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525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

解读2006房颤治疗指南指南简介

(1)ACC/AHA/ESC组成的编写委员会共同完成。

与EuropeanHeartRhythmAssociation和theHeartRhythmSociety合作。

由3个学会及其下属分会的心血管专家组成的起草委员会新指南是在2001年ACC/AHA/ESC制定的房颤治疗指南的基础上修订的搜索相关文献:

公共出版关于人类的研究,文字为英语,时间为20012006。

分级采用指南通行的做法指南简介

(2)本指南与2001指南相比的主要变化本指南是根据2001年以来,几个比较房颤节律控制与心率控制长期预后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在原指南的基础上修订而来在对房颤及其致病因素的分析识别的基础上,首先控制心率,并防止血栓栓塞,而后选择合适的病人纠正心律失常,并维持窦性心律在导管基础上的消融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指南增加了新的内容与原指南相比,本指南中很多推荐的级别较高房房颤颤概概述述房颤的分类新发现的房颤新发现的房颤阵发性房颤阵发性房颤11,33(能自行终止)(能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3(不不能自行终止,能自行终止,7天)天)永久性房颤永久性房颤2房颤的房颤的“3P3P”分分类类ParoxysmalAFPersistentAFPermanentAF1持续时间持续时间77天,绝大多数天,绝大多数2424小时小时22复律无效或无指征复律无效或无指征33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均可复发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均可复发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房颤的患病率和发生率:

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但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在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人中可增至8%在年龄80岁的女性中为1.5%,男性则为2%。

房颤的预后:

房颤与全因死亡、心力衰竭(HF)及中风的危险性增加有关。

在大型HF研究中(COMET,Val-HeFT),房颤是心衰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为5%,是没有房颤人群的27倍;而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较非瓣膜病房颤中风的风险还要高5倍。

病生理机制心房因素心房病理学改变是发生房颤的根本原因。

最常见的组织学改变是心房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组织的减少,正常组织与纤维化组织并存导致了传导不均一是房颤发生的基础房颤过程中,调节细胞细胞及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膜结合糖蛋白水平升高,从而引起心房扩大;心房扩大与间质纤维化有利于持续性房颤的发生房颤的发生机制:

目前的研究结果支持“局部”触发机制与多子波折返机制并存心房的电重构其他因素:

目前的数据表明,RASS在房颤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RASS可通过多种机制预防房颤的发生及持续。

其他可能与房颤有关的因素包括很多,如导致心房压力升高、缺血,药物影响、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异常、心肺手术等等。

病生理机制房室传导一般情况下,房室结限制着房颤时的心率;影响房室传导的因素包括:

房室结的固有不应期隐匿性传导自主神经节律预激综合征时的房室传导房颤发作时,心房的冲动经预激旁路前传,可导致快速的心室反应,甚至蜕变为致命性的室颤所有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房室结传导而阻断旁路传导的药物(洋地黄、钙拮抗剂和阻滞剂),均可导致心室率加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禁忌症病生理机制对心肌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心房颤动心房同步机械收缩功能丧失不规律的心室反应快速心室率冠状动脉血流受损心输出量降低二尖瓣返流加重心肌扩张性改变心肌缺血加重心力衰竭病生理机制血栓栓塞

(1)缺血性中风与体循环动脉栓塞一般是由于左房(LA)血栓栓塞造成的,然而其发病原因有其复杂性。

房颤的患者发生中风,有25由于本身的脑血管病、心脏其他部位的血栓或是主动脉近端的粥样硬化病变。

病生理机制血栓栓塞

(2)血栓形成的病生理机制:

房颤患者左房耳(LAA)的血流减慢、停滞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且是致残性缺血性中风的栓子来源。

经食道超声(TEE)是检测LAA功能及血栓形成较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在房颤转复为窦律时,TEE可见LAA血流速度减慢,后者与房颤时LA的机械收缩功能丧失有关。

