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学术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7335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撰写学术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有些人根本不能发表论文,但却写出一本又一本的“专著”。

如果你的思想是新的创造性思想,为什么不能作为论文发表?

要知道,专著应该是以论文为基础的。

论文是对很多较局部问题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一个领域的比较大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写出专著。

对那些局部问题都没有研究的基础,你的专著肯定没有新东西,只是搜集整理报刊杂志而已。

专著同学术论文的区别,一般说来,专著要对研究的领域做比较全面的论述,而学术论文则是对某个领域中的个别的观点的论述。

论文突出讲的是你在某些个别方面的理论研究的创新,他必须是前沿性问题,或对旧的理论有新的突破。

论文要求的就是创新的东西,是对当前的研究有所突破的东西,而不是大量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

论述集中在问题的焦点上,集中在创新点上,文字简练,不能用大量的例子充数,不能用大量的别人的研究成果充当自己的成果。

论文要求含有更多的信息量。

已经有的成果和已经得到公认的成果,一般是作为你要论证的观点的(不证自明的)知识背景处理的,它不能构成论文的组成部分。

教科书同论文和专著的区别则比较明显。

教科书讲的不一定是新东西,但必须是得到公认的东西。

为了教给学生全面的知识,教科书不管新观点还是旧观点,都要全面地讲解。

在这个意义上说,论文和专著是进行知识的生产,是创造,而教科书则是传递知识,是把学术界生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教科书是允许直接利用学术界已经有的现成的成果的。

这里是“生产者”与“转卖者”的关系。

所以论文是写出来的,教科书是“编”出来的。

我之所以专门讲教科书同论文、专著的区别,是针对我们的博士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讲的。

有一些博士论文根本没有创造性,就像教科书一样是编出来的,把关于某个领域的材料搜集齐全,然后按照自己的“无立场”的客观思路进行分门别类,论文就“编”出来了。

本来这应该是作为背景的东西,却成了论文的主体;

应该作为论文主体的创新部分却一点没有。

当你读完它的背景知识以后,“论文”突然终止,你能够从书刊中得到的已有的东西,论文样样都有,而你想要了解的新观点却不见踪影。

就像一个装月饼的大盒子,看起来非常宏伟,但当你打开盒子以后,里面露出来的是几快小小的质量不高的月饼。

这是好的,有的则只是盒子,里面根本没有月饼,要知道,你不是卖盒子,而是应该卖月饼!

因为别人已经有盒子了。

写马克思的论文,从康德一直写到黑格尔,到此突然止步。

至于马克思什么样,这要读者去想象了。

我本来想知道马克思,但出来迎接我的却是康德和黑格尔,连马克思的照片都没有见着!

一般学术论文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是有区别的。

一般学术论文应该是抓住前沿性问题,即理论界当前最关注的问题,而学位论文在时间上,并不一定是如此。

学位论文要求在掌握本领域的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某一领域的重大问题的研究。

学位论文特别要求基础理论的功底、本研究领域的文献基础。

要求对概念、各种理论观点等进行溯本求源,追溯历史以及对各个派别的观点的最早的出处以及来龙去脉的说明。

俗话说,学位论文是以一定的“工作量”为基础的。

基础理论和文献的阅读和使用,集中体现了论文所花费的工作量。

作为哲学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博士与硕士),大体有以下几种:

1、真正的哲学理论研究。

应当是依据时代的变化,在对时代的生存问题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解释原则、并在新解释原则的指引下形成新的概念体系,向前推进哲学基础理论。

如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就是如此。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也是如此。

但这种研究在中国哲学界还没有过。

我做不到,研究生更难于做到。

在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才有资格称为哲学家。

历史上那些被称为哲学家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解释原则,并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胡塞尔、萨特、海德格尔;

