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9702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2、工程概况

项目

内容

工程名称

保鑫国际

工程地址

涿州市冠云东路以北,创新路以西

建设单位

天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河北天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

保定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保定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监督单位

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总包单位

天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层数

地下一层地上24层

10

建筑面积

50039.66平方米

11

结构类型

框架-核心筒

3、质量目标

3.1整体质量方针:

塑造精品工程,提供满意服务。

3.1整体质量目标:

创建河北省结构优质工程。

4、钢筋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

4.1、柱、墙主筋位移

4.1.1、现象描述

结构墙、柱主筋位移。

4.1.2、原因分析

墙、柱钢筋安装绑扎后,由于固定措施不可靠或浇筑混凝土时被振捣器撞击后未及时校正,造成墙、柱主筋位移。

4.1.3、防治措施

4.1.3.1施工措施

1根据柱截面、配筋特征(根数、直径、间距)分类,每种配筋类型做一套模具式定位箍筋,套在柱头部位并绑扎牢固,使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均得到有效控制。

2暗柱钢筋绑扎完成后在暗柱顶加设一组定位箍筋,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拆除定位箍筋,以便周转使用。

3为保证墙体钢筋横平竖直、网眼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浇筑前应在板面以上200mm处设置水平梯子筋定位竖向钢筋,该梯子筋不得代替水平钢筋,可周转使用。

4墙体水平筋位置用竖向梯形定位筋控制,每道墙不少于1道,长墙每5m设一道,其余部位钢筋骨架的外侧必须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按规定绑牢。

梯子筋端头涂刷防锈漆,防止后期刮腻子出现锈点。

4.1.3.2管理措施

1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根据钢筋图纸设计、制作各种类型的模具式定位箍筋及水平、竖向梯子筋,并制作样板,向操作工人进行样板模型交底及书面技术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加强混凝土浇筑过程控制,对因振捣等原因造成移位的钢筋及时校正。

4.1.4、质量控制重点

保证定位箍筋及梯子筋制作尺寸准确,并按照要求安装到位。

4.2松扣和脱扣

4.2.1、现象描述

钢筋骨架松散。

4.2.2、原因分析

钢筋未按照规定绑牢,在搬运钢筋骨架过程中或振捣混凝土时,钢筋骨架发生绑扣松脱或松散。

4.2.3、防治措施

4.2.3.1施工措施

1严格采用八字扣顺序绑扎,容易松脱的部位应采用十字扣绑牢,绑丝采用两股或两股以上,绑扎牢固,成型后应加强成品保护,免受冲击荷载。

 

2在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中心和两端均应绑扎牢固;

双向钢筋的交叉点必须全部进行绑扎、不得跳扣;

直径12㎜以下钢筋应采用22#铅丝绑扎,直径14mm、16㎜的钢筋应采用20铅丝绑扎,直径18㎜及以上钢筋应采用双根22铅丝绑扎。

4.2.3.2管理措施

1施工单位应在工人进行施工前做好钢筋安装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查,保证工人操作正确。

2监理单位应在钢筋隐蔽验收前,对钢筋绑扎、钢筋定位进行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2.4、质量控制重点

严格采用八字扣顺序绑扎,容易松脱的部位应采用十字扣绑牢,确保绑丝铅号规格使用准确,绑扎牢固。

4.3保护层差或露筋

4.3.1、现象描述

1、保护层厚度不足或个别部位超厚。

2、拆模时出现露筋。

4.3.2、原因分析

由于保护层垫块脱落或振捣器撞击,使得钢筋位移或者钢筋骨架松散,导致个别部位钢筋混凝土保护层超厚,个别部位厚度不足,混凝土结构构件拆模时出现露筋。

4.3.3、防治措施

4.3.3.1施工措施

1钢筋保护层厚度应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的外缘计算。

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的保护层厚度确定梁、板垫块厚度。

垫块不得混用、乱用,常用垫块基本种类。

2对砂浆垫块应采取可靠固定措施,垫块强度不应低于M20,尺寸宜为40x40㎜,间距不大于1m,垫块上预留18#绑扎固定铅丝,对塑料垫块应满足强度要求并用铅丝固定,不得采用碎石片等代替垫块使用,不宜使用大理石垫块。

3、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钢筋采取有效固定措施,并搭设供浇筑人员行走的施工通道和操作平台,禁止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踩踏。

