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的学问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6203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牟宗三的学问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牟宗三的学问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牟宗三的学问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牟宗三的学问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牟宗三的学问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牟宗三的学问Word下载.docx

《牟宗三的学问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牟宗三的学问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牟宗三的学问Word下载.docx

诗人做一首诗的时候,当下那个特殊情感是独一无二的,过往没有,以后也没有。

但当这首诗,这个感情呈现出来的时候,是真实的,可以打动千千万万的人。

这是客观的表现。

19讲2讲-025

科学的语言是真理;

文学语言是情感,道儒佛的语言是道。

道不是感情,是理性。

是一种启发性语言。

19讲2讲-026

现代人有科学,有感情。

没有道,所以就盲爽发科,结果使人成为动物。

从而,没有了罪恶感,不问道上的是非,只问技术上是否可行。

因此,现在社会使人倒退的和动物一样。

没有了罪恶感。

19讲2讲-027

把人当目的来看,而不是当工具来看。

就是恢复人的主体性。

康德说这是实践理性。

这是生命的学问,耶稣说过“我就是生命,我就真理,我就是道路”的那个生命。

19讲2讲-029

外延真理是抽象的。

内容真理是具体的。

这个具体的普遍性就是真理,它不是个时间。

不是occurrence,不是happening,不是event。

仁是恻隐之心,是具体的,是普遍的。

“具体的普遍”是黑格尔说的。

“普遍都是抽象的”是亚里士多德说的。

强度的真理是内容真理。

广度的真理,是科学真理。

科学的真理,一现永现,一成永成。

19讲2讲-032

中观论:

观空,观假,观中。

观空是小乘。

只看抽象性。

观假,是菩萨。

从空开假。

假是假名法,是如梦如幻的法。

佛是观中,空假圆融。

19讲2讲-033

学开车和打乒乓球,到不了那个水平,讲也听不懂。

到了那个水平,不用讲早晚也能悟出道理来。

科学的重大发现也是如此。

他并没有什么科学规则在里面,可以推导出来。

科学是辩证的结束。

辩证是科学的结束。

二者是阴阳的相生相克关系。

辩证就是系统中系统生成的那个偶然作用。

一旦生成不可返回来说,先有谁,后有谁。

而是相互作用。

而系统生成的那个偶然点就是生命科学的智慧所在。

5.心、理、气,德和才

儒家兼容立项与现实两面。

理想方面肯定人人可以成圣,主张性善。

这就是“理“。

“气”是才情、个性。

人人不同。

有先天性。

有所谓的“天才”。

心,要修炼,去浊气,现清气。

回归于理。

这不光是有“逻辑上的可能性”也有“现实上的可能性”。

19讲12讲-213

大贤以上不论才。

才和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9讲12讲-214

一个软件有其本意的完整设计和最好性能发挥。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它可能配置在低性能环境下,配置在复杂业务环境下。

所以,其运行效能表现和运行环境相关。

但不能说软件不同环境下,软件是不同的。

打牌不同于下棋,因为每轮次的发牌是不同的,上下家、对家是不同的。

一个人打牌的能力是相同的。

但每次打牌的结果不会相同。

这不是说人在变化,而是牌在变化。

人生也是如此,起点不同,命运机缘不同。

缘起性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西方是为了“实有”而奋斗;

佛是为了去掉“实有”而奋斗。

19讲12讲-218

不增不减。

有增益就是增,就会执着实有而奋斗,是常见。

认为一无所有是减损见。

是断见。

都不是中道。

佛教用涅槃寂静来说常,“常乐我净”是大乘佛教中涅槃法身的境界。

这是一个“无我相之我”。

唯如此,保住了万法的存在。

19讲12讲-220

讲不透就在这地方,究竟什么是中道?

什么是不增不减?

