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的保护》课堂实录 2Word下载.docx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的保护》课堂实录 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的保护》课堂实录 2Word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可能是没有种草。
4)可能是没有了花草树木的保护。
4、引出实验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是不是像大家所猜想的那样,是因为没有了花草、树木这些植物的保护,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水变黄了。
花草、树木这些植物真的能够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吗?
还是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科学探究
实验验证
组织认识实验材料
老师为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准备了实验材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组织对比。
其它小组的实验材料和他们的一样吗?
(一样)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法。
我们应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你们想怎样实验,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相互间积极争论,利用实验材料进行设计。
3、组织进行实验验证。
各小组都讨论出实验方法了吗?
下面就用你们自己的方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师巡视指导。
)
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积极进行观察实验、做记录。
4、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
汇报、交流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1)汇报
同学们实验先做到这里,谁想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其它小组要认真听,他们的实验和你们的一样吗?
学生争先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
个别小组实验方法和结果与别的小组同学的不一样。
(2)交流
我们看了几个小组的实验,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出在哪里?
学生解释为:
1)两个木块一个横着放、一个坚着放,高度不一样。
2)两个喷壶放得一个高一个低,是不对的,应放得一样高。
3)两个喷壶的水流出的不一样多。
而且一个流的快一个流的慢,是不对的。
4)除有草无草不一样外其它条件都应当一样。
5、组织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都说出了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老师还为每小组准备了一组实验材料,你们想不想运用正确的方法再进行一次实验?
学生再次实验。
并修改实验报告单。
6、组织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通过再次实验,谁来把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给大家说一说。
各小组争先汇报。
有草的一盒土少水清,无草的一盒土多水混。
7、教师总结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和他们的一致吗?
从实验结果中你知道了什么?
每个小组都举起了手。
学生答出:
(1)草可以不让土流出来。
(2)草可以使土变清。
(3)草可以保护土壤。
(4)花草、树木可以保护土壤。
(5)植物可以保护土壤。
说得非常好,植物可以保护土壤。
三、实践应用
1.组织学生观看图片。
植物可以保护土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片。
出示图片。
学生认真观看图片,然后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说出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1)树被砍了,感到很心疼。
(2)大片森林砍了,环境受到破坏,人类会受到惩罚。
(3)森林被砍,下雨产生洪水,会造成水土流失
3.组织学生讨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
根据以上事实知道黄河水变黄的原因了吗?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4.组织汇报
现在谁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
学生争先回答。
(1)因为人们砍掉了树木,原以当暴风雨来临时
把泥土冲进了河里黄河水就变黄了。
(2)因为人们乱砍乱伐不爱护花草树木,当有洪灾时,造成水土流失黄河水就变黄了。
(3)因为人们乱砍乱伐,使土壤失去了保护作用,所以当暴雨来临,造成水土流失,黄河水就变黄了。
……
5.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我们共同探讨了黄河水变黄的原因,知道了土壤保护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就是“土壤的保护”
四、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都非常好。
请大家再利用课下时间调查土壤还会受到哪些破坏。
并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
下节课,我们再共同交流。
六年级上册——蚯蚓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蚯蚓
通过对蚯蚓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提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懂得生活中的材料随时可以拿来做实验。
获得一些关于蚯蚓的知识,提高探究生命世界的奥秘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1、猜谜语。
两头尖尖相貌丑,
耳目手脚都没有,
整天工作在地下,
一到下雨才露头。
2、谈话。
(课前教师准备好一堆便于抓起的蚯蚓)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蚯蚓。
”(抓起一把蚯蚓!
“谁敢上来抓一条下去?
”(有一学生上台,抓了一条下去)
“这个蚯蚓就归他了!
”(走到学生跟前,给他发下一个塑料盘子)
“还有谁敢要?
”
“这么多人?
你们先得说说你想要蚯蚓来干什么?
二、观察蚯蚓。
1、整理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将主要的操作性较强的可以通过观察得到答案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教师强调观察的方法(为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这里用课件展示,请学生读一遍就可以了):
有目的的观察(比如找它的头和尾,找它的眼睛,比如观察它往前爬的每一个动作)
有顺序的观察
运用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借助工具(放大镜、玻璃片、纸、毛巾块、塑料垫板、尺子等)
可以将观察到的蚯蚓的主要特征画下来
注意爱护好蚯蚓,不伤害它
3、给各组发下蚯蚓,孩子们开始观察。
(要求领器材的同学用手抓蚯蚓放入盘子中,一定要克服这个障碍!
