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3573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重点.docx

《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重点.docx

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重点

“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文化传入我国,这既为青少年现代观念的确立和成长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前所有的新课题、新挑战。

特别是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社会上“黄、赌、毒”等现象陈渣泛起,严重地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

一部分学生中开始出现了“西方思潮热”,而中华传统美德逐渐淡漠了,有的学生滋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铺张浪费,厌学逃学,弃学经商。

少数学生逐步形成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的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尽管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但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学校,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研究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因势利导,发挥“主阵地”的功能,其中,如何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探索其最佳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就成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塑造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基础性工作。

为此,我们报经市和省教科所批准,开始了对“做到‘四个结合’,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这一德育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我们认为,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坚实的哲学依据、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泛的文化底蕴。

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这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出的重要哲学依据。

正如毛泽东所说:

“在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根据这些科学的分析,我们应当不断总结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面临着三大主题——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这三大主题又从不同侧面呼唤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加强。

我们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更需要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抵制西方消极思想的影响,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再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学校德育呼唤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在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中具有不朽的地位,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工作中又居于基础地位。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这项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

它是现行学校教育的源流,现行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以及中学各学科的教科书中所选用的相关素材都能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找到渊源。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本项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概念及内涵:

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是指以中学生为主要对象,以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为教育素材,着眼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旨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不断的吸收融合中形成了以人为主体的伦理道德观,在具体的修身方法和教育方法上则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和时代思潮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时代风貌,它是斑斓多彩和多样性的统一体。

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寻求具有时代特征且符合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德育重要内容,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融入中学德育的整体中去把握、去研究、去实践,以达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目的。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任务和邓小平教育理论是确定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

2、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品德心理结构是确定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的心理学依据。

3、中学生传统美德现状和道德评价标准是确定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的科学依据。

四、研究的假设:

1、在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

A: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B: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C: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D: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以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网络;

2、建以总体目标为导向,以阶段性目标为顺序,形成一个前后相续、依次递进的教育内容体系。

3、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八种方法,即:

明理激情法、榜样示范法、师德垂范法、自我教育法、学科渗透法、活动实践法、名言警句激励法、环境熏陶法。

从而达到通过优化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达到提高学生文明素质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运用多种载体、多种手段,不探索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变外在的德育要求为学生主动获取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具体目标主要有:

1、用中华传统美德的知识武装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爱国主义的教育质量。

2、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

3、促进学生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风尚。

4、培养学生学会区别真、善、美,假、恶、丑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坚持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5、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国人,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中国人的“形”,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中国人的“魂”。

六、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选择上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现代,古为今用”的原则。

2、在目标把握上遵循“以人为本,打实基础,着眼发展”的原则。

3、在实施过程中依据“重基础、重建设、重发展”的原则。

七、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在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之间同步进行。

研究样本来源于各年级实验班学生,在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研究是在教育常态下进行,采取等组实验法进行研究。

各年段均选取学生德育现状与学习能力水平基本相近的两个班级组成研究组,在师资力量、班级状况方面加以调控,分别担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角色,组成研究对象。

2、研究的的时间和步骤:

(1)、实验时间:

1996年9月——2000年10月

(2)、研究步骤:

①1996年9月——1997年9月(第一阶段为实验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分析现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培养目标,查找搜集有关资料,编印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包括“爱国篇”、“勤俭篇”、“礼仪篇”三本分册。

②1997年9月——1999年9月(第二阶段为教育实践阶段)围绕“爱国、勤俭、礼仪”三个子课题,各子课题组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并按照计划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爱校之情。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归纳提炼课题研究的有关经验,进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并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③1999年9月——2000年10月(第三阶段为实验课题总结阶段)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对比,对照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的全程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汇编论文集,申报鉴定、验收。

3、研究变量的实施与控制:

影响本课题实施的主要变量包括内层要素变量和外层要素变量两部分,内层变量主要为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体验等内驱力;外层变量主要为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等,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变量的实施进行控制:

(1)学生认知调控:

组织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水平和情感体验,激活学生道德感知内驱力。

(2)学生道德行为控制:

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实践中强化体验,不断进行行为矫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环境因子调控:

不断优化课题实施的育人环境,包括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和学生心理环境,努力创设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使本课题全面、健康地开展。

(4)教育模式控制:

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人为本的自主式、发展型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模式。

4、具体做法:

(1)、突出“三种教育”,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先人后已、严已宽人、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

因此,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以追求真理的实事求是态度,进行科学分析,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并不断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据此,我们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从众多的中华传统美德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最富时代性的三个方面,即“爱国、勤俭、礼仪”,作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

一是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传统的民族,谱写了无数爱国主义的颂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更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起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深厚感情和远大志向。

爱国主义教育包括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是勤俭教育。

俗话说:

“勤以立志,俭可美德”,勤劳节约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

勤劳节约、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虽有所改善,但现代化道路还任重道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勤劳节俭,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现代与未来国情的呼唤。

应当使青少年懂得,勤俭不仅是实现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也应作为人们自觉遵循的适度而科学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

所以应教育青少年养成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习惯。

三是礼仪教育。

礼仪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

它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现实反映。

对中学生而言,礼仪不仅直接反映着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国民素质。

礼仪教育说到底是怎样“做人”的教育,是利在当前、功在千秋的教育。

因此,中学生的礼仪教育必须大力加强。

以上三种教育,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校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机整体。

(2)、坚持“三个有机”,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教育形式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传统美德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三个有机”,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一是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沟通。

校内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直接而系统的传统道德教育,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紧扣教材,自然进行,点滴渗汲,细雨润物,潜移默化。

同时,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形式,沟通校内与校外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德育基地的优势,达到校内与校外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

定期组织学生到与我校签订了共建协议的市烈士陵园、焦山古炮台等6个德育基地开展“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到部队开展“一日军营”活动,到茅山老区送温暖,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等,让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树立文明礼貌的优良风范。

二是常规教育与典型教育有机结合。

我们把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进行梳理,并融于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之中,作为学校一日常规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同时,充分运用典型事迹的鼓动性、榜样性来影响、激励、感化学生。

通过向雷锋、徐洪刚、孔繁森、保尔等先进人物学习的典型教育,带动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相继在学生中开展了创“三无校园”、“十无校园”、“六不三比”、“四美”等百日竞赛活动,不断强化传统美德教育的行为训练。

三是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衔接。

一方面,我们坚持集体教育的正面导向性,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注重启发、激励、诱导的方针,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

例如:

我们开展争创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中学生的“三文明”活动,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日常行为规范录象,举办礼仪知识讲座,培训礼仪小队等集体活动,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

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和正确的舆论中自我反省、自我纠正,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3)、做到“三重并举”,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就是把道德品质的理论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结合起来,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思考,选择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和模式,最终达到教育目的的物化实现,也就是使教育对象的传统美德的实现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三重并举”,努力探索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①、重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陶冶,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陶冶:

一是环境陶冶。

客观事物构成的环境,是指学生生活周围实际存在的情况和条件,既有自然存在的环境,也有人工改造的环境。

在环境的改善上,一方面通过学校加大校园建设力度,不断美化、绿化、和香化校园环境,合理布局校园,在醒目位置悬挂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文字表述,精心设置景点,合理布置“学海朝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失败乃成功之母”等名人名言,以及一中第一任校长的“服膺真理,服从纪律,服务人群”的题词等。

每个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了国旗,张贴有关学习、理想、人生的名人格言,努力创造花园式的校园环境,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引导家长为学生营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家庭环境。

尤其注意创造和谐的家庭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等,用健康文明的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

近四年中我们共办家长学校8期,参加的家长达到3200多人次。

二是艺术陶冶。

几年来,我们坚持用文学、影视作品、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形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和教育。

例如:

学校每年举办的艺术节、体育节、书市等大型传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同时,坚持每周播放一首新歌,用学生喜爱的歌声鼓舞学生。

正如高尔基所说:

“歌声就是力量,就是战斗的号角,就是人的思想火花。

”此外,还定期举办学生书画作品展,利用校园闭路电视,每两周播放一部爱国主义影片等,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②重情感,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驱动力。

传统美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因而必须特别强调情感的教育作用。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情感体验,努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首先,要求教育者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出榜样。

比如在开展礼仪教育时,既对学生提出了“镇江一中学生文明礼仪一日常规”,同时,也对全体教师提出了“镇江一中教师文明公约”、“镇江一中教师应语忌语十条要求”,用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受教育者。

其次,用榜样激励。

把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历代名人以及身边先进人物的事迹编印成册,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开展模拟美德小品,讲英雄故事等活动,用英雄人物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学生,使学生通过这些“讲、思、谈”活动,加深情感体验,激发热情,培养道德情感。

③重实践,在反复训练中形成中华传统美德习惯。

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为此,我们遵循“知而必行”、“知行合一”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地对学生实施传统美德的行为训练。

我们充分利用与我校结成共建单位的6个德育基地和14个社会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祭奠、劳动、远足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及无数的爱国主义先烈的精神感化学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也不断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磨砺、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例如:

我们在军训活动中,把学生带到军营,体验部队的艰苦生活,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强化组织纪律性,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国防意识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秋游活动中,让学生步行到南郊风景区、二十一世纪乐园等地,以此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

秋游中要求学生自带干粮,不浪费粮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八、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为物化成果和实践效应两部分。

物化成果:

1、本课题的方案设计和研究报告。

2、在课题研究中共撰写论文22篇,约8万字,发表论文8篇,自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约10字;设计分析调查问卷约1200份。

3、举行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60次,召开中华传统美德经交流会8次,自制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录象带1盒。

实践效应:

学校德育工作:

1、促进了学校“以人为本、打实基础、着眼发展”的德育工作总思路的确定和“重基础、重建设、重发展”的德育工作特色的形成。

2、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在99年11月,学校以高质量、有特色的工作实绩,顺利通过了省教委第二轮首批省德育先进学校的考评;98年、99年学校连续被评为“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97-98年学校又继续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

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1、促进了班主任教育观念的转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活动,班主任不再把所有精力放在那些表层工作上,而是把工作视角转向为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塑造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素质的现代中国人作为教育目标的归宿。

2、促进了班主任工作方法的转变:

教育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工作方法的改变。

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道德偏差,班主任不再是简单的斥责,而是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努力协调各方面力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产生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97年以来,共有36名班主任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有5名班主任被评为省、市级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先进德育工作者。

3、促进了班主任及课题组成员科研能力的提高:

随着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班主任在不断学习、思考、实践过程中,科研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针对新问题,采取新策略,探讨新方法,总结新经验,既提高了他们育人的工作水平,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据统计,近几年来班主任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德育论文23篇,获得市级三等奖以上6篇;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48篇,在校级、市级会议上交流12篇,发表32篇,获市级以上奖励5篇。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

1、促进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实践,我们通过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验班的绝大多数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关心祖国、关心他人、为人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孝敬父母、勤劳节俭,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品质素质均有了明显的提高。

97年以来,共有1248名学生被评为校级三好生,有50名学生被子评为市级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12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10个班级和团支部受到市、省级表彰。

2、增强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

通过实验,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觉地将中华传统美德外化为“中华形”,内化为“中华魂”。

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尊师守纪、勤劳节俭等优良中华传统美德已在同学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表一:

“弘扬传统美德,优化教育途径”问卷调查统计

(表中数据为比例统计%,N=108)

问题内容实验班对照班备注

前测时间97年5月,

后测时间2000年6月前测后测前测后测“不符合项”未作统计

1、你如何看待英模人物?

(a、决心向他们学习)66.6779.6364.8167.59

2、你认为京剧等民族曲艺是我国的国粹,

也是世界艺术的奇葩。

79.6388.7978.7079.87

3、你现在勤奋读书的目标是为了振兴中华。

53.7069.4454.2556.47

4、认为我校开展创“十无”校园活动很有意义,能在活动中积极参加,为美化校园作贡献。

79.6187.9678.2079.70

5、当你听到国歌声,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你的心理有一种震颤、升华的感受。

84.2692.7485.1987.04

6、当你乘车遇到老弱病残时会主动让座。

35.2082.5136.7545.38

7、你被同学误会以后,你会以自己的言行证明你没有错,并且能够原谅他人。

25.3175.4223.4638.45

8、当你骑车遇到红灯时能够耐心等待,不违章,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20.4385.2921.3546.76

9、你认为有必要提倡勤劳、节俭的风尚,在家里能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57.9086.3552.7367.68

10、你在每个月的零花钱中消费最多的是哪一项?

(B、购买书籍)42.3568.4841.5251.79

以上选题为学生调查问卷中的部分内容。

∣Z∣>2.58差异非常显著。

∣Z∣〈1.96差异不显著。

表一说明:

实验班高中生的传统美德素质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而实验班的前后对比,也能说明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镇江一中高中生素质发展量化考核统计表

(资料来源:

政教处99年12月,年级共8个班)

班级文化成绩

(总平分)德育考核

(总平分)年级名次文明班集体总积分年级名次

实验班78.691.2190.42

对照班72.384.6777.68

差异P<0.05

显著P〈0.001

显著P〈0.05显著

表二说明: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学生在德育、智育等领域的素质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几年来学生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例如:

97级一个班的同学,连续3年资助丁家巷72号孤寡老人詹文仙老奶奶,累计捐款达3000元;98年朱婉宁同学拾到价值8000多元的摄像机主动送到桃花坞派出所;在1999—2000年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中,我校学生共捐赠衣物4000多件。

高一(6)班全体同学拿出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1200多元,捐助镇江市包家湾小学四年级特困学生王娟;在重建镇江烈士陵园陈列馆活动中,又是我校学生率先行动、发出倡议,并捐款5300多元。

社会影响及其评价:

我们在实施本课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寓传统美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学校集体活动之中,寓传统美德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促进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

这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而且还改变了教师和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创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同时,我们还多次组织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和观摩活动,在兄弟学校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促进了交流和推广,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和专业刊物多次报道。

中国德育报在200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