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09182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docx

《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docx

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

突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难关做法点滴 

添加日期:

2008-8-28  出处:

自治区教科所  作者:

刘军提供  点击次数:

641

喀什地区伽师县第一中学   马木江·赛买提      阿依努尔·吾甫尔

    人们通常用听、说、读、写来概括四种不同的言语技能,其中“写”主要是指笔头表达,在四项言语技能中,笔头表达是最难得的一项,尤其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

写作能力是一种比较难获得的能力,它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别说是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写作,就是用本民族语言写作也是件很难的事,因此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是难上加难的问题。

要写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掌握较多的词汇量,较丰富的语法知识。

要熟悉这种语言的语言习惯,同时,要有一定的写作知识,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还要善于观察生活。

    既然写作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那么是不是就应该望而生畏呢?

那也不见得。

根据多年积累的汉语教学经验,我们认真分析了,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从2002年—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示性写作,写作的形式包括,给提纲作文,读写,扩写,写读后感,书信体作文。

②看图写作③话题作文。

由此得知,现在的高考作文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而教科书上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往往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做较死的限制,文体上不够自由,表达方式上不够灵活,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当然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值得一提。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认真的分析了当前学生情况,全校学生中75%的学生来自农村,大部分同学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汉语基础教育和语言环境的熏陶,他们只认得一些简单的词语,说起写作更是无法开口。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对他们谈写作呢?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提高写作水平,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认真分析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围绕“写什么”?

“怎样写”?

这个问题,从高一开始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1、加强阅读训练、积累词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古人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文章也就好写了。

阅读还是先要以课文为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阅读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只有做到这四到,才能真正领会课文的内容,阅读效率逐渐提高。

阅读不能只局限在书本上,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通过读书扩大自己的汉语知识面,因为高考题型是脱离课本的,通过大量的读,可以扩充词汇,增强语感,扩大知识面,了解句型结构,学习语法知识。

语法知识越熟悉,词汇量越多。

那么写起作文来也就比较顺利,而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2、做好阅读摘记

    阅读是吸收新知识、了解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阅读行为延伸到课外,解释阅读的好处,并帮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学生会有积极地反映。

应当注意的事,教师指定阅读材料时要非常谨慎,因为学生非常重视这些阅读作业。

在读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要点和信息,就停下来,把好的句子、段落、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名人名言抄写在笔记本上,日积月累,这些点滴知识将成为高考备考中的重要材料。

3、模仿写作文

    针对学生写作水平低下,我们在加强阅读训练的同时,在高一就实行“抄三写一”也就是说抄写三篇优秀范文,自己再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他们在抄的过程中把握写作思路,方法,格式。

从而帮助他们正确把握文章结构,写出较好的作文。

4、编写作文训练集,进行强化训练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过去高考作文命题的模式,根据经验预测将来高考的作文命题模式,对不同的年级编写了一套系统的作文训练集。

每一册有三十篇作文,每一篇作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话题多样化,覆盖面广。

我们始终如一的倡导学生在训练中学会积累,在训练中摸索经验,已达到游刃有余的独立作文能力。

经过几个学期模拟实战,我们的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明显下降,不再是手足无措,而是能够冷静的进行写作了。

5、搞优秀作文展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需要别人的赏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进行强化训练的同时,我们没有忽视对学生及时地肯定和奖励。

老师认真地批改作文后把好的文章选出来登在校宣传栏上,供校其它学生浏览,每周换一期。

另外,各班选出来的文章在本班范读,在范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确立主题,如何选择好的材料,突出鲜明的主题,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等等。

让其他学生也懂得如何写作,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其他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到学期末,作文刊登次数多的学生一律在大会上给予物质奖励。

    通过以上的训练,这几年我校考生汉语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写的文章基本上符合题意,思想健康,中心明确,语言流畅,感情充沛,结构完整,感情真挚,用词准确恰当,文字简洁、规范,格式正确。

    综上所述,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汉语学习中的种种因素,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

只有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探索,才能够真真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华锦木  《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9月

2、金斯汉·艾特木拉提《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能力初探》 新疆双语教育,2006年第2期。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添加日期:

2008-8-28  出处:

自治区教科所  作者:

刘军提供  点击次数:

1195

哈巴河县一小   马百琴

   说话是人们交流感想的主要形式,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时代对人们的说话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解决心里问题是学生开口表达的前提。

   对民族学生来说,汉语教学是第三语言教学,与学生的母语教学有较大的差异,从三年纪接触汉语只限于在课本上,接触面很窄,尤其在以前缺乏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只能依赖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学的现状是,老师提问后,课堂上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在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中,常常是老师在不停的说,这是我以前从事汉语教学的感触,我县在2002年合校以来,2004年开始汉语教学,这对学生在学习汉语有了很大的帮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针对现状,我采取以下措施来克服学生心里障碍。