房颤转复后仍存在LAA顿抑,与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增加有关;转复当时最为显著,一般在几天内收缩功能逐渐改善,但有时也可达34周。

因此临床上的栓塞事件80发生在头3天,几乎所有均在10天之内。

房颤的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

(1)AF的可逆性致病因素:

饮酒、手术、触电、心肌梗死、心包炎、心肌炎、肺栓塞、甲亢及其他代谢异常;部分病人的AF与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有关,如房扑、WPW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孤立性AF:

青年人中3045的阵发性AF和2025的持续性AF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孤立性AF)与AF发生相关的心脏疾病:

与AF有关的心血管病常见的包括瓣膜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和高血压,此外HCM、DCM或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伴发AF。

其他原因包括限制性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心脏肿瘤等等,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易发生AF。

房颤的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

(2)肥胖:

肥胖是AF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体重指数从正常、超重到肥胖,与LA大小呈等级相关家族性AF:

指一个家族中多发的孤立性AF,即对AF的家族易感性;其发生的分子机制不明。

自主神经对AF的影响:

自主神经节律对AF的发作起着重要作用,二者的平衡是AF的预测因子。

特别是一些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在AF发作前,经常有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占优势的表现。

一般而言,迷走神经介导的AF发生在餐后或是夜间,而典型的交感神经介导者多发生在白天。

房颤的临床评估基本检查1)病史及体格检查病史及体格检查AF的类型AF发生的时间、频率、诱发因素等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并存的心脏病或可逆性因素2)ECG检查,可发现:

检查,可发现:

左室肥厚P波形态或AF波形预激综合征束支阻滞、MI图形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测定各种参数3)经胸经胸UCG,可发现,可发现:

瓣膜性心脏病LA及RA大小LV大小及功能RV压力峰值(肺动脉高压)LV肥厚LA血栓心包病变4)血液检测血液检测对首次发生的AF,当心室率难以控制时,应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肝肾功能房颤的临床评估其他检查1)六分钟步行试验六分钟步行试验了解心率控制情况2)运动试验运动试验了解心率控制情况复制运动诱发的AF在使用IC类药物之前排除缺血3)Holter监测或事件记录监测或事件记录如果心律失常类型不明了解心率控制情况4)经食道经食道UCG明确左房有无血栓,指导转复5)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明确宽QRS心动过速机制确定诱发AF的其他心律失常寻找成功消融靶点或房室结阻断6)胸片,以评价:

胸片,以评价:

肺实质情况肺血管情况房颤的治疗原则AF治疗的目的控制心率预防血栓栓塞纠正心律紊乱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选择在控制心率方面,药物是第一选择,LA消融则是二线治疗,多用于孤立性AF。

手术治疗AF仅用于个别病人,多与其他心脏手术同时进行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抗凝的选择应针对中风的风险评估,而非窦律的维持心率控制与节律控制一、确定长期短期治疗目标对于已持续几星期的有症状的房颤患者,起始的治疗是抗凝加上控制心率,长期的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

当打算转复时,如果房颤已经超过48小时或是未知,短期抗凝会使病人受益。

如果心率控制不能完全缓解症状,恢复窦律则成为明确的长期目标。

房颤导致的低血压或心力衰竭加重,需要早期复律治疗。

对老年患者通过心率控制使症状明显改善,提示不需要恢复窦性心律。

房颤病因已经去除者,不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二、室率控制或节律控制:

临床试验二、室率控制或节律控制:

临床试验试验例数卒中/栓塞死亡室率控制节律控制室率控制节律控制AFFIRM406088/202793/2033310/2027356/2033RACE(2002)5227/25616/26618/25618/266PIAF(2002)2520/1252/1272/1252/127STAF(2002)2002/1005/1008/1004/100HOTCAF(2004)2051/1013/1041/1013/104AFFIRM试验平均随访3.5年4060例房颤患者(至少合并一项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维持窦律组控制心室率组窦律维持率60心室率成功控制率8023.8全因死亡率(P=NS)21.37.1缺血性脑卒中率(P=NS)5.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策略心律控制VS室率控制AFFIRM.NEJM.2002:

1825E非心血管死亡率肺病死亡率各种原因的死亡率比较三、房颤时的室率控制三、房颤时的室率控制标准:

休息时在6080次/分中度活动后90115次/分途径:

药物:

抑制房室结内传导和延长其不应期以减慢心室率、缓解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非药物:

调节房室结传导的起搏治疗房室结消融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药物控制心室率急性静脉用药药物推荐强度证据级别主要副作用无旁道时的心率控制阻滞剂钙拮抗剂I类I类CBBP,传导阻滞HR,HF,哮喘BP,传导阻滞HR,HF,无旁道时的心率控制胺碘酮IIa类CBP,肺毒性,甲低,甲亢,视神经炎,角膜色素沉着,窦缓,华法林相互作用合并心力衰竭洋地黄类胺碘酮I类IIa类BC地高辛中毒,传导阻滞,HR同上药物控制心室率口服用药药物推荐强度证据级别主要副作用室率控制倍他乐克I类CBP,传导阻滞HR,HF,哮喘心得安I类CBP,传导阻滞HR,HF,哮喘硫氮作酮I类BBP,传导阻滞,HF维拉帕米I类BBP,传导阻滞,HF,地高辛相互作用合并心衰,无旁道洋地黄类I类C地高辛中毒,传导阻滞,HR胺碘酮IIb类CBP,肺毒性,甲低,甲亢,视神经炎,角膜色素沉着,窦缓,华法林相互作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合并WPW时的室率控制禁用静脉洋地黄、钙拮抗剂和-受体阻滞剂(因房颤时心房激动经房室结前传受到抑制后可使其经房室旁路前传加快,致心室率明显加快,产生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或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应立即进行直流电复律血流动力学尚稳定者,可采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胺碘酮静脉注射维持治疗可考虑应用口服的钙拮抗剂和-受体阻滞剂房颤合并房扑的室率控制应用心律平、氟卡尼预防性治疗复发房颤或房扑时建议合用抑制房室结传导的药物(例外:

为预防房扑复发已经进行射频消融的患者)非药物控制室率

(1)调节房室结传导的起搏治疗由于隐匿性逆传导,心室起搏会延长房室结不应期,消除长于起搏周期的心室周期,减少与快速房室传导有关的房颤短心室周期心室起搏能够减少心室节律的不规则性心室率变异性显著的患者以及为控制运动时心室率而服用药物致使静息状态下心动过缓的患者对于那些因血运重建而获得血流动力学改善的患者,这种改善会被右室起搏引起的心室收缩不同步所抵消非药物控制室率

(2)房室结消融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结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负性变时性药物不能控制的快速心室率有明显症状者或由此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局限性:

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房室同步性丧失终身依赖起搏器死亡的危险性很小,但确实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尖端扭转型室速所致心室舒张顺应性障碍的患者(例如肥厚性心肌病或高血压病)最需要房室同步化来维持心排血量,他们在房室结消融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后可能会长期带有症状非心动过速引起的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考虑双心室起搏已经安装右室起搏的心衰患者应考虑升级为双心室起搏四、治疗建议

(1)类:

1、持续和永久性房颤在休息状态下应用药物控制室率:

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B)2、对于不伴有WPW的快室率患者,推荐静脉应用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但对于低血压或者存在心衰的病人应慎用(B)3、无经旁路前传的房颤者合并心衰时需要控制室率推荐静脉应用洋地黄和胺碘酮(B)4、对于活动时因房颤产生症状的患者,应调整药物使其活动时的室率在生理范围(B)5、口服地高辛对于控制心衰及左心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心室率是有效的(C)四、治疗建议

(2)IIa类:

1、地高辛与一种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控制房颤患者静息或活动时的心室率的做法是合理的,药物选择应个体化,使用剂量应避免心动过缓(B)2、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