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品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6007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品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品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品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品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品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品版文档格式.docx

《最新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品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品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品版文档格式.docx

此诗正以昔日歌者在湖上春日中的潦倒晚景,抒写对故国沦亡的无限悲怀。

福建省南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答出比喻1分,结合诗句解说1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

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

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

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说明看法,1分;

答对理由,2分。

要求结合每一联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

福建省泉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合这首词说明“感慨遂深”的含义。

[参考答案]

(1)(3分)答:

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4分)答:

“感慨遂深”指词人的思想感情深沉蕴藉。

上阕写风雨中落花飘零,下阕中词人将残花想象成泪美人,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尚在多饮几杯,只怕不能重逢了,从而委婉表达出一位亡国之君朝不保夕的沉痛与绝望。

“人生长恨水长东”两个“长”字相加更强化其悲痛之情。

福建省枫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

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

府相:

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

大厅。

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1)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

“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2)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5、(6分)

(1)(3分)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

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

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2)(3分)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

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

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福建省漳州五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答柳恽①吴均【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

君去欲何之?

参差间原陆③。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

②催轴:

即催车上路。

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

高原和平陆。

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1)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

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侵”和“催”的妙处。

[参考答案]

(1)(2分)答:

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1分)。

(2)(4分)答:

“侵”是“侵犯”之意,“催”是“催促”之意。

(1分)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刻画了行旅之中雾露打湿衣服,寒气逼人,关山重叠,不见亲朋,早起赶路的场景,(1分)借以抒发行旅之人内心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心。

(1分)

广东省潮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1)(2分)反衬手法。

(衬托手法)(1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

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

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1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5分)“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1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

(1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1分)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1分)透露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欣赏(或喜爱之情)。

(1分)(意思对则可)

广东省广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 逋

底处②凭阑思渺然?

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

一个名叫端的和尚。

 ②底处:

何处。

 ③枰:

棋盘。

 ④葑上田:

又称架田,古人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1)林间寺(古寺)葑上田(架田)独鸟夕阳寒烟[2分。

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四个或以上给2分。

(2)远远望去,暮色苍茫,昏暗树林里,寺院隐约闪现,犹如一幅画轴(画面),幽深古朴;

一块块零散的架田,就像棋盘上的一个个方格,宁静祥和;

颔联通过奇特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描绘出素淡幽邃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追求清幽闲适生活(断绝尘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

[5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分析”各1分,“手法”各1分,“情感”1分。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声。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的样子。

(1)“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3分)

(2)有人说“锵然”一词用得很妙,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案】

(1)“雨洗东坡月色清”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

(2)“铿然”一词确实用得妙,它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每点2分)

广东省三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试作分析。

(2)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参考答案]

(1)(3分)都写了月影靠人很近,同时写出江水清澈;

(2分)境界都是宁静安谧的。

(2)(4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对比、衬托也对)(1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

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

极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

(结合诗句分析2分)

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

张处父,词人好友;

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2)下片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0.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

(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

【1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

(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2分,说对两处就得2分】

(2)①手法:

对比、用典,【1分】形象:

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

【1分】②情感:

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

【2分】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①何处有花枝?

①凤城:

这里借指长安。

(1)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

(2)清代诗评家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参考答案]10.

(1)一方面写流莺的流转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另一方面写流莺的苦苦吟唱,佳期难遇(或无人知赏)。

(一点2分,两点3分)

(2)运用托物寓意(或象征)的手法(1分),托流莺以自伤身世,(1分)用流莺的漂荡无依比喻自己转徙幕府,漂零不定的生活;

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崖州城作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李德裕(唐)柳宗元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崖州:

今海南省海口市。

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

唐宣宗时因受排挤,被一贬再贬,终将他贬为崖州司户参军。

柳宗元:

因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晚年再贬官广西柳州,本诗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1)从写作背景上看,两首诗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2)两首诗都写到了“山”这一意象,但借此所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0、

(1)都是在遭受贬谪(1分),放逐在外(1分),思归不得(1分)的背景下所写的。

(2)(4分)李诗运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留人”,抒发的是自己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悲凉和伤感。

柳诗通过比喻,把尖山比作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

(每点2分)

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3分)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一指始皇已死,(1分)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1分)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

(1分)。

(2)非常妥当,(1分)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作对比;

(1分)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1分)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

河北省邯郸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或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几个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8.诗眼是“孤”“独”,这两个字不仅表现出了“蓑笠翁”的生活处境,孤独而且冷清,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是很孤独而清冷的。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

数枝红杏,闹出墙围。

院宇深,秋千系。

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

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1)有人说,“数枝红杏”不如“一枝红杏”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说明理由。

(2)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向往?

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2.

(1)不同意。

(1分)“数枝”与下文的“闹”相呼应,描绘了春天的热烈气氛。

(2)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分)流露出了归隐的愿望。

河南省白牛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闻鹊喜吴山①观涛

宋•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春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②霞绡红湿。

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释:

①吴山,在今天的杭州,是历代观看钱塘大潮的胜地之一。

②杼,织布机的梭子。

(1)这首词将“观涛”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请至少指出一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2)“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

“鳌戴雪山”“龙起蛰””“吹海立”“白鸟”等动景,“天水碧”“数点烟”“一杼霞”等静景。

(答比喻、对偶、摹色等均可)

(2)末句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的视觉描写,颇为别致;

①且全词此句以前均写景,至此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极具余韵。

②另外,此句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隔江能听到笛声,可见波平风静,万籁俱寂,使全词从极喧闹写到极寂静,达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

③(答出其中二点即得4分)

河南省焦作市部分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因为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六朝灭亡),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它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象和台城(历史遗迹)的荒凉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诗人无限伤痛(哀愁),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

诗人身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的晚唐,此时,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故怀古伤今。

(若答不同意,可酌情给分。

湖南省浏阳一中、田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⑴第一首:

呈现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

(2分)第二首:

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⑵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1分)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1分)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①燕台:

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

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②三边:

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8.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9.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8.(6分。

分析表述意思接近即可)“惊”。

(1分)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1分)其次,是在严冬初晓、积雪万里的时候,(1分)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1分)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1分)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9.(5分。

意思接近即可)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1分)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1分)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立下奇功。

(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江苏省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

当时为抗金前线。

⑴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⑵“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什么?

⑶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作用:

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

(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借代;

(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

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

(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

(1分)“几时收?

”,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1分)。

江苏省南通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

【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①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②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宣和③宫殿,冷烟衰草。

①垣:

矮墙。

②大梁:

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后来的北宋首都汴京。

③宣和:

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说说诗人的情感寄托物是什么?

选用这样的意象有何好处?

(2)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3)你觉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9.

(1)表达了对北方同胞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

(2分)情感寄托物是归鸿。

(1分)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问候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个中滋味,难以尽表,真是蕴藉深致。

(2)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

(1分)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昔日大好河山,哀鸿遍野,了无生机,昔日繁华的宫殿,也满目凄凉。

(3)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