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部分修改的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9318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部分修改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世界现代史部分修改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世界现代史部分修改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世界现代史部分修改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世界现代史部分修改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部分修改的Word文档格式.docx

《世界现代史部分修改的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部分修改的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部分修改的Word文档格式.docx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

解除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与商品交换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按劳分配

特点

经济手段

行政命令控制经济(战时特点)

经济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所有制

全部国有化(共产主义特点)

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大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

过渡方式

直接过渡(和平时期)

恢复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作用

战时: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战胜敌人。

和平时期:

继续实行,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经济恢复。

巩固工农联盟。

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经济、政治表现、评价)

经济表现:

工业:

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体制:

(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管理方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农业:

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政治表现:

1936年颁布新宪法。

实质: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市场作用和价值规律)

评价:

积极性: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性:

政治——高度集权、终身制、个人崇拜

经济——比例失调、低效益、农民积极性受挫。

教训: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固定模式,必须立足于国情,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必须重视市场作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注意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必须保护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利益。

第3课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概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实质、经济政策、社会财富分配、调控经济的手段)和影响。

3.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哪些新变化?

1.概述美国总统胡佛和罗斯福的反危机措施及其不同效果;

罗斯福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怎样的新模式?

这对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2.“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是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自行表述)

具体原因:

国民贫富差距扩大;

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虚假繁荣;

股票上市过猛。

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影响深等。

影响:

引发社会危机,政局动荡,国际局势不稳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干预。

2.概述美国总统胡佛和罗斯福的反危机措施及其不同效果:

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

结果危机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罗斯福通过“新政”加强对经济全面干预,使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社会矛盾。

3.概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中;

②胡佛总统继续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更加恶化;

③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④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①整顿银行;

②放弃金本位制;

③实行美元贬值;

④扩大联邦储蓄委员会权力;

⑤管制证券业。

工业方面: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等。

农业方面:

①成立农业调整局;

②减耕;

③提供补贴;

④调整农产品结构;

⑤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社会福利方面:

①建立联邦紧急救助署等机构;

②发放紧急救济金;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

④兴办公共工程;

⑤提供社会保障。

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实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

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以调动各个阶层的积极性

影响:

①直接影响:

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间接影响:

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③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20世纪年代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第4课二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二战结束后,形成怎样的国际关系格局?

归纳这种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国际局势出现哪些重大事件和特点。

2.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会议及内容、机构、确立原则、作用。

3.归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的的背景、时间、性质、宗旨、作用。

1.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形成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制,奠定两极格局的框架。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日益加剧。

经过: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发出冷战最初信号;

1947年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从此开始。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经济援助西欧计划。

1949年春北约建立,加剧冷战程度。

1955年华约形成,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1949年德国分裂;

战后朝鲜分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局部热战);

1961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局部热战)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特点:

“冷战”与局部热战交替,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背景: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

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会议:

布雷顿森林会议(1944年)的内容:

《布雷顿森林协定》

①《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机构:

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IMF)

⑵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成立

确立原则:

“双挂钩”则(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作用:

⑴积极作用:

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⑵消极作用: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⑵国际贸易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大危机的教训使各国政府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美国目的:

占领世界市场

时间:

47年10月签字

性质:

“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同时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作用:

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也加剧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举例: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国际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全球发展援助机构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贸易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5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失败原因是什么?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结果?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经过和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稳固统治地位后开始调整政策)

主要内容:

农业是改革的重点:

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

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失败原因: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开始)  

首先是经济改革:

措施:

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行指导性计划指标;

调整所有制结构;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

结果: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没有放弃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不断滑坡。

政治领域改革: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联合的原因有哪些?

联合的经过怎样?

有何影响?

2.归纳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3.总结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正式形成标志、斗争目标和影响。

1.当今国际关系格局出走什么趋势,构成这种趋势的有哪几股重要力量?

