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9高效解答非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9高效解答非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9高效解答非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是细读题干,读懂题目给予的文字说明以及相关提示,特别要注意与解题有关的重要词语。
二是细看图形的名称、相似结构、过程含义以及图示说明等,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转换、迁移、拓展。
三是细看设问,从设问着手,结合题干的文字说明以及图形中获得的信息,把知识进行链接、综合,通过分析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且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以致西方发达国家把它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号“杀手”。
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大多采用激素疗法,该激素过去主要从动物(猪、牛)中得到。
自从70年代基因工程发展起来后,人们开始采用这种新技术生产,其操作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1~7代表
某生理过程,a~g代表细胞或结构)
(1)2过程需要使用________处理,4过程需要用到________。
(2)已知g代表的胰岛素分子是由51个氨基酸分子构成的蛋白质,具有两条肽链,合成一分子g需要脱去水分子________个,控制该过程的基因至少有________个含氮碱基。
(3)可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包括________。
(4)b细胞能否是人体的任意体细胞?
为什么?
________。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连接酶
(2)49 306 (3)3、4、6、7 (4)不能,因为只有胰岛B细胞中才有指导胰岛素合成的mRNA
技巧三 观察趋势,速答曲线变化题
曲线变化题常以坐标图为载体呈现。
有些生物学的现象和生物学事实,想用语言描述清楚很不容易,倘若用曲线再配以一定的文字描述就会一目了然,更便于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交流和表达。
曲线变化型题的解题技巧:
通过“读轴—看线—抓点”,以看线为中心,观察曲线变化趋势为
核心,从而快速作答。
读轴即领会横、纵坐标的含义、刻度和单位。
看线即准确描述曲线的增减变化、找准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抓点则是注意抓住曲线的起点、转折点和终点。
例3、“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太湖水的美丽早已深入人心,但太湖蓝藻
爆发却使它的形象大打折扣,专家指出,气温过高会导致蓝藻提前爆发,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太湖蓝藻蔓延的面积将越来越大,蔓延时间将持续整个夏天。
请据此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太湖蓝藻数量迅速增加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图中甲);
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图中乙)。
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种群增长曲线,则蓝藻的防治应在________点之前开始较好;
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率为0。
(3)由于水质污染,湖中藻类过度繁殖,但鲢鱼可以吃掉大量藻类,净化水体。
假设湖中藻类的总生物量(有机物干重)为m,每条鲢鱼的平均生物量为n,则理论上太湖能放养的鲢鱼最大数量为________。
(4)若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太湖水域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生态系统将会遭到破坏,如果停止污染物的排放,该生态系统还会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1)①气温升幅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
②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
③水体流动性很差(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b e (3)m/5n (4)恢复力稳定性
技巧四 提炼信息,巧答材料信息题
材料信息题往往是以现代生物科技新成果、新发现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信息筛选、加工、运用等能力。
这类题型的命题意图是:
能力立意(决定考查哪些知识和原理)→创设情境(提供材料)→确定设问(提出要考生回答的问题)。
这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遵循“阅读情境材料→理解、筛选信息→前后联系、思维整合,确定概念原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的答题思路。
例4、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
,以防止病毒繁殖的实验研究。
例如:
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
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增殖过程,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
(1)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由免疫系统将其清除。
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等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试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两方面分析);
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________细胞。
(3)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__,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
(4)CD4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该物质最可能
的成分是________。
(5)衰老的红细胞成为________,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
(1)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往选其二)
(2)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效应T细胞 骨髓造血干 (3)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4)糖蛋白 (5)抗原
高频考点突破一、细胞代谢
1.分析命题特点
(1)常穿插考查物质运输方式、遗传与变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等知识。
(2)常借助实验考查酶活力的测定、细胞呼吸的方式、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基础知识。
同时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等。
(3)高频考向:
种子的萌发与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2.锁定命题角度
角度1.细胞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
C6
H12O6+6H2O+6O2
12H2O+6CO2+能量。
(2)无氧呼吸。
①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②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角度2.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
①水的光解:
H2O→O2+[H]。
②ATP的合成:
ADP+Pi+能量→ATP。
(2)暗反应。
①CO2的固定:
CO2+C5→2C3。
②C3的还原:
C3+ATP+[H]→(CH2O)和C5。
角度3.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实际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细胞呼吸速率。
角度4.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光照强度:
影响光反应,进而影响暗反应。
(2)CO2浓度:
直接影响暗反应,进而影响光反应。
(3)温度:
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
例1、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A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于中午12:
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湿度(或相对湿度),其依据是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光合速率变化较大;
并可推测,增加(填“增加”或“降低”)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
(2)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该实验组的环境温度未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3)小麦叶片气孔开放时,CO2进入叶肉细胞的过程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
答题紧扣规则
1.审题:
抓题眼,联系知识。
“气温”“相
对湿度”“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2.答题:
抓规则,赢取满分。
规则1.关注限制词的要求,避免答案不准确,否则不得分。
第
(1)小题第一空应为“湿度(或相对湿度)”,若忽视关键词“影响较大”而答为“温度和相对湿度”,则不得分。
规则2.准确理解题意,谨防理解错误而失分。
第
(1)小题第三空要正确理解“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即“防止光合作用降低”,因此应答“增加”,若将“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理解为“降低光合作用”而答“降低”则不得分。