世俗所谓的人是因缘和合的肉身,不能有片刻的停留。

因为有念起。

念是真我发起的,并不受后天的支配。

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来,就是这样。

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冒出来。

然后想抓还住不住。

但,现代人,受科学逻辑训练太多。

念头太少,思想太多。

思想是连续的,不间断的。

但其是片面的。

线性的,不发散的。

所以,容易困惑,极端,不活泼。

而科学是依据肉身的眼耳鼻舌身意经过试验得来的。

对肉身人有普遍性。

因为思想的遮盖,念头生不起来。

退去思想的遮盖,念头就会大量的升起来。

好比诗人才情大发,好比画家一会儿就。

好比科学家瞬间的灵光乍现。

就在那瞬间会生起这些念头。

他生起来,表达为思想,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道路可能性。

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是为佛。

---六祖坛经

念就是真我在轮回世间留给肉身人的唯一纽带。

生起念头的能力不由人的肉身控制,不由眼耳鼻舌身意控制。

是真我系统的作用。

人是真我回向到世间的表现。

肉身是轮回的,真身却永恒不灭。

生为当世肉身,开悟到“缘起性空”,“不增不减”。

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入空。

也不是追求色声香味触法而得实有。

因为有念起,所以注定入不了空。

小乘不能成立。

因为有念起,才有人生意义和追求。

但此念,注意,不是肚子饿了,生气的饥饿感那种想法,也不是见财忘义那种想法,也不是见色起淫那种想法。

这都不是念,这是感觉。

科学也不是念,是思想。

是逻辑。

是感觉经过记忆后形成的知觉。

念是跳过心灵深渊,而发起的,把自己也吓一跳的东西。

不由外境迫压和诱发。

是面临外界限制下做出的创造性选择。

找到这一念,实现出来,写成诗,唱成歌,画成画。

实现为一种社会制度,实现为一种科学技术。

就是人生的意义。

而这一实现,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

尽管它可能带来荣华富贵,但也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如布鲁诺说日心说。

所以说,也不是为了“增”,不是为了得到东西而做这种念的实现。

但凡胎肉体,看到的就是得到了东西。

而且他只能理解成为了得到东西而作为。

不去理喻吧!

心向佛。

由小念,小成。

有大念大成,有中念中成。

成,就是心向佛的功德。

这是不求之秋。

所以,每人都在修炼。

无非是一生时间之中,更多的是在“思想”“感觉”中,还是在“念”中。

简言之更多的是在佛中,还是在魔中,还是在碌碌无为的人中。

心向佛,但是魔会阻碍,人也会牵挂。

让念不去执行,停留在空想上。

但执着了这一念,一定会突破而又小成。

成了之后,即寻觅下一念,不在固守此念。

这里就是执着和不执着的区别。

真正的念,催人奋进,欲罢不能。

他是你前世因缘带来的,根本挡不住。

直到你修成此念。

它不是执着,因为并非有压迫去追求;