1.欧洲联系加强:

原因:

二战后,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西欧国家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

经过: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巴黎条约》;

法德宿敌矛盾化解)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57年《罗马条约》)

欧洲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

欧洲联盟(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

经济:

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

政治:

随着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联合。

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重要力量。

三、日本崛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二战后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

日本政府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贸易立国”等)

表现:

80年代成为第二号经济大国。

随着经济实力膨胀,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80年代开始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四、不结盟运动

原因: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独立;

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兴起时间: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正式形成: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政策:

非集团、不结盟;

70年代起把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影响:

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7课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总结苏联解体的经过和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2.“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怎样,动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推动国际关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1.总结苏东剧变的时间、实质、根本原因。

2.当今世界处于怎样的国际关系格局?

这种格局下国际关系有何特点?

1.东欧剧变的时间和实质: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社会制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经过:

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转入政治改革,使苏联改革走入误区。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影响

苏东剧变后国际世界局势特点: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动荡的原因:

“冷战”结束后出现一系列新矛盾;

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和特点:

演变:

暂时出现一超多强局面,但总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它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推动多极化趋势各种力量:

欧盟(内部合作加强)、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国内经济形势好转)、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增长,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8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合的原因、经过、作用各是什么?

2.北美自由贸易区产生的原因、经过、作用各是什么?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产生的时间、宗旨和目标、作用各是什么?

1.当今世界有哪些主要的经济区域集团组织?

哪个组织合作领域最深入广泛?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欧洲联合的原因、经过、作用。

原因。

历史原因:

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文化原因:

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现实原因:

战后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有联合和重要性。

发展原因:

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经过:

《巴黎条约》

《罗马条约》

《布鲁塞尔条约》

《欧洲联盟条约》

符合欧洲各国利益,促进欧洲经济发展,提高欧洲政治、经济地位。

对其他地区经济合作起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2.北美自由贸易区。

为了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

(为了扩大经济往来、促进自由贸易)。

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加强了美、加、墨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堪培拉)

1991年中国、台湾、香港加入

宗旨目标:

(《汉城宣言》)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方面取得了成就。

附表:

名称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盟

亚太经合组织

时间

1993

1994

1967

1989

差异

多为发达国家

发达和发展中国家

多为发展中国家

很明显

领域

经政军

经济

经政

论坛性

第9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建立原因、建立时间、特点、努力目标。

2.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1.为什么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的处境如何,应对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总结世界市场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交通条件、资本主义所起的推动作用和世界市场形成的情况。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2.世界贸易组织(WTO)

由来:

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发展原因:

关贸易总协定是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难以适应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形成: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组织

努力目标(作用):

①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

②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繁荣。

③努力减少其成员国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3.中国加入WTO

时间:

2001年

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了世界贸易体系。

压力与挑战:

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4.为什么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发达国家有资金、市场、技术、经营管理优势。

发展中国家处境:

机遇——(获得发达国家优势)

挑战:

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的挑战。

应对:

保持清醒、合理对策,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交通条件

结束孤立状态

——

汽船、火车

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

信息技术

推动因素

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

殖民掠夺建立殖民地,直接贸易。

拓展市场、抢占原料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

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资本新一轮扩张。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两极格局瓦解、各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情况

雏形

拓展

基本形成

最终形成

经济全球化

5.

第10课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什么时间提出的?

它与经典力学是什么关系?

2.总结量子论提出的条件、提出者;

哪些科学家对此作了发展?

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影响如何?

3.总结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过程,谈谈它对我们的影响(不必全背诵)。

一、相对论  

提出: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意义: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量子论

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提出: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

发展:

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

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三、现代信息技术  

发展过程:

  

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

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但是,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11课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发来世界文学有哪些主要流派,各自背景、特点、代表作有哪些?

2.总结19世纪发来世界美术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3.电影出现的标志、电视出现和发展的标志事件;

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一、19世纪以来的文学

1.浪漫主义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代表作:

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中叶后(工业革命完成),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批判)现实主义开始风行。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①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②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③(19世纪,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

④(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

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⑤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⑥(20世纪早期)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大动荡和大变化。

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强调集中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