规则3.答案论据要充分、准确,不要因表达不清而失分。
第
(2)小题第二空原因的论据是“比较实验组二、三、四推知,小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1℃左右”,因为要得出温度的影响结论时相对湿度为无关变量,对照组和实验组一均不同,所以答案中出现与对照组和实验组一的比较均不得分。
高频考点突破二遗传变异
(1)此部分一直是高考最大命题点之一,全国卷每年考查1个选择题和1个非选择题。
(2)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每年必考内容,同时结合生物的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频率的计算等考查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3)常借助实验考查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规律等知识,同时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4)高频考向: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基因突变。
角度1.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减数分离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角度2.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规律。
(1)显性遗传:
连续遗传现象,与性别无关。
(2)隐性遗传:
隔代遗传,与性别无关。
(3)判断依据:
性状分离现象(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角度3.伴性遗传规律。
(1)伴X染色体遗传:
交叉遗传现象。
①显性遗传:
男性(雄性)个体的母亲和女儿均为患者。
②隐性遗传:
女性(雌性)个体的父亲和儿子均为患者。
(2)伴Y染色体遗传:
在男性(雄性)个体中代代相传。
角度4.变异的类型。
(1)基因突变:
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改变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
①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重组:
因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重组。
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
因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重组。
(3)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
②染色体数目变异:
包括个别染色体数目变异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例2、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
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
♀黄体:
♂灰体:
♂黄体为1:
1:
1。
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
(要求:
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答案】
(1)不能
(2)实验1:
杂交组合:
黄体♀×
♂灰体,预期结果:
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实验2:
♀灰体×
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等位基因”“显隐性关系”“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分离定律、伴性遗传。
规则1.生物学基础知识理解要正确,否则不得分。
第
(1)小题应为“不能”,若分不清常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和X染色体基因的传递规律而答为“能”则不
得分。
规则2.答题时要明确问题,不要出现漏答。
第
(2)小题的问题是设计两个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
若只设计出一个实验只能得一半分数,若只设计了实验而不能预测实验结果,也只能得一半分数。
规则3.答题时要按要求作答,否则不得分。
第
(2)小题要求“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若自己另选材料作答则不得分。
高频考点突破三生命调节
(1)此部分一直是高考最大命题点之一,全国卷每年考查1个选择题和1个非选择题,2015年卷Ⅰ的选考T40的4个小题中3个考查免疫调节。
(2)常穿插考查物质运输方式、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常借助实验考查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的教材知识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
角度1.神经调节。
(1)基本方式:
反射。
①结构基础:
反射弧。
②调节过程: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兴奋的传导。
①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
②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在突触前膜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角度2.激素的作用。
(1)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肾上腺素:
提高警觉性、反应灵敏;
加快呼吸频率;
加速心率。
(3)胰岛素:
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被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4)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浓度。
(5)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降低尿量。
角度3.淋巴细胞的作用。
(1)T细胞。
①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②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2)B细胞: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效应T细胞:
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使之裂解死亡。
(4)浆细胞:
分泌抗体(在内环境中,不进入宿主细胞)。
(5)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例3、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回答下列问
题:
(1)感染病毒甲后
,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免疫功能下降。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
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
需要消耗能量(ATP)(答出两点即可)。
【答题紧扣规则】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感染病毒”→免疫调节。
规则1.语言表达要准确、全面,否则不能得全分或不得分。
第
(1)小题应为“免疫功能下降”,若答为“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等则不能得全分。
第
(2)小题应为“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或“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大量分泌抗体”,若答为“迅速分泌抗体”则不得分。
规则2.答案不唯一时,不要罗列,否则易失分。
第(3)小题提示“答出两点即可”,说明答案不唯一,只要准确清楚地答出其中两点就行。
如果多答,打算碰运气,其中有错误时,则此小题不得分。
高频考点突破四生态环境
(1)此部分一直是高考重要命题点之一,全国卷通常有1个选择题和1个非选择题。
(2)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种群特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角度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③年龄组成:
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④性别比例:
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空间特征:
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
(3)种群的增长模型:
“J”型和“S”型。
角度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群落的物种组成:
用丰富度表示。
(2)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
(3)群落的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呈分层分布的现象。
②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4)群落的演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角度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结构:
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①途径:
②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①范围:
全球性,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循环利用。
例4、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
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丰富度”“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食物链不会很长”→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规则1.答案为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要与教材一致,否则不得分。
规则2.回答原因类问题时,只要语言表达严谨,意思表达清楚即可,否则不能得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