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docx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
中国画论课程(0745)
习题集
参考教材:
《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解释:
1、《宣和画谱》P6:
中国画著论书。
无编者姓名,二十卷,卷首有赵佶和二年御制序,记录宫廷所藏历代名画家二百三十一人的作品共六千三百九十六件。
分为十门:
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
每门先作叙论,次为画家评传,传后则列画目和件数。
在官家著录中,是一部画家传记较完整的巨著。
2、“六艺”P5:
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
3、吾道一以贯之P4:
“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4、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
P10:
5、顾恺之P19:
东晋画家。
字长康,小字虎头,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著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
6、《历代名画记》P19-20:
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作者唐代张彦远。
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收藏印记等。
后七卷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373人的小传。
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
7、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
P22: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的句子为后人各为辑录所致。
8、南北宗P28:
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有“南能北秀”之称。
9、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P27:
然而玄思冥想是超越世俗功用的功用。
--北宋、黄庭坚《山谷集》
10、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P50: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
11、《画山水序》:
12、解衣磅礴P105:
把衣服解开,舒展两足而坐状如簸箕。
13、“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
”P68: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画画的人,有图之大的宝器,理乱有法制伦常
14、《林泉高致》
15、一画P55-57:
指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律和法则。
16、南齐、谢赫《画品》P65:
17、《山水纯全集》P22:
--北宋、韩拙
18、姚最:
P66南朝陈绘画评论家。
所著《续画品》是继南齐谢赫《画品》之后的一种评品画品的著作。
所录画家不分品第,评论计画家二十人。
19、《贞观公私画录》P70:
裴孝源著,又叫《贞观公私画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足以考证贞观以前名画之存于世者。
20、王微《叙画》P79:
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为绘画的主要作用,他以使人从画面上获得自然界的真实美感,激发精神。
与宗炳绘画“畅神”有一品。
《叙画》于宗炳《山水画序》,同为中国山水画形成期的二大文献。
2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109:
在本质上和“迁想妙得”是一致的,但是字面上更加平易近人。
其“师”字提的最妙,师造化不只是重现自然,而是以自然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通过作者的理想和艺术加工,而表现到画面上。
22、迁想妙得P106:
愈剑华所说。
顾长康,乃指画家作画过程。
顾恺之单就文字来解释,就是在构思艺术形象的时候‘迁’作者的思想深入去认识和选择客观世界而‘艺术构思’。
这种“迁想妙得”不仅限于人物,只要有‘生动之可拟’与‘气韵之可侔’的,如山水、狗马之类,都要用“迁想妙得”才能创造艺术形象来。
23、米家墨戏P98:
米家指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
墨戏指写意画随兴成画,故名。
24、十六家皴法P103:
郑绩将其分为、披麻皴、云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折带、乱柴、乱麻、矾头、骷髅、弹涡、雨点、芝麻、马牙、斧劈。
25、画法P145:
指用笔、用墨、设色、临摹等技法。
26、画理P146:
指画家对描绘的事物深刻研究它的本质、特点、典型、发展规律,然后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27、画趣P146:
指画面上表现的情趣。
28、气韵生动P156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29、骨法用笔P156:
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
即如何用运线描达到表达对象形体的重要方法。
30、五彩彰施P168:
即青、黄、赤、白、黑。
旧时把这五种颜色作为主要颜色。
31、书家八体P170:
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虫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八隶书。
32、以形写神P209:
用形态表现精神,形态正确,精神才能生动。
33、“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P191:
--苏轼。
反对以形似论画。
34、逸笔P194:
从形似入手追求神似,运用简洁精练的技法。
35、逸气P194:
可以说表现作者的‘清高’,也可以说是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
36、气韵P231:
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
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
“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
气和韵都和“神”相关,故有神气,神韵之说。
艺术作品神形兼备,即为“气韵”。
气韵,隐藏在性的背后,无法用感官感知,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是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37、生气P239:
活力;生命力。
38、神气P239:
神情气概;精神气息。
39、真气P242:
元气。
40、士气P242:
旧指读书人的气概。
41、灵气P244:
古谓一种细微的精灵之气。
42、意境P259:
指文艺创作中的情调、境界。
43、实境P261:
指那些描绘实景的意境
44、混沌P262:
古人想象中的世界开辟前的状态。
45、南北宗P300:
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
46、文人画P299: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
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47、置陈布势P401:
“置陈”是指画中形的位置和陈列。
画中形之渗透作者情意的气力为质,力的奋发叫做势。
“布势”指布陈发自形内的力量。
“置陈”以“布势”为结果,“置陈”法为“布势”服务,必须二者有机结合。
48、意在笔先P395:
出自: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49、郭氏“三远法”P429: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取景技法名。
北宋郭思所纂集的《林泉高致》載其父郭熙之說:
山有三遠:
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
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如王蒙的《青卞隱居圖》)
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如倪瓚的《容膝齋圖》)
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又增一說:
郭氏謂山有三遠,愚又論三遠者:
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如郭熙的「平遠」)
有煙霧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見者,謂之迷遠;(如馬遠的《山徑春行》冊)
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謂之幽遠」。
(如郭熙的「深遠」)
後人合稱為「六遠」。
元代黃公望《山水訣》參合两家之说,谓:
山论三远,
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
從近隔間相對,謂之闊遠;
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
(一)画道论
1、*论述中国古典画论认为艺与道有内在的相互联系。
P1—P4
答:
①“道”指上层的思想、道理、认识。
儒学认为“道”即是人道,表现为礼、乐;道学认为“道”即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表现为阴、阳两极的关系;禅学认为“道”即是万物最原始“混”的状态,表现为悟。
②“艺”指下层的形态、技术、方法。
儒学指“六艺”;道学指精神境界的自由发挥;禅学指自我完善的修行方法。
③“道”与“艺”的相互关系:
统一的辩证关系。
“吾道一以贯之”P4“艺即是道,道即是艺”。
④道与艺的辩证关系,成为中国古典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基础。
⑤例举各家论画学说P6、P7
2、*为什么说“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道’”。
P3—P4
答:
①画即是道,反映出中国画特有的内外在(内容与形式)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
②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道”,取自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周易》主要以事物发生、变化、发展认识过程的对立统一辩证思想为依据。
P3
③“吾道一以贯之”P4,“道”包含了认识事物的所有道理。
④例举各家论画学说P50-58
3、简述中国画与“儒教”所言的“道”关系。
P2
答:
①“吾道一以贯之。
”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的意思。
包括绘画。
(P4)“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岂惟二物。
”(P7)
②“儒教”所言的“道”,指的是“人道”,即“仁”与“礼”;(P6)绘画恰恰将此道理形象化,起到推行礼教的作用。
“夫画者:
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与天然,非繇述作”。
(P67)
③强调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P6)
4、简述中国画与“道教”所言的“道”关系。
P1
答:
①道学所指的“道”即是天道。
指天地周而复始的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老子曰: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P53)此道与画道相通,“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
”(P22)
②“道法自然”,(P1)即反映了道学“任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认识观。
古典绘画强调“解衣磅礴”(P105)和“外师造化”(P86),充分体现了“道”的这一理念。
③古典绘画所反映出的道学思想,是其认识万物世界的辩证统一思想。
“妙悟自然,物我两忘”。
P19
5、简述中国画与“禅”所言的“道”关系。
P2
答:
①禅学所谓的“道”,即为个体对自然万物千变万化的自我感悟,并由此感悟而达到完善自我的修身境界。
此道反映在绘画方面,则体现为个体对画理的感悟和表现。
“画论理不论体,理明而体从之。
”(P49)“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P59)“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P4)“……”(P52)
②以禅论画理。
“绝处逢生,禅机妙用”。
(P48)“实处皆空,空处皆实,通之于禅理”。
(P49)
③以禅论画法。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法无障,障无法”。
“无法而法”。
(P4)“……”(P48)
6、简释《论语》:
“吾道一以贯之。
”P4
答:
【原文】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译文】孔子说:
“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
“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
“这是什么意思?
”曾子说: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参,从古从众读森。
孔子呼曾子之名曰:
参,吾之道,汝可一以贯之。
曾子应之曰唯。
孔子出。
门人不解,乃问曾子,何谓也?