振捣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振动捧不得随意触及钢筋骨架或垫块。

4、地下室顶板等需作板底保温的混凝土构件,不得将保温板直接铺在模板上进行混凝土浇筑,应采取后粘保温板方法施工,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4.3.3.2管理措施

1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监理单位在隐蔽验收时,对钢筋位置、垫块设置进行检查,保证采用的垫块种类正确,放置规范。

监理人员旁站时,对违规操作应及时制止,发现钢筋移位或垫块脱落时,应要求操作人员及时校正或补垫。

4.3.4、质量控制重点

垫块材质、尺寸、设置间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及垫块成品保护。

4.4梁面或梁底多排纵筋排距超差

4.4.1、现象描述

梁面或梁底多排纵筋下落、移位。

4.4.2、原因分析

制作箍筋时,箍筋弯钩角度不足135°

现场绑筋时,钢筋排距无控制措施,造成纵筋下落、移位。

4.4.3、防治措施

4.4.3.1施工措施

1使用直径不小于25mm的短筋作为分隔筋,以保证梁的上下两排纵筋之间的净距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2分隔筋设置要求:

一排、二排纵筋与分隔筋三者紧贴,用十字扣绑牢。

梁面起始分隔筋设在距支座0.5m处,中间部位每隔3m设一个;

梁底初始分隔筋设在距支座1.5m处,中间部位每隔3m设一个;

上述分隔筋每跨不少于两个。

在纵横梁、主次梁相交钢筋相互穿插处,不设分隔筋。

4.4.3.2管理措施

1施工单位应在钢筋安装前向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对所采用措施进行认真讲解。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监理单位应隐蔽验收过程中进行检查,保证钢筋位置正确,分隔筋设置合理。

4.4.4、质量控制重点

1箍筋制作时,确保箍筋弯钩角度满足规范要求。

2严格按要求设置分隔筋,保证二排筋位置正确。

4.5主次梁、梁柱节点处钢筋位置差

4.5.1、现象描述

1主次梁相交节点处各向钢筋交叉,钢筋密集,钢筋位置偏差较大。

2在梁、柱节点处,易发生钢筋位置偏差较大,柱箍筋间距超差或漏设等现象。

4.5.2、原因分析

框架梁与柱侧面齐平时,如设计无说明,柱主筋在外,梁主筋在内,可将梁外侧纵筋按1:

12缓斜度弯折入柱,梁箍筋应做相应调整。

边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附加12的构造筋,防止混凝土开裂。

梁、柱节点核心区内,柱箍筋应按设计要求加密,计算核心区需要的柱箍筋数量,不得遗漏。

4.5.3管理措施

1施工前必须根据设计要求,详细研究钢筋排列方法和绑扎顺序,对工人做好技术交底,并有专人在工人施工时进行现场指导。

2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4.5.4、质量控制重点

1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预先计划钢筋绑扎顺序。

2隐蔽验收时,重点检查钢筋位置、核心区箍筋设置。

4.6现浇楼板上层钢筋保护层厚度超差

4.6.1、现象描述

楼板上部钢筋露筋或地面几何尺寸超差。

4.6.2、原因分析

1施工过程中对楼板厚度控制不严格,浇筑混凝土未达到设计标高或超出设计标高。

2未采取相应措施,施工浇筑时楼板上部钢筋上浮。

4.6.3防治措施

4.6.3.1施工措施

1板上层钢筋安装,应使用能够稳固支撑、保证上层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的钢筋马凳。

钢筋马凳的规格、数量及间距应根据保护层厚度、上层钢筋的直径在施工方案中予以明确,厚度较大的基础筏板或楼板,特别是转换层楼板,钢筋马凳规格及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确保强度、刚度满足要求,一般纵、横向的间距不大于1m。

2板上层钢筋应与分布钢筋绑扎牢固,形成钢筋骨架,防止钢筋位移。

对现浇空心楼板,应采取防上浮措施。

3进行楼面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应按施工方案要求设置与负弯矩筋相分离的施工通道,严禁施工人员踩踏钢筋或将施工机具(布料机、泵管)压在钢筋上。

4绑扎板筋时,模板应提前进行预检。

绑扎板钢筋时应通长拉控制线或在模板上弹控制线,绑扎采用十字扣,绑扎完一段后进行微调,将偏差的部分调整到位。

4.6.3.2管理措施

1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设专人看护钢筋及设备、电气等。

发现钢筋位移或破坏,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2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并加强施工过程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4.6.4、质量控制重点

