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9455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同济大学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同济大学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同济大学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同济大学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同济大学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济大学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其他社会领域改革一样不断的被扩展、完善和深化,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尽管在多年的改革浪潮下,备受争议的高考制度依旧存在,高校招生政策变来变去也没什么本质变化。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台了一系列新颖的政策,插班生政策即为这样一种产物。

2000年,为打造上海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部分试点高校在部分专业招收少量插班生,招生对象主要为上海市普通高校本科一年级学生,为学生提供多种深造可能。

今年是上海市实行插班生制度的第15个年头,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有近12所高校加入到招收插班生的行列之中,其中不乏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

插班生政策的出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一考定终身”的概念,给予了学生“二次高考”的机会。

但是,插班生制度真的就解决了当下的高考问题么?

该项政策已经趋于完善么?

它又存在哪些弊端?

通过插班生考试进入新校园过后的生活又如何?

诸多类似的问题依旧存在,本文旨在通过采访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笔者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二、浅析插班生政策

(一)插班生政策之利

1、圆自己名校梦

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的开展高考改革运动,但是,高考制度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一考定终身”的色彩。

每年学生因不堪承受高考压力而出现精神恍惚报道屡见不鲜,甚至还有选择自杀的极端例子。

笔者认为,这类极端的例子固然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但又有谁能说这和“一考定终身”式高考带来的压力无关呢。

此外,志愿填报的失误也成为部分学生进入理想院校学习的障碍。

诚然,目前所流行的平行志愿填报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分数够高却不能进入理想院校学习的现象。

但是,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波动以及调档录档时间的不同,也给学生录取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然而,插班生政策的出现,很好的缓解了这两种现象。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超过四成的同学认为插班生考试的优势在于能实现自己的名校梦。

有了这样的政策,就算考生因高考失利或志愿填报失误而与理想院校擦肩而过,在大学第一学年结束时仍然有机会通过插班生考试转入自己理想的高校继续学习。

此外,笔者从各校插班生考试的招生简章中了解到,插班生考试的主要科目为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和大多数高校设置的基础课程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考生在准备插班生考试的过程中,并不需要针对性的学习某门考试大纲要求而原本就读学校又未开设的课程,准备考试的直接成本较低。

而且,即使未通过插班生考试,也不会影响到学生在原学校的学习进度,可谓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另一方面,插班生考试更注重考生的个性化以及独立性。

考生可以独立自主的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以及专业,极大的发挥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独立性,也有助于培养更加个性化的学生。

这样的政策符合教育改革中独立性和个性化的基本逻辑[1],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

2、带动本校学生学习积极性

笔者在采访了多名插班生后发现,他们在原学校的学业成绩均为专业前10%,可见通过了插班生考试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多属于优秀的水平,对于本校的学生而言,这无疑加大了学生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本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笔者在与插班生们的交流中发现,大部分插班生原就读学校学生的平均水平均不如插班后的学校,插班过程对插班生本身来讲也是一种竞争。

正是这样一种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使得双方的学业水平不断进步。

当然,在与本校学生的竞争中,无疑会让插班生们更快的融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中。

(二)插班生政策之弊

1、招收人数相对较少

笔者通过网络收集了近几年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插班生招收人数。

如下图所示:

由图,不难发现近几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插班生招收人数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数字,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学,每年招收的插班生人数仅仅是10人左右而已,三所高校中仅有同济大学插班生招收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招收人数也未超过50人。

可见,高校招收插班生的人数是相对较少的,然而报考插班生考试的人数却是一年比一年多。

笔者从插班生同学的口中得知,2013年同济大学地质工程插班生录取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8:

1,可见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并不比高考小很多。

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无疑也增加了考生们通过插班生考试进入理想高校学习的难度,想踏上插班生这座“立交桥”并不容易。

正是由于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插班生考试培训。

笔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参加过类似的培训机构或者有参加培训的想法。

同时,笔者在网上收集了部分培训机构的培训费,各种课程分类非常细,价格也从两三千到五六千不等,最高者甚至达到了万元以上。

我们姑且不谈这些机构的收费是否物有所值,这样一笔钱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开销。

同时,笔者还了解到目前的插班生考试均由各校自主命题、选拔,可以说在选拔插班生的过程中,学校有着极大的自主性。

换个角度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一些家长和学生的想法是否会出现偏差,这种独立性是否会导致出现所谓的“走后门”呢?

