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雎》*
1、关于《关雎》的主题;
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
清晰的情感历程;
巧妙的比兴手法;
动人的情感描写。
《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二、《诗经·
伯兮》*
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
层层推进的情感;
反跌对比的结构;
鲜活灵动的形象。
简析“杲杲出日”一章与第一章的情感的逻辑关系。
三、《诗经·
采薇》
1、《采薇》与《诗经》的戍边诗。
2、《采薇》的内容分析:
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之因。
中间两章追述紧张的战斗生活。
最后一章由追忆过去转入眼前。
3、《采薇》的艺术:
兴与赋的结合;
概括与具体描写结合;
写景的翻进一层。
4、《诗经》重章叠句的手法、赋比兴的关系。
(1)《采薇》中的“兴”与“赋”有何关系?
(2)从《姜斋诗话》对“昔我往矣”一章的评价,分析其艺术特点。
第三章《楚辞》(6学时)
第一节“楚辞”的产生
“楚辞”的基本含义多种文化的交融楚地文化风俗“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
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一、《离骚》
1、《离骚》的解题与创作时代。
2、《离骚》的思想。
司马迁的评价;
忠君爱国;
美政理想。
3、《离骚》所创造的诗人自我形象。
形象的三个基本层面:
高士形象、文人形象、政治家形象;
形象的具体分析。
4、《离骚》的艺术。
从象征手法上看;
从抒情体制上看;
从笔法句式上看。
(1)简析《离骚》“香草美人”对比兴手法的发展。
(2)谈谈你对《离骚》抒情结构的理解。
(3)《离骚》的语言特点。
二、《山鬼》(机动)
1、《山鬼》与屈原其他作品。
《九歌》与楚地民歌;
《九章》与屈原思想生平。
2、《山鬼》形象与主题。
关于《山鬼》形象主题的几种争论;
人神恋歌。
3、《山鬼》内容与艺术。
结构与层次;
人物与心理;
抒情与写景;
衬托与渲染。
4、《楚辞》的流变。
简析山鬼主人公形象与主题。
第三节《诗经》、《楚辞》的影响
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
第四章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2学时)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形成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以记事为纲结构特点叙事特点人物形象记言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
1、事件发生的有关背景材料。
。
2、文章的结构。
短文结构的完整性;
短文结构的起伏性。
3、记言的艺术。
烛之武追述人生时平静中所饱含的勃郁不平之气;
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艺术技巧——从论说角度、论说层次、论说语气三方面分析。
从《烛之武退秦师》看《左传》的辞令艺术。
第三节《国语》与《战国策》
记言中叙事《国语》的特点《战国策》的特点
第五章先秦哲理散文(诸子散文)(5学时)
第一节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士的产生;
诸侯养士之风的盛行社会的急剧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二节先秦诸子散文的基本分类
按照学派分,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按照散文体制分,主要有语录体、韵文、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
第三节先秦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专题论文
一、《论语·
侍坐章》
1、《论语》简介。
2、《侍坐章》的文学色彩。
鲜明的人物形象;
活泼的语言形式;
诗化的人生境界。
(1)《侍坐章》的人物与语言。
(2)从《侍坐章》看《论语》的文学色彩。
二、《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1、《孟子》简介。
2、《孟子》的论辩艺术。
严谨的逻辑结构;
精湛的论辩技巧;
独到的语言艺术;
奔泻的文章气势。
《孟子》的论辩技巧。
三、《庄子·
逍遥游》
1、庄子简介。
2、《逍遥游》的哲理与艺术。
荒唐之言:
语言的挥洒与谨严;
鲲鹏展翅:
意象的幻化与真实;
逍遥自由:
寓意的哲理与诗性。
《逍遥游》的哲理与诗性。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一)、袁珂《中国神话选注》、余冠英《诗经选注》、朱熹《诗集传》、金开诚《楚辞选注》、朱熹《楚辞集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牛鸿恩《战国策选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朱熹《四书集注》
第二编秦汉文学(12学时)
一、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的形成
二、秦汉文学概述
第一章秦汉说理散文(2学时)
第一节汉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汉代政论(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李斯《谏逐客书》
1、背景与中心思想。
2、艺术分析。
严谨的结构;
构思的巧妙;
对照的手法;
奔迸的气势。
《谏逐客书》对《战国策》文风的继承。
第二章汉赋(1学时)
