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5661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答案】B

离子间如果发生化学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结合离子的性质分析判断。

【详解】A.Al3+、H+与HCO3-均反应,不能大量共存,A不选;

B.Na+、AlO2-、OH-、SO42-之间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B选;

C.Ca2+与CO3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不选;

D.在酸性溶液中Fe2+能被MnO4-、NO3-氧化,不能大量共存,D不选;

答案选B。

3.下列数量的各物质中,含分子个数最多的是

A.1molHClB.3.01×

1023个氧分子

C.22gCOD.标况下5.6LH2

【答案】A

根据n=m/M、n=V/Vm、n=N/NA分析解答。

【详解】A.1molHCl含NA个分子;

B.含3.01×

1023个O2的物质的量为0.5mol,氧分子数为0.5NA;

C.22gCO的物质的量为22g÷

44g/mol=0.5mol,分子数为0.5NA;

D.标况下5.6LH2的物质的量为5.6L÷

22.4L/mol=0.25mol,分子数为0.25NA;

所以分子数最多的是氯化氢,故答案为A。

4.下列材料中不含SiO2的是

A.光纤B.玻璃C.石英D.芯片

【答案】D

【详解】光纤、玻璃、石英中均含有SiO2,芯片是由单质硅制成的,不含有SiO2,答案选D。

5.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pH试纸靠近容器口时,试纸变蓝,这是在检验

A.Al3+B.HCO3-C.SO42-D.NH4+

【详解】A.Al3+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氢氧化钠过量后沉淀溶解,A不符合;

B.HCO3-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B不符合;

C.SO42-中加入NaOH溶液不反应,C不符合;

D.NH4+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pH试纸变蓝,D符合;

答案选D。

6.下列物质不能通过常温下的化合反应获取的是

A.NaHCO3B.H2SiO3C.FeCl3D.FeCl2

【详解】A.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HCO3,能通过常温下的化合反应获取,A不选;

B.二氧化硅不溶于水,H2SiO3不能通过常温下的化合反应获取,B选;

C.氯气和氯化亚铁化合生成FeCl3,能通过常温下的化合反应获取,C不选;

D.铁和氯化铁化合生成FeCl2,能通过常温下的化合反应获取,D不选;

7.碘元素在下列物质中以单质存在的是

A.碘酒B.海带C.含碘食盐D.人工降雨剂

【详解】A.单质碘溶解在酒精中得到碘酒,以单质存在,A选;

B.海带中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不选;

C.含碘食盐中碘以碘酸钾的形式存在,C不选;

D.人工降雨剂中碘以碘化银的形式存在,D不选;

答案选A。

8.下列不属于既能与盐酸反应又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

A.(NH4)2CO3B.Al2O3C.AlCl3D.Al

【详解】A.(NH4)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二氧化碳和水,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一水合氨,A不选;

B.Al2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B不选;

C.AlCl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生成偏铝酸钠、水和氯化钠,与盐酸不反应,C选;

D.Al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氢气和水,D不选;

【点睛】明确物质的性质特点是解答的关键,注意既能与盐酸反应又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有金属铝、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弱酸的酸式盐,弱酸的铵盐等,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归纳积累。

9.下列有关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钠质地软B.钠易与氯气反应

C.钠保存在煤油中D.钠可在TiCl4溶液中置换Ti

【详解】A、钠质地软,可以用小刀切割,A正确;

B、钠是活泼的金属,易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B正确;

C、钠能与水剧烈反应,则金属钠应保存在煤油中,C正确;

D、钠投入水中与水剧烈反应,不能置换出TiCl4溶液中的Ti,D错误。

【点睛】明确钠的性质特点是解答的关键,选项D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钠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这是因为金属阳离子在水中一般是以水合离子形式存在,即金属离子周围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包围着,不能和钠直接接触,所以钠先与水反应,然后生成的碱再与盐反应。

例如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2Na+2H2O=2NaOH+H2↑,3NaOH+FeCl3=Fe(OH)3↓+3NaCl。

10.下列不能用于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操作装置图是

A.

B.

C.

D.