保证钢筋马凳规格、间距符合施工案要求,确保钢筋骨架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钢筋绑扎完后及时搭设施工通道,混凝土浇筑时加强钢筋成品保护。

5、现浇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缺陷

5.1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

5.1.1、现象描述

现浇楼板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较常见的外观缺陷,裂缝不仅会降低楼板抗渗性能,而且会引起钢筋锈蚀,加速混凝土碳化,降低混凝

土耐久性,影响结构承载能力,造成结构安全隐患。

5.1.2原因分析

5.1.2.1设计原因

1结构设计时楼板,特别是大开间楼板厚度或配筋不足,刚度差,整体挠度偏大,引起板四角裂缝。

2未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在应力集中处产生混凝土收缩裂缝。

3对于承载力不均的地基或上部荷载造成地基应力存在较大差异时,未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案,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使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导致楼板裂缝。

4楼板双向受力,按单向板配筋,引起裂缝。

5.1.2.2材料原因

1水胶比大,水泥用量大。

2高效缓凝剂用量过大,在未凝固前石子下沉,产生沉缩裂缝,常发生在梁板交接处。

3砂石质量不好,级配不当,含泥量或含粉量大。

5.1.2.3施工原因

1未按规范要求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楼板表面失水过快。

2施工速度过快,上荷过早,局部堆载过大,塔吊吊运钢筋、模板、架管或施工机械等物料时冲击楼板。

3楼板内线管多层重叠布设,导致钢筋保护层厚度减小。

4冬期施工期间混凝土受冻。

5拆模过早或模板支撑系统刚度不够。

6混凝土表面浮浆过厚,表面强度不够。

7施工时楼板负弯矩钢筋被踩弯、导致保护层过厚,承载力下降。

5.1.3、防治措施

5.1.3.1设计措施

1建筑平面宜规则,对于楼板平面的蜂腰、洞口、转角、房屋顶层端部等易开裂的部位,应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应加配防裂构造钢筋或暗梁,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10%,且间距不应大于200mm。

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2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厚度,单向板不宜小于跨度的1/30,双向板不宜小于短边跨度的1/35,跨度≤3m的现浇楼板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00㎜,跨度﹥3m的现浇楼板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10㎜。

3相邻房间楼板厚度比不应超过1.5:

1,超出应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

4现浇板配筋设计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钢筋直径和间距宜按小和密的方式布置,但钢筋最小间距不应小于70㎜。

外墙转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的数量、规格不应少于7Ф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1/3。

楼板厚度h≤150㎜时,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当采用HRB400、HRB500钢筋时,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板厚h﹥150㎜时,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00㎜,并应配置抗温度裂缝的构造钢筋。

5同一阳台应采用相同的悬挑结构。

当采用悬挑板结构时,悬挑长度不宜大于1.2m,悬挑长度≤800㎜的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悬挑长度>800㎜的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板厚不小于悬挑长度的1/10,且受力钢筋在板内的平衡长度不宜小于悬挑长度的1.2倍。

6设计图中应有保证负弯矩钢筋位置正确的明确技术措施和节点做法。

7混凝土楼板中预埋管线的最大直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3,管线密集的区域楼板应设上、下层增强钢筋网,管线在混凝土中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25mm。

8设计说明中应明确“在装修过程中,不得在混凝土墙内开槽剔凿敷设各类管线,严禁剔凿墙体,将混凝土墙分布钢筋切断。

5.1.3.2材料选择

1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高强、早强水泥,水泥使用前应认真对水泥强度及安定性进行检验。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以降低水化热。

2严把原材料进货关,加强砂石骨料进场检验,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经检验不合格材料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清除出场。

#

3严格混凝土配合比管理。

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使用部位及气候、施工条件,选择外加剂和掺合料的种类及数量,通过采用优质外加剂、级配良好的骨料,减少水的用量,并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试配后,确定科学合理的配合比。

在生产混凝土时,严格执行配合比,并根据砂石料的含水量,调整配合比。

4就近选择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对混凝土质量提出明确要求,具体包括施工部位、强度等级、坍落度及允许偏差,有无早强及缓凝要求、初凝时间、浇筑速度等。