   1、创建一个宽松、友好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降低他们在讲话中的过度焦虑,如每次讲课前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发言,说话说完整。

   2、如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组词比赛,用组的词来说话,让每位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词来说一句话,这样以来,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抢着说,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让学生乐中学。

   二、缺乏语境是阻碍学生口头表达中的关键。

   应该说,在母语的影响和缺乏语境的条件下提高民族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很难的。

应用语言学家弗顿斯认为:

语境是人们生活中的经验,不是一般的零碎的经验,而是完整的生活经历,或者说人们的生活模式,任何语言都不能与使用语言的人的完整生活经历分割开来。

   这就是说,我们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语言规则,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交际规则。

我常常发现,学生口语能力提高的慢,结合语境实施汉语教学习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让学生用所学的汉语知识定期和教师进行口头会话;学生相互进行口头会话,用课文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会话训练。

   2、在整个汉语教学过程中,限制用母语授课;也要求学生尽量用汉语提问,回答问题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互帮互学。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每天进行一次口头交际训练,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指导,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寓言教于乐,努力营造小的语言环境。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语感。

   1、通过训练学生用汉语思维的习惯来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坚持使用汉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汉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学中遇到有些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越解释越糊涂。

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举例用表情、肢体语言来解释,达到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汉语思维的习惯。

   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促进语感培养

   1、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汉语教学是培养学生用汉语直接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直观教学手段很多,如实物、图片、简笔画,都可以作为直观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特别是在汉语小学阶段,可以尽量采用直观教具和表演等方法,促进学生用汉语直接思维。

   2、注重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学习语言的方法。

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培养语感能力,正是以优美的言语对象作用于人的语言感官,激活人在阅读过程中的感觉能力。

   学生良好口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它不仅需要长期的积累还需要课内课外多听、多说、多实践。

从二年级就要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要尽量创造各种条件,创造各种机会,为学生良好的口语语感的形成提供更为广泛的空间。

   教师也要准备地引导学生在社会语言大环境中习得语言,从最初开始,汉语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养成大胆运用汉语的习惯,学一点用一点,日积月累,交际能力就培养出来了。

浅谈培养中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添加日期:

2008-8-28  出处:

自治区教科所  作者:

刘军提供  点击次数:

982

新疆教育学院中语分院       周海英

摘 要:

本文以中学汉语教材为例,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的捕捉、发问及成段表达能力,讲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操作办法。

关键词:

理解能力 捕捉能力 发问能力 成段表达能力   

    一般情况下,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无非是用口头语言或用书面语言两种形式表达。

反映在教学上,一是读写课,二是听力课,三是口语课。

合起来称为听、说、读、写训练。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听和读属于接受和领会,是被动行为。

说和写属于表达和应用,是主动行为。

就口头语言表达而言,说话者在说出话之前,必须先形成思想,并根据自己的目的确定说话的内容。

然后,从储存在大脑中已有的语言信息里找出合适的词语,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排列起来,最后通过人体各个发音器官的运动,将这种排列有序的信息转换成一套运动指令,发出声音,产生句子。

由此可见,口头语言表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生成过程,它是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学习语言在前,使用语言在后。

学生们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尔后才能通过自己的口表达出来。

汉语口语课要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汉语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以及各种功能项目。

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要突出“说”这一本质特点,教给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说什么和怎么说。

因此,教师就要从如何训练“说”这一技能来安排课堂教学,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对汉语初学者来说,口头交际能力需要经过有计划地培养,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

我们中学阶段的口语教学目的不是要求学生系统地、详尽地掌握有关汉语口语的知识,而是要他们尽快地掌握汉语口语这一工具,培养他们在交谈中能以贴近汉族人的话语及语速(每分钟150---160字)。

随想随说,语音、语调正确自如,词汇、语法使用合理恰当,符合汉语的口语表达习惯,使汉语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口头交流思想的工具。

    口语表达是瞬息万变的,主要依靠情景和交际双方的配合。

在交际过程中,要密切注意交际双方的情感、交际场合对言语交际隐喻作用。

例如:

初一课本第二十七课情景会话课文中有这样两句对话:

马建军:

周立志你坐在最后一排,老师讲课听得清楚吗?