老子、庄子、孔子等等。

这些人都不是在阐述哲学史,而是论证自己的新哲学(当然,他们也利用哲学史的资料,也对哲学史上的观点进行评论。

不过,他们是在自己的新的哲学解释原则下重新评价哲学史的,对哲学史的分析是为自己的新哲学服务的。

而我们的一些博士论文,没有自己的区别于别人的解释原则,只是“客观”地描述历史上的哲学家的观点。

认为这就是哲学研究。

2、哲学史的研究。

这种研究比较多。

对哲学的历史逻辑的研究,对历史上某个哲学派别的思想的研究,对历史上某个哲学家的思想研究,对某个哲学家的某一本书或某个重要思想的研究,在本质上都属于哲学史的研究。

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在本质上也属于对哲学史的研究。

我们之所以把马克思的研究看成“哲学研究”,而把对康德的研究看成是哲学史的研究,是同我国的现状和一定的政治背景相关的。

我国把马克思的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即意识形态。

认为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哲学,而以前的唯心主义哲学是错误的哲学,旧唯物主义是有缺点的正确哲学。

根据这种评价,马克思哲学就被当作一般正确哲学的代表了。

和是把康熙等同于哲学了。

用科学观看哲学,把哲学分成对与错,这本身就是违背哲学的本性的。

因此,过去一直就用马克思的哲学代替一般哲学,马克思哲学成为一般哲学的代名词。

对其他哲学家的研究就叫作哲学史研究了。

现在还仍然取这种划分。

但是,这种分类是不合理的。

马克思只不过比黑格尔晚了那么一点点,就代表了一般哲学,而黑格尔就比马克思早了那么一点点,就成了历史人物,他的哲学就只能作为哲学史研究了。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真正的哲学研究所研究的,应当是不属于历史上的哪一个哲学派别,而是反映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新哲学。

对过去的哲学家的观点的研究都应当属于哲学史的研究,其中也包括马克思。

3、对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

在学位论中,有一批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现实问题的。

如对商品经济的研究、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对网络问题的研究、对信息的研究等。

作为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对这些现实问题的研究,当然是必须进行“哲学研究”,而不是停留在科学的层次上。

对现实问题进行哲学研究,应该说,比进行哲学史(我在上面谈的哲学史的含义)的研究具有更大的难度。

对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并不一定要求你从某个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体系,或形成一种新的哲学解释原则,完全超越旧哲学理论。

因为仅仅从某个个别的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也不可能形成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

它只是要求你要用哲学的思维和价值观念去研究现实发展变化的内在的逻辑,揭示出现实背后的更深层的东西。

说得通俗些,就是要用哲学的眼光去看现实,用哲学的心去思考现实,用哲学的价值去批判现实,用哲学的原则去解释现实。

写这样的论文,要求你对哲学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达到了自觉,并有你不同于别人的解释原则。

这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难于做到的。

如果是黑格尔研究现实问题,得出的结论肯定是辩证法的,因为辩证法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中,辩证法已经作为他的自觉的理解现实的方法了。

因此,你不让他用辩证法看世界是不行的。

别人很难做到这一点。

因此,不应当是基础理论差的人去写现实问题,反而应该是哲学基础理论底子好的才能去写现实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写好现实问题,才能在更深层次揭示现实的逻辑。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那些平时没有打下基础理论底子的人不得已去写现实问题,这样的论文,不用去看,就可以知道这样的论文不可能是对现实的哲学研究,尽管你也尽量往上套一些哲学概念,在形式上看来像是进行哲学研究,但实质上最多也只能是概括了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而已。

应该如何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现实的内在逻辑?

我们可以举对“消费”问题的研究为例做一点简单的说明。

对消费问题各个学科都在进行研究,消费社会学、消费心理学、消费文化学、消费经济学、营消学等。

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是,作为科学方式的研究是对消费规律的研究,即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如消费心理学研究消费的心理,也了为了促进消费的增长。

消费哲学,是对消费的反思。

这在法兰克福学派已经开始了,如弗洛姆等。

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当代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一样,都是仅仅在社会内部进行研究,而没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研究,没有考虑自然因素对消费的制约作用。

它还是沿着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路线走的。

这种研究不是从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这一时代主题为目的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以人的本质异化为核心,还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

凡是在研究社会时,不考虑自然因素的作用,这样的理论就不可能反映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这一时代性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那些理论都没有完全超越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思想框架。

我在《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一书中对消费发研究,是立足于当代人类的可持续生存的立场,从哲学上说,是要重新理解和反思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重新确立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人的活动的合理的界限。

