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自身惰性的和谐发展.docx
《初探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自身惰性的和谐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自身惰性的和谐发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探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自身惰性的和谐发展
初探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自身惰性的和谐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全球科技发展速度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更加明显了,这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言论的正确性。
因此,学校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立足于当今形势,放眼于未来,树立新的人才观,塑造全新的人才,其中发展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从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开展,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惰性心理来看,解决此类问题现已成为开展好科技活动的必经,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科技意识的新型人才的必然。
所谓惰性心理,即做事情的惰性意识,是广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由于这种心理现象的支配,使学生做任何事情,特别是科技发明创造类的劳动实践都“懒”于去想,去做,或是逃避,或是置之不理,这一现象成了开展科技创造活动中的一大难题。
正确认识和研究学生的惰性心理,对加强其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有重大作用。
一、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
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省力机械的普及,使孩子对家务及其学习工具产生了一种依赖于简易或机械去完成,而懒于动手、动脑,这极大抑制了孩子双手的实践和能力的发挥;其次,孩子的心理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很多家长用“我们的孩子不是干活的料”为孩子包揽一切“工作”,使孩子在劳动实践和动手、动脑方面欠缺,也正是这样影响了孩子正确的劳动意识,让孩子的惰性心理在思想上有了依据可寻。
可以说,目前学生惰性心理的形成与不断恶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使学生的惰性心理占据了其主导地位,这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好、处理好的问题。
所以,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象,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指导学生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科技意识与惰性心理的联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什么事情、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惰性心理同样具备了两面性,它的存在与发展给劳动或实践客观制造了障碍,滋长了学生“懒惰”的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
另一方面,惰性心理也可能存在有利的一面,这也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惰性心理的人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往往“投机取巧”,将本来复杂无味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这样才有了发明创造,从而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当然,惰性心理与科技的进步也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发明、创造必须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来发明与创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如果惰性使人连最起码的劳动实践都不参与,如何谈得上发明、创造,更如何谈得上促进科学的进步。
因此,对于学生存在的惰性心理,我们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惰性心理的发展,培养学生勤奋、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要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惰性心理的积极因素,重视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意识的培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一)、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在劳动实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技意识的兴趣,这便会对学生的“惰性心理”产生良性的变化,即通过“投机取巧”来创造、创新,以至发明。
如用淀粉水在白纸上写字后看不出来,而用碘酒擦后便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
土豆块扔到水中会沉,而往水中加盐一定量时会惊奇地发现土豆浮了上来,是怎么回事呢?
等等。
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这样的小科技知识、故事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又让他们参加了劳动实践,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使学生的惰性意识在活动中有所减弱。
(二)、创设良好的科技氛围。
自从实行“减负”以来,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因此应更好地开展各项科技、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科技意识。
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激励学生自行创造与发明,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严谨和伟大,使每位学生都能认识到:
科学只要坚持不懈,认真诚实,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在科技创造中有所提高和进步,并最终取得成功。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在“惰性心理”支配下的“投机取巧”,我们应设置一定的体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组织一定数量的“科技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知识讲座”、“交流会”等等。
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科技实践,同时各项活动都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谈自身的爱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惰性心理的发展。
(四)、构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我们应共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当前新行势及在教育改革中家庭所承担的责任,了解孩子“惰性心理”的“利”与“弊”,通过“一体化”教育这一形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使家庭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各项科技、创新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成功!
综上所述,学生的惰性心理已经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学生的群体之中,正确认识它、了解它、利用它,已成为科技创新活动得以成功的基础。
我们应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有效地发挥学生惰性心理的积极因素,努力培养出一批新型、科技型人才。
科学课教学应避免随意性
安阳镇龙门完全小学龚新谱
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断地在追求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突然发现:
探究活动的开展给我们的科学教学有效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热热闹闹的科学课堂、热情洋溢的孩子们的笑脸,这一切确实是我们的追求,然而要真正落实其有效性并不轻松!
纵观身边的科学课堂,形式化的、盲目的、甚至无效的活动有之,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更甚之。
正是一些随意性的行为在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有效性。
诸如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对待材料的随意、处理实验的随意、对待课堂语言的随意、对待课后延伸的随意等等。
以下就结合这些一线教师容易忽视的随意性行为来谈谈对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性行为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同时又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则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内化的目标。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性非常的强!
