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教师资格证必考要点.docx
《新疆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教师资格证必考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教师资格证必考要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6年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考点背诵
考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
整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的学习过程。
考点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法要求对个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其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其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考点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该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四个方面。
考点4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考点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征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使用运算符号进行逻辑的思考活动。
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
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考点6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考点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考点8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包含三种心理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考点9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考点10智力测量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智商计算公式: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考点11学习的定义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取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考点12学习的类型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知识、技能和学习规范的学习。
考点13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
试误—联结学习的基本规律有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是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考点14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泊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考点1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有: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考点16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考点17学习动机的种类
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考点1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考点19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行为主义):
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一般说来,正强化与负强化都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
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归因方式。
考点20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考点21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就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一种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喜好情绪和专注的态度。
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容易发生兴趣的事入手;使学生获得愉快的经验和对教师产生好感;以新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技能;量力而行;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考点22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
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
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考点23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
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
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注意的分配:
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转移:
指人们把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的现象。
考点24按注意规律组织学生的注意
利用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交替使用两种注意。
考点25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都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方法: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考点26学习迁移的种类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不同,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不同,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指前面的学习影响后面的学习;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的学习。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关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考点27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指知觉系统会自动把各种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觉的理解性:
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理解或归类,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整体性:
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