在教堂做完祈祷后,小比尔仍然在教堂玩耍,而詹姆斯太太则和她的女儿艾利斯在教堂后的一大块空地上清理着,这块空地是教堂打算在平安夜活动时用的。
⑥忽然,詹姆斯太太看到教堂窗口冒出了一股股浓烟,瞬间,她的心悬了起来,紧跟着,有人大喊着:
“教堂着火啦!
快救火!
”顿时人群乱了起来,有人忙拨打911报警电话,有人忙着准备水桶救火,而詹姆斯太太则如箭一般地奔向了教堂,那里有她的儿子比尔——她未来生活的希望!
⑦火乘着风势,越烧越大,在詹姆斯太太刚跨进教堂的时候,教堂里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