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效益审计程序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内部效益审计程序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效益审计程序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效率性是指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投入与产出比;
效果性是指投入的资源是否完成预算或既定的计划或目标。
内部审计师在执行效益审计任务过程中,应该严密注意上述三个概念的适应性,同时注意财务审计和法纪审计的有关事项。
二、内部效益审计的程序从国外开展效益审计的经验来看,完成效益审计要包括一系列周密计划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并且均取决于前一阶段的结果。
这说明效益审计的过程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这种规律来自效益审计的内在要求。
适当的效益审计程序,一般来说应满足下列要求:
审计程序应有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程序应能保证审计质量,审计程序应体现法规要求,审计程序还应体现有效审计的原则。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效益审计程序设置为选择效益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实施现场审计、编审效益审计报告以及后续审计等5个阶段。
选择效益审计项目选择好效益审计项目是开展效益审计成功的关键。
财务审计虽然也存在项目选择的问题,但查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常常是一个不变的审计项目。
而效益审计则不然。
由于效益审计涉及的范围广,受此限制,内部审计师一般很少开展全面的效益审计。
为了使效益审计卓有成效,内部审计师一般选择效益提高潜力大、并具有实施审计的客观条件的项目进行审计,这样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重点地完成审计项目,及时改进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在促进效益的提高方面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对效益审计来说,选择项目是首要的一环。
1.选择效益审计项目的原则选择效益审计项目就是要在充分考虑内部审计机构有限的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效益审计项目,制定效益审计战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师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应该考虑以下一些原则:
效果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内部审计师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应该选择预计是审计效果最好的项目。
这些预计的可能的审计效果包括:
是否促进被审计组织提高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是否促进了被审计组织更有效地计划、控制和管理;
等等。
目前,在经济转轨问题丛生的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效益,必须将审计力量集中关注问题较多的领域。
风险适中原则。
内部审计师从事任何审计工作都存在风险,实施效益审计也不例外。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内部审计师在对被审计组织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时,会存在评价不当、建议不切合实际等的可能性。
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师应该慎重选择审计项目,要仔细研究分析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切忌盲目求新、求大,防范审计风险。
估算审计成本原则。
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是否恰当,以及何时开展,内部审计师都要合理估算其所需的审计成本,并根据现有的资源状况做出合理安排。
这些资源主要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
一般而言,合乎审计成本要求的,较容易被选中作为效益审计项目。
2.选择效益审计项目的步骤内部审计师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根据组织的要求,确定审计目标,选择效益审计项目。
其主要步骤包括:
明确效益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的角色应该是动态的,能够不断改变以满足组织的需要。
但内部审计师应该明白,高层管理人员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期望是什么?
涵盖哪些类型的领域以及获得哪些审计发现是期望内部审计部门做到的事情?
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师应对自身的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只有明确了所要实现的目标,才能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各种条件,确定可选择的效益审计项目。
收集备选效益审计项目的信息。
内部审计师在确定可供选择的效益审计项目后,应该对有关审计环境有透彻的了解,并着手收集与项目有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被审计组织的经营目标和、生产流程、组织要素和执行的主要控制制度;
被审计组织的预算、财务、经营报告和外部审计报告;
资本、人力、期货等市场发布的信息,政府颁布的规章、条令;
贸易出版物、学术研究报告、报刊杂志等等。
建立效益审计项目库。
内部审计师要根据收集的相关信息,对于每个备选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序。
备选项目排序可采用打分的方法。
所谓打分就是对影响项目选择的若干因素,按照一定的标准予以量化,并加权计算总分的过程。
如根据选择效益审计项目的原则,将打分因素分为效益审计效果、效益审计风险和效益审计成本3个部分,每个部分分为若干细目,每个细目根据重要性程度确定权重和分值。
审计权重应以效益审计效果为主,占50%左右,效益审计风险占30%左右,效益审计成本占20%左右,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效益审计的目标和内部审计师的责任。
