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及变质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28805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浆岩及变质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岩浆岩及变质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岩浆岩及变质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岩浆岩及变质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岩浆岩及变质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浆岩及变质岩.docx

《岩浆岩及变质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浆岩及变质岩.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浆岩及变质岩.docx

岩浆岩及变质岩

岩浆岩及变质岩

绪论

一、岩石的概念

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造岩矿物或部分天然玻璃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是在地壳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

(1)多数岩石是由不同矿物组成,单矿物的岩石相对较少

(2)岩石也可是由玻璃质(如黑曜岩)、有机质(如沥青)、胶体物质等组成

(3)岩石,一般是指自然界产出的,人工合成的矿物集合体,称作工业岩石,不在本教材学习的范围

陨石可分为三类:

石陨石、石铁陨石和铁陨石

月球的岩石主要有四类:

 斜长岩与苏长岩、月海玄武岩、月球角砾岩、玻璃质岩石

人造岩石

石油、天然气等

岩石的分类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

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

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三、岩石学的概念

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化过程的一门科学。

它属地质科学中的重要的基础学科

四、岩石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岩石本身的特征。

2.研究岩体的产状、时代及其共生组合,各种岩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确定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研究岩石和成矿作用的关系以及各类岩石成矿的专属性。

4.研究岩石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物理化学条件、生成环境,研究岩石的成因、来源及其演化等问题。

第一篇岩浆岩岩石学

岩浆岩岩石学:

是研究岩浆的起源、运移、演化、结晶及岩浆岩的组成、结构、构造、产状、分布、分类、命名、共生组合、成因机理及与构造、矿产关系等的一门独立科学

一岩浆的概念

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融体(熔体)。

少数情况下存在有碳酸盐岩浆、金属硫化物及金属氧化物岩浆,后者也称为矿浆。

现代火山喷发使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岩浆。

二岩浆的成份

主要成分:

硅酸盐

以氧化物形式表示SiO2,Al2O3,FeO,Fe2O3,MgO,CaO,Na2O,K2O,H2O

SiO2=40%~75%,挥发份(<6%)。

H2O,CO2,CO,N2,SO2,SO3,H2S,HCl,H2F

成矿金属元素

三岩浆的温度

a.观察现代熔岩流的温度

通常:

700℃~1200℃基性熔岩:

1025℃~1225℃酸性熔岩:

735℃~890℃

一般来说,熔岩流的温度总是比地下深处同成分的、正在结晶的岩浆高,这是因为地下深处的岩浆富含挥发份,挥发份可以使起熔温度和液相线温度明显下降。

四岩浆的粘度

粘度:

是液体或半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

单位:

Pa.S帕斯卡.秒)(相当于20度时水的粘度的1000倍〕。

影响粘度的因素:

a.氧化物:

SiO2,Al2O3,Cr2O3的存在使粘度增加,尤其SiO2。

因此,基性岩粘度小,以溢流为主;酸性岩粘度大,多以爆发形式为主。

b.挥发份:

其存在将显著降低岩浆粘度。

挥发份增加,粘度降低。

c.温度:

温度升高,粘度降低。

d.压力:

对于不含水的干岩浆,压力升高,粘度增加。

对于富水岩浆,较为复杂:

I.压力增加,挥发份溶解度增加,粘度降低;

II.压力达到一定值,挥发份饱和,粘度随压力升高而增加

岩浆的结晶作用

岩浆的结晶作用是岩浆中各种离子和络阴离子团围绕一些结晶中心,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并按照一定的结晶顺序结晶出各种晶体矿物的作用。

影响因素:

粘度、挥发组份、岩浆的冷却速度。

成分:

成分决定粘度SiO2含量越高,粘度越大;挥发分越多,粘度越小

粘度:

粘度越小,质点的活动能力越强

冷却速度:

速度越快,结晶的时间就越短

岩浆岩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1)岩浆岩概念

岩浆岩是岩浆在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由深处侵入地壳表层或喷出地表,并经过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2)岩浆岩不同于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判别标志