试题分析:

A选项,为分液操作,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故A不选;

B选项,为蒸馏操作,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故B不选;

C选项,为过滤操作,用于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故C不选;

D选项,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操作,不用于分离混合物,故D选。

考点:

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1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且水溶液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A.HClOB.CO2C.NH4ClD.乙醇

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越大,所带电荷数越多,导电性越强,据此判断。

【详解】A.HClO是一元弱酸,其溶液导电性较弱,HClO属于电解质;

B.CO2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是二元弱酸,其溶液导电性较弱,碳酸是电解质,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

C.NH4Cl溶于水完全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氯离子,其溶液导电性强,NH4Cl属于电解质;

D.乙醇不能电离出离子,是非电解质,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

【点睛】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解答的易错点,注意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

例如选项B。

12.下列溶液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变轻的是(不考虑溶剂挥发)

A.澄清石灰水B.Na2SO3溶液C.NaOH溶液D.浓硫酸

【详解】A.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质量会减轻,A选;

B.Na2SO3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氧气生成硫酸钠,溶液质量会增加,B不选;

C.NaOH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溶液质量会增加,C不选;

D.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水蒸气,溶液质量会增加,D不选;

13.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氯气呈液态时称为液氯B.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C.氯气的水溶液含有多种分子D.氯气在碱性溶液中漂白性会增强

【详解】A.氯气呈液态时称为液氯,A正确;

B.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其密度比空气大,B正确;

C.氯气的水溶液含有多种分子,即水分子、氯气分子和次氯酸分子,C正确;

D.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所以氯气在碱性溶液中漂白性会降低,D错误;

14.14C是C的一种放射性核素,在高层大气中由宇宙射线产生的中子或核爆炸产生的中子轰击14N可使它转变为14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4C核素的中子数为8B.14C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

C.14C和14N互为同位素D.14C16O2的质子数为46

【详解】A.14C核素的中子数为14-6=8,A正确;

B.14C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B错误;

C.14C和14N不是同一种元素,不可能互为同位素,C错误;

D.14C16O2的质子数为6+8×

2=22,D错误;

1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32-+2H+

CO2↑+H2O

B.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NH3·

H2O

Al(OH)3↓+3NH4+

C.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a2++SO42-

BaSO4↓

D.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2Fe+3Cu2+

2Fe3++3Cu

【详解】A.碳酸钙难溶,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aCO3+2H+=Ca2++CO2↑+H2O,A错误;

B.氨水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H2O=Al(OH)3↓+3NH4+,B正确;

C.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

Ba2++2OH-+SO42-+2H+=BaSO4↓+2H2O,C错误;

D.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Fe+Cu2+=Fe2++Cu,D错误;

16.工业上制取ClO2的化学反应:

2NaClO3+SO2+H2SO4

2ClO2+2NaHSO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ClO3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B.SO2在反应中被氧化

C.H2SO4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D.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2mol电子

反应中Cl元素由+5价降低到+4价,被还原,NaClO3为氧化剂,S元素化合价由+4价升高到+6价,被氧化,SO2为还原剂,结合化合价的变化解答该题。

【详解】A.反应中Cl元素由+5价降低到+4价,被还原,Na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故A错误;

B.S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SO2为还原剂,故B正确;

C.H2SO4在反应中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仅起到酸性的作用,故C错误;

D.反应中Cl元素由+5价降低到+4价,被还原,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1mol电子,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认识相关概念和物质的性质,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17.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胶体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

B.用平行光照射胶体时,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明矾产生的氢氧化铝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杂质,达到净水目的

D.Fe(OH)3胶体是纯净物,能全部透过滤纸

【详解】A.胶体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A正确;

B.用平行光照射胶体时,能产生丁达尔现象,B正确;

C.明矾产生的氢氧化铝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杂质,从而达到净水目的,C正确;

D.Fe(OH)3胶体属于分散系,是混合物,能全部透过滤纸,D错误;

18.以下实验目的可以实现的是

证明SO2易溶于水B.

除去氯气中的HCl杂质

C.

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D.