这样就要反思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和传统的人道主义哲学。

对发展观、进步观也都要重新立足于这一立场来思考。

当从这个立场去反思消费时,就不仅区别于现代性发展观,区别于近代的主体性哲学和传统的人道主义,而且也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消费的研究区别开了。

这里没有去复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有所前进了。

在关于消费的具体分析中,对消费异化的理解也没有被限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而是考虑到同自然的关系。

在资源有限前提下,消费不仅造成同人的本质相异化,而且危机人类的生存。

对于消费性价值与存在性价值的分析,也是自己的分析,没有理论上的借鉴。

因为现在的主流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立场都是现代性立场,是不可能这么分析的。

我是首次提出自然的这两种价值及其关系。

对造成挥霍性消费的本质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对使用价值的背离,以时尚的符号尺度取代使用价值的尺度。

这就是对挥霍性消费本质的分析,而不是去重复已经有的现成结论。

对消费的分析是服务于人的活动和发展的“有限论”和伦理约束的观点的。

当我们站在人类的可持续的生存的立场时,得出的结论与现在通行的现代性发展观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没有新的立场,就不会有创新。

创新首先是立场的变更。

通过自己的逻辑分析再得出结论,而不是重复现有的结论,复述已经有的结论不是论证。

论证是从自己的逻辑分析中得出结论。

二、撰写学术论文的前提和条件 

1、基础理论的功底 

论文写的有好有坏。

之所以如此,不仅与论文的写作过程相关,而且也与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直接相关。

好论文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从拿笔到写完后放下笔这一写作过程,从本质上说,还应该包括写作过程前的所有读书、思考活动。

写作前的读书和思考活动,甚至你在中学、小学所学习的东西,都是论文内容形成的准备,也是论文内容形成的基础。

(经常看到这种现象:

本来应该是在小学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在博士和硕士的论文中,还时不时地出现。

甚至对于一些自认为很了不起的“大人物”也是如此,而且不是时不时地出现,而是必然出现。

如有的人写文章的话语,始终就没有“主语”,一个主语贯穿全篇;

有的则是不会使用“连词”一句一句孤立的话语摆在那里,像是在写诗。

) 

思想从何而来?

来源于平时的读书和思考的勤奋。

当读书和思考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你就会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呼之欲出”的感觉,有一种“有话非说不可”的欲望。

这时,你就有了写论文的思想条件。

对你的新发现、新观点,按照论文的要求进行条理化操作,就成了论文。

这时写论文是一种享受,是真正的自我实现。

而当你根本没有这种感觉,为了什么功利性目的搜索枯肠、愁眉不展、由于外在目的和压力而不得不写(为赋新诗强说愁)时,你的写作是异化的、痛苦的。

不要怪别人,你当初干什么去了?

后悔去吧!

另一种情况是对一个不太熟悉的问题或领域有目的地进行研究,以撰写论文为最后目的。

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的写作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撰写论文之前,研究生对这个问题只能说是有兴趣或有了一点了解。

为了撰写论文,就全面收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进行系统的研究,找到自己写作论文的特殊的解释原则、哲学立场,并在新的解释原则或哲学立场的支配下确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独特的概念体系。

论文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哲学立场和解释原则。

这是决定论文能否有实质的创新的必要条件。

如果找不到新的哲学立场和解释原则,你只能在已有的解释原则下展开自己的讨论。

如果你要在旧的原则下创新,你的“创新”肯定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旧的解释原则可能是在很多人的长期研究中得到完善的东西,而你却要在局部观点上改变局部的“具体解释”,你肯定会陷入你的具体观点上的创新与旧解释原则的矛盾之中。

要在具体观点上有创新,又不与旧的立场和原则冲突是不可能的。

你只有找到新的哲学立场和原则,并在新原则下开展你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的创新,你的论文才会是自成体系、自圆其说的。

例如,现在大多数研究发展问题的人就是自相矛盾的,他们一方面认为现在的发展模式是好的,要在这种发展观的框架内倡导环境保护问题,节约资源,最后只能陷入自相矛盾。

这种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本来就是依赖于挥霍性消费的,你一方面要实现没有限度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有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根本作不到的,因为最大的挥霍就是最大的经济增长的条件。

上面两种情况的共同的前提条件是:

