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上《怀疑与学问》word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34075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课改版八上《怀疑与学问》word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课改版八上《怀疑与学问》word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课改版八上《怀疑与学问》word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课改版八上《怀疑与学问》word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课改版八上《怀疑与学问》word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课改版八上《怀疑与学问》word同步测试.docx

《北京课改版八上《怀疑与学问》word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课改版八上《怀疑与学问》word同步测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课改版八上《怀疑与学问》word同步测试.docx

北京课改版八上《怀疑与学问》word同步测试

第17课《怀疑与学问》导学练测资料包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譬pŒ如:

例如。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

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

尽信书不如无书:

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辨伪去妄: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墨守:

因循守旧、死守。

停滞zhŒ:

停止。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

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1916年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

1920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

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

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

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

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

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

抗战时期,在昆明、成都、重庆任教。

同时潜心著述,编辑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担任《资治通鉴》校点工作的总校,完成了二十四史标点总其成的重任,继续进行对《尚书》的研究,不断发表研究古史、历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

顾颉刚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

他在民歌、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较杰出的成绩。

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选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2、相关知识: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写作方法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

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递进复句,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作两层,有两个段内小论点,一层进一层的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四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五段扩展开去,又提出另一个段内小论点:

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论及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事理分析得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说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说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说明传说不一定可靠,而从传说找证据又为治学所不可缺少,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事前思考这个道理。

又如对什么叫“怀疑的精神”,作者阐释得十分明确。

所谓怀疑,是指决不轻信,是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决定信与不信;进而又把怀疑分析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将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五步。

这些分析都是很透辟很周密的。

(3)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

开头不只引了程颐的话,还引了张载同一观点的话,而且这两人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学问家,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五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

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

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讲他幼时读书善疑,先是向塾师提了两个问题,塾师回答后,又发疑问,足见富有怀疑精神,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

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四、重难点导析

(1)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

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

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

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2)对两个分论点基本含义的理解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是个递进复句,前半句中“消极”指的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说观点,后半句中“积极”指的是主动创立自己的学说观点。

【练习解答】

一、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怀疑能让我们思索和辨别学问,避免盲从和迷信,是做学问的前提。

二、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不一定可靠,所以不能随便轻信,因此,要对学问持“怀疑”态度。

三、怀疑的价值体现在它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证明“怀疑”的价值主要为:

一方面从消极方面以事例来论证,它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另一方面是从积极方面论证,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因怀疑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作者还选用了一些具体事例证明了它是一切“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人人在客观事物面前,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类文品读】

富心有术

民富方能国富,身富方能心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富了各省,从而富了中国,富了老百姓,从而富了国家;人富了,获得一种成就感,身价提升;倘是“为富不仁”,违反社会“游戏规则”所致富,“偷来的锣敲不得”,那心里的成就感就不稳定,身份也可疑;但即使是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操练,身富了,有时心里却还难免空落落的,因为当面人家可能都奉承着你,背地却把他的身富而心空当作笑话在茶余饭后一侃,风吹回来钻进你的耳朵眼儿,终究还是不好受。

身穷心富的例子,自古有之。

孔夫子就赞扬过他的爱徒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的条件下保持着精神富有的快乐。

作为单个人的一种价值取向,这本是无所谓的事。

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有那亿万富翁们过着一种物质上最朴素的生活。

但问题是这不能成为一条道德标准,尤其不能成为一条全社会必须遵从的道德规范。

就全社会而言,我们还是应当把身富心亦富视为一种最正常的生存状态。

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可能“皆成尧舜”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是古训(《史记·管仲列传》里说的);“人穷志短”这句话也不是污蔑劳动人民的“谰言”。

除非你在当中非加上个“必”字。

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身富方能心富,算不上个规律也总是个多见的现象吧!

但身富和心富却又有个互相制约的关系——心富的人会问:

人需财几何?

多多益善么?

怎么个多多益善?

是不是该让自己成为个装满了“发财发财发财”的瓶子,里头什么别的都装不下了?

记得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写过一篇小说,叫《人需地几何》,讲一个人去买地,那卖地的人说,你只管在田野上跑,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不管你跑多大一个圈儿,只要你在太阳收敛最后一缕余光时跑回出发点,那些地就属于你了。

结果那买地的人太阳一升就开始狂跑,因为他心里头只装着“多点多点多点”的念头,所以总不愿拐弯和回转,到他终于不得不跑回原处时,在离终点只有几码的地方,那生命的瓶子便爆裂了。

我记得老托尔斯泰在这篇小说的末尾写了这么一句,算是回答了题中提出的问题:

“从头到脚,只需四尺。

”那自然是按土葬的墓穴算,我们现代人实行火葬,所以现在来答还要再打折扣。

世界上身大富而心亦富的人,一般总把所赚的钱,大部分用于再投资而不是个人的奢侈消费。

现在且不去说他们,我们一般人的所谓富,只是追求个人小康,追到头,无非是希望自己拥有一套或一栋住起来宽敞舒适的房子,或者还有一部私人小轿车,并且自己在工作期间和退休之后,都能负担起房子、车子和别的方面较为像样的消费,如此而已。

在这样的人生追求之中,身富与心富应同步进行。

心如何富?

