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6504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道德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老子道德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老子道德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老子道德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老子道德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道德经Word格式.docx

《老子道德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经Word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道德经Word格式.docx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 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一生二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 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 德畜之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 行於大道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拨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比於赤子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 其民醇醇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 莫若啬

  【第六十章】治大国 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事无事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 不武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 尚矣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其犹张弓欤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 必有馀怨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音:

较)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凡是可以被说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恒常大道(自然法则、定律)。

  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住相),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现象。

  『无』(宇宙间的能量,空),我们形容它就是天地的创始者。

  『有』(自然界运作的法则,色),我们形容它是产生万物之母。

  所以,掌握自然法则能量生壮老死变化的原理,就能观察宇宙万物间的趋势变化。

  掌握自然法则运作增生减灭的兴衰轨迹,就能观察宇宙万物间的互动变化。

  这两者,虽然观察角度不同,但是『以不住相的平等法则去掌握了解它们』的基本道理却是相同的(平等心)。

  可以说是玄,玄妙到极致。

足以开启宇宙万法大门,与大道融为一体。

  **所谓用『不住相的本性』观照事物;

即是:

用无私之大心,并以合乎常理、不偏颇、不分别的角度,站在大众的共同立场;

依照自然界运作的法则,去看待事物运作中每个环节的本质,以及本质之间所产生的互动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力。

换个相反

  的角度来说,要用平等法则去看待事件中的每一个因素(用平等法去住一切相)。

  **不住一切相=以平等心去住一切相。

  **所谓『无为则无不为,是谓大为。

』;

用『不住相的本性』去了解事物后,针对每个环节的本质,使它们都依照整体的合理立场去互相作为;

当所有的本质都称职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时,事物发展的结果才能圆满的合乎自然界平衡运作法 则,存於世。

『无为,即是--不住相的行为,可称做--至高无上的大为!

  『不言,即是--不住相的言论,可称做--至高无上的大言!

  『不住相的道,才是常道,可称做--至高无上的大道!

  『不住相的德,才是常德,可称做--至高无上的大德!

  『不住相的名(观察),才是常名,可称做--无上的大名!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当天下都认为『美』是『美好』的时候,『喜美厌丑』的分别、着相、偏颇之心就产生了;

当天下都认为『善』是『良好』的时候,『喜善厌恶』的分别、着相、偏颇之心就产生了;

实在的真相应该是:

  『有』跟『无』,是相互共生混同的。

  『难』跟『易』,是相互辅助混同的。

  『长』跟『短』,是相互衬托混同的。

  『高』跟『低』,是相互依附混同的。

  『音』跟『声』,是相互配合混同的。

  『前』跟『后』,是相互追随混同的。

  所以圣人用『不住相的态度』(无为)去行为处事,

      用『不住相的言论』(不言)去教化大众。

  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刻意加以主导或推辞。

  生养万物,而不占有。

  化育万物,而不自傲。

  功成万物,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有功劳。

  *恰如『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说法相同;

   观照万物时,切不可住相、取舍或分别;

否则,必然无法公正客观的运用真实智慧,去加以『观其妙』或『观其徼』(见第一章)。

  *反之,若以分别、着相、偏颇之心行事,则是『有为之法』或『有言之教』,成为妄为或妄语;

便应了佛陀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尾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着(住)相行为(有为):

有自我感受、特定对象或目的的行为。

  *不住相行为(无为):

没有特别的感受、对象或目的,完全顺应时机去做当下合乎自然法则的行为。

就事论事,当为则为;

无需为时,则不为(用平等心去住一切相)。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不推崇高尚贤能,人民就不会贪图名位而相互争夺功名。

  不籤藏稀有的金银财宝,人民就不会贪图财富而作盗贼。

  不凸显无穷欲望,人民就不会学习效法而变得不择手段。

  所以圣人的治理之道是:

  使大家的心灵虚静,生活务实。

心志淡泊,平安健壮。

  常常使大家不去刻意追求知识和欲望。

  让智巧聪明的人没有特殊的目的和机会去妄为。

  以顺应时机并且不住相的作为去治理,则不可能治不好。

  *世上没有人能具有『能够导引天地万物相互包容、共生共存』或者『完整预见天地无常变化轨迹』的智慧;

用人的智慧去行为,其结果必有缺失。

二○○一年九月十七日台北市发生严重水患,祸因则是十年前与天争地的基隆河截弯取直工程;

虽然当时负责整治的施工单位号称已规划百年防洪计划,但是事后却仍然发生无法预料的   疏失,最后造成了重大灾害;

这次事件即为此一说法做了最佳的实证实例。

  *人类得头脑再怎麽聪明,最多也只能穷其一生的智慧;

那里会胜过包含了无穷变数的自然大道呢?

所以,真正的智者不会依恃其个人有限的聪明才智去行为,不执着主观见解,并且顺应自然界运作的法则去治世,则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道盅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大道以其大能负载万物,却似永不满载,用之不竭。

  深沈博大、源源不绝,好像是创造万物之主。

它的锋芒收敛、纷扰全解,光辉调和、外似尘俗。

清静而若隐若现的存在着。

  我不知道谁创造了它,好像在天地初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自然界的运作法则,好像在天地初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盅(杯子,音:

中)。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橐,音:

驼。

龠,音:

月)。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天地运作,不住一切相,对万物的运作没有分别心,圣人运作,不住一切相,对百姓的对待亦无分别心,天地之间好似橐龠,

   空着的时候,能够保持可以作为的状态。

鼓动的时候,则能充分发挥足够的效果。

妄言、妄作会产生偏颇、分别心,则容易使自己功能不足。

不如谨守中庸之道,合理适度的作为。

  *此文之前两句,讲述「本体」,后三句则描述「运用」之道。

  *橐龠(一种口袋状的有孔乐器--类似陶笛)

  *天地运作,不住一切相:

   太阳每天早晨自东方升起,平等地照耀大地与万物互作,自然 的释放能量与光明。

无分无别;

包容 一切现象的发生及对待;

遇密云暴雨碍其行事之时,因其本来 就无所求,故亦无可损失;

永远热情的活着。

清晨时生、黄昏 时灭,太阳永远存   在,亦可谓之『不生不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大道有如深邃的虚谷,拥有神妙、无限的宇宙大能。

  所以它可以被称作是玄妙的万物创造者。

  创造者的大门口,则是天地发生的根源。

  它绵绵不绝、若隐若现的存在着。

  怎麽用也用不尽。

  *牝(雌性禽兽,音:

聘)。

  *自然界的运作法则绵绵不绝、若隐若现的存在着。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天与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由於天地从不为自己的「生」去经营打算,所以能长生。

  所以,当圣人作任何事时,先考虑公众利益,后考虑自己的好处,反而常被推为领袖。

  常把自己生死置之馀度外,因此,圣人反而受到大众的保护。

  这不就是因为不自私而得到的好处吗?

  当然他的行事结果会得到成功。

  **行事懂得合理分配、分享的人,自然会得到大众的拥戴。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於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天下之间德行最佳的表现就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取什麽,安然处於大家都无法忍受的环境之中,这种『德行』的表现接近『道』

  圣人将自己保持在『善』的境界

    心地像深渊一般能包容别人

    为人处事能够仁人爱物

    说的话能让人感到深信不疑

    工作表现能够有条有理

    处理事务能够很有效率

    该有所作为的时候能掌握时机

  由於不争功名,不求私利

  所以从来都不会有过失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当拥有了不能再多的物品时,不如适时的停止拥有。

  当身上放了尖锐的物品时,终会刺伤自己而不能长久。

  即使拥有满屋子的金银财宝,终会有守不住的一天。

  仗恃财富或名望去向别人夸耀,终会遭人觊觎而带来灾害。

  事情达成目的后,要懂得急流涌退,才符合『天道』。

  *为人处事,应如日月,应时而作,应势而行,是为天道。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当精神和形体都能合而为一时,视万物也能抱一无分别吗?

