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2002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docx

《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docx

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

当年那些可怜的小狗,换来了如今多少病人的希望

糖尿病: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

小人物和大时代(上)王立铭,懂点制药行业的神经生物学家,自封的科学启蒙主义者胰岛素这个蛋白质分子对于人体血糖的调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胰岛素功能的失调(要么是产生出现问题,要么是感应出现问题)也和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看起来,针对胰岛素的失调进行临床治疗,应该就是治疗糖尿病的不二法门了吧?

做个事后诸葛亮倒是不难。

事实上,从那位不知名的古埃及医生首次记载糖尿病,到人类终于知晓胰岛素的存在、并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中间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

人类认识自我、改善自我的道路,从来都走的这样百转千回。

糖尿病到底是哪里生了病?

一个没那么简单的科学问题

从上文中作者引述的古代文明时期的记录中可以看到,糖尿病在古代医生的笔下是一种当然的全身性和系统性疾病。

口渴、多引多尿、精神烦躁、疲惫无力、消瘦死亡……这些对症状的描述即便是今天看起来也很难简单的把这种疾病归结到某一个特别的器官、特定的物质、或者具体的成因上去。

因此也难怪古代的医生们往往会把这种疾病归结为玄之又玄的某种形而上的解释,神怪、气血、阴阳五行不一而足。

就拿咱们中国的传统医学来说吧。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医书《素问》里就讨论过消渴症(也即糖尿病)的成因:

“……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气上溢,转为消渴”。

虽说我们的先人早在两千年前已经正确意识到饮食结构(高脂高糖)对于糖尿病的诱发作用,但是说到病因的解释,简单一句虚无缥缈的“气上溢”却未免令人不知所云,而为什么气上溢就会导致糖尿病更是语焉不详。

差不多同年代的《灵枢》书中也讨论了消渴症的所谓内因“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然而我们也同样不明白如何定义身体器官的“柔弱”,而柔弱的五脏又是怎么导致糖尿病的。

而即便是用现代科学的标准来审查,想要老老实实的回答糖尿病到底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导致的,其实也并不容易。

读者们也许会问,这有什么不容易的?

找几个糖尿病人来仔细做做检查,或者对不幸去世的糖尿病人做做详尽的尸体解剖,总能看出来哪里出了问题吧?

这个听起来简单的技术性反问,其实倒无意间指出了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如何区分相关性(correlation)和因果关系(causality)。

就拿上面这个读者的建议来说吧。

假如我们真的按照他/她的建议去做了,动用了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对活着的糖尿病人、以及去世的患者尸体进行了从里到外的全面检查,发现患者的不少器官都出了问题:

患者的胰腺似乎有部分缺失、患者的脂肪组织极度萎缩、患者的眼球晶状体充满云雾状的沉积、患者的足部生了糜烂。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能说,这些组织的病变是糖尿病的病因呢?

不能。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设想,我们观察到的这些现象,可能有些确实是糖尿病的“原因”,而有些甚至可能是糖尿病的“结果”。

更有甚者,这里面有些现象可能和糖尿病一点关系都没有,仅仅是恰好和糖尿病一起出现而已。

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领了奖金之后呼朋引伴大吃一顿,结果餐桌上不小心丢了手机,回家以后又因为暴饮暴食腹泻不止。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用日常经验判断,我们观察到的这几个事件中,腹泻是大吃一顿的结果,而发奖金是大吃一顿的原因。

至于腹泻和丢手机两者并没有因果关系,仅仅是因为同是出门大吃一顿的后果而“恰巧”同时出现罢了。

具体到科学发现,或者疾病研究,我们就没有那么多“日常经验”可以借鉴,想要明白无误的在非常复杂的糖尿病病程中准确的抽象出原因、结果、无关事件,难度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大。

说到底,我们即便是怀疑胰腺缺陷、脂肪萎缩、或者脚底糜烂是糖尿病的原因,我们也不能找一个健康的大活人当场开胸剖腹,人为的破坏掉他/她的胰腺、脂肪或者脚底板,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吧?

