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建设方案副标新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5041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建设方案副标新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建设方案副标新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建设方案副标新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建设方案副标新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建设方案副标新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建设方案副标新2Word格式.docx

《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建设方案副标新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建设方案副标新2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建设方案副标新2Word格式.docx

一般用户

其它人员

一般用户指可以使用公司内网,该类用户可以使用浏览器通过公司内网匿名访问本系统提供的信息,可以在线简单查询、分析部分数据的权限;

高级用户指公司工作人员,该类用户可使用浏览器或平台的C/S客户端访问本系统,其具有一般用户的权限外,还具有编辑数据的权限,这些权限设置通过管理员来配置;

管理员具有一般用户和高级用户所拥有的所有功能,主要承担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系统配置、用户管理、数据更新等职责。

2.2系统关键性业务需求

本部分旨在说明业务需求的范围和关键性业务需求。

●结合GIS地图,实现对系统现有土地资源历史及现状各类信息的综合查询;

●利用土地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废弃土总体规划及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实现对土地日常监控和土地开发监控的动态管理。

●实现对各地块地下的定位、统计、分析和变更等管理。

2.3建设目标分析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库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具体特点,以辅助支持日常办公自动化及提供辅助决策等为基本目标,建立集GIS和办公自动化(OA)为一体的功能全面、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专业化信息系统。

系统以、土地资源管理为核心,实现业务数据和图件的集成管理,以此提高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效率。

具体目标为:

整合系统现有土地资源管理数据和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动态管理,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为系统土地总体规划、管理、开发提供分析决策依据。

梳理并优化系统土地现有管理模式,实现系统土地资源的系统化、信息化管理,达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组织间便捷的资源信息沟通和获取,并且能满足系统未来业务开拓、发展的需要。

通过建立系统土地资源数字信息化管理平台,降低系统土地资源管理成本,

提高系统土地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为系统土地开发过程中项目建设管理、商业地产营销、房产租赁等业务提供基础数字信息化平台。

2.4建设内容分析

通过对系统业务的了解和建设背景及目的的分析,本系统的核心目标可以理解为对土地(规划、开发和管理等)、地上(建筑物的租赁和管理等)、地下(各类的查询、分析和巡更等)三个方面内容的综合管理。

针对这个目标,明确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2.4.1系统架构搭建

针对系统业务需求,构建一个适应地图展示、业务管理应用、辅助决策分析三种应用对象的应用模式,是本系统架构设计的首要考虑内容。

系统构架要重点考虑系统土地管理的现状,能有效兼容各部门已有应用系统和数据。

在保证集成应用效果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减少工作人员的重复工作,避免重复投资,提高服务水平。

2.4.2数据汇聚整合

建立系统土地信息综合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地上建筑数据、招商服务数据等专业数据和基础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根据数据集的内容、格式、信息量、使用频率等特征,采用数据库技术对基础数据进行数据结构的设计、规范化处理、信息入库。

将各种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数据编码,最终实现土地资源信息方便快捷、质量可靠的调用,为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各个应用模块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4.3业务管理应用

在综合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现有土地信息资源,以满足规建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和辅助决策的需求,包括土地资产管理、土地日常监管、土地开发监管、地下管理、综合土地信息查询等模块建设。

通过“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提供的一系列分析工具,进行未开发土地监管、土地开发跟踪、巡查、专题图绘制为主要对象的信息资源汇聚,基本达到整个系统土地资源、房产资源、工程信息等土地管理信息在系统上的储存、共享和交换。

2.5系统建设原则

2.5.1建设原则

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的建设在设计、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性原则

必须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以系统信息部规划管理中心为主导来规划、实施、推进,利用已有建设成果,避免低水平盲目重复开发,提高运行环境、信息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率。

2)标准性原则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系统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前提,是统一技术体制、提高系统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

该系统建设要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尽可能向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暂行规定靠拢,建立完整的基础数据标准和统一的软、硬件平台。

3)开放性原则

必须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依据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暂行规定组织实施。

开放性还应体现选用产品方面,组合应用市场上最好的各类产品,构建完整的系统框架。

4)先进性原则

在选择核心技术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当前最前沿的技术和产品,以确保系统的先进性。