每个细目的分值范围应该预先确定。
既可请内部审计部门有关人员,也可邀请社会人士参与打分,然后计算平均分。
内部审计师根据得分高低确定项目审计的先后次序,并将其列入效益审计项目库中,标明审计目标、范围重点、计划工作量和计划实施时间等。
该项目库应该在每年的年末修订一次,并从中标明下年度准备实施的审计项目。
编制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指内部审计师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一段时期的审计工作任务或具体审计项目做出的事先规划。
着名的内部审计专家RobertMoeller指出,适当提前的计划和准备性工作,将大大节约内部审计的时间和工作。
因此一份编制科学、操作性强的效益审计计划,将能有效地指导现场审计师开展工作,这就如领航员使用海图、汽车司机使用高速公路行车地图一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提交审计报告。
按照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审计计划包括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三个层次,本文以下所述的主要是后两个层次的审计计划。
1.进行审前调查。
开展审前调查,目的在于对被审计组织全面、彻底、充分地了解,以便为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做准备。
内部审计师应主要通过审阅、访谈、调查等方法来了解被审计组织的经营活动情况、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财务会计资料、重要的合同及会议记录情况等。
2.确定审计目标。
为每次审计确立明确的审计目标,是审计计划最为重要的方面。
确定审计目标要根据管理层的要求、适用的各种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能力、前期审计工作的性质、适用的资源和时间、明确的目标以及审计方案的限制,在开始每项审计任务的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据《政府效益审计论》的作者彭华彰等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已经开展的效益审计项目,大多在审计报告中没有明确阐述该次审计的目标是什么,这造成了审计过于宽泛、重点抓不住,而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容易发生偏离,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都大受影响。
因此,一个好的效益审计项目需要确定恰当的审计目标,确定合适的审计范围和重点,从而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实现效益审计成果最大化。
3.确定审计评价标准。
效益审计标准是评价被审计组织效益状况的判断尺度,确定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效益审计的关键问题,因为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评价。
适当的评价标准应该具备可靠性、客观性、相关性、代表性、明确性等特征。
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一是强制性的标准,如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
二是一些非强制性的标准。
如有关机构研究或制定的专业标准;
被审计组织自行制定的标准,包括预算、计划、定额、指标等;
以前审计运用的标准;
内部审计部门自行制定的标准;
应该强调的是,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最好经过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认可,因为如果被审计组织对于审计的评价标准存在异议,不仅被审计组织不能接受审计得出的结论,而且提出的审计建议更是得不到落实,效益审计就失去了意义。
4.编制审计计划。
在完成上述前期准备工作后,内部审计师应认真细致地编制审计计划,并报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批准实施。
一般来说,审计计划包括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两个层次。
项目审计计划是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所作的综合安排,它涉及的内容是全局性的,并非直接对某一项具体审计目标或具体审计程序进行规划。
而审计方案则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及其时间安排进行详细规划与说明。
审计方案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因为审计方案的第二个重要目标是要指导审计新人以及有经验的审计人员。
但是,是否需要有两个层次的审计计划,不是绝对的,如果被审计组织规模非常小、业务非常简单,则可以用项目审计计划代替,只是要编得详细点而已。
审计计划的形式一般以表格为主体,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审计计划通常包括以下一些项目:
编制依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程序、时间预算、人员安排等。
在编制审计计划过程中,内部审计师还要注意多与被审计组织的协商沟通,化解矛盾,增进友谊,提高审计计划的可行性。
实施现场审计内部审计师编制的审计计划经批准后,应按审计计划规定的时间实施现场审计。
在进点实施审计前,内部审计师应向被审计组织送达审计通知书。
内部审计师实施现场审计的关键是收集效益审计证据。
内部审计师应该检查和评价所有与计划确定的审计目标相关的证据,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和整理归纳的基本原则界限,取得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圆满完成效益审计工作。
1.收集效益审计证据。
内部审计师应该围绕审计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审计证据:
内部审计师通过审阅、访谈、调查、观察、分析等方法直接收集的审计证据,如内部审计师编制的分析资料、访谈笔录、调查问卷、观察取得的与被审计组织有关的录音、照片、录像带、光盘等资料等。
由被审计组织提供的审计证据,如有关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反映的经营和收益等数据,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计划、报告、决议、措施、办法、制度、规定、批复等文件,采用某种信息管理系统采集与生成的有关的数据信息等等。