我以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读书,读正经书,读传知识的书,读美文。

别看如今这世界视听文化如此之发达或者说嚣张,微电子技术无孔不入,计算机已经进入了家庭,但传统意义上的用纸印刷装订而成的书,至少在我们生命的存在之年里,绝对仍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或曰知识载体,或曰富心的工具。

家里有书架吗?

书架和书架上的书是“富有”的最古典也最新潮的典型标志。

建议你读中外古今的文学名著,如今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艰难时世》、托玛斯·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那样的书,应当感受更深,因为你会从中刻骨铭心地意识到,商品经济不可回避,然而人性善美的光辉应超越商品经济而世代相传!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载体(  ) 谰言(  )

2.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你能概括出文章的第二段的内容吗?

4.“孔子就赞扬过他的爱徒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的条件下保持这精神富有的快乐。

”请把这句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5.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身富”和“心富”的关系如何?

6.第五段引用托尔斯泰的《人需地几何》的目的何在?

7.作者认为“富心有术”的途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略 2.身富也要心富。

 3.仅仅身富是不够的。

 4.词语意思接近即可,如:

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等。

 5.可以分几条来答:

①身富亦心富才是正常的生存状态。

②身富才能心富,对社会而言,算不上规律也是个多见的现象。

③身富心富互相制约。

身富固然重要,心富应更充实。

 6.论证心富和身富的关系,没有心富,身富也是空的。

 7.读书,读正经书,读传知识的书,读美文。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譬如(  ) 虚妄(  ) 停滞(  ) 儒家(  ) 懒惰(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不攻自破:

⑵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尽信书不如无书:

⑶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辨伪去妄:

3.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经过   、   、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怀疑、辨别  B、辨别、思索、怀疑

C、怀疑、辨别、思索  D、怀疑、思索、辨别

4.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学问必须抱怀疑态度。

  B、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C、学者要会疑。

  D、学则须疑。

5.我们常说的“四书”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大学》之外,还有、、三部。

6.选出从反面论述的一项(  )

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

B、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D、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7.读课文,写出下列加点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⑴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

⑵这是谁说的。

这:

⑶都是这样产生的。

这样:

⑷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它:

8.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下列各条与恒心、毅力无关的论据有哪些?

结合你掌握的知识,补充两条与此有关的谚语、格言、名言或事例作为论据。

()

A、水滴石穿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马克思坚持写作四十年而成《资本论》

D、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E、鲁迅在书桌上刻上“早”字

F、一生之计在于勤

补充材料:

二、同步解读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9.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10.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11.“对于别人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        。

12.第⑨句中的冒号能改为逗号吗?

为什么?

13.第⑩句中三个“新的”作用是        。

14.第⑾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能否互换?

为什么?

15.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和        。

三、美文赏读

出世与入世

1981年冬天我自北京大学毕业前夕,我的老师、美学大师朱光潜教授曾给我题辞: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我一生以此自勉,并用来勉四方学友。

据我所知,朱先生这句赠言最早是他评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

李叔同一生历尽曲折和坎坷,饱尝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成为一代高僧。

他抗战时曾写下了“念佛不忘救国”以警示世人。

李叔同以其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吸引影响了一代知识者。

不久我将朱老这一手迹向他的朋友、著名作家冯亦代展示,冯先生又欣然命笔,给我题写了:

唯有出世才能入世。

朱、冯二先生的题赠使人回味无穷。

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只有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朱、冯二先生的题辞确是这种辩证思想的结晶。

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现实是现实了,但总是跳不出来,囿于成见,很难有什么大作为。

这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

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白了少年头”。

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

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的呢?

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神干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

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文学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可以看成一个入世和出世的问题。

现实主义主要是入世,浪漫主义主要是出世,在大作家、大诗人的身上实际上也是二者并存的。

即使是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也有很现实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还有《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也会写出很现实的情意绵绵的恋爱诗来,鲁迅先生对他的《闲情赋》早有评论。

16.文中“出世”指的是,文中“入世”指的是。

17.“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朱光潜先生认为,冯亦代先生认为。

18.弘一法师李叔同“念佛不忘救国”,这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

其中,“念佛”是的表现,“救国”是的事业。

19.“入世”太深或一味“出世”都是不可取的。

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一类?

A、斤斤计较  B.熟视无睹  C.袖手旁观

D.枉费心计  E.患得患失  F.好高骛远

入世太深的是;一味出世的是。

20.本文在论述“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时,首先阐述应有     的精神,然后再阐述要做的事业,在此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

21.本文举的例子,是证明出世是为了入世这一观点的,举李白、陶渊明的例子,是证明。

(参考答案:

1.略 2.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

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

⑵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⑶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可学说)。

 3.D 4.A(怀疑态度表述不科学,不能作为论点。

) 5.《中庸》《论语》《孟子》 6.D 7.⑴思考⑵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⑶四个“常常”⑷传说的话 8.ACE;材料略 9.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0.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11.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或积极思考) 12.不能。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一个分句是冒号前几个分句意思的总括,所以不能用逗号、句号代替。

 13.突出了怀疑精神在文化史上的作用。

 14.不能。

“文化”这个概念比“学术”大,它们是包含关系。

 15.事例论证;道理论证 16.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

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

 17.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唯有出世才能入世。

 18.出世,入世 19.A、D、E;B、C、F 20.出世,入世 21.庄子;出世的诗人也有入世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