1、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
(1)没有目标。
如果我们在上科学课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且适宜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的放矢,“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这样一来,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还从何谈起?
(2)“教书匠”的目标。
何谓“教书匠”的目标?
这是一种来自教学参考资料或者优秀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现实中,我们很多老师都是这样在做的,因为这是相信“权威”!
然而,如果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与改变,就作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指南针”,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鲜活的观点、情感、表现时,可能就会不知所措,茫然而无所适从,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2、操作教学目标的随意性
虽然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有教学目标这块内容,但由于其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的随意性,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操作随意性太强!
往往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认为讲完了规定的教材内容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忽视甚至摒弃了教学目标应有的指引、调控和检测作用。
二、对待材料的随意性行为
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科学教学是否有效、高效?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对待材料的随意性行为,严重影响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1、材料准备的随意性
(1)教师自己准备材料的随意性
作为科学教师,准备材料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更好的上课材料而忙碌!
但有时却因为我们的随意,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例如在上《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时,为了能够接亮更多的小灯泡,在课堂中引进了灯座和电池盒,这些材料我都是从配套工具箱里拿出来的,根本没有去考虑会有什么问题,结果却怎么也按不上我们的小灯泡,严重干扰了课堂的实验效果。
像这样的例子作为科学老师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吧!
(2)让学生准备材料的随意性
学生准备材料本是一件好事!
既可以减轻教师自己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
然而布置准备材料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的事!
我们的随口一说,可能对孩子来说是很难完成的。
比如在准备蜗牛和蝗虫时,如果只是随口一说:
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蜗牛,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蝗虫,那孩子们很有可能就找不到。
等到上课了发现孩子们没带材料已经为时已晚,在课堂上大发雷霆也没用了,你就只好硬着头皮看课本空对空了!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为他们考虑,让学生准备他们力所能及的材料,并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千万不能随意布置,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2、材料呈现的随意性
科学的呈现材料非常有助于活动的高效。
而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时常会为了自己贪图方便,不去细致的考虑材料的呈现,从而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我能够结合课堂的展开先呈现并认识新材料,,像这样有结构的呈现材料,我想教学肯定会有效果的多!
三、处理实验的随意性行为
实验是科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怎样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对各个实验的恰当处理。
是演示还是学生自主实验?
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
……而对待这些问题的处理,我们老师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1、学生实验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要到上课了,才发现自己还们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怎么办?
来不及了!
学生实验看来是没戏了,那就老师演示吧!
有的老师干脆就没想让学生自主实验,自己演示多轻松啊,纪律也容易调控!
2、探究实验变验证实验
以前的常识教材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一个个科学结论的验证,而现在的《科学》更强调在一个个探究的实验中去寻找科学结论。
因为随意,有时我们却把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实验。
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虽然同一个实验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必须思考你的处理方式是否实现了最大的价值。
然而科学课的实验多了,大家处理实验也就随意多了。
很多时候有的老师纯粹只是因为教材要求做实验而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还能发挥它的有效性吗?
我想很难!
让学生亲历实验,亲历探究的过程,这些理念虽已深入科学老师的心了,然而纯粹的亲历过程也是不够的,我们得追求亲历探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四、对待课堂语言的随意性行为
如果要上一堂公开课,我们肯定会特别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
因为我们知道课堂语言是否精练、高效,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而对待平时的课堂,我们却很少去斟酌我们的课堂语言,常常是兴致所致,随便讲讲,跟着感觉和经验走。
1、提问的随意性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在学生的思维中激起层层的涟漪;而一个随意的问题,却有可能让学生一头雾水、答非所问,甚至分散注意力,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2、评价的随意性
这里的评价主要指的是课堂上的即时评价。
这种评价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旨在鼓励、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
而我们科学老师一般课都比较的多,面对这么多的学生,有时姓名都记不起来,对这种即时的评价也就疏忽了,显的漫不经心了。
学生很多积极的、闪光的表现一次次被浪费了,学生一些不良的习惯却一次次被纵容着。
五、对待课后延伸的随意性行为
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真正的探究活动开始了!
多么有价值的“大课堂意识”!