曾子答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
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
有入世者,有出世者。
而能一以贯之。
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
何谓忠恕,汉注尽己之谓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
忠恕之道仍在世间,但与出世之道相近。
中庸引孔子曰:
“忠恕违道不远。
”既曰不远,即是近之。
近则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贯矣。
其实就是一贯的意思,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
7、简释《论语》:
“子曰:
志于道,据于的,依于仁,游于艺。
”P4—P5
答:
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就是他的中心。
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
关于这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1、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
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3、“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有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
这是仁的发挥。
4“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
“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8、简述石涛“一画”的含义
答:
①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与法则;P55
②指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与法则;P56
③指绘画造型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与法则;P57
二、功能论
9、*论述古典论中关于绘画的审美作用。
答:
①绘画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任何一种艺术都摆脱不了社会现实的影响,并以“明劝戒”的作用服务于社会。
P65
②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功能包括:
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P61
③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绘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作为反映思想意识形态的绘画艺术,一方面,以“存形”的特殊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有史以来社会政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绘画艺术的审美作用;社会生活因艺术而丰富多彩,艺术为反映社会生活而不断发展。
④分别列举古典画论中有关绘画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论说。
P62—84
10、分别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不同绘画题材相应的社会审美作用。
P62
答:
①人物、道释神仙画所起的社会审美作用,是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②花鸟画、山水画所起的社会审美作用,是它的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
③分别举例说明;
11、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认识作用。
答:
①通过绘画认识善恶,例举:
P62
②通过绘画认识历史,例举:
P70
③通过绘画认识社会,例举:
P72
12、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教育作用。
答:
①通过绘画起到政治教育作用。
例举:
P68
②通过绘画起到思想教育作用。
例举:
P64
③通过绘画起到道德教育作用。
例举:
P76
13、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娱乐作用。
答:
①通过绘画起到赏心悦目作用。
例举:
P78
②通过绘画起到陶冶情操作用。
例举:
P79
③通过绘画起到畅神怡情作用。
例举:
P81
14、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调剂作用。
答:
①绘画作品可以起到修身作用。
例举:
P80
②绘画作品可以起到养性作用。
例举:
P78
③绘画作品可以起到静心作用。
例举:
P83
三、创作论
15、*论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答:
①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强调创作过程的“移情”作用,以达到创作主客体的完美统一。
例“解衣般礴”(庄子。
田方子)P105
②唐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艺术创作取材生活。
例范宽,其人P91。
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
”P116
③创作表现方面,倡导从“有法”到“无法”、法随自然的法则。
A、常以比、兴的手法,寄情于画。
P121、P122
B、作画要求“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P118
C、观察、写生重视取舍与夸张。
P121
D、塑造艺术形象追求“神似”。
P140
④表现手法力求创新,提倡“变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P143
⑤创作态度要求聚精会神,严谨认真,深思熟虑。
P147
16、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外师造化”的论述。
答:
①南朝陈姚最《续画品》。
P87
②唐李嗣真《续画品录》P88
③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P90
④北宋范宽语,见《宣和画谱》卷十一P91
⑤清石涛题《黄山图》轴P100
17、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迁想妙得”(形象思维)的论述。
答:
①东晋顾恺之《论画》。
P106
②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P108
③北宋郭熙《林泉高致》P110
④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竹记》P110
⑤明代王履《华山图序》P115
18、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艺术表现手法的论述。
答:
①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P96
②明代董其昌《画旨》P99
③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P131
④清代郑燮《郑板桥集》P102
⑤清代李方膺题画梅诗P120
19、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神似”的论述。
答:
①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P198
②明代王绂fu《书画传习录》P140
③明代鲁得之《鲁氏墨君题语》P143
④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P141
⑤清代郑燮题小幅兰花《陶风楼藏书画目》P142
20、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变法”的论述。
答:
①南齐谢赫《画品》P132
②唐代严悰cong《后画录》P132
③明代王世贞《艺苑卮she言》P134
④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P146
⑤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P141
21、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艺术创作态度的论述。
答:
①北宋郭熙《林泉高致》P147
②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P148
③清代王原祁《麓台题画稿》P148
④清代郑燮《郑板桥集》P149
⑤清代华琳《南宗抉秘》P149
四、品评论
22、简述南齐谢赫品画“六法”。
答:
P156:
即: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
23、简述五代荆浩品画“六要”。
答:
P161:
:
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景、五日笔、六日墨。
先说气和韵。
荆浩把六法中气韵分开来讲。
什么叫气?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心随笔运,实际是笔随心运。
画家的思想统帅用笔,描绘形象才能心有主见,取象不惑。
什么叫韵?