  懂得练气通脉,身心柔软;

就能达到婴儿般的自然境界吗?

  努力持戒自省,做出来的行为就不会错了吗?

  治理国家、服务公众,能依自然正道行事而没有刻意而为吗?

  运用天赋的觉识本能时,能够不住一切相的去观察吗?

  拥有明白『道』的智慧之后,能不再依赖人类的有限知识跟计谋吗?

  生长万物、畜养万物,有了成果而不私自占有

    有了功劳而不仗恃索酬

    有了发展而不控制主宰

  这样的行事态度可以被称为『至德』!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毂(车轮,音:

古)。

埏埴(水拌陶土,音:

山直)。

牖(窗,音:

有)

   三十根直木,集中在中央空心的轴承上,才能形成车轮;

  车子必须在空着的时候,才能发挥载运的作用。

  搓揉陶土来制造器皿,

  中间要保留空间,才有盛物的功能。

  开凿门窗来盖房子,

  房中要保留空间,才有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带来便利,「无」带来功用。

(有无共生)

  *不论是车子、器皿或者是居室,当它们空着的时候才能发挥可被运用的价值。

   当它们被有效运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功能及成果才能利益大众。

人们若能时时保持自己处於无所作为、心境清净的状态之中,就可以随时发挥有用之身去有效处理事物、服务大家;

这是大智慧的表现!

  *无,为体;

有,为用。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打猎,音:

田)猎 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五光十色的视觉感受,会让人眼花撩乱产生错觉;

  杂乱的靡靡之音听多了,听力会变得迟钝;

  每天食用各种不同食物,会变得不吃口味更重的食物就觉得食不知味。

  放纵自己於娱乐嬉戏之中,会让人追逐享乐心神不定。

  美丽奇异的金银珠宝,会让人引起贪欲妄想,不择手段的

  获得它,造成行为失当、品德败坏,丧失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圣人生存在世间,无生存之虞就已知足,不求多馀的感官刺激;

因而抛弃外在的追逐,只取内在的满足。

  *圣人谨守本体、本质,不执着於用法(色即是空)。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 辱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宠辱都会让人心惊,因此防范宠辱,要如同防范大祸降临自身一般。

  什麽叫做「宠辱都会让人心惊」?

宠代表利益,辱代表灾祸;

得到灾祸会恐惧,一心想远离;

得到利益也会恐惧,因为不知何时会失去。

因此,得到也心惊,失去也心惊,这就叫做「宠辱都会让人心惊」。

为何要说「防范宠辱要如同防范大祸降临自身一般」?

  我们常会本能反应的去防范祸患,是因为我们爱惜自身的利益。

  如果我们没有自身的利益,我们自然就可以不需要去防范祸患降临了。

  所以,当「重视天下人的利益的人」愿意为天下服务时,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当「爱惜天下人的利益的人」愿意为天下服务时,才可以把天下托付他。

  *一个人如果太过住於『名相』之中(也就是说太过於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说太过於爱惜自己的羽毛、太过於注重自己的地位声望....等等。

),别人奉承你,你就高兴;

别人批评你,你就生气;

终日惶惶、不能安寝。

那麽这个人必然随时随地悬着自己的『得失心』,做任何事都无法『当为即为』,甚至於『放手而为』都不敢作;

导致患得患失、进退无据、这样的人就生活的太辛苦了!

这种『终日惶惶、患得患失』过日子的人,之所以生活过得痛苦,最主要的原因是  把『自我的名相』看得太重了!

反之,当一个人能以无私无我的态度来面对一切事物的时候,这个人还有什麽好担忧的呢?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名曰夷

  听之不闻 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音:

节)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餛(音:

角)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於无物

  是谓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对於无法用眼睛能看得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夷』。

  对於无法用耳朵能听得到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希』。

  对於无法用身体去碰触到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微』。

  这三者都无法去表达、形容、甚至於去探讨它们的底细。

  所以,就把它统称为『一』罢!

