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2152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0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湖北省2013~2014年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摘 要: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

通过对现阶段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结合湖北省自身推进城镇化具有的条件进行SWOT分析,探索下阶段湖北省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湖北省 城镇化 展望

湖北省推进城镇化是全省近年着力打造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五个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也是全省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的重要内容。

湖北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发展面临全新的形势和良好态势。

本文从现状判断入手,重点对2013~2014年湖北省城镇化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找出问题,提出对策,促进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十五”以来,湖北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战略。

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湖北省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

从2000年至今的情况来看,湖北省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见图1)。

在“十一五”时期的五年里,湖北省城镇化水平更是显著提升,由2005年底的43.2%增长到2010年的49.7%,年增速分别为0.6个、0.5个、0.9个、0.8个和3.9个百分点,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

至2010年底,全省共设市36个,其中地级市12个和县级市24个,建制市数量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30个。

近两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快速推进。

2011年,湖北省城乡人口结构首次逆转,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城镇化率达51.83%,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6个百分点;2012年,湖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省内常住人口总数为5779万人,城镇人口3091.7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5%,比2011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见表1),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3个百分点。

随着“两圈一带”“一主两副”“一红一绿”和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等战略的提出与推进,湖北省先后完成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点、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等创新城市管理和城镇化建设任务,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随着全国和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省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城镇化表现出如下特点。

1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近些年来,湖北省内各地区将小城镇建设作为一项重点项目来实施,一大批颇具特色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

例如,枣阳市在小城镇建设中突出特色、功能、文化定位,从产业支撑、一镇一品、风景旅游、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等方面进行特色建设,效果显著,又如仙桃市彭场镇、随州市曾都区、孝感市大悟县等明星城镇的出现,都为全省小城镇建设树立了榜样。

在基础建设方面,各地在交通运输、集贸市场、教育机构和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加大了建设力度。

2城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湖北省城镇人口不断增长,至2012年达到3091.76万人,是1978年城镇人口的4.5倍。

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39.59元,人均消费水平达1.5万元,远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

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见图2)。

3初步形成“两圈一带”“一主两副”的城镇化格局体系

武汉、宜昌、黄石、襄阳等中心城市加速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两圈一带”“一主两副”的空间格局,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

城镇空间网络从单中心向“城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城市群为依托、城市带为纽带、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4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湖北省的发展历程中,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也为工业及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十一五”期间,武汉、宜昌、襄阳、黄冈、孝感、十堰、荆门、咸宁、鄂州、潜江10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近10年来,省内有9个地区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多。

武汉率先加入8000亿元俱乐部,宜昌、襄阳两市经济总量均突破2000亿元大关。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一切与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产业聚集、投资拉动和消费需求密不可分。

最近10年,不仅是湖北省城镇建设投入最多、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

(二)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发展速度滞后于全国其他一些地区

首先,从湖北省自身城镇化水平来看,其城镇化率在45%以上的县市只有19个,而30%以下的地区占整个湖北省的50%以上,城镇化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其次,与东部以及沿海一些省份相比,湖北省2012年城镇化率53.5%,比广东省的66.5%、浙江省的62.3%和江苏省的61.9%分别低13个、8.8个和6.4个百分点。

再次,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湖北省虽然城镇化率排名第一,但其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却低于其他省份,2001~2009年期间,湖北省城镇化率平均增幅仅为0.61个百分点,低于湖南的1.74个百分点,江西的1.72个百分点,安徽的1.71个百分点,河南的1.58个百分点,山西的1.20个百分点。

2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化质量偏低

2012年,湖北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39.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51.71元,城乡收入比为2.65∶1,可见城乡收入差距依旧很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仍远远滞后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

2011年,湖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73.87元(见表2),位列全国第1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80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97.92元,位列全国第13位,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77.3元)。

而与此同时,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632.26亿元,位列全国第9位,这一排名领先于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位次。

以上数据充分显示,湖北省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和它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并不相符,特别是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化本应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质量、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但在湖北省发展的实践中,强调城镇数量的增长、城镇人口比例的增加、城镇建成区面积的扩张等城镇化数量指标,而对城镇化追求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城乡差距缩减、公共服务保障等城镇化质量指标重视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

3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湖北省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城镇化并未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快速跟进。

近些年来,城镇规模和数量有所增长,但城镇化的进程依旧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

作为全国颇具代表性的农业大省,湖北省三农问题突出,县域经济发展落后,产业规模尚未形成,品牌特色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其工业化、产业化进程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湖北省城镇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这一现状已经演变成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4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武汉市“一城独大”

湖北省城镇规模结构两头大、中间小,全省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特大城市武汉和众多中小城市,中间缺少规模100万~200万人的城市(见表3)。