在研究具体问题之前,在基础理论上都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理论给了你哲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是进行新的哲学学习与研究的潜在能力,也是你与他人能否进行哲学对话的必要条件。

如果你没有哲学基础理论的功底,当别人与你进行哲学对话时就会有一种“秀才遇到兵”的感觉。

(过去在上课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不懂哲学的人给你提出的问题越难于回答。

因为提问者与回答者双方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他是用卖菜的人的思维提问题的)基础理论对你的研究领域的范围起作用,使你可以顺利地从一个领域转入另一个领域的研究,也可以使你在以后很长的时期内,对新问题的探索能够顺利展开。

没有基础理论的功底,你也许在某些个别问题上有一点小小的成绩,但你不可能对很多问题和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比较容易地获得好的研究成果。

不重视基础理论学习的人,是懒汉,总是企图超近路、走捷径、偷奸取巧;

也是近视眼,眼睛盯着眼前利益,做的都是“面上”的事,是为了获得一时的“辉煌”而赶时髦,追逐眼前小利 

但由于忽视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以后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都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力气才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为了一时,会耽误一生!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没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功底,你就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你只能抄袭或变相的抄袭别人的成果,因为你脑子空空,就不能从自己的脑子里想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你写的东西(起码你的有价值的观点)都是从杂志上来的,不是从你的脑子里思考出来的。

此外,理论研究的深度,是与你的基础理论的功底成正比的。

没有基础理论的功底,你思考到的都是面上的东西,不可能是深层的东西。

可以这样设想:

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和你对问题的看法同没有学习过哲学的人差不多,那么,尽管你满嘴都是哲学的词语,你也是等于没有学习哲学。

没有基础理论的功底,在选题时,你不知道哪些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

收集资料时,你也不知道哪些料是有用的,哪些资料是没有用处的。

有用的材料,你可能视而不见,没用的材料你可能如获至宝。

即使从杂志或网络上获得一些材料,你对材料的取舍、应用也会出现问题:

因为你没有观点!

总之,基础理论的功底将决定你一生的研究工作的好坏和成败。

但是,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吃苦、思想懒惰,和对基础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就使得对哲学的学习还停留在“听课,记笔记,然后按笔记说话、离开笔记就不会说话,或一说就错”的状态。

如果笔记只是被你用来当讲稿使用,而不是认真思考,使之变成自己的思想,它就不会对你以后的研究起任何作用。

早就讲过批判过的东西,在学生的论文中反复出现,就好象那样听过课一样,这说明对课程的内容根本没有理解和吸收。

对于哲学专业来说,学习基础理论就是读原著。

哲学不是科学,学习科学可以不读原著。

如,学习牛顿力学,我们没有必要去看牛顿的著作,听讲就可以了。

但是,学习哲学就必须看哲学家的原著 

,只是靠听课、靠二手材料是不行的。

在读原著的过程中,你才能从原著中学到哲学都提出过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如何论证的,你才真正知道哲学是怎么思想的。

如果一个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在写学位论文之前,连黑格尔的《小逻辑》都没有仔细认真地读过,而只是通过二手材料,了解到一些关于黑格尔哲学的知识,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让人笑掉大呀才怪呢!

鬼才会相信你会写出合格的哲学“硕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学位论文”。

可以说不读哲学原著,你就不知道哲学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哲学会提出什么问题、哲学怎样回答这些问题,你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可能与市场上卖菜的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区别只是你记住了一些课堂笔记或三、四流杂志上的所谓文章的词句,而卖菜的不会说这些哲学词汇而已。

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你也就只能读这些三、四流杂志,因为你根本就读不懂更高级杂志的文章;

靠读三、四流杂志写出的文章,你只能在五、六流的杂志上发表!

既然如此,何不费一点力气读一点哲学家的原著,写一点好文章呢?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撰写博士论文,必须把你要写的领域涉及到的经典著作仔细阅读,靠二、三手材料写博士论文是绝对不行的。

2、对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 

要写出好的论文,除了要有哲学基础理论的功底外,还必须要对你写的问题的领域有清楚的了解。

论文写得好坏,与你对该领域问题的熟悉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应熟悉的东西包括:

⑴该问题的历史渊源,如,过去在理论界有过什么观点,发生过哪些争论;

⑵现在对此问题的研究情况:

有哪些派别,各派的具体观点怎样,争论发生在什么地方,各种观点的研究方法、解释原则等有什么区别?