第一节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赋的表现手法与汉赋赋的渊源汉赋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汉初到汉武初年(约70)——形成期汉武到东汉中叶(约200年)——成熟期东汉中叶到汉末(约100余年)——衰微期
第三节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的形成抒情小赋的特点
第三章两汉诗歌(5学时)
第一节汉诗概况
楚歌汉乐府与乐府诗汉代文人诗
一、《汉乐府·
战城南》*
1、解题。
鼓吹曲辞《饶歌》;
《战城南》主题。
完整缜密的结构;
苍凉悲壮的气氛;
想象衬托的手法;
怨而不怒的风格。
(1)分析“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2)以此诗为例谈乐府诗的气氛渲染。
(3)阅读杜甫的《悲陈陶》,试说明此诗对杜诗的影响。
二、《汉乐府·
焦仲卿妻》(机动)
诗歌的来源;
乐府诗的几种不同内容。
2、诗歌分析。
结构:
矛盾的产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主题:
反封建礼教说、反封建家长说、歌颂爱情说、婆媳矛盾说;
人物:
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分析;
语言:
民歌的修辞手法——赋比兴的扩展。
(1)长篇叙事诗的叙事艺术与魏晋小说的关系。
(2)长篇叙事诗的结构艺术。
第二节《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一、《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1、主题:
知音难遇的主题与汉末中下层文人的心态。
2、艺术:
悬想寓情的手法;
直率自然的美质;
句平意远的韵味。
《西北有高楼》浅近自然与耐人寻味的语言艺术。
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与牛郎织女的传说。
2、艺术。
拟人:
化景物为情思;
写人:
化清冷为妩媚;
化双起为单承;
叠字:
化叙述为描摹。
情景交融的艺术。
第四章两汉史传文学(4学时)
第一节史传文学的产生
史传文学的渊源与产生史传文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二节《史记》的体例和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体例《史记》对史传文学的贡献《史记》的风格《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项羽本纪》(4课时)
1、史学价值。
2、文学价值。
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结构分析;
单一与丰富的统一——人物分析;
叙述与描写的结合——艺术分析。
(1)联系《高祖本纪》谈谈《史记》的互见法。
(2)史传文学的人物塑造。
第三节班固与《汉书》
《汉书》的体例《汉书》的特点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一)、王伯祥《史记选》、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18学时)
一、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
二、文学发展历程
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简析魏晋文学的自觉。
第一章建安与正始诗歌(4学时)
第一节蔡琰与建安七子
蔡琰的《悲愤诗》建安七子的名称、创作及其地位
第二节“三曹”与建安文学
三曹与建安文学集团的关系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
一、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1、组诗的内容。
单视点的结构——乐府诗的结构方式;
质朴的描述——对汉乐府诗风的继承;
飞动与壮阔——诗人自我的精神境界。
(1)诗人自我境界的显现。
(2)以《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为例简析曹操“气韵沉雄”的特点。
二、曹丕《燕歌行》*
《燕歌行》与“秋风”、“别日”二曲的关系。
2、内容与层次。
3、艺术分析。
秋风萧瑟——写景;
泪下沾衣——抒情;
短歌微吟——节奏。
(1)曹丕诗歌的“文士气”。
(2)比较曹丕与曹操诗歌风格。
三、曹植《白马篇》*
2、层次与内容。
奇警的形象;
飞动的气势;
铺陈的手法。
《白马篇》与曹植早期诗歌的风格。
第三节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正始之音的基本特点正始之音的时代原因。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1、《咏怀诗》生成的原因。
2、《咏怀诗》的基本内容。
3、“夜中不能寐”的思想与艺术串讲分析。
“夜中不能寐”抒情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陶渊明与两晋诗歌(4学时)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诗歌发展阶段太康诗风的基本特点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3、对比的艺术。
比兴中的对比;
抒情中的对比;
引史中的对比。
第二节刘琨与永嘉诗歌
太康诗风的变化刘琨诗歌《游仙诗》
第三节陶渊明与东晋诗人
王羲之与兰亭诗孙绰、许询与玄言诗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终结
陶渊明《归园田居》(选二)*、《饮酒》(结庐在人境)*
1、“少无适俗韵”讲析。
2、“种豆南山下”讲析。
3、“结庐在人境”讲析。
4、陶诗艺术风格。
第一,自然——取景、写心、写意;
第二,平淡——情淡、语淡、结构淡;
第三,玄远——质而绮、癯而腴;
第四,浑融——画面浑融、情景交融、理境统一。
陶诗情、景、理的统一。
第三章南北朝诗歌(4学时)
第一节南朝诗风的转变
第二节谢灵运与山水诗
山水诗的发展阶段谢灵运与山水诗形成鲍照的乐府诗
一、谢灵运《登池上楼》*
挣扎沉沦——诗的情感;