湖北省的城市首位度为3.79,大于正常值2,武汉市“一城独大”,其人口规模是第二位城市的6倍多,非农人口数是湖北省除武汉外11个地级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之和,GDP是11市市辖区之和的1.2倍,财政收入是其1.6倍。

这种城镇化规模结构断层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二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的SWOT分析

(一)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优势

1资源禀赋优势

湖北省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十分优越,是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者。

湖北省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产量,一直排在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前列。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油料产量319.66万吨。

湖北省的棉花、茶叶、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都在全国处于重要地位。

秭归脐橙、宜昌蜜橘、汉水沙梨等“三大名果”脱颖而出。

湖北省有“千湖之省”之称,水产业也实现了突破式发展,淡水产品产量连续15年位居中国第一。

2区位交通优势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位于长江中游,承东接西,贯通南北,位于东部技术产业密集区和西部资源密集区结合处,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湖北省处在一个中枢地带,如果以武汉为圆心,以1100公里为半径画圆,可以涵括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上海、杭州、成都、西安等东西南北重要城市。

近年来,湖北省的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武汉、襄阳已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

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558亿元,创历史新高,比2007年增加69.93%,年均增长13.99%。

截至2011年底,湖北省“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006公里,居全国第六位,进入第一方阵。

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1.3万公里,基本形成“干支配套、网状连接、深度通达、功能齐全”的公路网络。

3科教资源优势

2012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0.7万人,在校生138.61万人;研究生招生3.81万人,在校研究生11.0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14.35万人,在校生50.05万人。

全省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567项。

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4项,应用技术成果1507项,软科学成果36项。

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2908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34.6亿元,增长93.2%。

全省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378亿元,增长17.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

全年安排“973”计划项目147项(课题),经费1.76亿元;“863”计划项目70项,经费1.84亿元。

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49个,项目总投资48.2亿元,安排国家资金5.64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弱势

1空间布局不合理

湖北省城镇呈现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结构,基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湖北省大部分的城镇分布在长江沿线和汉水周边,而且分布在东边的城镇数量较多、规模也较大,西边的城镇却恰恰呈现相反的态势(见图3)。

湖北省的城镇布局缺乏科学性,不利于湖北省的城镇化推进。

总体而言,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大多聚集在武汉周边地区以及高速公路为轴的中心城市周围。

全省36个城市中,沿长江11个,汉江6个,沿铁道29个,铁道水路兼临的17个。

鄂西面积占全省的40.8%,而设市城市的数量不足20%,建制镇数量也仅占23%,城市人口占全省城市总人口的10%左右,建制镇人口也仅占16%;而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数量多、密度高、规模大。

在武汉附近100公里(直线距离)的范围内,设市城市达13个之多,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36%。

2土地制度不够科学

至今为止,湖北省农村一直延续“村社不分”、政经不分的体制,村委会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一。

农村土地不能实现自由交易。

这种现状不仅造成村级组织的封闭性,也使农民、土地难以自由流动,农民的土地资产不能变成资本,难以合理配备,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极大地阻碍了全省城镇化的发展。

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土地产权界定的不清晰,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识不明确,也造成了许多农民宁愿撂荒也不愿流转土地的现象。

这也给全省城镇化的发展增加了困难。

3县域经济发展落后

湖北省县域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随着大冶、宜都等一批县市率先冲进全国百强,湖北省的县域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

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仍然落后。

2010年,“全国百强县”生产总值平均为475.6亿元,而湖北省2010年县域经济的前20个先进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规模只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4%。

特别是与中部其他省份及沿海发达省份如江苏、浙江等地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见表4)。

(三)湖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1政策机遇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文件里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完善对农村城镇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等。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政策扶持,并逐步完善土地制度,健全各项机制,积极鼓励农村土地科学流转。

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不断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

这一系列的中央政策,都表明了政府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视,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湖北省和全国的城镇化发展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中部崛起的政策也为湖北省带来了良好机遇。

2009年9月,中央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部地区大都是农业发展大省,中部崛起的政策会很好地带动中部粮食核心主产区及农业的大力发展。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粮食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部崛起的进一步实施和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湖北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从而加快城镇化的建设进程。

2战略机遇

湖北省城镇化的发展面临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湖北省凭借广阔的市场潜力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为加快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

其次,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使得加快中部地区发展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特别是湖北省在区位、交通、科教、产业、生态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为湖北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再次,“中三角”战略的实施,打破了三大城市圈之间的行政分割,逐步按照经济和社会自然走向合理配置。

湖北省在中部地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也是“中三角”发展战略的主战场。

区域合作将使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彻底释放出来,从而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四)湖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城镇化管理体制亟须变革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湖北省逐步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传统的区划行政、城乡分割以及分散管理的矛盾更加突出,迫切需要改变。

尤其是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它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人们对于公共服务、生活品质、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等有了更高的需求,也要求我们城镇管理的体制、功能和方式的转变。