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检查到场混凝土的坍落度。

5.1.3.3施工措施

5.1.3.3.1模板工程

1必须进行模板设计和刚度验算,模板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整体稳定性。

当验算模板及其支架的刚度时,其最大变形值,对结构表面隐蔽的模板,不得超过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40,对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不得超过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250,支架的压缩变形值或水平杆件挠度,不得超过相应的结构计算跨度的1/1000。

2安装上层现浇楼板的模板及其支架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按规范要求铺设垫板。

3模板支撑体系的拆除时间,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必须隔层拆除。

(2)拆模试块强度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4后浇带的模板应与周边模板分开独立设置,不得先拆后顶,待后浇带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拆除。

应保证后浇带所在跨度内的模板和支撑体系不受扰动。

5模板应优先选用钢支撑体系,并逐步推广工具式支模体系。

5.1.3.4钢筋安装

钢筋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绑扎钢筋网

长、宽

+10

尺量

网眼尺寸

+20

尺量连续三档,

取最大偏差值

绑扎钢筋骨架

宽、高

+5

纵向受力钢筋

锚固长度

-20

间距

尺量两端、中间各一点取最大偏差值

排距

纵向受力钢筋、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基础

柱、梁

板、梁、壳

+3

绑扎箍筋、横向钢筋间距

尺量连续三档,取最大偏差值

钢筋弯起点位置

20

预埋件

中心线位置

水平高差

+3,0

塞尺测量

1钢筋安装应严格按图施工,保证钢筋位置、钢筋保护层厚度。

水泥砂浆垫块强度不应低于20Mpa,尺寸不应小于40×

40㎜,间距不大于1m,垫块上预留18#绑扎固定铅丝,不得采用碎石片等代替垫块使用。

双层钢筋必须放置支撑马凳。

2按图纸要求埋设线管,线管应固定在板厚的中间位置,线管固定点间距不大于1m,并应尽量避免线管交叉重叠,三根及以上管线不得在同一处交叉重叠,两根管线交叉时,应在其上下部增设φ4@40㎜,宽度不应小于300mm的钢筋网片。

管线之间净距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25mm,管线的垫块间距不宜大于800mm。

3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做好隐蔽验收。

为保持钢筋和预埋管的位置,必须安排专人看护。

4现浇楼板设置的温度应力钢筋,应与原有支座负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进行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5.1.3.5混凝土浇筑

1应严格控制泵送混凝土的水胶比和塌落度。

商品混凝土运至现场后,当产生坍落度损失影响泵送时,严禁加水,应由厂家采用高效减水剂调整,但掺加量应事先由试验确定,并经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技术负责人同意后使用。

2浇筑楼板混凝土时,用2m刮杠及时找平,在混凝土收水前,用木抹子搓压两遍后,随即覆盖好塑料薄膜。

具备机械赶压条件时,提倡使用机械赶压。

3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小时内,应对混凝土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加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不少于14天。

4已浇筑的混凝土楼板,常温下24小时内且强度达到1.2MPa以前,不得上人作业。

继续施工后应严格控制施工荷载,分散布置,施工操作过程中应避免重物冲击楼板。

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板面上荷时间,板面上人放线时间不得早于混凝土终凝后18小时(4月~11月)和24小时(12月~次年3月);

板面吊运模板、钢筋、架管、机械等物料时间不得早于混凝土终凝后36小时(4月~11月)和48小时(12月~次年3月)。

(2)楼板上吊运材料应做到少吊轻放,材料堆放处应事先铺设木垫板,位置应提前在施工方案中明确,避开楼板跨中位置,且其板面下模板支撑必须牢固,有足够的抗冲击承载力,力求减少吊运荷载对楼板造成的冲击抖动。

5后浇带和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规范、设计和施工方案留置,对新老混凝土的结合面,必须进行界面处理。

6浇筑混凝土时,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人员及监理单位专业监理工程师应旁站监督。

浇筑前必须铺设施工人员操作通道,不得随意踩踏钢筋。

水平泵送混凝土管道必须设专用支架架起,不得扰动钢筋和模板。

润管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浆液成分相同,接浆厚度不应大于30㎜,严禁润管砂浆直接铺到楼板上,多余水泥砂浆应收集后运出。

落地混凝土不得二次搅拌后再使用,冲洗管道后的混凝土不得使用。

3.3.3.7在现浇混凝土楼板结构层上施工下道工序前,宜对全楼现浇楼板采取洒水等方法检查观察楼板底面是否存在裂缝,发现裂缝及时处理。

5.1.3.6管理措施

1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制定的常见质量问题防治措施组织施工,加强施工现场检查。