谢家春草——诗的警句;
精雕细刻——诗的技巧。
(1)谢灵运山水诗对诗歌意境的开拓。
(2)比较陶诗与谢诗风格的异同。
二、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2、“对案不能食”的讲析。
3、鲍照与七言歌行体。
(1)鲍照对乐府的吸收与改造。
(2)比较左思与鲍照诗风的异同。
第三节注重声律美与齐梁诗坛格局的变化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诗坛格局的变化
三、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发端结响;
写景层次丰富而又和谐完美;
凄婉的情感。
4、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比较大谢与小谢山水诗抒情艺术的不同。
第四节齐梁诗人集团
萧子良文学集团与“竟陵八友”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宫体诗
第五节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
北魏诗歌西魏与北周文坛庾信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2学时)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朝民歌基本概况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方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况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西洲曲》*与《敕勒歌》*
2、《西洲曲》讲析。
3、《敕勒歌》讲析。
4、从《西洲曲》与《敕勒歌》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
选取生活不同;
表达方式不同;
语言风格不同;
整体情韵不同。
从《西洲曲》与《敕勒歌》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
第五章魏晋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2学时)
第一节魏晋文风的变化
“以气质为体”“以情为文,以文被质”“通脱”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魏晋赋及其特点南北朝赋及其特点
一、曹植《洛神赋》(机动)
1、赋的创作时间。
2、凄艳的爱情传说。
3、赋的内容与主题。
4、赋的表现艺术。
鲜明生动的形象;
刻画细腻的情感;
华美绮丽的语言;
铺张渲染的描写。
5、与《高唐赋》、《神女赋》艺术的简要比较。
《洛神赋》对《高唐赋》、《神女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课时)
1、关于“序言”。
2、结构与层次。
3、情感的挣扎与超越。
4、议论、叙事与抒情、哲理的交融。
(1)情感的挣扎与超越。
(2)简析赋所表达情感的深微特点。
第三节南朝美文的衍化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小说(1学时)
第一节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概念小说的起源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两个基本系统
《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搜神记》与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过江诸人)
1、故事产生背景。
2、“复巢完卵”的士人心态;
魏晋风度的潜在变化。
以上述故事为例比较《搜神记》与《世说新语》形象塑造的不同。
阅读篇目:
《夸父逐日》、《鯀禹治水》、《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蒹葭》、《丰年》、《生民》、《湘君》、《湘夫人》、《秦誓》、《晋公子重耳出亡》、《冯谖客孟尝君》、《陌上桑》、《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鱼我所欲也章》、《劝学章》、《公输章》、《过秦论》(上)、《陈涉世家》、《报任少卿书》、《苏武传》、《蒿里》、《悲愤诗》、《赠白马王彪》、《名都篇》、《七哀诗》、《泰山梁甫行》、《吁嗟篇》、《情诗》、《悼亡诗》、《咏史》(弱冠弄柔翰)、《临行与故游夜别》、《江津送刘光禄不及》、《寄王琳》、《杂诗》(忆我少壮时)、《咏荆轲》、《读山海经》、《玉阶怨》、《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拟咏怀》、《登楼赋》、《小园赋》、《别赋》、《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出师表》、《求自试表》、《北山移文》、《与陈伯之书》、《搜神记》(三王墓)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二)、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徐公持《魏晋文学史》、逯钦立《陶渊明集》、郝立权《陆士衡诗注》、徐陵《玉台新咏》、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郭茂倩《乐府诗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刘琦、梁国辅《搜神记搜神后记译注》。
第二学期唐宋文学(51学时)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30学时)
绪论(1学时)
一、唐代文学繁荣盛况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三、唐诗的发展进程
(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2)唐诗繁荣的原因。
(3)唐诗发展分哪几个阶段?