它不是邪魔,因为并非有感性的物质吸引去狂躁。

所以,他不是执着。

2018-6-6重大突破—昨晚见高飞,成论文之后第一次见面。

6.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康德说现象都是关系,物自身不可能被人知道。

物不在关系中。

佛说物都是空性的,都是因缘所生。

道家说世界是阴阳对立,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

19讲12讲-221

火是现象,它是物质猛烈氧化的表现。

波浪是现象,他是风吹海水的表现。

海水是物质,但它本质上也是氢氧原子在特定条件下被锁定住的表现,所以成型为水。

依次下去,到原子,到电子,世界都是一团团的微粒子,不过是形式上如何纠缠,形成各种物质。

但这微粒子不空。

微粒子,也许是这个宇宙起源时偶然生成的物质。

再另外一个宇宙,也许不是这样。

佛说的对,世界是无始无终的。

微粒子,一旦在特定条件下形成“阴阳对立,相生相克”的形态,便构成了特定的物质。

能够有“相”呈现于人。

而且点对稳定,便于使用,便于储存,就有了“系统”的特性。

这个特定条件下的变化就是“涌现”。

7.佛教发展的脉络—一心开二门

印度大乘佛教首先是空宗,以龙树菩萨为代表。

依《大般若经》起,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

空宗之后是唯识宗,以无着,世亲为代表。

依《解深密经》起。

有《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辩中边论》。

再往下是“真常经”,从《楞伽经》,《胜鬘夫人经》,进而到《大乘起信论》。

19讲14讲-251

真常经说的是一心开二门。

一心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开出“真如”“生灭”两门。

真如门是清净无漏法。

生灭门是生死流转法。

人本来是清净心的。

因为人是有躯体的,所以有私欲。

所以会起念,坠入无明。

通过修炼,顺着“良知”起念,就会找到清净心。

修炼到了菩萨,因为要慈悲普度众生,所以降落下来,渡人。

19讲14讲-256

8.三类形而上学

理论的形而上学

实践的形而上学

内在的形而上学,

超绝的形而上学。

道德的形而上学。

道德的形而上学,其实在性是实践的,而非知解的。

对这些概念,人没有直觉。

19讲14讲-259

内家功夫说的内力,没有修炼到,你无法做到应用。

你又不能直观感觉到内力。

骑自行车,打乒乓球,不可能只通过读书来掌握。

必须要上手才会,因为没有直觉。

有的东西,通过实践通达直觉,比理论来的更快,更持久。

康的说,通过时间,空间来表象的,通过范畴来决定的就是“现象”。

把时间、空间和范畴都撤掉,不对应于感性知性主体,回到物自身,就是“物自身”。

上帝只创造物自身,不创造现象。

波浪是现象,火焰是现象。

对着良知、本心或自行清净心直接呈现的是事物自己;

对着感性和执行主体时,就是现象。

19讲14讲-265

9.什么是圆教,福德的关系

天台宗判教,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藏教是小乘。

大乘别教是不通小乘。

区别于圆教。

大乘通教的义理类属于中观的学者,中观为何说是“通”呢?

智者大师说,“通”是指通前通后,通前藏教,通后别圆。

佛法不论修大乘或小乘,内心皆以空为基础,“三乘共坐解脱床”,所以空义的教理是大、小乘皆要学习的,故称为“通”。

圆教的圆有2个意思。

一是圆通无碍,二是圆满无尽。

内涵是无漏的,通透的。

外延是无限的。

19讲15讲-277

通教,如中观,只限于“三界”内。

通教演进到第七、八之阿赖耶系统。

法的存在进入三界外。

生死流转法说的通透,但清净法说的不圆满。

用的是分别说。

所以是别教。

再演进到如来张自性清净心系统。

对于清净法有通透的说明。

但依然用分别说。

还是别教。

圆教的天台宗说大乘别教“曲径迂回,所因处拙”。

不是圆教。

天台宗奉法华经。

说“一念三千”,也说“三千一念”。

19讲16讲-310

“一念三千”就是儒家所谓“运乎之妙,存乎一心”

用打乒乓球来说,就是中力发出,既是发力也是收力;