现在读者们应该可以理解了,仅仅是想要回答关于糖尿病的第一个问题:

这种病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关于糖尿病的第一线曙光,出现在1889年。

当时,两位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科学家正在试图研究动物消化系统的功能。

位于胃和小肠之间的一个小小的器官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这个器官就是胰腺(pancreas)。

这是个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命名的器官,尽管长久以来人们都不知道它到底是做什么的。

人体的胰腺细细长长的,仅有三四厘米长,看起来就是软软的一团血肉。

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约瑟夫·冯梅林(JosephvonMering)和奥斯卡·闵科夫斯基(OskarMinkowski)因而有了一个简单的猜想:

既然胰腺的位置恰好在两个重要的消化器官(胃和小肠)之间,而且又有导管与小肠连通,那么,胰腺大概就是为消化系统提供一些必要的液体、帮助消化食物的吧。

胰腺示意图。

可以看到,胰腺的位置紧贴在胃和小肠这两个重要的消化器官之间,并依靠胰腺导管与小肠连通。

因此也难怪冯梅林和闵科夫斯基的最初猜测是胰腺与消化功能相关。

而事实上,胰腺确实有两个完全相互独立的功能:

胰腺腺泡合成消化所需的消化酶,并通过胰腺导管进入小肠;而胰岛合成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利用毛细血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

(图片来自XX百科)

而与传统医学中神啊怪啊气啊血啊这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不同,两位科学家的假说是很容易验证的。

他们随后找来几条狗,在它们身上开肠破肚动手术取出了胰腺。

如果他们俩的假说正确,那么几只可怜的小狗醒来之后的胃口一定不会太好,因为它们少了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嘛。

曙光就是这样意外降临的。

当小狗醒来并逐渐恢复之后,还没等两位科学家开始做实验验证它们的胃口和消化机能,他们的饲养员就匆匆忙忙跑来,告诉他们一个意料之外的不幸消息。

几只小狗看起来出了点问题:

本来训练的好好的它们开始肆无忌惮的随地撒尿,搞得狗舍里臭气熏天,她打扫都打扫不过来。

更有甚者,当时正值盛夏,满地的狗尿吸引来了成群结队的苍蝇怎么赶都赶不走,嗡嗡嗡的弄得实验室连个插足的地方都没有。

“这狗一定是被你们动手术给搞坏了!

”她愤愤不平的嚷着。

且慢,且慢……正要安抚饲养员大妈的闵科夫斯基突然顿住了。

读者们,你们想到什么了么?

你们是不是还记得,早在之前上千年,古印度的医生们已经记载了糖尿病人的尿液能够吸引蚂蚁和苍蝇,还带着淡淡的甜味?

闵科夫斯基敏锐的抓住了两者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微弱联系。

难道一个旨在研究消化功能的研究,竟然不经意间搞出了糖尿病这个大新闻?

两位科学家迅速调整了研究的方向。

他们开始仔细关注起胰腺摘除手术和尿液含糖量的关系。

在1889年底,他们联名发表了一篇论文,第一次在现代科学意义上建立了胰腺和(狗的)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他们宣称,摘除胰腺的小狗会很快开始出现血糖升高、多尿和糖尿的糖尿病典型症状直到数周后死去,症状和病程都与人类糖尿病非常类似。

根据这一现象,他们猜测,人体胰腺当中应该具备某种未知的、可以降低血糖水平的物质;而糖尿病的病因,就是这种物质的消失。

因此,在黑暗中挣扎了三千年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相关性一瞬间转化为因果性,人类终于开始对这种绝症睁开了眼睛。

科学发现的历程,有时候真让人惊叹造物的神奇,又让人感慨余生的有限。

向着胰岛素进军:

科学家和大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说,冯梅林和闵科夫斯基的偶然发现,标志着人类理解并征服糖尿病的真正开端。

胰腺摘除手术与糖尿病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简单和清晰,受到鼓舞的科学家和医生们开始迫不及待的追问:

到底胰腺中的什么物质能够降低血糖?

这种物质为什么会被破坏?

如果找到这种物质,是不是就可以治疗糖尿病?

1901年,美国医生尤金.奥培(EugeneLindsayOpie)更是进一步帮助大家缩小了目标的范围。

他还在接受医学训练时就偶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确实如冯梅林和闵科夫斯基预言的那样出现了病变。

但是,并非整个胰腺都出了问题。

奥培发现,在糖尿病人体内,仅仅是胰腺中央部位的胰岛—显微镜下看起来密集成团的小个头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形态变化和萎缩。

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参考上面的胰腺示意图):

人们当时已经知道,胰腺除了控制血糖的功能之外,确实也存在如冯梅林和闵科夫斯基最初预测的那种帮助消化的功能,而这部分功能是由胰岛之外的胰腺腺泡细胞实现的。

因此,尤金.奥培关于胰岛与糖尿病的发现,非常清晰的区划开了胰腺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功能,让科学家和医生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聚焦到了正确的部位上去。

于是甚至在科学家们真的得到这种神秘的血糖调节分子之前很久,心急的人们已经给它起好了名字:

胰岛素(insulin,也即从胰岛中来的物质)!