2城镇化发展方式亟须转变

湖北省城镇化的发展受到来自资源、自然、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尤其是长期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迄今重城轻乡的公共财政投入的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当前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从农民手中获取廉价的土地转手获得高额利润的所谓“经营城市”的方式,来筹措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的资金,但是,这也是一种成本高昂、不公平的发展方式,它损害了农民群众的财产权益,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城镇化发展方式亟须转变。

三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形势展望

(一)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出口增长势头的减退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对城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城镇化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指导城镇化健康发展,2010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2012年9月,《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社会公开发布。

《规划》对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总体目标有具体要求,即:

立足湖北省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引领和打造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实现湖北省跨越式发展,开创一条具有湖北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具体目标为:

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6%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1%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9%左右,平均每年提升0.8~1.2个百分点;逐步形成以武汉城市圈、“宜荆荆”“襄十随”三大城市群为主体,“一主两副”为引领,各大中小城市为支撑,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的现代城镇体系;未来5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不断增加,达到15个左右,中小城市增加到50个左右,规模以上建制镇增加到100个左右,每年有60万以上农民成为市民,即维持年均增加1%市民的速度。

(二)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态势展望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湖北省城镇化率达到53.5%,比2011年提高1.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93%,继续领跑中部,呈现一个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局面。

湖北省作为中部大省,除了在资源、区位和科教方面具有优势外,在其他地方也有自身的特点,有利于助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雄厚的经济基础。

2012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11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全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湖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引进外资和引进内资相结合,即注重资金引进,同时兼顾技术引进,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也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引导资金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发展,实现引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

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为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软环境,从侧面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科学的规划。

为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湖北省先后出台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湖北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等,用于指导城镇化的发展。

这些规划的编制对湖北省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功能划分和发展重点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良好的政策机遇。

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响应中央号召,湖北省以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为目标,以“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战略、“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和各种示范平台建设为抓手,同时,积极推动“中三角”发展战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这些战略的实施必将带来各项宽松和有利的发展政策,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可以看出,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正面临一系列良好的经济、政策和环境叠加的机遇,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大有可为,必将出现一种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城镇化不断扩容提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发展态势,湖北省城镇化的发展必将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三)湖北省城镇化下阶段发展重点

湖北省现阶段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在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抢抓湖北省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良好机遇,以新型城镇化为重要抓手,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对于湖北省争先进位,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目前,湖北省城镇化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受资金、资源和人力等限制,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不可能实现全盘覆盖,应有所侧重,下阶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展开工作。

1大力发展城市群,完善现代城镇体系

目前,湖北省以城市群作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以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群为重要载体,引导广大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向城市群集中,支持和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小城市、中心镇做大做强,初步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各大中小城市为支撑,以各县域中心镇和特色镇为节点,以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为纽带的城镇体系。

但可以看到,目前三个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之间、城市群和非城市群之间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存在较大差距,联系和互动不够紧密,城镇体系还不够合理。

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要继续以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群作为平台,不断做大、做强、做实;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国家特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带动圈内各大中小城市快速发展;鼓励宜昌、襄阳、荆州和黄石等有条件的50万~100万人口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迈进,黄冈、咸宁和荆门等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迈进;集中打造一批重点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一方面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通过提档升级,塑造城镇人文特色和生态景观特色;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人口聚集力和承载力;逐步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金字塔形城镇体系。

2注重生态保护,走低碳发展道路

城镇化的推进往往伴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2013年以来,全国大范围内出现雾霾天气,此次雾霾天气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对人身体健康危害大,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长久以来,我们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经济过程中,片面注重经济总量的提升,一味索取大量廉价的自然资源,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许多地方已经是不可逆的破坏,严重透支了今后几十年的发展环境。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湖北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但保护和建设速度无法赶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发展生产、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低碳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城镇发展和规划时,要将人口居住区、土地耕作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分开来,严格按照功能定位来开发和利用。

在发展产业时,要优化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那些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对那些落后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要逐步关停和淘汰,督促企业进行节能减排降耗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小到最低化。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低碳发展。

3挖掘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一个城市如果缺乏自身特色,没有自身底蕴,缺少品位,就如同缺乏灵魂一样,难以吸引人才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前来聚集。

城市的发展不应只是简单的经济发展,还应该深度挖掘城市底蕴,提高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品位是比较虚拟的精神层面的东西,难以言传却不难意会,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全国先后有哈尔滨、南昌、柳州和青岛等地都编写了城市风貌规划,着力提高城市品位。

近年来,湖北省通过开展“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程来推动全省文化事业发展,进而挖掘各县市自身城市底蕴、提高城市品位。

先后推出潜江曹禺戏剧、十堰武当文化、长阳土巴文化、武汉黄陂木兰文化等文化品牌,相关文化产业也迅猛发展。

下阶段湖北省城镇化建设应继续以“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