教师再发给记录表。
观察记录表
观察蚯蚓
()班()号组
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其他
我们的发现
我们的新问题
4、教师巡视指导,有必要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一次集体提示。
5、清理器材,归类还原:
1号同学交蚯蚓(抓起来放在塑料桶里),2号同学交塑料盘和观察工具,3号同学交记录表。
6、3号同学交记录表时,领一块湿巾下去,先每个同学擦擦手,下课后再用香皂洗。
三、交流与讨论。
(根据课的进度,也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教师要求各组在汇报时,与他人重复的内容就不说了。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小结第一课时的观察活动。
从“我们的新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探究:
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蚯蚓是否喜欢黑暗的环境。
二、设计实验。
交流与讨论: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分析实验中的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
课件:
实验目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
证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另外:
达尔文做过一个实验,蚯蚓虽然没有耳朵,可是在体壁上有很多感觉细胞,只要有一点小小的震动,它就能感觉到。
为保障“公平性”,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出声。
(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
三、各组开始实验。
为保障一个安静的环境,实验开始后,教师与学生玩“哑语游戏”:
用手势告诉学生“该安静了”,用手势告诉学生“看课件”,课件引导学生用手势玩哑语游戏,同时强化对比实验的方法。
课件:
A、为不惊动蚯蚓宝宝,我们来玩哑语游戏。
下面的这些话你认为正确的做一个“”的手势,你认为错误的做一个“”的手势。
(教师静静的演示给学生看)
1、在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相同条件。
2、在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不同条件。
3、我们在做一个对比实验,证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4、在这个实验中,盒内外干湿程度相同。
5、在这个实验中,盒内外温度条件相同。
6、在这个实验中,明暗程度是不同条件。
B、这里有很多关于蚯蚓的知识,一些是同学们上节课观察的结果,一些是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问题。
看完一页后请做个手势,老师再翻页。
(教师演示一个OK的手势。
四、完成实验,进行小结。
五、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生命世界的奥秘(积极观察小动物,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来自己设计实验,知道生活中的材料随时可以拿来做实验)。
六年级上册——关于电池的发现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探究不用导线连接也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发现“聚能环”电池与一般电池的不同之处。
了解电池的基本构造,知道什么是短路。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三、增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的兴趣。
教学进程:
一、复习旧知。
1、谈话:
“同学们请看,灯泡、电池、导线,还记得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2、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提问:
“这些办法都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为什么呢?
3、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模拟电流通过的路径。
二、引入新课。
“老师可以不用导线,也让小灯泡亮起来。
你相信吗?
”“你们想不想自己先试试?
2、学生每人一份电池和小灯泡进行实验。
3、学生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可能会向老师求助;
或者老师轻轻地说:
“需要一点提示吗?
4、教师将靠近正极处去掉一圈外皮的电池放在投影仪上,不动声色。
(培养观察能力)
5、有的孩子受到启发后开始尝试。
教师:
“有什么需要吗?
”“剪刀!
”“小心一点......”
6、孩子们继续实验。
三、发现问题。
1、慢慢的有同学获得了成功!
有的同学怎么做都不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乐滋滋地在一边旁观,任由学生开心、困惑、交流、争议,在关键的时候给以提示,推动学习的进程。
比如:
“为什么你的不可以?
”“是灯泡有问题吗?
2、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发现规律:
标有“聚能环”的电池不能亮起来,其它的电池都能亮起来。
3、引疑:
这是为什么呢?
四、解决问题。
1、继续观察、比较、猜测:
会让灯泡亮起来的电池正极旁边有一个“小沟槽”,灯泡会亮可能跟正极旁边这个“小沟槽”有关系。
2、教师启发学生回顾:
“在什么条件下小灯泡能亮起来?
”引导学生思考,“小灯泡的连接点(底和边)分别要将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可能小沟槽隔断的就是这种电池的正极部分与负极部分......”那么“聚能环”电池的正负极分别在哪儿呢?