接下来的事情听起来就比较像厨房大厨做的事情了。

胰腺提取液本身是种浑浊不堪带着异味和血丝的液体,但是我们已经知道里面有种神秘物质能够降低血糖么。

让我们翻遍厨房收集所有趁手的猪牛羊的胰腺,把它们用刀切、用醋泡、用水洗、用酒浸,看看能不能把那种神秘物质胰岛素给提纯出来吧!

百年之后我们回顾科学技术史,仍然会觉得1900年代是如此的令人神往。

1901年,马可尼的电报飞越大西洋,新旧大陆之间从此天堑变通途,地球村的预言开始从物理上实现。

同时在两块大陆上,富人们开始在闹市里娴熟的操纵着他们的新玩具,一种名叫汽车的东西。

而这种冒着黑烟滴滴作响的怪物将在之后的整整一百年中,成为地球工业文明的象征。

巴黎和伦敦的沙龙里,不管是阔太太还是专栏作家,都在津津乐道的讨论着一种叫做“X射线”的古怪玩意儿,听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够穿透人体,在胶片上留下全身骨骼的阴影。

而这个古怪玩意儿将很快在实验室里和充满杀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同时大放异彩。

在远离喧嚣的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同僚们早已习惯了那个似乎工作时总是心不在焉的想事情的年轻审查员,而他将在1905年用几篇划时代的论文,重建整个物理学大厦,和人们习以为常的一整套世界观。

他的名字叫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而可敬的生物学家们也在试图跟上这历史的节奏。

20世纪的最初几年里,新旧大陆的科学家们展开了寻找这种神秘物质的竞赛。

德国医生乔治.佐勒尓(GeorgeLudwigZuelzer)把大量牛胰腺磨碎处理,去除不溶于水的沉淀之后,得到了一些非常粗糙的提取液。

在1906年,他甚至冒险把这种来历不明的液体注射给一位快要死去的糖尿病人,并且“似乎”看到了一点点阻止死亡的效果,然而随着他的液体用完、病人很快死去,一直到最后佐勒尓也难以确认这些液体是不是真的有救命的奇效。

而最接近成功的尝试来自1916年,罗马尼亚生物学家尼克拉.帕莱斯库(NicolaeConstatinPaulescu)将他自己制备的胰腺提取液注射给糖尿病狗,明白无误的观察到了血糖水平的下降。

差不多在同时代,新大陆的科学家们,比如芝加哥大学的斯科特(E.L.Scott)和洛克菲勒大学的克莱纳(IsraelKleiner),也都利用自制的胰腺粗提液,或多或少的观察到了对血糖和糖尿病的控制作用。

当后人回顾这段科学史的时候,一个水到渠成的推想便是,再给这些人类的英雄人物们十年时间,哦不,可能五年也就足够了,他们就能够发现和提纯胰岛素,并利用这种蛋白质分子的神奇功效,治疗时刻深受折磨的糖尿病人们。

可惜历史容不得假设。

从佐勒尓到帕莱斯库,从斯科特到克莱纳,终日只知道埋头探索的科学家,像一片不起眼的树叶,被迅速卷入了大时代的洪流。

他们的研究,他们的天才努力,就此戛然而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费迪南大公被刺事件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这场被丘吉尔成为“骑士精神从此消失”的战争中,人类贪婪和残忍的本性通过机枪、毒气、坦克和被称为绞肉机的大小战役,被无比真实的暴露在阳光下。

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仍在我们的头顶若隐若现。

凡尔登绞肉机(1916.2-1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机枪、火焰喷射器、和堑壕防御战术的应用,进攻和防御方往往在一条战线附近抛下大量尸体而寸土难进。

这也造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多次惨绝人寰的“绞肉机”战役。

图为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堑壕中的士兵用机枪阻挡进攻军队的靠近。

(图片来自铁血网)