第一章初唐诗歌(3学时)
第一节初唐四杰
四杰生平及创作四杰的贡献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诗中乐观豪迈的送别情调
2、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
如何处理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
第二节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论及创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写作背景
2、感情特点
3、抓住感情的爆发点,直抒胸臆,无景物描写,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1)诗中的感情与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的关系。
(2)为什么不写景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第三节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1、层次内容。
2、感情特点。
3、月亮在全诗的中心作用。
4、诗情、画意、哲理的融合。
5、语言、章法、修辞方面的技巧。
(1)如何理解诗中的感伤情绪?
(2)分析该诗的艺术成就。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4学时)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的生平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辋川集》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归隐诗的空静之美孟浩然的生平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一、王维《山居秋暝》*
1、内容。
2、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写景特色。
3、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
体会该诗诗画乐结合的艺术境界。
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感情特点。
2、分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巨大的影响。
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该诗感情上有什么特点?
三、孟浩然《过故人庄》(机动)
1、内容及感情。
2、淡而有味的特点。
体会孟诗淡而有味的特点。
第二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高适的生平及边塞诗创作岑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的艺术创造
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一、高适《燕歌行》(机动)
1、写作背景。
2、思想意义。
3、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
4、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该诗诗序中提及张守珪守边之事,诗中内容与此事关系如何?
(2)分析该诗的思想性。
(3)诗中写景的作用。
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诗中的奇情壮彩。
2、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
3、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树开”、“风掣红旗冻不翻”。
4、语言及音韵特点。
(1)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
(2)以此诗为例,分析岑参边塞诗的创造性。
三、王昌龄《出塞》*
1、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互文手法。
2、理解此诗言少意多,内蕴丰富的特点。
3、议论的作用。
理解后两句议论的意义。
第三章李白(5学时)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李白的乐府诗歌李白的歌行
一、《蜀道难》*
1、关于主题的各种说法。
2、层次内容。
3、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4、反复咏叹的形式及作用。
5、想象、夸张、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手法。
6、语言特点。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重复三次,有何作用?
(2)试分析该诗的章法结构。
二、《将进酒》*
1、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2、纵横跌宕的结构。
3、雄奇狂放的风格。
4、夸张手法。
(1)如何评价纵酒行乐的消极思想?
(2)结合《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诗,论述李白乐府诗的创造性。
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借饯别以抒发其深广的忧愤。
2、感情的复杂多变。
3、直起直落的抒情方式
如何理解诗中复杂多变的感情?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一、李白《早发白帝城》*
1、绝处逢生的欢快之情。
2、俊逸爽朗的风格
二、李白《望庐山瀑布水》*(0.5学时)
1、瀑布的神采
2、诗人的主观色彩。
分析李白此诗的主观性。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想象特色多样化的风格结构特点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四章杜甫(4学时)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诗的诗史性质杜诗的叙事技巧
一、《兵车行》*
2、诗歌内容。
3、记事与记言结合。
4、语言特点。
记事与记言相结合,有什么作用?
二、杜甫《石壕吏》*
2、叙事中饱含深情。
3、笔法洗炼。
体会杜甫爱国与忧民之间的矛盾心情。
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以律诗写时事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一、杜甫《春望》*
1、情景与时事交融的手法。
2、诗人自身形象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分析此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2、分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该诗怎样表现其欣喜若狂的心情?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萧散自然
第五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3学时)
第一节韩愈与李贺的诗歌创作
韩愈的生平韩诗的特点李贺的生平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韩愈《山石》
2、散文化特征。
谈谈此诗散文化的表现。
三、《李凭箜篌引》*
1、描写音乐的名篇之一。
2、艺术特色。
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分析该诗与他们在音乐描写方面的不同之处。
第二节刘禹锡与柳宗元
刘、柳的政治遭遇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柳诗的冷峭简淡
第六章白居易元白诗派(2学时)
第一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第三节白居易的感伤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长恨歌》*
1、创作背景。
3、主题辩析。
4、对历史题材的艺术加工
5、完整曲折的情节。
6、传神的人物描写
7、浓郁的抒情气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