由第三方提供的审计证据,如与审计有关的法规、政策性文件、实施细则、操作手册、行业背景资料、授权书,媒体上公开发表的预算表、财务收支数据,以及经营目标、经济效益数据,以及来自公共文献、图书、调查研究报告和信息等。
由第三方提供的上述资料,未经审计人员证实,一般不能直接用来支持审计结论。
2.鉴定效益审计证据。
效益审计证据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结论和建议的质量。
因此,内部审计师应对每项审计证据从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
3.整理归纳效益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的整理归纳就是审计人员把收集的大量的零散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简化、整理归纳,使其转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
内部审计师通过审计证据的整理归纳,就可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按照逻辑性将它们组合起来,转换成逻辑严密、客观完整、有说服力的结论,从而增加审计报告的可读性。
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总是一边收集证据,一边进行证据的整理和归纳。
在整理阶段,内部审计师重点要对审计证据的整体充分性和整体证明力进行归纳分析。
编审效益审计报告报告效益审计结果,是内部效益审计程序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因为不管审计工作怎样周密地计划和尽力地完成,不管审计结果多么重要,也不管内部审计师的结论和建议是多么有效,如果审计报告质量不高,不能推动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消除缺陷,那么审计工作就不会达到其全部目的。
英国国家审计署指出:
“审计工作的成败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可以通过简洁明快、引人注目和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传播丰富的信息”。
写得好的效益审计报告,能将一个对当前情况的客观见解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并能为管理部门采取行动提供依据。
1.效益审计报告的框架结构。
美国会计学家D·
J·
开斯勒和J·
R·
克劳开特指出:
“一个符合逻辑的报告,其结构应包括背景信息、审查范围、观点、发现问题和建议,这样就能增加报告和传达过程的效果”[①]。
按照国际惯例,效益审计报告一般包括摘要、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摘要是对效益审计报告主要内容的摘编,以方便报告使用者阅读。
正文应该包括引言段、范围段、意见段、问题段、建议段等。
附录主要包括被审计组织对效益审计报告的评论或意见等。
2.效益审计报告的编审。
为了提高效益审计报告的质量,内部审计师应该强化报告编审过程的质量控制。
根据实践经验,一个良好的效益审计报告编审过程应该包括:
整理、分析和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评价审计结果;
与被审计组织管理层沟通;
获取被审计组织管理层声明书;
审计工作小结;
编制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并征求被审计组织管理层意见;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审计报告;
向被审计组织的适当管理层或上级管理层以及审计委员会呈报效益审计报告;
根据规定公布效益审计报告。
3.编写效益审计报告的要求。
编写效益审计报告的目的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信息,而不是为了阅读欣赏,因此内部审计师无需具备创作天才。
但审计报告的编制却是一项严格而又细致的工作,编制者不能凭主观意志随意发挥。
内部审计师编制的效益审计报告,应符合客观公正、证据充分,准确及时、重点突出,要素齐全、结构合理,表述准确、用词规范等的要求。
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师出具效益审计报告后,还要安排后续审计,以确保被审计组织确实根据审计报告采取了有效措施,否则,效益审计程序就不算完结。
前已述及,内部审计是为组织增值服务的,其检查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
只有被审计组织认真按照审计报告的要求进行了整改,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
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组织的高级管理阶层必须建立起相应制度,要求被审计组织定期对效益审计报告写出书面答复,并且清楚地叙述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内部审计部门也应该为负责后续审计建立制度,在规定期限内或与被审计组织约定期限内执行后续审计,这样可促使审计报告处于未了状态,直到被审计组织采取了纠正不足之处的适当行动,让内部审计师感到满意为止。
内部审计师在执行后续审计时,应该编制后续审计方案,并在实施必要的程序后,向被审计组织的适当管理层出具后续审计报告。
三、结束语通过初步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师进行效益审计,需依次经过选择效益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实施现场审计、编审效益审计报告以及后续审计等五个阶段。
至于是否确需经过这些阶段,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研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我国内部效益审计快速发展的曙光将很快来临。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中国内部审计规范》,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罗伯特·
莫勒尔,2006,《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彭华彰,等,2006,《政府效益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罗美富,等,2005,《英国绩效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5]、邢俊芳,等,2004,《最新国外效益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