于是发现胰岛素的时间被生生推迟了数年。

几年时间在人类历史上只算得一刹那光阴,但却不知道有多少糖尿病患者没有等到最后的希望。

而发现胰岛素的荣光,也最终驾临远离战火的新大陆。

直到1922年,加拿大医生班廷宣布他发现了胰岛素。

于是大时代的浩浩天风似乎是不经意的,让发现胰岛素的机会漂洋过海,驾临远离战火的新大陆。

小人物和大时代的邂逅

1920年11月8日。

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Banting)的年轻医生走进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约翰·麦克莱德(JohnJamesRichardMacleod)的办公室。

“教授,我有个新点子,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提纯胰岛素,哦,就是那种欧洲科学家早就猜测的,来自胰腺的、能够快速降低血糖的物质。

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图片来自)

一个小人物就此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亲爱的读者们,在下面的故事里,你们将会看到,尽管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人类世界那些最精英的头脑显得如同一片漩涡中的树叶那样无助,但是一个真正的小人物,如果拥有了无比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也同样有可能在时代中挺身而出,成为整个时代的象征。

请原谅我把伟大的弗雷德里克·班廷爵士,胰岛素的发现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加拿大的国家英雄和无数糖尿病人的救星描述为“小人物”。

实实在在的说,在1920年那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面对胰岛素的战斗中,他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

为什么这么说?

让我们先回忆一下在1920年班廷和麦克莱德相遇之前,科学家们在追寻胰岛素的道路上已经取得的成就吧:

1889年,冯梅林和闵科夫斯基的开创性工作已经明白无误的提示动物胰脏能够产生一种物质(也就是人们假想中的胰岛素)有效地控制血糖;他们的工作同时还建立了第一种糖尿病的动物模型(胰腺摘除的狗)。

1901年,尤金·奥培的工作将胰腺的两个功能在解剖学上清晰区分开来:

分泌消化酶的腺泡和分泌胰岛素的胰岛。

而在大战前后,美欧的多个实验室已经初步证明,粗糙的胰腺提取物能够降低血糖。

可惜的是,试图从胰腺粗提物中纯化出真正的胰岛素的工作,尚未取得最后成功就受到了战争的干扰。

基于这些成就和失败,如果一个年轻人希望向着提纯胰岛素这项伟大事业进军,那么他/她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这样的:

他/她应该对动物内分泌学和解剖学基础知识有着精深的钻研;应该熟悉狗的外科手术操作和糖尿病模型;应该有高超的生物化学功底使得他/她可以进一步纯化出胰岛素分子;同时,他/她也应该熟悉领域内同行们已经取得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构思自己的研究方向。

而此时站在麦克莱德教授办公室里的班廷医生,上面说的这些基本素养他可是一丁点儿也没有。

不仅如此,这位年方而立的小人物在此前的人生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科学训练和成就:

1913年进入多伦多大学学习医科,经过战时的速成教育后很快于1916年底毕业并加入英国军队在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时加拿大尚属于英国领土)。

很难说这么短的医学速成教育有没有在班廷身上留下什么像样的印记。

举例来说,在整个1916年中,班廷都没有好好上什么课,笔记本只用掉了区区五页,这对于强调记忆和背诵的医学教育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而在战后,班廷的医学职业也进行的磕磕绊绊:

试图在多伦多著名的病童医院谋职未果,一气之下班廷跑到了两百公里外的小镇伦敦开业行医,可是他的小诊所生意无比清淡。

直到开业后第28天,班廷才迎来第一个顾客,一个来购买医用酒精过酒瘾的醉醺醺的退伍老兵。

事实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班廷在1920年前的三十年人生中,曾经对胰腺的功能、胰岛素、糖尿病的研究有过任何交集,或表达出任何兴趣。

因为生计所迫,他在诊所附近的大学谋得了一份兼职讲师的工作。

而在1920年10月30日晚,就在班廷开始准备一堂关于糖尿病的讲义的时候,这个小人物的人生轨迹,与关系到人类健康的这个重大谜题轰然相撞。

年轻的班廷医生对糖尿病仅有极其肤浅的认识,医学院课堂上的些许知识大概也早已遗忘在战场上了。

但是为了备课,班廷研究起了一篇刚刚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文章中,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报道说,如果用外科手术结扎胰腺导管,那么本来通过导管向小肠输送消化酶的腺泡细胞就会慢慢萎缩死去;而与此同时,负责调节血糖的胰岛细胞却安然无恙。