蒸发溴水获取溴单质

【详解】A、要证明SO2易溶于水,水槽中应该盛放水,而不是氢氧化钠溶液,A错误;

B、氯气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应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B错误;

C、稀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硅酸钠溶液中产生硅酸沉淀,可以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C正确;

D、液溴易挥发,蒸发溴水无法获取溴单质,D错误;

19.下列对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酸雨是指pH<

5.6的雨水

B.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C.飘尘在酸雨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氧化剂的作用

D.开发新能源是控制酸雨的重要措施之一

【详解】A.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A正确;

B.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过度使用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B正确;

C.飘尘在酸雨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C错误;

D.开发新能源可以产生污染性气体的排放,是控制酸雨的重要措施之一,D正确;

20.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将水沿着玻璃棒慢慢地注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稀释,并不断搅拌

B.运输时可以将浓硫酸密封装在铁罐中

C.浓硫酸滴到硫酸铜晶体中的现象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D.少量浓硫酸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会褪为无色

【详解】A.稀释浓硫酸应该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A错误;

B.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钝化,运输时可以将浓硫酸密封装在铁罐中,B正确;

C.浓硫酸滴到硫酸铜晶体中的现象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C错误;

D.少量浓硫酸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会变成红色,D错误;

【点睛】选项C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浓H2SO4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

浓H2SO4夺取的水在原物质中以H2O分子形式存在时浓H2SO4表现吸水性,不以H2O分子形式而以H和O原子形式存在时,而浓H2SO4表现脱水性。

21.下列对1mol·

L-1的Na2SO4溶液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中含有1molNa2SO4B.1molNa2SO4溶于1L水中

C.可与1mol·

L-1BaCl2溶液完全反应D.1L溶液中含142gNa2SO4

【详解】A.溶液体积未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1molNa2SO4,A错误;

B.1molNa2SO4溶于1L水中后溶液的体积不是1L,其浓度不是1mol/L,B错误;

C.溶液体积未知,不一定能与1mol·

L-1BaCl2溶液完全反应,C错误;

D.1L溶液中含有1mol硫酸钠,其质量是142g,D正确;

【点睛】选项B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中的体积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也不是溶剂和溶质的体积之和。

22.下列各组物质与其分类和用途的关系正确的是

A.镁——单质——照明弹

B.氧化钠——氧化物——供氧剂

C.小苏打——碱——发酵粉主要成分

D.水玻璃溶质——酸——防火材料

【详解】A.镁属于单质,可用于照明弹,A正确;

B.氧化钠属于氧化物,与二氧化碳或水反应不能产生氧气,不能作供氧剂,B错误;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属于盐,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C错误;

D.水玻璃中的溶质是硅酸钠,属于盐,常用于防火材料,D错误;

23.下表各选项中,不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由Y到W转化的一组化合物是

A

B

C

D

Y

CO2

SiO2

Na2O2

Fe2O3

W

MgO

CO

NaOH

Al2O3

 

A.AB.BC.CD.D

【详解】A、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A不符合;

B、碳和二氧化硅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硅,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B不符合;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不是置换反应,C符合;

D、铝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发生铝热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D不符合;

24.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有4位同学为鉴别它们,分别设计了下列四种不同的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A.分别加入到1mol·

L-1的盐酸溶液中,看有无气泡产生

B.分别取样在试管中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浑浊

C.分别取样配成溶液,滴加Ca(OH)2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

D.分别配成溶液,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详解】A、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都和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都产生气泡,不能鉴别,应通过生成气体的速率判断,故A错误;

B、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白色浑浊,故B正确;

C、Na2CO3、NaHCO3均可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C不正确;

D、二者均含有Na元素,焰色反应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不正确;

25.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32g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6NA

B.标准状况下,22.4LH2O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C.2.3gNa与100mL0.1mol·

L-1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01NA

D.1L1mol·

L-1CaCl2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NA

【详解】A、32gO2的物质的量是1mol,电子数为16NA,A正确;

B、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22.4LH2O中含有的分子数不是NA,B错误;

C、2.3g金属钠的物质的量是0.1mol,钠是活泼的金属,与盐酸反应时不需要讨论过量问题,1个Na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C错误;