  看它们的外表,无法将它看得清晰;

  看它们的内在,又似乎混沌不明。

  它们绵绵不绝,无法形容;

与万物共存,却又归於空无。

  可以说它们呈现出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物体的相貌,似有似无;

俗称恍惚。

  迎面而来却看不见它的头,尾随而去也看不见它的尾。

把握亘古以来就存在的道理,就能够驾驭眼前万事万物。

能知道源头,就能够明了大道运作的轨迹。

  *兹举一『观夷听希』的例子如下:

某卸任元首近日突然宣称:

『钓XX台是日本领土。

此言一出,全国哔然;

而同时期,常叁加某电视节目(全XX乱讲)中的一位日本女星,每次被介绍出场时的第一句话总是说:

『钓XX台是你们的领土,不是日本的。

  懂得『道』的根本的人,则就不会只听见表面的声音,而还能听到『希』的声音  。

日本女星说:

『我说你们爱听的话,你们要常请我来上节目,让我多赚点台湾人的钱喔。

』,而另外一位则是说:

『我说钓鱼台是日本领土,搞得被大家讨伐,甚至成为全民公敌;

所以,当哪天我有危难时,你们要给我政治庇护喔。

  以观察面来看『夷』的现象,日本女星在台湾赚钱不易,因此为了求利而去说一些讨好观众的话;

而该卸任元首则可能是为了获取入境,甚至於居留资格(按:

日本因害怕强权,故一直不允入境签证。

),可能他也看出自己的危机,而认为此地不宜久留吧!

上例二人都说了不需要说的话,因此我们只要从现象及动机的法则里就可『观夷听希』,不致被他们挑动并随之起舞了。

  至於他们在如此的住相行为之后,目的能够达到吗?

我想,终究是无法如愿而会得到失败的结果!

因为,这些事情都背离大道运作的法则了。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 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精於修道的人,智慧通达、无所不能,深奥得难以辨识出他们;

  正因为无法辨识出他们,所以只能勉强形容:

   行事态度保守,有如冬天在结冰的河面上渡河。

   与人相处谨慎,有如在开放的社区里怕人窥伺。

   对待自己严谨,有如到长辈家中作客一般拘束。

   做事井然有序、有如冰块的自然逐步溶解一般。

   性情敦厚,看起来很朴实。

   心胸宽阔,有如山谷一般。

   浑浑噩噩,像混浊的水一般,捉模不定。

  谁能像他们一样,能把混乱的情况有条有理的逐渐解决?

  谁能像他们一样,能在大家苟安的时候,还能掌握时机继续行动,让大家不断的能够创造生机和进步?

  能够保全「道」的人,就能够不营私利、不自满骄傲。

因为不私利、不自满,所以能够隐藏光芒、不炫耀成就。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

  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

  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

  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回归其本来自性称作常(自然法则、定律或真理),知道「万物终会回归根本」这

  个道理是恒常不变的真理,叫做明。

  不明白常道而随性妄为,必会遭致凶险。

  了解常道则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会公正平等;

  做事能公正平等才会周全无遗,周全无遗就合乎自然;

  合乎自然就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难。

  *心中摒除依一切杂念,保持在安静禅定的状态,当世间人类或万物互动运作,我能不被情绪影响,公平合理的对待他们,不偏颇善、不厌弃恶,就事论事、清清楚楚的观察它们的互动变化的因果关系并深入了解它们的本来特质。

  (心的斋戒)--无私无我、禅定包容万物变化,以平等心因应。

  *实在是,天下间万事万物不论显现出各种无穷无尽的变化结果之后,最后终究还是会回归到它的本来源头之处(万法不离自性);

回归本来源头的现象我们称它为寂灭,寂灭则又是再生的起源;

周而复始、死而复生、因果相生、循环轮回成为自道理就可以称为『明道』了!

  *心无斋戒之人,无法观察事物本质以及运作法则,行事必然也无法契中其间的因果关系,而其行为就是『妄为』,妄为之后必得恶果。

『明道』之人眼光远大、巨细无遗,看待事物都能不住其相,而发平等合理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