这个结果让班廷无比兴奋。

带着点也许是熬夜太晚导致的恍惚,班廷在兴奋中留下了一张满是错别字的笔记,笔记中满带着“糖尿病胰岛结扎分离内分泌液排泄糖尿”这样的关键字眼。

这页笔记,至今还保留在多伦多大学图书馆。

如果让笔者试图还原,班廷当时的想法也许是这样的:

班廷知道胰腺有两个功能:

腺泡细胞分泌消化酶,胰岛分泌传说中的胰岛素。

事实上,人们一直搞不到真正纯化的胰岛素,有一种猜测就是腺泡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能破坏胰岛素。

于是班廷这天晚上得到的“灵感”就是,既然胰腺导管结扎这个手术能够杀死腺泡细胞,那么可以利用这种手术,防止胰岛素被轻易的破坏掉;这样一来,从胰腺中提纯胰岛素也许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带着突然之间找到一个“天才”想法的巨大喜悦,这个懵懂的年轻人在一周后兴冲冲的前往多伦多大学麦克莱德教授的办公室,希望得到这位举世公认的内分泌和代谢领域权威科学家的支持,实现他提纯胰岛素的梦想。

百折不挠

麦克莱德理所当然的拒绝了班廷的要求。

和看起来有些落魄的班廷不同,当年四十四岁的麦克莱德早已是名满天下。

他在内分泌学、碳水化合物代谢、生理学等诸多领域建树颇深,是新大陆各大医学院争相延请的学术巨擘。

更有甚者,和区区一周前才刚刚接触糖尿病概念的班廷不同,早在十几年前麦克莱德就已经开始了针对糖尿病的严肃研究,他熟悉这个领域里同行们取得的所有成就和失败。

因此当班廷兴奋不已的抛出那个结扎胰腺导管帮助提纯胰岛素的主意时,麦克莱德的心中已经在构思怎么礼貌的把这个疯疯癫癫的年轻人请出门去的措辞了。

麦克莱德知道欧洲的同行们在提纯胰岛素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不错的进展。

换句话说,那些欧洲同行们既然能够从胰腺中得到具备降血糖功能的粗提液,也就意味着腺泡细胞没有对胰岛素的功能产生什么严重的破坏。

班廷结扎胰腺导管这个主意,即便不是荒诞不经,至少也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然而班廷没有放弃。

如果说这个“小人物”身上有什么特质对他的成就有决定性的影响,那应该就是他的勇气和坚持。

从小,班廷就是个确定了奋斗目标就一往无前的人:

申请大学时第一年失败,他又坚持一年,终于进入了多伦多大学学习;毕业前想参军入伍,第一次申请因为视力太差失败,他持续不断的申请终于如愿以偿;在战场上他永不停歇的救助受伤的战友,曾有一次连续十六小时工作不休,最终获得十字勋章……蹙起的眉头直视前方的眼神,坚毅的面部线条……从各种现存的班廷肖像上,我们还是能很容易的看出这个人物身上百折不回的决心和勇气。

这一次他又把这种劲头用在了麦克莱德身上。

终于在几个月的软磨硬泡后,这个老牌的苏格兰绅士实在没有办法继续说“no”了。

恰好在1921年夏天,麦克莱德要回苏格兰老家度假休养,大概也是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麦克莱德允许班廷在那个暑假使用他设备精良的实验室尝试一下胰腺导管结扎的主意,顺便管教管教那些实验室里闲着无聊的大学生。

也许那一刻这个老牌绅士心里的想法是,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碰碰壁,也许就不会再来烦他了吧!

于是这个一往无前的小人物,终于开始用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大时代的走向。

1921年5月份,班廷终于开始了他计划中的实验。

麦克莱德在起身度假前,将自己设备精良的动物中心的钥匙交给了班廷。

哦,还有班廷需要的10条狗,以及一个懵懵懂懂的金毛小子查尔斯.贝斯特(CharlesBest)做他的助手。

在讲他们的故事之前,还是让我们从科学角度,好好还原一下班廷医生的实验吧。

班廷的想法我们已经讲过,他希望首先结扎狗的胰腺导管,然后静等狗的胰腺腺泡细胞—也就是专司分泌消化酶的细胞—完全死亡之后,再解剖收割狗的胰腺,切烂捣碎浸泡,从中提取粗提液,并期待把粗提液一步步去除杂质浓缩精华,最终从中提纯出那种传说中的胰岛素分子。

但是且慢,既然胰岛素分子迄今为止还只是个传说,谁也不知道它究竟长什么样子,那在这一通切烂捣碎浸泡提纯的过程中,班廷怎么知道胰岛素还在不在,浓度有多高,到底有没有被破坏掉呢?