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成熟性,以便确保整个系统建成后的长期稳定、正常运转。

5)可靠性原则

系统的各个架构层不仅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架构层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故障对系统整体效能的影响,尽力避免系统瘫痪情况的发生。

6)扩展性原则

由于实际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具体业务需求不可能通过一次整理就全部完成,因此,系统设计、开发和相关技术的选择必须具有强大的可扩展能力,为今后系统局部调整或升级留有余地,并能够满足不同系统的需要,以适应业务工作的可持性发展。

7)安全性原则

应采用合适的技术和方案加强数据的安全防护,尽力避免因遭攻击而受到破坏。

同时在出现故障时,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数据。

8)可维护性原则

系统运行后,其数据和设备的管理维护是可操作的,同时,这些工作应尽可能简单、方便。

9)经济适宜性原则

系统在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情况下,采用性价比高的产品和配置方式,同时考虑到保护现有信息化投资成果,尽量选用相同型号的设备,力求系统的高性价比。

2.5.2平台设计遵循的规范

本平台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参考并遵循了以下相关政策法规及技术规范:

●《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7027-86)。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8567-88)。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GB/T12504-90)。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GB/T

16260-1996)。

2.6软件需求分析

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就是要搭建一个综合业务平台框架体系,

为系统的各项业务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同时,重点建设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日常监控、土地开发监控、综合管理与招商服务等功能,实现相应领域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为达到上述要求,项目建设的应用系统功能需要满足的具体要求可参照本次项目具体的建设内容章节。

2.6.1应用功能需求

(1)土地综合信息查询

经过对土地基础数据的处理、更新,结合GIS

技术,实现对土地综合信息全面、直观的查询。

如地块编号、红线坐标、面积、取得土地相关批文、历史变更情况、地下各专业相关属性、相对关系、地上建筑物相关信息等查询。

(2)土地规划管理

利用GIS地图,在对系统各区域土地资产历史及现状综合信息查询基础上,

经过相关业务分析和数据统计(如可研分析),在遵循政府职能部门对地块大规划要求的同时,实现系统对土地的投资决策和规划,达到对土地开发的最大利益化。

2.6.2运行维护需求

本次项目实施所搭建的土地规划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在满足上述相关应用功能的基础上,还需对具体建设成果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日常的运行维护需求,具体而言,就是系统应具备严格的安全管理体制,包括用户管理、登陆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和日志监察等内容,保障系统的运行安全,使系统安全等级达到2级,可以抵御网络攻击,实现本地安全管理即使在系统遭受破坏后,也不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另外,系统还需要具有稳定良好的运行体制,需要建立可靠的数据灾难备份与恢复机制,即使万一发生了灾难性事件毁坏、丢失事件,又能保证系统数据的绝对安全。

3系统总体设计

3.1框架体系设计

经过对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招标需求的分析,结合系统的实际情况,对该系统开发的定位是:

采用集中服务器、集中应用、集中网络管理方式,应用程序采用多层架构,以适应含量数据处理的要求。

我们提出的应用解决方案是:

采用SOA理念设计、以Supermap为平台、.NETFrameWork框架遵行OpenGIS规范进行设计研发,同时采用统一身份认证、工作流、LDAP等技术实现数据的访问控制,重点开发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几个模块,便于用户自己的功能扩充和完善。

除了基本的地理信息系统操作功能和系统管理功能外,主要可以分为5个相对独立的模块:

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可以得出,系统的核心是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要解决数据管理;

二要提供后台功能应用服务;

三是要提供具体业务的应用,为实际的土地业务管理和指挥服务。

因此,该平台整体框架设计分为基础层、数据支撑层、信息交换层和业务应用层四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通过相应的接口和函数有机的连接起来,从总体上保证了系统的模块化结构和功能构件划分。

具体层次包含主要内容如下:

✓基础层

包括网络及通讯环境、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网络管理系统等。

✓数据支撑层

位于基础层之上,汇聚系统主要业务领域基础地理信息、土地管理专业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

数据分别以关系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及资料数据库的形式存储。

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所有数据的综合管理、维护、转换、备份等功能,为整个平台的业务应用提供数据管理支撑。