也是臂膀,身体展开的依据和流程。

到达了圆教的境界,必然有福德(得)。

没有福德是因为没有到达圆教的境界。

19讲15讲-281

有德无福,或是德不纯粹,或是德不宽厚,没有充分的应用。

如果德纯,又厚广,遍地应用。

必然有福。

10.分别说和非分别说,无诤法

用概念,逻辑,分析的把事物讲清楚是分别说。

用一个事物暗示一个意境,受到启发的人,会明白这个道理。

这是非分别说。

19讲16讲-297

红楼梦,作者没有明确都说谁是好人,谁是坏蛋,他只是叙述。

读者自有理论,谁好谁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好的小说都是这样。

好的文艺作品都是这样。

它并不给受着灌输,只是默默表达。

心有灵犀的人自然会有心理上的热烈反应,进行解读。

而且会有不同的解读,超过作者当初意愿的解读。

热恋中的男女,各自心有灵犀,不需要表白,都明白什么意思。

这是非分别说。

没有灵犀,恋爱终止。

非要用分别说,就没有了恋爱的乐趣。

之所以用非分别说是因为其不明确,进可攻表爱心,退可守,我可没有低三下四的求人家啊。

所以只有灵犀的人才能明白这种含蓄中的明确暗示。

无诤法和有有诤法。

非分别说是无诤法。

他没有概念,没有明确的肯定和否定,没有价值判断。

没有逻辑推理。

所以没有起争执的由头。

反之,即是有诤法。

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有逻辑推理。

有可争执的由头。

19讲16讲-305

跳过心灵的深渊,到达别开生面的彼岸。

看见截然不同的风景。

这种感觉,必然不是推理出来的,是突然间构造出来的。

和之前的境界是离散的。

如何才能完成这种跳跃,只能依靠非分别说。

依靠无诤法。

去激发心里的灵犀。

11.本体和工夫,内圣外王

西方哲学重视理论分解,而不重视工夫。

工夫就是实践。

东方学问,讲知行合一。

必须在工夫中理解道理。

讲道体就涵着工夫,讲工夫就印证着道体。

佛,儒,道都是如此。

19讲18讲-337

顺取的工夫是把知识混为道德。

格物致知,就是顺取,是有问题的。

逆觉是把道德和知识分开,不是用讲知识的态度来讲道德。

19讲18讲-338

内圣是内尔治己,做圣贤的工夫,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

外王是外而从政,行王道。

内圣求则得知,舍则失之,求有益于得也。

外王则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无益于得也。

外王则不一定是内圣得到的。

反过来说得到外王的也不一定是内圣。

外王之王有的是天降大运,非其努力所成。

这段内圣而不一定外王,是把福德分开了。

有毛病。

实际是分不开的,福可能是在来世得到。

福不到是德还不纯,得还不全。

再圆满些,必然有福。

就是说只有圆融无碍的道理不足,必须要有圆满无尽的应用才行。

而这应用必然是会有福得到的。

孔子没有成王,但他成了教,一代教主。

而且这教主是在他死后的岁月里才逐步树立起来的。

我们不能说孔子没有得到福。

虽然孔子活着的时候,的确没有福。

12.慎独

慎独有两层意思。

一是心体上慎独。

如《大学》所讲,诚其意,毋自欺,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另一是性体上慎独。

如《中庸》所讲。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君子戒慎其所不睹,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事故君子必慎独。

19讲18讲-356

心是活动的,和外界互动。

是佛的六识。

是感觉和知觉,是记忆和思维。

性是天命富裕的,禁止的,被遮掩的,是真自我。

明心才能见性。

是直觉,是念头。

13.知识和智慧-纵贯系统

认知系统是横摄的。

纵贯系统是相对横摄的认知系统而言的。

中国的儒、道、佛都是纵贯系统。

儒家是纵贯纵讲,佛道是纵贯横讲。

19讲-19讲—p361

纵贯系统讲的是意志的自律,而不是意志的他律。

19讲-19讲-372

理智和知识,只限于经验范围之内,所以持理智主义的一定求证据。

胡适的口号就是“拿证据来”。

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

公道要去哪里找证据呢?

公道是以道德意识的。

道德问题与证据无关,只能自己作证,不能问为什么。

你一问为什么,你就不是人,就是禽兽。

现代人讲学问大抵如此。

以前人讲学问正好相反,专讲道德如何呈现。

现代人把这看成神秘主义,根本不当学问看。

19讲380

知识系统都是以逻辑为起点的,都是有边界的系统,都是有实际指向性的系统,都有假设起点。

是实有文化。

好比几何学以两点之间直线为最短做起点,数学以零不能做除数为边界。

经济学也假设研究的人都是“经济人”。

纵贯的学问,不是知识系统。

没有边界,没有逻辑起点,是一种境界文化。

境界文化有创造力,可以穿越实有文化,创造实体文化。

从自然的角度去解释天地一体,是科学。

从神角度去讲是宗教。

从心的角度去讲是中国文化。

三者都是一个万法“归一”的动机。

无非是方法不同,立场不同,手段不同。

截止目前的收效不同。

人一定通过形而上学,达到意志的自由和自律,才能到达“人”的境界。

重大科学发现也不是在横向的知识范畴发生的,也是在纵轴上,反复求索,偶然所成的。

14.儒家的纵贯

儒家的道体可以创生万物。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为物不二,生物不测”。

这是形而上的创造性,孔子讲“仁”,孟子讲“性”“心”,都是这个道理。

和“上帝的创造”不同。

19讲-19讲-363

德行之纯亦不已。

门子所谓“性善”。

性是连续不断,生生不息的引发德行之纯不已的根本。

性可以创造出德来。

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

“仁”也在其内。

性有无限的普遍性,心体,性体,道体,知体都是一体。

创造万物就是道体,落于人是性体。

落于万物也时性体。

一草一木也有性体。

所以说心外无物,道外无物,性外无物。

道体的这种创造,不依赖其他自然物体,也不需要所谓的“才能”,也不需要物质。

它不是科学发明的创造,也不是人的灵机一动的发明。

好比上帝创造世界,不需要依赖世界上的物质才能创造世界一样。

19讲-19讲--368-370

《中庸》说《诗》曰:

惟天之命,于穆不已。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陆象山说,东海圣人出,此心同也。

西海圣人出,此心同也。

南海北海出圣人,此心同也。

千百世,千百人,圣人出,此心此理同也。

这是存在的呼应,是慧命的延续。

见此即见道。

不见此,不见道。

所以,道是客观存在的,有绝对的普遍性。

儒家开主体之门,提倡道德实践,讲究慎独的工夫。

不同于基督教,不能说依靠慎独成为基督。

19讲-19讲--371-372

天地之化和心相通,除此之外别无它物。

一天二十四小时就是天之化,也时人之化。

人要上升,理解天道。

不可下降,变成自然主义者。

道德秩序就是宇宙秩序。

两者通而为一。

见此即是见道。

(佛之所谓万法归一)

心外无物,性外无物,道外无物。

19讲-19讲--374

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创造?