周立志:

咳,别提了,一说起这事,我就生气。

    如果听不懂周立志“别提了”这句潜台词,马建军也就不会再提问了。

这儿的“别提了”不是说不让马建军问这件事,而是说,他坐在最后一排,老师讲课他听不清楚,所以才有了马建军和周立志下面的对话,否则这一话题一开始就结束了。

因此,口头交际也被认为是一种听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能力。

只有听得懂,才能答得对。

如果听不懂对方的话,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应答。

在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一步一个台阶培养;要设计出好的语言情景,让学生配合语言情景联系表达。

口语教学的具体任务如下:

一、          培养理解能力(听懂)

    每一堂口语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每一课教学内容都离不开具体的话题和场景。

要深刻透彻地理解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训练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理解是教学的第一步,要让学生听懂老师和学生讲的话,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归纳、解释等各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1.比较的方法

   比较可以是两种语言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语言前后所学的内容的比较,是同义、相关义的比较。

我们不主张太多地进行汉语和学生母语的比较,除非必要,一般不进行汉维语之间的比较或翻译。

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下列比较:

①   现在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过的内容的比较。

如:

初一课本第十课有关借书的话题,初三课本第二课也有有关的话题,教师就可以将这两课的内容拿来做一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理解。

②部分句式语气、语调、时态的比较

   如:

“别提了,我一点也不想听。

”--------“别提了,差点没要我的命。

      “哪里?

我怎么没看见?

”  --------“哪里,还差得远呢。

“我没吃饭。

”--------“我不吃饭。

“没(有)”和“不”是我们的学生常用错的,通过例句让学生明白“没”和过去了的动作、事件相关联,“不”和将来的事件和动作相关联。

2.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就一个话题的内容来说,教师首先进行分析、设计,然后提出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话题的内容。

如:

初一第十一课 情景会话是讲李雪华要去伊犁去看望姑姑,走的时候,请萨娜帮她办几件事。

教师分析一下李雪华想让萨娜办几件事,几件什么事,提出以下问题:

(1)李雪华要去哪儿干什么?

(2)李雪华走的时候请谁帮她办事?

(3)李雪华为什么要去伊犁?

她和谁一起去?

(4)李雪华什么时候走?

她要在伊犁住多久?

(5)李雪华让萨娜帮她办几件事?

(6)萨娜都同意了吗?

最后她是怎么说的?

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整篇文章,还可以学会这几件事时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

3.归纳的方法

   初二第三十三课情景会话的话题是有关旅游的,主要是了解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最后到达哪里。

关于这一类话题,可以通过分析的方法去理解,最好能找到新疆地图,看着地图讲。

此外还要找到把先后发生的动作连接起来的词语,归纳出“从……出发,经过……,路过……,最后到……,一路上有(或一路上可以看到)……”的句式。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句式,提高表达能力。

4.解释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用母语进行解释,先让学生理解话题内容,然后再进行学习。

如:

初二第二十五课 情景会话是说杨志强接受商店老板的建议,买了一件冬天穿的衣服。

解释:

杨志强去商店买一件冬装,因为他个子又高又瘦,买衣服很难,而这家商店的老板说他这儿的冬装号码齐全,一定有他穿的,于是他就让老板给他推荐一下,这里的“颜色倒不少”是说颜色很多的意思,老板建议他买件绿色的,他穿上后,老板说“没有比这件更合适的了”的潜台词是说这件对他最合适。

所以,杨志强就买了那件绿的。

通过解释,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话题的内容,同时对个别句子中蕴涵的潜台词也就理解了。

解释时也可以针对词语、词组、句子进行讲解,还可以运用图片、手势、动作等方式帮助理解。

  

二、        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

    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能找到对方谈话的主旨、要点、关键信息。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先说的一方(甲方)常以长信息的方式发话,要说清楚所要表达的事情。

而听的一方(乙方)则无须以长信息的方式应答,只要抓住核心信息及有用信息针对性地回答即可。

也就是答话要简单明了。

例1甲:

人真多呀,是不是好久没来车了?

乙:

可能。

例2甲:

两个人都工作,家里有不少困难吧?

乙:

可不是。

交际前,学生就应该了解这种应答规律,逐步培养抓关键信息,简短应答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捕捉住主要信息。

三、        发问能力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被动地应答对方的问题比较容易,而主动地发问却比较难。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并不是只处于应答地位,应答与发问常同时存在于言语交际的整个过程中。

培养学生学会发问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在让学生理解话题内容时,可以变老师的发问为学生发问,让学生学着提出问题,并请别的学生回答。

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训练的机会就多了,学会了如何发问,就可以随时向别人请教。

因此在口语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问的能力.

