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2837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主要理论:

  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布鲁纳的认识一结构学习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考纲链接

  1.学习的实质与特征:

  

(1)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此外,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学习内容: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

  

(1)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5.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6.联结学习理论:

  

(1)尝试-错误说:

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

其主要理论要点-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要点二为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

要点三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效果律,练习率,准备率。

  

(2)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基本规律有: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与此对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

  8.认知学习理论:

  

(1)完形-顿悟说:

由苛勒提出,主要观点: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2)认知-结构学习论:

由布鲁纳提出。

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①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他认为学习有三个过程:

获得、转化、评价。

  ②教学观。

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他总结了四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互惠的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

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1)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D)。

A.巴甫洛夫B.斯金纳C.桑代克D.华生

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B)。

A.苛勒B.斯金纳C.布鲁纳D.奥苏伯尔

3.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B)。

A.建构法B.发现法C.顿悟法D.接受法

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A)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B.观察学习C.认知学习D.认知同化

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B)。

A.感受器B.感受登记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6.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C)。

A.迷箱实验B.迷津实验C.叠箱实验D.“三座山”实验

7.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B)。

A.社会建构主义B.激进建构主义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主义建构主义

8.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A)。

A.主观性B.客观性C.普遍适应性D.永恒性

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B)。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

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A)。

A.促进者和引导者B.领导者和参谋C.管理者D.示范者

11.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D)。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13.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B)。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语言联结学习

14.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对它们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学习属于(C)。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

15.小敏原来很怕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

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敏身上发生了(C)学习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言语信息

1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D)。

A.蜜蜂采蜜B.猴子攀爬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17.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C)。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概念学习D.辨别学习

18.学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是(A)。

A.规则学习B.辨别学习C.辨别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19.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只能储存(B)信息项目

A.5个B.7个C.9个D.11个

20.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就叫(B)

A.中性反应B.条件反应C.无条件反应D.操作反应

2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A)创立的。

A.巴甫洛夫B.列昂捷夫C.维果斯基D.鲁宾斯坦

22.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C)。

A.中性反应B.条件反应C.无条件反应D.操作反应

23.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D)。

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

24.“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A)现象。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

25.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B)。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获得

2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A)。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

27.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的是(C)。

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

2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D)。

A.望梅止渴B.画饼充饥C.谈虎色变D.叶公好龙

29.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D)。

A.辨别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

30.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分泌唾液是(B)。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

31.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D)。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

3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种动机理论属于(D)。

A.强化理论B.成就动机理论C.成败归因理论D.需要层次理论

33.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

A.班杜拉B.斯金纳C.华生D.皮亚杰

34.下列概念中(D)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B.顺应C.图式D.反射

35.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A.苛勒B.托尔曼C.桑代克D.巴甫洛夫

36.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B.社会理论C.社会生活实践D.文化视野

37.根据强化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C)。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

38.(B)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

3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暗适应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4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41.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或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C)。

A.刺激分化B.刺激比较C.刺激泛化D.行为强化

42.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C)。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

43.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

二、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_主观映像_,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2.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_活动方式_,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作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3.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_强化_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4.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_操作性_行为。

5.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惩罚_。

6.加涅认为,如果想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_复述_策略。

7.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_编码_过程。

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

8.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来看,学习是学生与_环境_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9.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的_学习层次_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10.加涅早期根据_学习情境_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11.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_认知策略_、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

12.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_知识学习_、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三类。

13.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_强化_规律制约。

14.斯金纳认为,强化有_正强化和负强化_之分。

15.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负强化_的条件作用类型。

16.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_认知主义_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17.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_心理_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18.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率、练习率和_准备率_。

19.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论,基本规律有获得与_消退_、刺激泛化与分化。

20.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是动机原则、_结构_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21.意义学习,其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_同化新知识_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2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是建立在小猫_“迷箱”实验_基础上的。

23.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_操作性_行为。

2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_获得_、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5.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通过_顿悟_过程实现的。

26.奥苏泊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_先行组织者_”的教学策略。

27._完形一顿悟_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8.在教育心理学的认知领域里有很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是奥苏洎尔的_有意义接受学习论_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29.奥苏泊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为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_发现学习_;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30._行为规范_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31.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_处理和转换_。

32.斯金纳认为_强化_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3.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负强化_的条件作用类型。

34.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_基本概念_、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35.负强化与惩罚的含义_不同_(填“相同”或“不同”)。

36._接受学习_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37.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_认知结构_。

38.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_完形_。

39.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_增加反应_发生的概率。

40.教师在教授概念时常常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向学生呈现概念,这是一种_接受学习_。

41.关于学习的分类,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_加涅_在《学习的条件》中先后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42.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_刺激_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43.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_盲目尝试_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4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_获得与消退_,刺激泛化与分化。

45.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_相似性_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46.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_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_。

47.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说明,学习是_学生与环境_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48.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_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_。

49.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_心理意义_。

50.接受学习是_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_。

51.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_操作性_行为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经验而引起的。

2.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答: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答: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5.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答:

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并转变为神经信息。

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

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

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

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

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

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这两项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6.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答: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例如,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

借助于刺激泛化,我们可以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景,从而扩大学习范围。

但是,泛化刺激所引起的泛化反应,有时是不准确或不精确的,这就需要刺激分化。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

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7.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

(1)客观条件: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2)主观条件:

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8.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完形一顿悟说,其基本内容是: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和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

顿悟是在作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区别于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胡乱地冲撞。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9.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他创设了斯金纳箱,以白鼠等为对象进行实验,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1)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改变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或警告)之分。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类条件作用称为消退。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暂时停止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10.简述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答:

我国学者依据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的经验的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生成和获得知识,在头脑中构建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技能的学习,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的过程,有心智技能的学习与操作技能的学习两种。

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行为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11.简述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答:

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2.简述奥苏伯尔对学习进行的分类。

答: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学习进行的分类如下:

首先,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21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其次,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他认为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