2监理单位应制定现浇混凝土楼板施工旁站监理实施细则,明确裂缝防治监理要点。

3混凝土搅拌站应加强质量管理,对高强、高性能和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应加强试配,确保混凝土满足要求。

5.1.4、质量控制重点

1检查模板支撑系统是否经过计算,是否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安装上层现浇楼板的模板及其支架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是否对准,并按规范要求铺设垫板。

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时方可拆除模板,不允许先拆后顶。

2检查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顺序及安全措施是否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3检查后浇带处是否采用独立的模板支撑体系。

后浇带浇筑前以及浇筑后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之前,后浇带两侧梁板下的支撑不得拆除。

后浇带混凝土与两侧混凝土浇筑的间隔时间应符合施工图纸要求。

4检查控制现浇楼板负弯矩钢筋位置是否设置足够刚度的通长钢筋凳,马凳底部是否有防锈措施。

板底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是否采用强度不应低于M20水泥砂浆垫块或不低于混凝土构件强度等级的卡槽式混凝土垫块来控制。

垫块应大小、厚度均匀一致且厚度应符合图纸、规范要求。

5混凝土浇筑时,重点检查是否按要求搭设施工人员通道,泵管是否架起,钢筋是否移位等。

6管线应尽量布置在梁内,当楼板内埋置管线时,检查管线是否布置在上下钢筋网片之间板厚的中间位置,并尽量避免线管交叉重叠,必须交叉时,应选用接线盒方式或增设钢筋网片,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浇筑顺利且振捣密实。

7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

检查浇筑前是否清除了施工缝处垃圾、水泥薄浆和松动的砂石,是否凿毛并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清除残留积水。

8检查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时,是否采取增加临时性支撑等有效措施,减轻冲击。

9主体验收前,检查责任主体是否对现浇楼板进行检查,对发现的裂缝是否处理,是否形成记录并留下影像资料。

5.2蜂窝、孔洞、夹渣、疏松、露筋现象

混凝土外观质量和实体质量防治,重点应在于加强混凝土施工工艺管理和事前控制,尽量避免问题发生而事后修补。

5.2.1现象描述

1蜂窝:

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常出现在柱、剪力墙根部,楼梯间、电梯井、外墙接茬及预留孔洞周边。

2孔洞:

结构混凝土构件中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结构保护层厚度,且聚集现象比较严重,常出现在梁柱根部、梁跨中、剪力墙暗柱和接茬部位,尤其是剪力墙暗柱、框架柱根部混凝土易出现孔洞。

3夹渣:

是指混凝土中夹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

构件主要产生夹渣现象的部位有:

楼梯板、梁底、剪力墙接茬部位,尤其是楼梯板接茬部位、剪力墙根部混凝土易产生夹渣。

4疏松:

是指混凝土内局部有不密实现象。

常出现在二次结构施工的构造柱、过梁,梁底、框架柱根部等部位,尤其是柱易产生此类现象。

5露筋:

是指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常出现在柱、剪力墙、独立基础根部,梁板底部、板顶及突出楼板的梁顶等部位。

5.2.2、原因分析

1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过大,混凝土被卡住未下落至底,使混凝土浇筑不密实。

2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易产生离析。

3钢筋加工尺寸或马凳尺寸不符合要求,固定钢筋位置的措施不到位,垫块漏设或间距过大。

浇筑混凝土时,人员踩踏或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垫块移位,又未及时纠正。

4模板缝隙堵塞不严或模板支撑不牢固漏浆;

模板内垃圾杂物未清理干净;

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

5楼板浇筑厚度不够;

竖向构件混凝土浇筑下料过高,未设串筒、未分层下料或一次下料高度过大、底部未灌接缝砂浆,底部混凝土产生离析,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

施工缝处二次浇筑混凝土前,未按要求对界面进行处理;

基础、柱、墙端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6冬期施工时,新浇筑混凝土未做保温措施,造成混凝土早期冻害,出现松散,强度降低。

5.2.3、防治措施

5.2.3.1设计措施

1对小截面构件,尽量选用大直径钢筋,保证钢筋合理间距,避免钢筋过密,梁上部应选用2Ф20代替3Ф16。

2合理设计预埋件位置及间距,避免预埋件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