激发学生想要将“聚能环”电池的底部撕开一圈。
“都来试一试。
3、每位孩子补充发给另外一种电池,学生分别实验,让每节电池都成功!
让每个孩子都成功!
4、师生一起小结:
“小沟槽”的两边就分别是电池的正负两极,一般电池的“小沟槽”在“”处,“聚能环”电池的“小沟槽”在“-”处。
只要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小沟槽”的两边连接起来,小灯泡就能点亮。
五、新的发现。
这些电池的“小沟槽”部分应该是不导电的绝缘体,如果用导体把沟槽两边的部分连接起来会怎样?
2、引导孩子们试一试,要求连接时间不能太久,最好全班统一计时。
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由此了解什么是短路。
4、并伺机引导出新的问题:
比如“电池的构造”,教师作出相关的介绍或课件说明;
比如所谓“聚能环”就是指那一个绝缘环吗?
“聚能环”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教师作出相关的介绍并引导学生课外探究。
六、结束新课。
谈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我们来给这节课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
课中展示一个新的教学内容。
在《点亮小灯泡》后增加的这一课,它是我们在各版本的《科学》课教学内容之外自编的内容。
教学目的在于:
课中展示一种新的合作理念:
不仅仅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才成为合作。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更多的更深的体验,要求每个孩子自己单独完成实验。
这时候的合作表现在不同实验现象的共享。
第一次实验有的孩子拿到的是普通电池,有的孩子拿到的是“聚能环”电池。
有的孩子成功了,有的孩子“没有成功”。
有什么不一样呢?
孩子们不知不觉会去思考、去观察、去不断的实验,最后找到答案。
课中展示一种新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
郝京华老师说,探究不是惟一的。
不要认为有完整的探究过程的课才是好课,才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千万不是的!
其实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固然有很多好处,但比较费时间,不可能所有的课都上成有完整探究过程的课。
其他诸如观察、比较、分析、提问题等等活动,也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中展示一种新的教师角色定位。
在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好有结构的材料、课件等,以此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中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在旁观、在鼓动、在有效地推进学生的思考。
六年级下册——走近神舟五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材分析:
以人教版第六册第十六课《无限宇宙》为基础,为培养学生相关兴趣和能力,拓展了本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了解宇航员的太空之旅活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能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又善于交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3、培养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的习惯和提高操作能力。
科学知识目标: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神舟五号”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宇航员的情况、火箭发射回收的情况、飞船的情况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科学事业。
2、培养学习天文知识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3、激励奋发图强的精神,长大后为祖国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三、教学设计理念:
(一)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比问题的结果更重要”,会提问题是科学素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基于此种理念,本课教学中设计有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学习之前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有“问题库”和“神舟论坛”可以自由质疑。
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也更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自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以一位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她的作用在于给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创造学习条件和鼓舞学习激情。
至于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将自主学习进行到哪一步,教师可以任其发展,充分体现出网络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优势。
(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
“好老师工作室”网站里,欢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小朋友都来和我们一起走近“神舟五号”!
(四)与常规课优势互补。
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运用网络教学;
另外在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时,常规教学的优势不能放弃。
四、课件简介:
《走近“神州五号”》是本课执教者的个人网站“好老师工作室”中的一个专题网页。
这个主页包括“我想知道(问题库)”“走近神舟”“神州圆梦”和“神舟论坛”四个功能各异的板块。
“我想知道”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提问的空间;
“走近神舟”是主要的部分,又分为“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文字资料”“自由搜索”等多个板块,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关于太空生活、火箭发射回收等航天知识相关内容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
“自由搜索”帮助学生进入国际互联网自主查找资料;
“神舟论坛”为学生提供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平台,并随时欢迎课堂外登陆该网站的孩子加入讨论。
在此网页中“问题库”也以聊天室的方式出现,即教师机和学生机互通信息。
该网页结合教学过程实行纵向设计,主题和关键字始终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点击任何一组关键字,即可弹出该窗口,进行相关操作,使师生都能思路清晰,对教学过程一目了然。
五、教学过程。
a)引入课题。
i.师生一起观看一段“神舟五号发射”的实况录像。
ii.提问:
关于神舟五号,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iii.质疑:
关于神舟五号,你还想要了解哪些?
iv.学生在问题库里发表新问题,教师积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他们最想要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
飞船?
火箭发射?
回收?