目前为止,我们虽然并未见到相关的报道,但这并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

为了保证插班生考试的公平性,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必须跟上。

2、招收专业相对较少

笔者在采访插班生同学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同学并非因为喜欢这个专业而选择报考该校的某专业,而是冲着一种所谓的“名牌效应”。

很多时候学校招收的专业数量太少,使得他们根本就没得选择,他们更多的只是在有限的专业中选择相对更喜欢的专业而已。

为此,笔者查阅了部分高校近几年插班生招生简章,对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招收专业做了简单的统计,如下表所示。

年份

学校

2012

2013

2014

同济大学

地质工程、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学、生物技术

地质工程、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学、生物技术、软件工程

复旦大学

汉语言、历史学、哲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理论与应用力学

汉语言、历史学、哲学、核技术、理论与应用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

法学、应用化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就这三所高校而言,不难发现每年招收的专业几乎都一样,并未有太大变化,复旦大学以为汉语言、历史学等文科专业为主,同济大学以地质工程等理工科专业为主,而上海交通大学则主要针对预防医学等医学专业,且每所高校招收专业的数量仅仅在5个左右,而且这三所高校均未开放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热门学科”或者“王牌专业”。

复旦大学教务处老师表示:

“我们更希望招收真正对这些基础科学感兴趣的学生,而并非冲着大学的名气而来的学生。

”在高校更多的关注基础学科这点上,我们无可厚非,但是如此小规模的专业覆盖,与当初建立高等教育“立交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初衷是否自相矛盾呢?

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如此小的专业覆盖面,如何能让考生真正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呢!

此外,在采访过程中,笔者还了解到学生报名参加插班生考试时需要登录一个类似于填报高考志愿的网站进行网上报名,与填报高考志愿不同的是,目前的插班生考试只允许考生填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

这样的规定无疑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选择。

3、宣传力度不够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校学生中超过半数(58.33%)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没听说过插班生考试,仅有4.17%的同学表示了解插班生考试。

这对一项已经实行了十多年的政策而言,显然是不正常的。

同时,在知道插班生制度的少部分同学中,几乎所有同学均是从网上了解,可见有关部门在插班生政策的宣传上手段相对单一。

而当笔者问到如果之前了解插班生考试,是否会参加时,有70.83%的表示会考虑参加。

可见,低下的宣传力度让多数同学失去了这样二次选择的机会,对高校而言,也失去了一批潜在的生源。

笔者结合自己和同学的学习生活经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未在学校内收到过类似的宣传资料或者参加过相关的宣讲会。

当然,这也许是高校保护自身生源的一种方式,我们无可厚非。

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插班生政策的鲜为人知也就不再突兀了。

4、配套政策不完善

目前实行的插班生考试制度在考生通过插班生选拔后的政策也并不完善。

笔者在采访插班生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均表示,通过插班生考试转入新学校后学分的转换、认定,适应新环境等方面均存在困难。

首先是学分的转换、认定。

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学分的转换、认定很麻烦。

他们表示,在向新学院有关负责老师咨询学分转换认定的要求及规定时,一部分老师的解释并不能非常详细,很多时候都让他们感觉模棱两可,这也让他们不得不多次向老师询问,既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同学们自己的时间。

我们抛开老师是否耐心解释不谈,在学分认定的有关制度本就不完善。

同样内容的课程在两个学校的培养计划中,学分学时可能不同;

同样的课程,教学安排也可能不同(例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有的学校分为两学期教学,有的学校则为一学期教学)。

