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763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

方剂学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属八法中“消法”。

分类:

行气、降气。

应用理气剂注意事项:

首先应辨清气病之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其次辨有无兼夹;其三,理气药多属芳香辛燥之品,容易伤津耗气,应适可而止,勿使过剂,尤其是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应慎之。

理气剂气的病变气虚补气四君子汤补益剂气脱益气固脱独参汤、生脉散气机运行失调气陷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气逆肺咳、喘降气胃呕吐呃逆气滞肝肋、乳房、少腹行气脾胃脘腹第一节行气适应病证:

适用于气机郁滞证。

一般以脾胃气滞和肝气郁滞为多见,脾胃气滞症见脘腹胀痛,嗳气泛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等;肝郁气滞症见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等。

代表方:

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半夏厚朴汤、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组成:

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6-10g)功用:

行气解郁。

主治:

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煎服法:

水丸,每服6-9g,温开水送服。

亦可按参考用量比例作汤剂煎服。

越鞠丸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六郁气胸膈痞闷血脘腹、胸胁刺痛,胀痛火口苦吞酸湿胸闷泛恶呕吐痰食纳少、嗳腐越鞠丸君香附行气解郁,针对气郁臣佐川芎活血止痛,针对血郁栀子清热泻火,针对火郁苍术健脾燥湿,针对痰湿郁神曲消食,针对食郁越鞠丸气郁偏重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血郁偏重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火郁偏重栀子酌加黄芩、黄连痰郁偏重苍术酌加半夏、瓜蒌湿郁偏重酌加茯苓、泽泻食郁偏重神曲酌加山楂、麦芽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成:

枳实四枚(12g)厚朴四两(12g)薤白半升(9g)桂枝一两(6g)瓜蒌捣,一枚(12g)功用:

通阳散结,袪痰下气。

主治:

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煎服法:

水煎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于胸胸痹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喘息、咳唾、短气背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苔白腻,脉沉弦或紧枳实薤白桂枝汤君瓜蒌宽胸行气,又能化痰薤白偏温,通胃阳,也宽胸臣枳实降气,导滞厚朴降气,行气宽胸,苦降佐桂枝温通胸阳枳实薤白桂枝汤配伍特点:

寓降逆平冲于行气之中,以恢复升降。

寓散寒化痰于理气之内,以宣通痹阻。

随证加减:

寒重者,加干姜、附子以助通阳散寒之力;气滞重者,加重枳实、厚朴用量以助理气行滞之力;痰浊重者,加半夏、茯苓以助消痰之力。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成:

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苏叶二两(6g)功用: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

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吐,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煎服法:

水煎服。

半夏厚朴汤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痰气互结肠胃失于,津液凝聚成痰痰气相搏,逆于喉咙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吐,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半夏厚朴汤君半夏降逆袪痰臣厚朴宽胸行气,降逆佐茯苓健脾除湿,消除生痰之源生姜制约半夏的烈性毒性,助袪痰,和胃降逆苏叶理气宽胸,疏通气血半夏厚朴汤随证加减:

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

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痛者,加川楝子、元胡以疏肝行气止痛;咽痛者,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使用注意:

气郁化火,阴伤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

天台乌药散出自医学发明组成:

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微炒青皮汤浸,去白,焙高良姜炒,各半两(15g)槟榔锉,二个(9g)川楝子十个(12g)巴豆七十粒(12g)功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

肝经寒凝气滞证。

小肠疝气,少腹引动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煎服法:

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天台乌药散君乌药温散寒邪臣小茴香增强乌药的散寒止痛作用高良姜木香行脾气青皮行肝气佐巴豆袪寒,制约川楝子的苦燥槟榔下气,破气川楝子性苦寒,防止温燥太过天台乌药散随证加减:

睾丸偏坠肿胀者,加荔枝核,橘核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寒甚者,加肉桂、吴茱萸以加强散寒止痛之功。

使用注意:

湿热下注的疝痛,不宜使用本方。

暖肝煎出自景岳全书组成:

当归二钱(6g)枸杞子三钱(9g)小茴香二钱(6g)肉桂一钱(3g)乌药二钱(6g)沉香一钱(木香亦可)(3g)茯苓二钱(6g)功用:

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

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煎服法:

水煎服。

暖肝煎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肝肾不足阳气阴血寒客肝脉寒凝气滞睾丸冷痛小腹疼痛疝气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弦暖肝煎君肉桂温里散寒(温阳祛寒)小茴香温里散寒(侧重于散寒止痛)臣1当归温补,养血活血枸杞补肝肾阴血臣2乌药行气散寒止痛(治寒疝常用)沉香行气止痛,温下焦之寒佐茯苓舒展津液生姜舒展津液,散寒暖肝煎随证加减:

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腹痛甚者,加香附以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皮以疏肝理气。

使用注意:

若因湿热下注,阴囊红肿热痛者,切不可误用。

第二节降气适应病证:

适用于肺胃气逆不降,以致咳喘、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代表方:

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苏子降气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

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75g)川当归去芦,两半(45g)甘草二两(60g)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30g)肉桂去皮,一两半(45g)功用: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上实下虚喘咳证。

喘咳痰多,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煎服法:

加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苏子降气汤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上实(痰涎雍盛)肺失宣降胸膈满闷,苔白滑痰阻气滞下虚(肾阳不足)肾不纳气呼多吸少水湿内停水溢肌肤,浮肿失于温养腰疼脚弱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苏子降气汤君苏子降气平喘,温化寒痰止咳臣半夏行气化痰兼顾宽胸厚朴前胡降气又化痰,助苏子降气化痰佐肉桂温阳化气,温肾纳气,畅通血行当归配合肉桂,治气调血,防止气病及血,润燥生姜药引子,散表苏叶大枣(姜枣)调气血,和营卫甘草补气安中,调和药性苏子降气汤配伍特点:

上下并治,标本兼顾,治上治标为主。

加减变化:

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可酌加沉香以增强纳气平喘之功;兼表证者,可酌加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宣散外邪;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益气。

使用注意:

肺肾阴虚的喘咳以及肺热痰喘之证,均不宜使用。

定喘汤出自摄生众妙方组成:

白果去壳,砸碎炒黄,二十一枚(9g)麻黄三钱(9g)苏子二钱(6g)甘草一钱(3g)款冬花三钱(9g)杏仁去皮尖,一钱五分(4.5g)桑白皮蜜炙,三钱(9g)黄芩微炒,一钱五分(6g)法半夏三钱(9g)功用:

宣降肺气,清化痰热。

主治:

风寒外束,痰热内云证。

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煎服法:

水煎服。

定喘汤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风寒外束微恶风寒痰热内蕴哮喘咳嗽,痰稠而黄苔黄腻,脉滑数肺失宣降定喘汤君麻黄辛温,散风寒白果性平,收敛肺气,润肺臣苏子、杏仁半夏、冬花温化痰饮佐黄芩清肺热桑白皮清肺热,降肺气,化痰使甘草养胃气,调和诸药定喘汤配伍特点:

散收合方,宣降协同。

表里同治,寒热并用。

随证加减:

无表证者,减少麻黄用量;痰多难咯者,加瓜蒌,胆南星以助清热化痰之功;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鱼腥草以清泄肺热。

使用注意:

内无痰热,及(兼)肺阴虚者,不宜使用。

定喘汤、苏子降气汤比较定喘汤苏子降气汤表里同病,以里为主上下同病,以上实为主痰可以多,但黄稠痰多清稀热痰(痰蕴化热)寒痰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组成:

旋覆花三两(9g)人参二两(6g)生姜五两(15g)代赭石一两(6g)甘草炙,三两(9g)半夏洗,半升(9g)大枣擘,十二枚(4枚)功用: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虚痰阻气逆证。

胃脘痞闷或胀痛,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煎服法:

水煎服。

旋覆代赭汤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汗吐下引起胃气虚弱脾胃失运湿聚为痰痰阻气滞心下痞硬胃气上逆嗳气,呕吐,呃逆苔白腻,脉缓或滑旋覆代赭汤君旋覆花降气化痰臣1代赭石和胃降逆臣2生姜化痰降逆兼顾半夏佐人参补脾益气大枣配生姜,调和脾胃佐使甘草增强人参补气,调和诸药,防止代赭石(矿石类)伤胃气旋覆代赭汤随证加减:

若胃气不虚者,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重镇降逆之效;痰多者,加茯苓、陈皮以助化痰和胃之力。

橘皮竹茹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成:

橘皮二斤(15g)竹茹二升(15g)大枣三十枚(5枚)生姜半斤(9g)甘草五两(6g)人参一两(3g)功用:

益气清热,降逆止呃。

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

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煎服法:

水煎服。

橘皮竹茹汤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胃虚有热脾失和降呃逆或干呕胃虚虚烦少气,纳差有热口干,舌红嫩,脉虚数橘皮竹茹汤君橘皮理气和胃竹茹清泄胃热,和胃,还能清胆热臣人参补气生姜增强和胃,降逆止呕佐使大枣调和脾胃甘草增强人参补气,调和诸药橘皮竹茹汤配伍特点:

补而不滞,清而不寒。

随证加减:

若胃热呕逆兼气阴两虚者,可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兼气阴不足者,可加麦冬、石斛等养胃阴;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呕。

使用注意:

呃逆由实热或虚寒所致者,不宜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