四、        对话能力

    一问一答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初中阶段的口语教学的内容多以对话形式出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

对话能力可以说是学生交际能力的基本功。

在一定的情况下,甲方如何问,乙方如何答,这是最初步的口语能力的培养。

五、成段表达能力

    初中毕业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成段表达的能力。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一句地问答相当来说比较好学,连续叙述一段情况,完整表达一个事件的全过程,就感到很难。

这其间,学生需要组织语言,选用词语,还要考虑哪个先说,哪个后说,先说的和后说的怎样衔接起来。

因此,在对话训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成段表达能力,这一能力属于初级阶段口语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是思索、排列、储存、记忆、表达等的复杂过程。

经过训练,要使学生达到能够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不间断地说出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一定联系、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一段话语。

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贯穿于我们的每一堂口语课中,要求学生能够自如地表达(复述)课文的内容。

如:

初三年级第七课的情景会话说戴国庆的表弟王小强第一次来新疆,在火车上他不停地询问新疆的情况。

    就这一话题,学习结束后,老师可以提出几个较复杂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成段表达能力。

如:

你了解新疆的多少情况?

你觉得新疆好吗?

为什么?

同时可以给一些提示,如:

“新疆有……,是全国……,这儿有……,还有……,听说天池……,……的人……去看看。

我喜欢……。

”等等,要求学生先整理好思绪:

你想介绍新疆的哪个方面,从你最熟悉的地方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介绍,不求全面,只求能够把你所知道的内容一一讲清楚。

   总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口语教学的规律。

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入手,然后再逐渐培养学生的捕捉、发问、对话和成段表达能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具备口头交际能力。

参考书目:

[1]王钟华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程规范》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年2月 

[2]杨惠元著 《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

口语训练浅谈 

添加日期:

2008-8-27  出处:

自治区教科所  作者:

刘军提供  点击次数:

295

阿瓦提县教育局教研室徐丛英 

《汉语课程标准》规定汉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

并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摆在了首位,指出“口语交际从小学阶段一开始,就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话和说话能力,应鼓励学生敢说、多说、好说,不怕说错,不能急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听和说的双方应该互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小学口语交际应该从最基本的日常口语开始训练,内容跨度不能太大,应该以贴近学生生活话题为主”。

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汉语教学的一些实践,谈谈提高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些方法或途径,供同行商榷。

一、课前训练:

利用课前五分钟讲话或诵读,讲话与诵读的内容丰富多彩:

如读儿歌、读古诗、一字开花、读名人名言、讲故事、说一则新闻、说一个成语,进行词语接龙游戏,背歇后语。

课前五分钟讲话或诵读,时间虽短,但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聚沙成塔,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二、课中训练:

(一)加强阅读。

阅读是搜集信息、了解社会、发展思维、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的基础。

因此,汉语教学要特别重视阅读,阅读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正硧的指导,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1、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

一读---读准字音,二读---不添字、不少字,三读---读通句子,四读----读懂课文、提出问题。

2、重视朗读---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利于语言积累和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形成正硧的汉语表达方式。

朗读要从语音、语调、语速、情感方面进行指导。

3、默读---不出声地读,边读边思考,加深理解。

默读要从方法、速度、效果、习惯等方面进行指导。

4、在加强阅读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

(二)复述课文。

分小组进行,要求学生最好不要看课文,也不要背课文,用自已的语言表达出课文内容即可。

(三)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形式。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仅仅答出“是什么”、“怎么样”、还要说出“为什么”。

(四)口头作文。

口头作文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及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可以为书面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但是口头作文的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成。

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求看图用几句话把图意说清楚或把事情说明白;中年级的学生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说具体;高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要有条理,说的内容要有主题,表述的材料要有详略。

(五)播放录音。

听是说的前提,只有自已用心听,听懂了意思,头脑中储存了信息,才能为说打下基础,学生说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为此教师将与教材配套的听力材料,播放给学生听。

或者放一些与课文内容话题相近的故事、文章,让学生边听边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说话,既要求看谁说得全情合理,还要看谁说得流利通顺。

这样的口语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六)对学到的常用句式能够举一反三,大胆地应用于日常说话和交际中。

在口语交际中,注意纠正学生因受第一语言习惯影响,而出现的语音和语序等方面的问题。

三、课外训练:

(一)竞赛搭建平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经常开展汉语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举办诗歌朗诵、读书比赛、演讲等要求学生全员参加。

竞赛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演讲词、诗歌等内容反复进行训练,训练时要求学生在语音、语调、语速、感情投入等方面入手。

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自己要演讲或朗诵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让他们听一听,评一评,这样,既给参赛选手提供了锻炼自己口语表达的平台,又充分发挥了群体智慧的力量,同时也潜移默化的训练了其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了竞赛前的铺垫,在竞争中学生就会成竹在胸,自然而然的进入演讲的角色当中,流利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即展示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感染每一位观众,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竞赛结束后,要指导学生认真总结自己的口语表达的成败之处,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进取,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二)活动创设情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民汉学校之间设立“对口学校”,开展“一帮一”活动。

活动可以是一次文艺活动,一次游园活动、一次联欢会等等。

活动结束后,可以以活动内容为话题开展口语训练。

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