然而这样的“大课堂意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都是留于形式罢了。
以上种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行为,作为科学教师的你引起重视了吗?
它正在不断地吞噬我们一直在倡导的“教学有效性”!
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吧!
让“随意”变成“注意”,让我们热爱的科学教学更加“有效”!
浅谈科学课创新思维的培养
安阳镇龙门完全小学王堂军
教育应该为新世纪培养怎样的人才?
江总书记在第二次全教会上指出:
“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那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
小学科学作为素质教育在一门主要学科,教师应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依据自然科特性,进行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呢?
下面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起于问题,创新的开始也来自问题的提出。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
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创造力形成的关键环节。
孩子一挣开眼睛,就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疑问。
在初步学会表达后,无论对什么事物总爱问个为什么?
譬如:
小鸟为什么会飞?
青蛙为什么是生活在水里?
人为什么要吃饭?
等等。
判断学生学得好与坏,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
因此,只有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怎样测定力的大小》,开始时,我便问:
“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接着学生便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其中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又如《摩擦力》一课,我先让每位学生利用圆筒测力计测出自己铅笔盒在桌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1.6、2、1.8、2.2、1.7……从黑板上这一串数字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
“每个铅笔盒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问题。
发现了问题,也就有了探索的目标。
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他们质疑的积极性,使学生注重现象和问题之间密切联系,在头脑中养成经常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过程。
二、动手操作,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它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打打破墨守陈规,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考虑,寻找问题的多种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如教《电磁铁
(一)》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了一个问题:
“电磁铁磁性的有无与什么有关系,请你们每人动手制作一个电磁铁,亲自试一试?
电磁铁有哪些性质?
看谁发现得多?
”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材料实验,出现了现象:
大多数学生发现了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电磁铁切断电源,磁性消失还有的学生发现了电磁铁像其它磁铁一样也分南北极的现象。
这时教师又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出于对电磁铁的好奇心,仅电磁铁铁芯一项就提出了以下问题:
(一)能不能分别用一截铁管,一截三角铁或一块环形铁片代替铁钉?
(二)能不能分别用塑料毛管,一截小木棒或一截钢管代替大铁钉?
这两个问题是学生思维标新立异的具体表现,我对学生这些有创见的提问不论是否正确,都给予充分的鼓励,并及时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动手制作,实验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三、应用新知,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一个人没有知识,就无所谓能力,学过的知识不会应用与不能形成能力,学生经过努力,自行获取新知后,要能应用新知去判断事物,去解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的效果不仅体现在会不会应用,更体现在会不会创造性地应用,当完成一定阶段的教学后,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新知。
如学完《杠杆》一课后教师提出:
“司马光看到同样掉到水缸里,他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孩,你能想出比他更好的办法吗?
”通过思考后,有个学生说:
“如果利用杠杆撬翻水缸,不仅可救出同样,还可保全水缸。
”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
又如在教学《地球引力》这一课后,教师可提出:
“假如地球没有引力,那会怎样?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人的学生说:
“那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人类无法在些生存。
”也有的学生说:
“那我们都会成为跳高冠军。
”又有的学生说:
“我们中只要拍几下手,就会像蜻蜓一样飞起来。
”等等。
四、合作参与,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呢?
例如在教学《弹性》一课,可采用分组实验,在学生充分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议一议,让他们畅所欲言,把探究过程中发现的奥秘讲给大家听,再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认识逐步由片面到全面。
由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的智慧,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基础上,最后自已归纳出所要学的概念来。
在教学“弹力”这一概念时,学生反复地拉或压弹簧,通过手的感觉,从手的压力,弹簧对手的反作用力,弹簧长短的变化过程中的体会两种力——外力与弹力。
学生拉或压弹簧,并从中体会手的感觉过程,是生活经验的运用和再积累的过程。
有了这些生活经验,教师可引导他们进一步思维,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生这种变化之后有什么感觉?
这种往外顶或往里拉的力会使弹簧又产生什么变化?
这种力我们把它中做什么力?
