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9249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卷六十八》

材料二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於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三年,诏:

“青苗钱不许抑配。

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体量觉察禁止,敢沮遏愿请者.按罚亦如之。

”初,敕旨放青苗并听从便,而提举司务以多散为功。

又民富者不愿取,而贫者乃欲得之,即令随户等高下分配,又兼贫富相兼,十人为保,以富者为保首。

王广廉在河北,第一等给十五贯……第五等一贯,民喧然以为不便。

……判大名府韩琦言:

“熙宁二年诏书,务在优民,不使兼并乘其急以邀倍息,……今乃乡村自第一等而下,……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

”……上乃出琦奏示执政曰:

“……朕始谓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

且坊郭安得有青苗,而使者强与之乎?

——《文献通考•卷二十一》

材料四而且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

”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实际结果却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

”……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草泽人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一一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1)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市易法措施的共同目的。

并指出实践中的主要弊端。

(3分)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两者变法成败的主观原因。

(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分)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认为: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

《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

……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

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

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

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

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

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

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

《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

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

(6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分)

6.(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

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

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

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

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

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7、材料一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康有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下图

图11853年“黑船事件”:

佩里舰队叩关图2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

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

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材料四日本明治维新时……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

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五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

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

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1、图2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

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3)据材料三、四、五归纳中日两中改革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2分)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改革结果谈谈你的认识。

9.阅读下列材料:

l9世纪中期,正当亚洲各国先后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候,日本通过维新改革保持了民族独立,并迅速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而中国进行的戊戌变法却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命运。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2)上述两个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或变法)的态度。

说明改革(或变法)对两国君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4)两国改革面临相似的背景,其结果却一成一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

”“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

当以力为界。

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日食。

”“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于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立即就任了内务御,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

……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

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

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3000人左右。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

……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他们)实际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美]《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主张的核心内容。

在当时的中国,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

(3)材料二、三反映的史实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

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

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

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

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是岁(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旧唐书·

太宗本纪》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

(4)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5)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克伦威尔在纳西比战役中图二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材料二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无不认为,克伦威尔在对英国历史作出的最显著的贡献中,首先是,在经过近乎十年的内战之后.他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奠定了一个和平时期。

……也许可以这样说,谁都比不上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一场大混乱。

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却使英国人比较地享有繁荣。

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

——【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奥利弗•克伦威尔》

材料三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四(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国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图克伦威尔政治活动的性质。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给英同带来“繁荣”的举措。

(5分)

(3)指出材料三三中的克伦威尔的“革命活动”与(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的关系?

(4)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

为什么?

14.(和谐社会)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下图三位东西方先哲,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各自是怎样实践的?

(2)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请列举其有利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

(3)在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上,近代史前期定都南京的两大政权各提出过什么主张?

简述其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甘地在结束最后一次绝食时向信徒们发表演说):

你们不要把你们居住的城市与全国其他地区分隔开来。

你们必须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恢复和平……如果我们记得,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没任何理由相互视为仇敌……愿神使我们大家更加明智……以便印度和整个宇宙幸福繁荣。

——(法)米尼克·

拉皮埃尔、(美)拉里·

柯林斯《圣雄甘地》

材料二印度为怀念圣雄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上面用英文和印文铭刻着甘地的教诲:

“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每个国家应当为全人类牺牲。

我期望‘天国’降临尘世。

材料三(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甘地追求的目标,体现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2)据材料三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结合材料一、二对其作简要评价。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危急关头,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决定联合抗英。

建立大陆军,次日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参加独立战争的国际志愿人员约7000人),同时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了法、西、荷等国的援助。

材料二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国情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矛盾复杂、宗教矛盾不断、宗教的忍耐、顺从思想盛行,民族抗争意识薄弱,因此,任何有利于激发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运动都是进步的。

甘地的策略正是基于对英印双方优劣条件的分析,避免了暴力手段“以已之短,攻彼之长”的弊端,高度发扬了印度人民的传统美德。

材料三毛泽东说:

“孙先生总是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再接再厉。

当多少追随者在困难与诱惑面前表现了灰心丧志乃至投降变节的时候,孙先生总是坚定的。

”“他始终坚持了三民主义,并且发展了三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客观原

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甘地在印度放弃武装斗争,实行非暴力的客观原因。

(3)用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4)以上三个国家争取独立民主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你对此有何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

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摘自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材料二“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

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三甘地认为:

“使印度贫困的那是机器。

”“机器……代表一种大罪恶。

”“印度的仇敌……是西方的物质文明!

一一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四(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提及的“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1分)?

材料二中“早六年革命”指哪次革命?

(1分)在这“十三年”中孙中山为了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与甘地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分)

(4)某历史兴趣小组想对孙中山和甘地作一个专题性研究,请帮他们列出一个适当的专题名。

18、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1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注:

应为《民立报》,作者系音译),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

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

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

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

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

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

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

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

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

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埃德加·

斯诺《西行漫记·

毛泽东自述》

(1936年6月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自述)

材料二下图为1911年8月1日《民立报》的影印件,记有“七十二烈士”的报道。

(1)材料一中“第一次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其性质如何?

(2)毛泽东在“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在中国实行什么政体?

(3)毛泽东为什么说自己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

康、梁与孙中山及毛泽东三者所走的救国道路有何不同?

(4)材料一作为口述史料,应用于历史研究有何局限?

材料二是原始史料,如果利用这两种是史料来研究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你有何看法?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漠北的突厥、铁勒等部民众向唐太宗说:

“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知诣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材料二正是在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赴印度求法17年,载誉归国后受到至高礼遇,唐太宗令大臣、僧众出城高接远迎,又多次在宫中接见玄奘,与之谈经论道,倍加褒奖,颇有相逢恨晚之叹。

朝廷还修建大慈恩寺及翻经院,让玄奘在那里著书立说,传经布道。

——转引自傅璇琮《唐代文化研究》

材料三康熙说: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瀚海》

材料四康熙亲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