1)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岩石。

具有玻璃质的岩石一般是岩浆岩,只有极少数情况下,在强烈断裂带内才有玻化岩。

2)岩浆岩中有一些特有的矿物和结构构造。

霞石、白榴石、气孔、杏仁构造。

3)岩浆岩体与围岩间一般都有明显的界线,呈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在于地层中,有的平行,有的切穿围岩的层理和片理。

4)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碎块(捕虏体〕,这些被捕虏的围岩碎块和围岩常遭受热变质作用。

5)各地质时期形成的主要岩浆岩类,大部分都可以找到与其化学成分近似的现代火山岩。

6)岩浆岩中没有任何生物遗迹。

第一章岩浆岩的物质成分

一、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1.造岩元素:

O,Si,Al,Fe,Mg,Ca,Na,K,Ti等,其总和约占岩浆岩总重量的99.25%

氧的含量最高,占岩浆岩重量的46.59%,占体积的94.2%

2.次要元素:

P,H,Mn,B等

3.以氧化物表示:

SiO2,Al2O3,Fe2O3,FeO,MgO,CaO,K2O,Na2O和H2O等9种最重要,占岩浆岩平均化学成分的98%左右.

4.SiO2是最重要的成分。

是岩石酸性程度(基性程度)的标志。

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45~52%

中性岩SiO2=52~65%酸性岩SiO2>65%

5.岩浆岩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6.微量元素

岩浆中存在大量微量元素:

Li、V、Cr、Co、Ni、Cu、Zn、Rb、Sr、Y、Zr、Nb、Ba、Ta、Pb、Th、U等

微量元素丰度及其比值(如K/Rb、K/Ba、Rb/Sr、Nb/Ta、Th/U等〕,对探讨岩石成因和岩石演化有重要意义。

7.同位素及其比值

Sr87/Sr86,Pb206/Pb204,Pb207/Pb204,O18/O16,S34/S32等

同位素丰度及其比值对于探讨岩浆起源及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对于了解岩石的化学成分、生成条件,以及岩石成因都有重大意义。

同时,它也是岩浆岩分类和鉴别的主要依据。

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常见的不过20几种,这些构成岩石的矿物统称为造岩矿物。

(一)、硅铝矿物和铁镁矿物

1.硅铝矿物:

SiO2和Al2O3含量较高,不含铁镁。

如石英、长石类及似长石类。

这些矿物颜色均较浅,所以又叫浅色矿物。

2.铁镁矿物:

FeO与MgO含量较高,SiO2含量较低。

如橄榄石、辉石类、角闪石类和黑云母类。

这些矿物颜色一般较深,所以又叫暗色矿物。

3.色率:

岩浆岩中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称为色率。

4.浅色岩:

习惯上把花岗岩、正长岩等浅色矿物占优势的岩石称为浅色岩。

其色率在0~30之间。

5.暗色岩:

色率在60~100,以暗色矿物占优势的岩石称为暗色岩。

如橄榄岩、辉长岩等。

6.根据色率:

可以粗略判断岩石的成分和酸性程度。

超基性岩色率>90,基性岩色率=40-90、中性岩色率=15-40,酸性岩色率<15。

(二)、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

1.主要矿物:

在岩石中含量众多,对于确定岩石名称是不可缺少的,在分类命名上起主要作用。

如石英、钾长石是花岗岩的主要矿物。

2.次要矿物:

在岩石中含量次于主要矿物,对于划分岩石大类不起主要作用,但对确定岩石种属起一定作用的那些矿物。

如闪长岩中的石英,含量约2%,没有石英也叫闪长岩;当石英5%时,则叫石英闪长岩(实例)。

3.副矿物:

含量很少,常小于1%,个别情况可达5%,在一般的分类命名中均不起作用。

但它们对于了解一个岩体的形成条件,对比不同岩体,确定岩体时代以及研究稀散元素有重要意义。

实例橄榄石:

25%;辉石:

74%;磷灰石:

1%橄榄辉石岩

长石:

70%;角闪石:

15%;石英:

13%;磷灰石:

1%;磁铁矿:

1%石英闪长岩

(三)、岩浆岩矿物的成因类型

按矿物形成阶段及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划分

1.原生岩浆矿物:

岩浆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

按成因特点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正常矿物:

直接从岩浆中结晶出来而且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稳定的矿物。

残余矿物和反应矿物:

矿物从岩浆中析出后,因温度、压力、成分等发生变化,使这些矿物受到部分溶蚀、反应或分解。

其中尚未遭受变化的残余部分叫残余矿物;已经受反应、分解而形成的新矿物称反应矿物。

如橄榄石的辉石反应边。

2.成岩矿物:

在岩浆完全结晶后,由于外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温度和压力的降低〕,使原生岩浆矿物发生转变而新形成的矿物叫成岩矿物。

如透长石→正长石。

3.岩浆期后矿物:

在岩浆已基本上凝固成固体的岩石后,由于受残余挥发份和岩浆期后溶液作用而生成岩浆期后矿物。

它们往往交代原生矿物或充填在矿物的孔隙及晶洞中。

4.它生矿物:

它们是由于岩浆同化了围岩和捕虏体所引起的。

这类矿物的形成反映了岩浆中外来组分的参与。

如富铝矿物红柱石、堇青石、矽线石就是岩浆同化了富铝围岩的产物。

5.外生矿物:

岩浆受外营力,如地表风化形成的矿物,也称表生矿物。

如绢云母、高岭石。

岩浆期后矿物,尤其是一些自变质矿物常常与外生矿物难以区别,镜下无法区分时,统称为次生矿物。

(四)、岩浆岩中矿物的共生组合规律

1.鲍温反应系列

2.SiO2含量对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

石英→游离的SiO2结晶产物→岩浆中SiO2过饱和指示矿物

镁橄榄石→岩浆SiO2不足(不饱和)指示矿物

岩浆中石英与镁橄榄石不共生

Mg2SiO4+SiO2MgSiO3(1557℃)

镁橄榄石液相顽火辉石

霞石、白榴石等似长石类矿物与石英不共生

NaAlSiO4+2SiO2NaAlSi3O8

霞石液相钠长石

KAlSiO4+2SiO2KAlSi3O8

白榴石液相正长石

饱和矿物:

岩浆中可以与石英共生的矿物。

不饱和矿物:

岩浆中不能与石英共生的矿物。

过饱和岩石饱和岩石不饱和岩石

3.碱质含量对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

在岩浆岩中,碱质含量一般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SiO2含量相同的岩石中,有些岩石K2O+Na2O含量偏高,就会形成富含碱质的岩石。

通常根据岩石中SiO2及K2O+Na2O含量以及里特曼指数,可将岩石划分为:

钙碱性系列:

(σ<3.3)碱性系列:

(σ=3.3~9〕过碱性系列:

(σ>9)

里特曼指数:

也称组合指数,是用以反应岩浆岩组合及岩浆岩岩石碱性特征的参数,由里特曼1957年提出。

其表达式为σ=(K2O+Na2O)2/(SiO2-43),其中K2O、Na2O、SiO2均为氧化物重量百分数。

几种典型的岩浆岩矿物共生组合

(1)橄榄石-辉石组合:

相当于超基性岩,钙、铁、镁多而硅少,且贫碱,出现大量镁铁矿物(橄榄石-辉石等),不出现石英和长石。

(2)基性斜长石-辉石组合:

相当于基性岩,铝和钙较多,铁、镁和硅均较充分,主要形成基性斜长石和辉石,二者近于1:

1,不出现石英。

(3)中性斜长石-角闪石组合:

相当于中性岩,钠、钾略有增加,铝、硅、钙、铁、镁均较充分,主要形成中性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可能出现少量石英和钾长石,浅色矿物:

暗色矿物≈2:

1。

(4)黑云母-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组合:

相当于酸性岩,钠、钾、硅含量高,铁、镁、钙低,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等浅色矿物为主。

超基性岩:

SiO2含量低于45%,富含Fe、Mg,少K、Na,故形成大量的硅酸不饱和的橄榄石等铁镁矿物,一般占90%以上,浅色矿物少见.