出现这些情况时,通常的解决办法是按照各个学校按自身的要求进行审核,并没有一套相对明确的认定规程。

除此之外,转入到新学校的同学往往需要多次往返于两个学校之间,处理诸如学费退缴、转学籍等问题。

正是由于配套的后续政策并不完善,才导致了插班生转入新学校学习的过程很不流畅。

而且,笔者还发现,大部分插班生进入新的环境后适应周期明显长于其他同学。

首先,插班生通常是在大一一学年结束后,转入新学校从大二开始学习。

由于之前有一年的空白期,他们在获取校园资讯方面明显不如其他同学及时,更有甚者,有些同学甚至在转入新学校学习了一年过后,仍然无法认识同班同学;

而且,更重要的是,多数插班生表示,在注册校内网络学习(例如大学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你不属于本校学生,无法注册”的情况。

可见,学校在插班生转入后信息的更新并不及时。

三、思考与建议

就笔者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及采访,上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为此,笔者想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提升高等教育的包容性

如上文所述,大部分在校生表示并不了解插班生制度。

政府有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该适当加大插班生政策的宣传力度,适当开展相关的讲座、咨询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插班生政策,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个“二次高考”的机会。

当然,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大多数高校并不愿意过多的在本校宣传插班生政策,笔者认为这更多的是为了保护本校生源。

上文中已经提到,参加插班生考试的同学多为本专业排名前10%的同学,又有哪个学校愿意让本校的优秀生源从自己手边溜走呢。

而这也正是笔者所说的包容性,学校应该具备这样的气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去选择自己理想的学校,热爱的专业。

2、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增大专业覆盖面

目前所实行的插班生制度招收人数少,专业覆盖面小可谓其最突出的问题。

很多同学因名额的原因而与自己理想的高校失之交臂,不可谓不可惜。

对高校而言,过小的招生规模也可能让高校与学校真正所需的学科人才擦肩而过。

笔者认为既然决定要给予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那么为何不更加彻底的让学生选择呢。

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增大专业覆盖面,既是给学生机会,也是给高校自身机会。

3、加强双向交流,完善相关制度

插班生制度迄今为止虽已实行了十多年,但如上文所述,配套的制度上依旧有很多缺陷。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双向交流。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增加统筹安排的合理性;

其次;

高校间应加强沟通,尽可能的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校际转校规程,减轻学生转校的困难;

最后,高校与插班生之间也应更多的交流,了解插班生在转校过程中的困难,并给予最大的帮助。

4、改变改革思路,体现大思路改革

正如笔者上文描述的一样,多数插班生报名考试的重要原因均为原就读学校名气不大或专业实力相对较差,也就是说目前实行的插班生招来的更多的是学校名气的仰慕者,而非真正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同学。

插班生招收人数少,专业覆盖面小固然是重要原因,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插班生制度本身就是不彻底的,相对狭隘的小思路改革。

笔者认为,插班生制度的产生更多的是解决当前“一考定终身”式高考的遗留问题,短期内该项政策可能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但是长远来看,这仅仅是一种杯水车薪式的尝试罢了。

笔者认为教育改革应着眼于社会对教育的认识。

如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氛围相对浮躁,大多数人认为教育只是以后赚钱的一种工具,因而同学们在选择学校专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并非是自己的喜好,而是这个专业是否热门,毕业过后是否容易找到工作。

当然,这种病态的想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我们应从目前进行的改革中汲取经验,逐渐扩大自身的视野,完善改革的制度,最终过渡到一种大思路的改革中去。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新奇的政策不断出台,至于这些政策是否对如今的教育格局有利,还需用时间来检验。

就插班生政策而言,虽然它还存在着各种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上海市教育改革的一大创新,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为上海市高等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目前顽固的教育问题,并非能一蹴而就。

唯有不断的尝试并从这些尝试中汲取经验,以开阔的视野看待改革,以大思路引导改革,高等教育才能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

五、参考文献

[1]唐汉卫论教育改革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六、附件

●关于上海高校在校学生对插班生制度的了解程度调查

1.您所在的年级是?