D、1L1mol·

L-1CaCl2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2NA,D错误。

26.下列物质的工业制法合理的是

A.玻璃是纯碱和石灰石高温反应制得

B.高炉炼铁中通过焦炭直接还原赤铁矿

C.工业上通过电解NaCl溶液获取Na单质

D.高纯硅的制备是通过氢气还原四氯化硅实现的

【详解】A.玻璃是石英、纯碱和石灰石高温反应制得,A错误;

B.高炉炼铁中通过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CO还原赤铁矿,B错误;

C.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NaCl获取Na单质,电解氯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C错误;

D.高纯硅的制备是通过氢气还原四氯化硅实现的,D正确。

2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将二氧化锰加入浓盐酸中

立即产生黄绿色气体

二氧化锰有强氧化性

将Na投入到CuSO4溶液中

生成气体,并有固体产生

气体是H2,固体是Cu

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氨水中

溶液红色褪去

SO2是酸性氧化物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少量BaCl2溶液,再加入足量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是硫酸溶液

【详解】A、二氧化锰氧化浓盐酸需要加热,A错误;

B、钠极易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则将Na投入到CuSO4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钠和水,B错误;

C、SO2是酸性氧化物,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氨水中与氨水反应,溶液的碱性降低,溶液红色褪去,C正确;

D、白色沉淀也可能是氯化银,不能确定含有硫酸根离子,D错误;

28.将铁粉、铜粉混合物加入FeCl3溶液,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一定含Cu2+B.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变红色D.剩余固体中一定含Cu

根据三价铁离子、铜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反应先后顺序,从而确定固体的成分、溶液的成分;

有固体剩余,若固体只有铜,则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无三价铁离子存在,一定存在亚铁离子,可能含有铜离子;

若有铁剩余,一定有铜生成,三价铁离子和铜离子无剩余,据此进行判断。

【详解】①当固体为铁、铜时,溶液中的Fe3+全部参加反应生成Fe2+,反应的方程式为:

2FeCl3+Fe=3FeCl2,所以溶液中一定没有Fe3+,一定含有Fe2+;

②当固体为铜时,溶液中一定没有Fe3+,Cu2+恰好全部参加反应或部分反应生成Fe2+和Cu,所以溶液中一定没有Fe3+,可能含有Cu2+,一定含有Fe2+;

A、通过以上分析知,溶液中可能含有Cu2+,故A错误;

B、通过以上分析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故B正确;

C、溶液中一定不含Fe3+,所以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故C正确;

D、通过以上分析知,剩余固体中一定含Cu,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Fe3+、Cu2+的氧化能力大小的比较,能正确判断固体的成分是解本题的关键,根据固体的成分了解反应的先后顺序,从而确定溶液的成分。

29.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Fe2O3杂质)为原料冶炼铝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上述流程,试剂X可以是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是盐酸

B.反应①过滤后所得沉淀为氧化铁

C.图中所有的转化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2AlO2-+CO2+3H2O=2Al(OH)3↓+CO32-

综合分析工艺流程图可知,试剂X是氢氧化钠溶液,Al2O3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得到NaAlO2溶液,Fe2O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所以反应①过滤后所得溶液乙为NaAlO2溶液,沉淀为Fe2O3;

Y为CO2,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分解生成氧化铝,电解熔融Al2O3得到金属铝,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由溶液乙通入过量的Y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可知,溶液乙中含有偏铝酸根、气体Y为二氧化碳,故试剂X为氢氧化钠溶液,不可能为盐酸,故A错误;

B.Al2O3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得到NaAlO2溶液,Fe2O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则过滤后所得沉淀为Fe2O3,故B正确;

C.电解熔融Al2O3冶炼金属铝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反应①过滤后所得溶液乙为NaAlO2溶液,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生成Al(OH)3沉淀和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AlO2+CO2+2H2O=Al(OH)3↓+NaHCO3,故D错误;

【点睛】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铁、铝化合物的性质以工业冶炼铝等知识题目,侧重于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强,注意把握制备原理和反应的流程分析。

30.CuSO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制备途径及性质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