换句话说,班廷还需要一个检验的办法,在一步步提纯的过程中,不断的告诉他溶液里胰岛素的含量是不是在逐步提高,而杂质是不是确实在被不断减少。

然而既然胰岛素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人们还一无所知,班廷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提纯过程中的溶液一次又一次注射到糖尿病狗身上,看看血糖浓度是不是会下降,并根据这个来间接判断他们手中的提取物里面到底还有多少胰岛素。

看到这里读者们应该能勉强描画出班廷要做的实验了吧!

首先,可怜的狗狗们将会被分成两组,一组要摘除胰腺,被改造成气息奄奄的糖尿病狗;一组则要首先结扎胰腺导管,待伤口恢复胰腺腺泡死亡之后,再杀狗取胰,从中制备粗提液。

随后,粗提液将要被注射到糖尿病狗的体内,看是否能够降低这些狗狗的血糖水平。

如果不行那么所有实验必须从头再来一遍,如果可以,那么班廷就可以进一步处理这些粗提液,每处理一步就注射给糖尿病狗狗以确定降血糖的功效,周而复始,直到找出真正的和纯净的胰岛素。

在这整个实验流程里,班廷唯一可能有点熟悉的,就是胰腺导管结扎。

而就这可怜的一点点“熟悉”听起来其实也很可疑:

他只不过是从那篇明尼苏达大学的论文上听说了有这么种手术操作而已!

不过幸运的是,他所说服的麦克莱德是其他所有这些我们提到的技术的大师:

麦克莱德本人就精通胰腺摘除和糖尿病狗模型的建立(别忘了他可是已经研究了十几年的糖尿病);麦克莱德装备精良的实验室也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血糖测定方法(Shaffer-Hartman方法);与此同时,麦克莱德自己虽然不擅长蛋白质的提纯(也就是那些大厨的活计),他的夹袋倒恰好有这么一位人物。

年少成名的生物化学专家—詹姆斯·克里普(JamesCollip),此时正好在多伦多大学访问!

奇迹神迹

也许冥冥中真有天作之合,在1920年夏天的多伦多,为提纯胰岛素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精良先进的技术平台,世界顶级的专业团队(哦,这里说的主要是麦克莱德和克里普),之前十年美欧科学家的知识积累,还有班廷这位百折不挠的坚强人物。

当然实验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

不要忘了,在麦克莱德离开之后,班廷和贝斯特尽管最不缺乏的就是勇气和干劲,可是两个人在给狗动手术上却是不折不扣的新手(实际上,最早的胰腺摘除手术还是麦克莱德本人在离开前亲自示范的)。

因此一点儿也不奇怪,麦克莱德留下的十条小狗没多久就先后死在了手术台上,原因无一例外的是因为手术事故:

失血过多、麻醉过度、术后感染。

俩人很快不得不掏腰包从市场上买回更多的狗。

以至于到今天,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们中间都还流传着,宠物狗在暗夜中神秘消失的传说……

直到夏天过去的时候两个人才取得了成功:

一只编号为92(也就是说,已经有91只牺牲的小狗了)的糖尿病牧羊犬,在接受了班廷和贝斯特准备的胰腺提取液注射之后,精神焕发的又活了回来,一直健康的活到半个月之后!

在并不长的生命中,班廷始终把这一刻作为他科学事业的最高峰,他终于如愿以偿的亲眼看到了胰岛素的神奇功效。

班廷(右)、贝斯特(左)和他们一只糖尿病小狗的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班廷的最终目标都是找到能用于治疗人糖尿病的物质。

为了这个目的,他和贝斯特甚至在提纯工艺极其粗糙的实验早期就偷偷将粗提物注射给一位患有糖尿病的同学。

他们俩还数次将粗提液给自己注射,以观察对人体的反应。

(图片来自)

然而对于读者们而言,92号病狗的故事大概就谈不上那么精彩了。

我们已经知道,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德国医生佐勒尓和罗马尼亚科学家帕莱斯库已经分别独立的发现,胰腺粗提液确实能够降低血糖。

换句话说,在大战结束后的遥远新大陆能够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