[单选题][必答题]

大一8.33%

大二12.5%

大三79.17%

大四0%

2.您了解插班生制度么?

非常了解4.17%

听说过37.5%

没听说过58.33%

3.您从什么途径了解到插班生制度?

[多选题][必答题]

网络宣传41.67%

有关补习机构到学校宣传8.33%

学长、朋友介绍12.5%

家长告知0%

4.您认为插班生制度的优点有?

满足自己的名校梦41.67%

弥补高考时的失误37.5%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或专业20.83%

带动本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33%

加强学校间的交流12.5%

不了解该制度58.33%

5.您知道您身边的插班生多么?

5个以上4.17%

3-4个4.17%

1-2个24.99%

无66.67%

6.如果您之前了解插班生制度,您会选择参与插班生考试么?

不会25%

会考虑70.83%

一定会参加4.17%

7.可能影响您是否参加插班生考试的因素是?

原本就读学校的名气或专业实力不够强58.33%

不喜欢就读学校33.33%

圆自己名校梦37.5%

插班生考试难度20.83%

需要花大量时间准备考试16.67%

●部分插班生同学采访稿

本次采访主要采访了通过插班生考试进入同济大学学习的5名同学。

以下为采访稿部分内容。

Q1:

你是哪一年报考的插班生考试?

之前是就读于哪所学校?

A1:

我是2013年报考的插班生,之前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A2:

我是2014年报考的插班生,之前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

A3:

我是2013年报考的插班生,之前就读于上海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Q2:

你为什么要选择插班生考试?

因为我参加高考那年,我们省的题目相对较难,我发挥也有点失误,况且当年我们省志愿填报只能填一所学校,因为当时分数不太高,所以就放弃了同济,选择的华东理工大学。

经过大一的学习后,了解到插班生考试,于是就决定再尝试一次。

我参加高考那年,因为在填报志愿时,查阅的资料并不多,对各个高校的录取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导致第一志愿落榜,没能去到自己理想的大学。

我属于是高考分数本来就不高,只能去到上海海事大学,但是,进入大学过后,觉得原来的学校太平庸,自己也希望可以朝更高的地方的努力,于是就报名的插班生考试。

Q3:

你在原学校的专业排名如何?

还行吧,大概能排到专业的前5%

我在原学校的成绩不算太好,第一学年结束,大概在前10%吧。

我们原来学校的同学平均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我基本能排进前5%。

Q4:

你准备插班生的过程中参加过补习班么?

准备的过程对你平时的学习影响大么?

我参加了补习班,主要补了高数和英语两门课程,而且和我同年参加插班生考试的同学大多都参加了补习班。

同济的插班生考试考的主要是高数和英语,这些在原学校的课程也有,所以对原来的学业几乎没什么影响。

我参加了补习班,我自己属于那种意志不太坚定的,参加补习班可以有个约束。

考试的科目多为基础课程,插班生考试内容相当于原来所学内容的深化,不会有什么影响。

我没有参加补习班,有这个想法,但是报名费用太高了,所以就选择了自己复习。

所考科目都是平常要学的,没什么太大影响。

Q5:

你喜欢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么?

还行吧,不讨厌也不特别喜欢。

当时报名时所能选择的专业中最喜欢现在这个专业,所以就报了。

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这个专业报名时是仅有的几个专业中相对喜欢的,所以就报了这个专业。

我对这个专业本来没什么感觉,但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也蛮好的。

Q6:

转校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麻烦是什么?

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的时候,有时候说可以认定,有时候又不能认定,来来回回好几趟才搞定,真的很麻烦。

最麻烦的是学分认定。

有些课程我们原来学校的学分不同,同样的课程有的居然不能认定。

有时来回跑了很多趟都没认证完。

肯定是学生认定。

我们原来学校的某些课程虽然内容差不多,但是名称不同,最后也不能认定,多修了很多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