理解此问题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等。

⑵在哲学史上,有哪些对此问题发表过意见的哲学家?

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经典原著有哪些?

你真正读过那些有关的原著吗?

如果没读过,应该读完后再去写文章,而不是借助二、三手材料。

因为那样的材料对问题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问题。

⑶时代性是哲学的本性。

所以如果你不是专门研究哲学史,不是专门研究哲学史上某个哲学家或他的某一部著作,而是做哲学研究,那么,你的研究就不能不考虑时代性问题。

在当代,自然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之时,你的哲学研究还停留在近代,还在把一般人性理论、主体性理论、对象化理论、人的超越性、人化自然界、为我的存在等作为一般的哲学理论进行论证,就是把残害人类的敌人当作自己人,你可能是外星人派来的“汉奸”。

当然,我不否认对那些问题也有研究的必要性,但那应该是作为哲学史的研究,我不反对你在研究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时讲那些东西,但我反对把那些理论当作一般哲学和当代哲学进行讲授。

因此,在当代,做什么问题的哲学研究,都应该考虑时代的变化,从时代的人类生存问题去选择你的价值观、哲学立场和解释原则。

即站在近代的造成当今世界生存危机的哲学立场上看今天,你不是“汉奸”又能是什么?

如果你对上述必须熟悉的东西都不熟悉,没有对上述问题有个全面的了解,而是偶尔看了一篇什么文章,引发了自己一些胡思乱想,就要写一篇论文,这样的论文就不会有任何价值和可信度。

实际上,任何一篇具有重要价值、并具有更高“可信度”的论文,尽管写作时间可能很短,只有几天的时间,但文章观点的形成可能经历了几年或更长的时间的长期的思考,也经历了理论界争论的考验。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

自己写的文章,怎么看怎么好。

但过了一些日子,你又看了一些书,又进行了新的思考,当你回过头来再看这篇文章时,你肯定是不满意的。

这说明你进步了。

相反,如果过了十年,你还认为很好,则说明你这十年白活了:

你在原地拉磨呢!

即使没有带眼罩,也没有看到自己没有前进。

三、关于创新 

学术和学位论文必须有创新。

否则就不是论文,而是教科书或讲稿。

从本质上讲,只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和叙述,只能是讲稿或教科书。

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根本解释原则上的创新。

马克思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是解释原则的创新:

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

如果有新的解释原则,那么,每一个局部就都会有新的观点,甚至对一些概念都得重新解释;

如果没有新的原则,如果仍然是在旧的原则之下,你还要在局部观点上进行创新的话,肯定会造成局部观点同整体的解释之间的矛盾。

2、在论证上的创新。

另一种创新是论证上的创新。

如果你对某些观点做了新的论证。

应该也是一种创新。

问题是,你做的所谓论证是不是论证。

把许多结论连在一起进行描述,这不是论证,而是描述。

3、假创新。

特别要注意的是,创新观点,并不是故意制造不同的观点。

不要错误地认为,只要与通常的观点不同,就是新观点。

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使一些缺乏基础理论知识的人犯违背常识的低级错误。

例如,有一些人对马克思研究不下去了,就故意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

马克思哲学本来是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变革与超越。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一些人把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看作是是哲学的模板,于是就用理性主义哲学改造马克思哲学,把理性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原则和原理套到马克思的头上。

“创建”“黑格尔版”或“康德版”的马克思,创造理性主义哲学版的马克思。

谁都知道,马克思哲学是在批判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创建的。

德国哲学是从天上降到地上,而马克思哲学则是从地上升到天上。

旧哲学坚持的是抽象的人的本质,追求的是永恒不变的、抽象的、理想性的人性,这种观念是否定历史性的。

而马克思哲学正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把抽象的人变成了具体的人。

历史原则是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的特征,也是哲学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但是有些人却为了“创新”,又把旧哲学的抽象原则拣回来,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单纯的人道的马克思、伦理主义的马克思。

我们不否认马克思哲学中包含着价值的、人道主义的、伦理的方面,但是,如果离开了历史原则,就必然使马克思回到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