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1780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考题.docx

《语文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考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考题.docx

语文考题

一、语言积累运用:

1.画出错别字,并把它改正确

恭恭敬敬 兴高彩烈来势凶凶 明辩是非

直接了当  毛骨耸然委曲求全 浮想联翩

2.请写出《爸爸的花儿落了》文题的意思

3.根据所给示例填空

示例:

荒草(萋)(萋)

白雪()()岁月()()  人海( )( )

温情( )( )得意()()野心()()

4.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

5.《夸父追日》选自《》。

6.根据《黍离》的两条线索填空

叙事线索——“彼稷”由()到()再到()。

抒情线索——“中心”由()到()再到()。

7.把握课文线索,填空

《开学的日子》情节发展是通过来推进的;通过分析人物课文暗线即。

8.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指死亡的期限()

(2)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

9.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填空

《开学的日子》刻画人物形象以(       )描写为主,同时还采用了(         )描写、(         )描写、(         )描写、(         )描写。

二、课内巩固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

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

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储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作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

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储藏点只有20公里了。

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

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吧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

任何希望都破灭了。

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

是饿死还是冻死。

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

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

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上面语段选自   (国别)作家    的《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和小说创作方面。

2.请给上面语段拟一个小标题。

           

3.这段文字描写他们的身体状况是     。

他们的物质供应状况是        。

天气情况是        。

这种情况表明             。

面对这一切,他们作出的选择是              。

4.对于死的态度,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

”李清照说:

“,死亦作鬼雄。

”王维说:

“孰知不向边庭苦,。

”文天祥说:

“,留取丹心照汗青。

”……你认为本文段的主旨与谁的诗意比较吻合?

请说明理由。

—————————————————————————————

5.你是如何理解上面语段最后画线句子的含义的?

(二)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句,并自为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曰:

“泯然众人也。

1.解释加点词语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可观者: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解释带点“之”字的意思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忽啼求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3.将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4.题目“伤仲永”中的“伤”的含义是。

5.方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是。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1.解释加点字词

失汲道:

饶子甘酸:

乘此得及前源:

2.用现代汉语将句子翻译过来

(1)魏武行役,失汲道。

(2)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3.魏武,即,他是著名的、、,你读过他的诗作吗?

请你查找资料抄写《观沧海》这首诗。

4.曹操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某种期待,从而使部队度过一时的困难。

经过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望梅止渴”新的意义。

你知道吗?

(二)现代文阅读

————————————

小河对岸的桃子熟了。

鲜红嫩白大水密桃引诱()猴们,他们一窝峰的涌到通向对岸的独木桥前,争先恐后要过桥,谁不想先吃上那样鲜红的桃啊!

可由于众猴你拽()我扯,谁也不能通过木桥,猴们急得吱吱乱叫。

这时候,猴王想出一个办法,跳出来说:

“别争了,别抡了!

现在考试,优胜者过桥!

于是,众猴静了下来,焦急而专注地应试。

猴王绞尽脑汁地出着考题。

一道道考题过去了,优胜者没能决出,因为无论哪一道题都不止一只猴子答对,而独木桥只能容一只猴子通过,没法子,只得()继续考下去。

一只猴子终于不耐烦了,眼珠一转,瞄()准了头顶上的一根藤条,纵身一跃,紧紧攀住,嗖()的一声荡过河。

另一只猴子也抱着一根河上飘来的圆木浮过河去了。

当这两只猴窜()上桃树大吃特吃鲜桃时,众猴们仍在独木桥前聚精会神地考试呢。

1.在原文中给加点字在括号里注音

2.找出文中的4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改()、()改()、()改()。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焦急——

专注——

绞尽脑汁——

引诱——

4.从下面选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谁该吃桃?

考试过河众猴争桃

5.缩写短文最后一句话

6.写出本文寓意:

四、口语表达交流: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结尾说“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兴趣的事”。

你知道哪位名人有类似说法,请写在横线上。

五、材料作文练习: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牛津大学演讲时曾说:

“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

第一是绝不放弃。

第二是绝不放弃,绝不放弃。

第三是绝不,绝不,绝不放弃。

成功的秘诀其实有很多,请你以“成功秘诀”为题,联系自己与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1.彩→采凶凶→汹汹接→截耸→悚曲→屈

2.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还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3.皑皑漫漫茫茫暖暖洋洋勃勃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5.《山海经·海外北经》6.苗穗实摇摇如醉如噎

7.瑞宣的活动瑞宣的心理活动8.大限筛糠

9.心理语言动作肖像神态

二、

(一)1.奥地利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传记文学

2.弹尽粮绝,等待死神

3.疲倦至极燃料告罄天气变得越来越可怕任何希望都破灭了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

4.死有重于泰山生当作人杰纵死犹闻侠骨香人生自古谁无死司马迁的话,他们死的光荣,死的伟大。

5.斯科特一行虽然在南极探险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集体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以及超人的毅力和勇气,使他们变得无比高尚。

他们的英雄形象将永驻世人心间。

(二)1.这,此文采和道理同“攀”,拉,引,牵

2.代仲永代有关仲永的事代书具的

3.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秀才观赏。

4.哀伤,惋惜5.不使学(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

三、

(一)1.取水很多梅子到达

2.

(1)魏武帝带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2)战士们一听这话,嘴里都流出了口水,他们凭这走到了前面有水的地方。

3.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二)1.yòuzhuàiděimiáosōucuàn2.密→蜜峰→蜂抡→抢飘→漂

3.急迫专心费尽心机诱惑4.众猴争桃5.众猴考试

6.只知循规蹈矩,不知随机应变的人,没有不吃亏的。

四、高尔基在《海燕》中写道“海燕”听到了“战斗的快乐”,发出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呼喊。

毛泽东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五、(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