基性岩:

SiO2含量45%~52%,FeO、MgO较前减少,A12O3和CaO大量出现,形成了硅酸饱和的辉石类矿物,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富含A12O3、CaO的基性斜长石,使暗色和浅色矿物的含量近于相等。

中性岩:

SiO2含量52%~65%,FeO、MgO仍继续减少,K2O、Na2O的含量相对增加,H2O也参加了形成暗色矿物的反应,因此形成暗色矿物角闪石,由于CaO减少,Na2O增加,以中性斜长石为主的浅色矿物。

没有或有少量石英。

酸性岩:

SiO2含量可达65%以上,FeO、CaO、MgO含量大幅度减少,K2O、Na2O含量显著增加,而且K2O含量大于Na2O,出现了富钾和“OH”的暗色矿物黑云母,和含K、Na较多的酸性斜长石和钾长石。

三、岩浆岩的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将各类岩浆岩中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之间的变化规律归纳为一下几点:

(1)暗色矿物随FeO、MgO含量的减少而减少;

(2)随SiO2含量的增加,斜长石由基性变为酸性,钾长石含量逐渐增多;

(3)随SiO2饱和程度的增加,石英从无到有,当SiO2达到过饱和时可出现大量石英;

(4)随碱质(K2O、Na2O)含量的增加,出现碱性长石、副长石和碱性暗色矿物。

第三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岩浆岩的结构(texture):

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包括玻璃)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structure):

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一、岩浆岩的结构

结构分类的依据:

(一)岩石的结晶程度

(二)矿物颗粒的大小

(三)矿物的自形程度(四)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岩浆岩的结晶程度

1、全晶质结构:

岩石全部由结晶的矿物组成。

多见于深成侵入岩中,结晶条件好,缓慢结晶的产物。

2、玻璃质结构:

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

多见于火山岩中,是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

3、半晶质结构:

岩石由部分晶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

多见于浅成岩和火山岩中。

雏晶结构:

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的、不稳定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脱玻化,转化为结晶物质。

在脱玻化初期,形成一些颗粒极细的结晶物质,称为雏晶。

如果岩石主要由雏晶组成,则其结构称雏晶结构。

球粒结构:

脱玻化可形成球粒,它是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生长的长英质纤维构成的球状生成物,也可呈扇状、束状等。

如果外形似球状,但其成分不是长英质,而是辉石和斜长石,则称球颗结构。

(二)、岩石中矿物颗粒的大小

1、显晶质结构:

肉眼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

(1)粗粒结构:

矿物直径>5mm

(2)中粒结构:

矿物直径2~5mm

(3)细粒结构:

矿物直径2~0.2mm(4)微粒结构:

矿物直径<0.2mm

2、隐晶质结构:

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者。

如果在显微镜下可以看清矿物颗粒者,称显微晶质结构;如果镜下只有偏光反映,而无法分辨矿物颗粒者,称显微隐晶质结构。

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又可划分为三种结构类型:

(1)等粒结构:

岩石中不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2)不等粒结构:

岩石中不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3)斑状及似斑状结构:

岩石中所有矿物颗粒可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其中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

如果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则称斑状结构;如果基质为显晶质,则称似斑状结构。

(三)、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

自形程度:

岩浆岩中矿物的自形程度:

矿物从岩浆中晶出时按自身结晶习性形成晶体外形的完整程度。

在全晶质岩石中,按晶体外形轮廓的完整程度,分为以下三种:

1、自形晶结构:

岩石主要由自形晶组成。

2、半自形晶结构:

岩石主要由自形晶组成。

3、它形晶结构:

岩石主要由它形晶组成。

(四)、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

交生结构:

两种矿物互相穿插有规律地生长在一起。

如文象结构、蠕虫结构及条纹结构等。

1、文象结构:

许多石英往往呈一定的外形(如尖棱形、象形文字形等),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

2、条纹结构:

钾长石和斜长石有规律的交生。

它可以是固体分解形成,也可以是交代成因的。

斜长石在钾长石中呈条纹称正条纹长石,反之称反条纹长石

3、环带结构:

与反应边结类似,不同的是反应生成矿物和与被反应矿物同属一种矿物,仅端元成分及光性方位有差异,因而呈现为环带特征。

4、反应边结构:

早生成的矿物与熔浆发生反应,当这种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的矿

外圈形成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完全或局部包围早结晶的矿物,这种结构称反

边结构。

如橄榄石的辉石反应边,单斜辉石的角闪石反应边。

5、蠕虫结构:

许多细小的形似蠕虫状的石英穿插生长在长石中。

成因有三种:

共结蠕虫、交代蠕虫、分解蠕虫

填隙(间)结构:

斜长石微晶组成的间隙内,充填有辉石等暗色矿物,以及隐晶质、玻璃质等。

6、辉长结构:

辉石和斜长石的自形程度相似,均为半自形粒状,且粒度近于相等,相互穿插地不规则排列.

7、粗玄结构(间粒结构):

岩石中斜长石的自形程度高于辉石,在斜长石柱状微晶组成的架状空隙中,有辉石颗粒、磁铁矿充填。

8、辉绿结构:

与粗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是在斜长石组成的架状空隙中充填大块辉石,相邻几个空隙中的辉石,在正交光下同时消光。

9、煌斑结构:

富含铁镁矿物,具特殊斑状结构,铁镁矿物(常为黑云母、角闪石)在斑晶和基质中都呈全自形,且斑晶含量很高。

10、花岗结构:

在花岗岩类岩石中,暗色铁镁矿物和斜长石相对为自形,碱性长石大多为半自形,而石英为它形充填于不规则结晶间隙中,把这种大部分矿物的半自形粒状结构称为花岗结构。

(五)、岩浆岩结构与岩浆冷凝条件的关系

一般来说,矿物都是在过冷区域,即低于其熔点若干度的条件下结晶的。

如果冷却缓慢,过冷度小,有充分的时间结晶,则结晶好;反之,则结晶不好,或形成玻璃。

1.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缓慢,结晶作用发生在a区,晶体生长速度大于形成结晶中心的速度。

因此,围绕少数结晶中心晶体迅速生长,形成粗粒结构。

2.岩浆在地壳浅部,冷却较快的情况下,结晶作用发生在b区,形成结晶中心的速度大于晶体生长速度,围绕大量结晶中心形成大量的细小晶体,构成细粒结构。

3.岩浆喷出地表或很近地表,冷却很快,结晶作用在c区,形成结晶中心的能力及晶体生长速度都大为减弱,但前者仍大于后者,结晶中心非常多,晶体生长速度近于零,结晶能力很弱,形成微晶、隐晶、霏细或半晶质结构。

4.冷却极快的情况下,冷凝作用发生在d区,几乎不形成结晶中心,更谈不上晶体生长,因而形成玻璃质结构。

(六)、矿物结晶顺序的确定

1.矿物颗粒的相对自形程度.自形程度高的一般析出较早,自形程度低的析出较晚.但矿物本身的结晶能力必须充分注意.

2.矿物间的相互包裹关系.通常认为被包裹的矿物一般早于包裹它的矿物.但需谨慎,如分解条纹长石、文象结构中的石英。

3.矿物晶体大小。

在常见的斑状结构中,大晶体一般先结晶,而小晶体常常后结晶。

但对某些交代斑晶则相反。

4.根据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

如花岗岩中的榍石,当分布在绿泥石中或其边部时,可能是绿泥石的后期蚀变矿物,是黑云母变为绿泥石时析出Ti、Ca的产物。

分布于解理、裂隙中的榍石很可能是后来形成的。

而被黑云母、斜长石包裹且切穿解理缝方向的榍石,应是岩石早期结晶的产物。

二、岩浆岩的构造

构造:

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岩石其它组成部分(如玻璃质)之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一)流动构造(岩浆流动过程形成的)

1.流动构造:

岩浆岩中的片状矿物、板状矿物和扁平捕虏体、析离体的平行排列,形成流面构造;而柱状矿物和长析离体、捕虏体的定向排列,形成流线构造。

它们是岩浆流动的遗迹,流面与围岩接触面平行,流线与岩浆流动方向一致。

2.原生片麻状构造:

岩石中的暗色矿物呈断断续续的定向排列,其间被浅色粒状矿物所分开。

它是流动的岩浆对围岩强烈挤压而产生的,也是岩浆的流动遗迹,局限于岩体变部。

3.流纹构造:

是酸性熔岩中最常见的构造。

它是由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等表现出来的一种流动构造。

(二)结晶和充填作用形成的构造(结晶过程中形成的)

1.块状构造(均一构造):

组成岩石的矿物在整块岩石中分布是均匀的,岩石各部分在成分上或结构上都是一样的。

2.带状构造:

岩石由颜色、成分或结构不同的平行条带交替而呈现出的构造。

3.斑杂构造:

在岩石的不同部分,其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差别很大,因此整个岩石看起来是不均一的,斑斑块块杂乱无章。

4.球状构造:

表现为侵入体中有一些球体,而每个球体中的矿物,围绕某些中心呈同心层分布,有的在某些层内矿物呈放射状分布。

5.晶洞构造和晶腺构造:

在侵入岩中出现的孔洞称为晶洞构造,如果孔壁上生长着排列很好的晶体则称为晶腺构造。

6.气孔构造:

喷出岩中常见构造,主要见于熔岩层之顶部,它是由于从冷凝着的岩浆中,尚未逸出的气体,上升汇聚于岩流顶部,冷凝后留下的气孔,称为气孔构造。

气孔的拉长方向代表着岩流流动的方向。

当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所充填,则形成杏仁构造。

(三)冷凝收缩形成的原生节理构造

火山岩的柱状节理垂直于联结等距离点的直线构成的引张裂缝在平面上为六边形

枕状构造:

这是岩浆水下喷发的典型构造。

枕状体常具玻璃质冷凝边,有的气孔呈同心层状或放射状分布,中部有空腔。

绳状构造

第四章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岩浆岩的产状:

主要是指岩体的形态、大小,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所处的构造环境,以及上升、活动方式等等。

岩浆岩的相:

是指岩体生成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岩石和岩体总的特征。

一、侵入岩的产状和相

(一)、侵入岩的产状

侵入岩的产状主要是指侵入体产出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以及侵入时的构造环境等等。

1.整合侵入体:

侵入体的接触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层理或片理,是岩浆以其机械力沿层理或片理等空隙贯入形成。

包括以下主要产状类型:

(1)岩床(岩席):

厚薄均匀的近水平产出的与地层整合的板状侵入体。

(2)岩盆:

岩浆侵入岩层之间,中部受岩浆静压力使底板下沉断裂,形成中央微凹的盆状侵入体。

(3)岩盖:

又称岩盘。

上凸下平的穹隆状水平整合侵入体。

(4)单斜岩体:

单斜岩层间的整合侵入体。

(5)岩鞍:

产于强烈褶皱区。

褶皱过程中,岩浆挤入褶皱顶部软弱带-背斜鞍部或向斜槽部所形成的同生整合侵入体。

2.不整合侵入体:

(1)岩墙:

厚度比较稳定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

是岩浆沿断裂贯入的产物。

(2)岩脉:

一般指规模比较小,形态不规则,厚度小且变化大,有分叉及复合现象的脉络状岩体。

(3)岩株:

是一种常见的不整合的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平面上近于圆形或不规则等轴形,接触面陡立,似树干状延伸,又称岩干,出露面积小于100km2。

岩株边部常有一些不规则的岩枝、岩镰、岩瘤等。

(4)岩基:

属巨型侵入体,面积大于100k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