宇航员的基本情况?
太空生活?
b)自主学习活动。
i.教师介绍自主学习的途径及方法;
ii.学生点击进入“走近神舟”板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查看资料、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
网页设计:
分为“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视频资料”、“自由搜索”、“神舟论坛”五个部分。
3、教师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鼓舞学习激情,与学生一起进行交流活动等。
另外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论坛交流和发表。
c)开展模拟采访活动。
i.教师以“好老师工作室”的身份采访“神舟工作组”身份的全班同学。
ii.学生分组开展“神舟五号”专题采访活动。
采访团的组成、命名、问题及活动开展方式均由学生自己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d)激情:
神舟圆梦。
i.教师谈话。
ii.欣赏诗歌“圆梦”。
iii.总结全课,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六、教学反思: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两点思索——
1、我是这样理解“交互”的:
师生之间的交互——教师机和学生机融为一体,可以互通信息;
师生与网络之间的交互——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同时将我们的学习资源提供给网络,给世界各地的参与学习者。
2、小心走入误区。
恰当选择内容。
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运用网络教学;
恰当运用网络环境。
在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时,常规教学的优势不能放弃。
四年级上册——小灯泡亮起来
知识或技能目标:
1.能知道电池有正负极,了解小灯泡的结构。
2.能知道使得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
发展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能培养独立团队协作和知识整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课堂引入。
老师: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三位朋友,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掏出电池)
学生:
电池!
老师(掏出灯泡)
小灯泡!
老师(掏出导线)
电线!
非常不错!
那么同学们看到这三位朋友最想干什么?
想让小灯泡亮起来!
好!
那今天就让我们当回小科学家,自己动手来让小灯泡亮起来。
如果小灯泡亮起来了,那么不止你们开心,小灯泡也会很开心。
不信,你们看!
(在黑板的左上方画一个充满笑容的灯泡)。
但如果没亮呢?
小灯泡就不开心!
哦!
那我们再看看。
(在黑板的右上方画一个哭丧着脸的灯泡)。
那么老师为什么要画这2个灯泡呢?
因为我们今天的实验增加了一个环节,叫做成果展示。
各组要把你们的实验成果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模型给全班同学进行展示。
即使你那组失败了,也要展示,因为我们知道:
“失败是———”
成功之母!
很好,那么2号同学从抽屉里拿出你们的朋友,4号同学上讲台给我们展示。
实验开始。
2.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过程中,应在充分的生生互动的同时加入师生互动,可鼓励暂未成功的小组吸取已经成功了的组的经验继续实验。
已经成功的小组再思考更多的连接方式。
3.成果展示
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成功的连接方式如下图:
错误的方法则若干
4.总结和延伸
同学们非常不错,首先让告诉老师,最后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小组有多少?
请举手!
(进行阶段测试,基本做到所有组最终都能成功)
很好!
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告诉老师:
为什么黑板左边的连接方法可以使小灯泡亮,而右边的却不行呢?
首先小组内进行讨论。
各小组讨论,并进行汇报。
老师进行引导和补充,并结合课件的演示给予总结。
我发现只要把小灯泡的接触点和螺旋外壳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灯泡就会亮。
跟导线与哪边相连有关系吗?
没有关系。
不错,所以才有这么多的连接方法。
我们今天不但解决了怎么样让小灯泡亮起来的问题,而且还知道,让小灯泡亮起来还不止一种方法。
关于电池,灯泡,导线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等待同学们的发现和研究。
老师看看谁发现得多!
四年级下册——探究摆的秘密
第一课时教案
目标要求:
1、对“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
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3、知道可以用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探究摆的秘密的乐趣。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2、认识摆这种装置,并更进一步产生研究兴趣。
教师出示一个单摆,请学生说出它有几个部分?
认识“摆锤、摆线、摆幅”。
二、引疑并对“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作出假设。
1、各小组让摆摆起来,记录在15秒内摆动多少次。
2、汇报结果,发现不同,试着找一找原因。
3、提醒学生注意:
放摆时要轻轻松手,让摆自由落下,不要推它。
另外摆从出发点摆过去再摆回来算一次。
4、重新测量一次,再看看结果。
5、第2次测得的结果仍有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来预测一下,你认为摆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
6、各小组预测后汇报,师生归纳整理,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