“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要求笔迹为形象服务,不能脱离形象,单独显露出来。
荆浩把气韵分立为二法,气、韵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是指表现对象的神,气韵是完整的词,也许是这个缘故,后世评画,仍然用气韵,不作分解。
三曰思。
荆浩把思作为一法,并说画家要聚精去思考他表现的对象(凝想形物),无疑是指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的立意构思活动。
四日景。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要求画自然景物的状貌神情(搜妙创真)。
荆浩特别重视艺术的真,真是神似和形似的兼备。
他说“似者得其形造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真正好的山水画要气质俱盛,也就是形神兼备,自然之物的真和思想认识的真要统一起来。
五日笔、六日墨。
这是讲笔墨。
荆浩曾说过:
“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
”他在《笔法记》中说:
“项容山水,……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
”“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
”从这些评论中可见他对笔墨的重视和追求。
在我国古代,荆浩是第一个将笔墨并重的人。
谢赫六法只讲骨法用笔,并没有提到笔墨。
荆浩对笔墨的解释是: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形自然,似非用笔。
”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笔记之以形质,墨写之以阴阳。
”实际上是指具体技法的追求。
笔墨应该为以上几点服务,也就是为创作服务,我们不应该成为笔墨的奴隶。
荆浩还提出用笔有四势:
筋、肉、骨、气,他解释道:
“笔拖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
”
24、简述北宋刘道醇评画“六要”、“六长”。
P162、P164
答:
“六长”概括了中国画形式美方面的对立统一法则:
1、粗鲁求笔,是说粗旷豪放的绘画,要讲究笔墨技法,不能狂涂乱抹;
2、僻涩求才,是说描写冷僻少见的题材,也要讲求法度,不能乱画;
3、细巧求力,是说在工细精巧的作品中,要表现力量不能纤软柔弱;
4、狂怪求理,是说怪异的造型,要合乎情理;
5、无墨求染,是说在空白处不是没有东西,而是要表现出丰富的涵义,即“计白当黑”的意思;
6、平画求长,是说在平淡中要有深长的意味,即平中见奇,才耐人寻味。
25、简述清代邹一桂的评画“八法”。
答:
P165、P168
26、简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画“四品”。
答:
P171
27、简述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画“四品”。
答:
P155、P171《唐朝名画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
《唐朝名画录》一书在裁定画家等格上大体沿用唐李嗣真《画后品》、张怀瓘《画断》分品列传的方式,按“神、妙、能、逸”四品,记述唐代画家共120人,因而该书在流传过程中也称作《唐画断》,作者著述态度严谨,对于本朝画家画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
对采录人书的画家,既记载画家的生平事迹、师承和画作,又对画家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进行论述,所提供的许多绘画史料真实可靠,对画家的品量也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唐代的绘画理论特色。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开创了中国绘画断代史的体例。
1.逸
在书画的审美批评中,最早以“品”论画的是南朝著名的评论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谢赫已把“逸”作为一种风格加以描述。
(1)而真正作为书画品第出现的是在唐代,初唐书论家李嗣真作《书品后》,效庾肩吾之《书品》,突出之处另设“逸品”,将李斯、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五位书家列为逸品。
而以“逸品”论画的是唐代画论家朱景玄,在其论著《唐朝名画录》中以“神妙能逸”品论画。
置神妙能三品于逸品之前,其将张怀瓘的神妙能三品与李嗣真的“逸”品溶为一炉,而成四品。
《书画书录解题》云:
“是编以神、妙、能、逸四品,前三品俱分三等,逸品则不分。
盖既称逸,则无由更分等差也。
”
(2)逸品虽已出现,但地位不高,只是三品之外的另一品。
而逸品直到宋代,地位才得到了明确的升越和稳定。
“景真虽云:
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贤愚。
然逸品之高,岂能附于三品末?
未若休复首推之为当也。
”(3)自宋黄休复后,逸品在绘画美学中居于首位,其在画论名著《益州名画录》中将绘画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将逸格置于其他三格之上。
黄休复说: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4)他所说的是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而逸格只是三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自此逸格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地位得到了确定。
元代画家倪瓒说: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5)其“逸气”说真正体现出艺术从重再现造化自然到重“表现”主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的转向与变化,使“逸”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地位得到了决定性的巩固。
逸的本义有“隐遁”“超越”“逃亡”等,这样的绘画常为一些逸士高人所为,他们一般是隐士型文人,性格柔弱而乏于刚性,因而被称作逸品的画大多具阴柔之美,而乏刚猛之气。
绘画只用来“怡悦情性”,是随意自然的、草草点点的,笔简形具,不十分认真严谨。
“不拘常法,得之自然”逸品
2.神
神品"天机迥高,思与神合。
创意立体,妙合化权。
神品,回归应物象形,追求思与神合,以致妙合化权,神形相即。
神品注重学养,对象的本质和作者寄予的精神的刻画
3.妙
妙品"画之于人,各因其性。
笔墨精有选举权,不知所然",自心付手,曲尽玄微,"妙品高于能品。
妙品追求灵气
4.能
能者,形似也,其要在于"性因动植,体侔天功","及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能品讲究趣味。
。
能品,重再现,偏于客观;妙品,心中自有千山万岭,无数英雄豪杰,借笔墨精妙,叶胸中郁结,偏重于主观
28、简述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评画“四格”。
答:
P173
29、简述清代黄钺yew《二十四画品》
答:
P197
30、简述明代李士达语山水画“五美”。
答:
P180
五、形神论
31、*试述你对中国历代画论中关于“写神”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