人类生活世界充满了创造,都是形而上学的创造发展出的物的创造。

如公路,武器,空调。

以至于现代人几乎不是生活在自然中,而是生活在人的创造中。

为谁创造?

如何创造?

创造什么?

为了“仁”为了“良知”“善恶”去创造。

儒家是回答创造问题的,是入世的。

因为其入世,所以是无法回避烦恼的。

从而不如佛学那样超脱和通透。

“良知”“恻隐之心”一直就是难以表达的,切无法修炼的。

“道”是主观的,但有客观存在性。

15.道家的纵贯

“逍遥”“齐物”“无”来表示道。

人一敞开,天地万物和我一样。

人一逍遥,天地万福逍遥。

人一“齐物”没有偏见,天地万物都绝对自足。

假如没有道心呈现,一切都落在计执的世界。

人升上来,万物便升上来,人落下去,万物便落下去窒息而死。

道心和一草一木一体呈现。

但不是道心创造一草一木。

19讲-19讲--364

有道存在,但道并不创造。

16.佛家的纵贯

大乘佛法的圆教,讲佛性和法身。

佛性和法身保住了万法,但不创造万法。

万法都是缘起,无自性,如幻如化。

成佛就是涵盖万法。

大乘要渡众生,需要慈悲心,慈悲心需要笼罩住众生,不管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更不能是只有自己或是只有家人。

无限的慈悲心,涵摄了一切众生,就是法身。

19讲-19讲--365

和儒家的形而上学创造不同,佛只讲涵盖万法,而不创造。

所以是消极的,他可以理解被人类科技文化“创造”出的社会制度和物理产品。

但他自己不创造。

他只回答,人开心不开心的问题。

没有善恶,没有良莠。

甚至恶也是佛法。

17.莱布尼兹的纵贯

Sufficientreason“充足理由”。

一物何以单单如此,而不是彼?

最后的充足理由是上帝。

19讲-19讲--363

18.康德的学问

中国文化从未否定客观面,而是暂时撇开客观,从主体出发,开主体之门。

主体之门,西方从未开出来,希腊开不出来,基督教传统也开不出来,上帝是超越的客体。

19讲-19讲-370

不管是以上帝的意志做为根据,还是以圆满或幸福作为根据,都是意志的他律。

意志的自律是必然的,不可争辩的,这就是道德。

19讲-19讲-373

康德说上帝有智慧的直觉,人没有。

19讲-19讲--376

康德之后:

菲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

康德之前:

19.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讲-19讲-,393

竿头已经无木,何以依持,何以创造,何以延伸,何以退转,为何还要再进?

百尺已无旁人,谁为欢呼,谁为供养,谁为救护,为何还要再进?

这就是需要,越过心灵的深渊,到达彼岸的信心,勇气,决心和信仰。

是峰回路转,是柳暗花明。

是债转了股。

是时间化了空间。

是高纬度救助了低维度。

是别开生面。

20.悟-智慧的直觉

一方面,是概念理解上,主客体合一。

二方面,是智慧的直觉,是创造性,是开拓性,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发现和实现。

他不能给我们知识,它能开出境界。

它不是色身香味的直觉,是智慧的直觉。

19讲-19讲--375

21.形而上学和存在

只承认孟子、阳明的看法,把其学说局限在道德的应当,而不涉及存在,那么存在交给谁呢?

如果道德只限于形而上学,那么天地万物交给谁呢?

儒家以道体代表上体,心体和道体又通而为一,结果只剩一个。

你说上帝,这就是上帝;

你说要自由,这就是自由;

你说要不灭的灵魂,这就是不灭的灵魂。

心,性是绝对,普遍的,万古长存,只有一个。

西方哲学如果要前进,就必须向中国哲学看齐,向前进,而不能下坠。

19讲-19讲--377

佛也不是逃避。

佛不追求功德,但不是说不承认有功德。

功德可以修改因缘关系。

但功德是修行的产物,但不是修行的目标。

修行是跳出因缘,涵盖万法。

而不为一法所支配。

功德可以改善来世的因缘起始。

修行是要遍历万法的因缘而终究到达圆满的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