至此学生顺利地建立了“弹力”的概念。
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了调控学生情感和引导探索的作用。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就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电教手段的使用
安阳镇龙门完全小学王正伟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灵活运用电教设备,指导个别教学,取得个别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在性别、年龄、智商、个性、知识、能力、气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的复杂的教学群体。
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逐步深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发现有位爱玩而不专注的男同学,尽管成绩不突出,但他爱看书,好奇好胜,上科学课总发问些奇特问题:
“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
”“人为什么不能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
”等等。
为了满足他的这种求知欲望,我便灵活机动地采用录像教学,播放了《宇宙太空》和《动物趣闻》的有关片断,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将抽象的知识道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他带到古今中外海阔天高的知识海洋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主动地去探索大科学中的奥秘,去体味探索成功的乐趣。
在怀化市第十一届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中,这位小同学“大显神手”荣获桂冠,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毕业会考时以“满分”的优异成绩升入重点中学。
二、恰当运用电教实验,指导分类教学,取得局部效益
教学中,面对部分学生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如恰当地运用电教实验指导分类教学,则效果显著。
小学科学教材中《植物的种子》一课,教材重点是掌握种子的基本构造──都具有胚根和胚芽。
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系,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根据过去教学中的经验:
单一的实验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难以掌握。
于是便采取了实验与幻灯有机结合的方式,设计了一张种子的构造──胚根、胚芽活动的抽拉片(右边是植物的幼苗)和一张解剖观察各种不同种子胚根和胚芽的复合片。
实验:
先让学生解剖浸泡膨胀了的菜豆种子,要求他们从外到里观察菜豆种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然后,找一名学生汇报所观察到的每一个部分:
(1)最外层的皮──种皮:
(2)豆瓣边上小芽──胚根;(3)胚根上部小叶状部分──胚芽;(4)内部两片叶片──子叶。
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种子由种皮、子叶、胚根、胚芽四部分构成的。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
“把这粒种子种到土壤里,过几天就会长出一棵幼苗。
请看灯片,说一说这棵幼苗的根、茎、叶分别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的?
”先让学生自己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演示:
抽拉灯片的胚根、胚芽部分,引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看到了灯片上胚根用线指向幼苗的根部,胚芽用线指向幼苗的茎叶。
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然后,出示花生、大豆、蚕豆等种子的复合片,揭出上片,露出剖面,请学生指出每粒种子的胚根、胚芽部分。
这时学生科学就会得出:
不管什么植物的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
通过这样分类教学,采取实验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细微构造的能力,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优化组合电教媒体,指导全体学生,取得整体效益
电教媒体多种多样,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等。
如何根据教学的要求,优化组合电教媒体,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播放、演示准备好的电教教材,使教学达到最优化,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
幻灯投影能提供丰富的科学事物供儿童观察,录音能将无声变有声,可产生很强的感染力,给儿童拓出驰骋想象的广阔的天地。
如《美丽的科学界》是由抽拉片和覆盖片组成的幻灯片,随着抽拉片的缓缓拉动,银幕展现出一幅幅彩色画面:
绿水青山,田园禾苗如茵,走兽出没,各种各样的岩石下,昆虫生息。
五彩缤纷的花草丛中,蝴蝶飞舞……在师生共同观赏和描述这些科学风景的同时,用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制好的与各种科学图景相匹配的咯咯蛙叫,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哗哗流水等科学音响和万紫千红的科学美景有机配合在一起,形成充满生机、和谐美丽的科学环境。
这种将幻灯投影与录音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感官,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唤起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学习科学科学知识的激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安阳镇龙门完全小学艾留成
内容摘要: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要从培养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把握好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采用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
走向21世纪的教育正在出现一系列新的变革趋势,近年来,各国纷纷以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
青少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的历史重任更加艰巨。
世界现代科技革命浪潮汹涌卷来,时代给中国人民以挑战,历史给中国人民以机遇。
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的教师如何面对历史的挑战?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
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
毫无疑问,21世纪将是一个更高速度发展和变化的新世纪,这对于我国未来人才科学素养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科技革命,教育更应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其目的不是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和综合化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它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
在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加强科学教育的内容,如在教室内设置科学家画像、科学家名言,随时使学生感受科学精神;校园、室内的科技展角,随时展出教师、学生搜集的反映科学动态的各种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发展;设种植、养殖角,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和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
少年一代是推动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科学素质的高低,必将影响我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科技教育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重新组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