✓信息交换层

该部分是整个基础平台的核心层,为该平台与其他相关应用系统和业务数据间提供统一的、标准的、可靠的数据交换功能。

✓业务应用层

该层次主要实现覆盖土地管理业务条线的综合应用,包括GIS地图展示、土地综合信息查询、土地资产管理、土地日常管理监控、土地开发监控、地下挂线管理等,最终实现应用目标。

3.2体系结构设计

根据本次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为了满足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信息查询等功能的要求,建议采用Client/Server和Browser/Server结合的方式,数据管理和更新采用C/S架构,数据发布、共享、展示以及用户的监控全部采用B/S架构。

具备多用户访问控制,具备完善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规范管理,将系统建成资源共享、又可灵活延展的实用的GIS系统。

B/S结构是目前流行的结构,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客户端没有任何特殊的要求,只需支持网络有浏览器即可。

维护主要在服务端,系统所需GIS软件在服务端运行,所有应用功能开发都基于WEBGIS,通过组件GIS的开发来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C/S结构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特别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复杂功能的实现,可以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在高速局域网环境下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3系统接口设计

系统可提供众多的GIS标准功能接口,具有完备GIS功能的接口系统,以方便外部系统在自身业务系统的任意环节中进行接口调用,满足外部业务系统在地理定位、数据分布、专题制图等GIS方面的需求。

3.3.1数据共享交换接口

数据接口是整个系统各个子模块实现集成的关键和基础。

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库管理系统连接,通过连接管理数据,并能为下一层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

各类输入数据的处理、各类空间查询(分层检索、定位检索、区域检索、条件检索、空间关系检索等)都属于数据接口管理层。

数据接口管理能屏蔽数据格式及其访问技术,当数据库格式发生改变时,只对接口管理层做相应的改动即可。

通过提供规范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数据共享机制,既有效地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又保证了系统间和系统内部数据的自由传输。

支持对流行的GIS平台的多种

数据格式(SHP,MIF,VPF,RPF,DTED,ETOPO,ORACLESPATIALDATA,

NEXRAD)直接读取,不需要转换。

同时,能与SICAD进行数据交换。

数据共享交换接口管理模块为本系统与其他相关应用系统和业务数据间提供统一的、标准的、可靠的接口功能,为基于多种平台、利用多种编程语言实现的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公共应用接口模块。

3.4系统技术实现

技术是任何项目建设和实施所不可或缺的强大支撑,是保证项目设计与规划与实际成果高度统一的关键因素。

根据本次项目目标实现的总体技术路线,主要涵盖单点登录技术、多维分析技术、时间轴技术等相关技术,详细内容如下:

4数据分析与数据库设计

本章节主要围绕项目所建设的信息化系统的数据需求进行详细分析,通过确定系统数据库的数据组成和数据来源,采取相应的数据处理方式,并确定具体数据库的建库方式和原则;

同时围绕数据库的安全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为综合业务平台的数据管理、共享交换、查询检索等具体功能的实现提供可参考的维护机制。

4.1数据分析

工矿废弃地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数据构成的核心是专业数据库,包括土地资产本身、地上房屋资产、地下体系以及招商服务信息等,内容庞杂。

项目小组应在进行深入的调查后,结合当前系统的工作实际,最终确定拥有一定深度、广度适宜的数据库,为系统的土地投资开发管理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数据支撑。

系统数据由基础数据、专业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构成。

4.1.1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是指具备行政区划、道路、等基础地形图的基础地图数据(包含遥感影像数据),其比例尺按用户实际工作需求确定。

4.2数据结构设计

4.2.1空间数据设计

(1)空间数据结构设计

空间数据采用标准Shape结构,将所有数据按点、线、面等进行组织。

服务器端便于数据的空间分割、合并编辑;

客户端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通过相应的编码体系进行联接。

(2)空间数据分层

空间数据是以1:

1000的基础图作为基础,建设包含GIS的面状信息、线状信息和点状信息共数十个图层。

(3)空间要素的编码

编码对象:

河流、道路、、绿化、市政设施等。

编码目的:

能唯一标识现有河流、道路、、绿化、市政设施等。

编码方式:

组合码。

编码原则:

用8位字母和数字的组合码来分别表示。

(4)地形图

以基础地形电子地图为基础,同时根据需要对各类要素进行增、删编辑,并在特征属性表中增加关键的对应数据项,使空间数据与外部属性数据库建立起严格一致的关联。

(5)专题图

各专题图特征属性表中分别增加了数据项使这些图层与外部属性数据库中相关TABLE建立起联系。

专题图包括下列图层:

关于核心数据的亚数据(Metadata)是空间数据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为使开发的电子地图能用于环境决策支持系统通用软件中,对空间数据库数据格式,地图参数,空间特征属性,图层分类,命名和编码原则,对内部和外部属性库的调用,以及空间数据库的数据结构、生成和管理程序等重要问题力求在符合国标或其他现存标准的条件下做技术描述和规定。

4.2.2属性数据设计

系统的属性数据库分为由外部通用基础数据库和由图层引擎生成和管理的

内部专题数据库。

前者主要包括背景数据、历年数据等。

其特点是数据信息量大,直接与数据来源有关,它的设计受制于存的各种标准和不同的编码体系等。

因此,空间数据库和外部属性数据库的接口设计(包括对外部属性数据库设计的要求)是重点,以实现使用DATABASEINTEGRATOR工具直接访问该外部数据库。

同时使用工具设计专题数据库,其目的是,对外部库中不包括的专用数据加以补充,将常用的或需加以修改的数据作为系统的内部数据生成和管理便于系统调用,而且更重要的是专题库将直接为某些功能模块和模型方法提供输入数据和输出结果分析支持。

4.3数据加工处理

4.3.1数据格式规范化

使用正确规范化的数据库,通过简单的编辑即可轻松处理数据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更改。

而使用未正确规范化的数据库,通常需要利用编程或查询来更改多条记录或多个表。

这不仅会增加工作量,还会增加由于未正确执行代码或查询而导致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

因而,为了提高信息的检索效率与系统地使用性能,在数据库建设工作中,需要对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结构进行规范化和适当的反规范化处理,同时,数据格式规范化,也是保证业务信息在应用过程中的快速流动,消除不安全数据的有效手段。

4.3.1.1规范化处理

数据规范化处理包括数据元素标准化、数据库结构标准化、数据存储标准化和输入输出标准化:

(1)数据元素标准化

数据元素是数据处理的最小单位,数据元素标准化是数据规范化的基础。

这就需要在企业数据库建立之前对数据进行分解,例如,在招商服务的具体应用中要建立一个招商客户数据库,将这个数据库分解,就可以得到一个招商客户数据表;

将招商客户数据表分解,就得到具体的招商企业名称、负责人、电话、地区、规模大小、经营产值、信用评级等等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就是构建起企业数据库的基础。

数据元素标准化需要一个规范说明表,用来规定数据元素的命名方式,规定其内涵及外延,阐述数据元素的作用及表现方式等等。

规范说明表能够减少数据元素的种类,降低数据的复杂性和出错概率。

(2)数据库结构标准化

如果说数据元素是货物,那么数据库就是存储货物的柜子,而数据库结构标准化就是定义数据库每个柜子里抽屉的布局。

数据库结构直接影响到各数据库中数据的权限管理、数据库的兼容性与性能、数据管理及再挖掘的便利性等等。

数据库结构的标准化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企业数据库性能提高,增强数据库的可靠性,减少出错时间,这样就极大减少了冗余数据。

另一方面,结构良好的数据库兼容性好,容易迁移和升级,在改造数据库或关联其他数据库时的优势尤为明显。

(3)数据存储标准化

本次项目的各业务数据存储除要求分类标准化外,还需满足其它一些新的要求:

编码标准化。

电子数据信息都用一定的编码格式保存,常见的有GB2312、UTF-8、BIG5、ISO-8859-1等等,在实际的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业务数据的阅读对象决定使用编码。

例如,如果管委会的业务数据的阅读者有中文用户、英文用户、日文用户还有其他语言用户时,推荐使用UTF-8,该编码在各种操作系统中都可以正常显示;

如果数据阅读者只有中文用户,可以采用GB2312,降低数据的存储空间。

存储格式标准化。

企业数据的电子信息一般有特定的软件产生,这些软件又具有自身特定的格式,如微软的Office系列产生的格式有doc、xls、ppt等等。

由特定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要求阅读者安装有相应的软件,对于未安装该软件的用户是一种阅读障碍,使有用的信息变成了垃圾数据。

因此,存储格式的标准化应尽量采用常见和费用较低的格式。

存储标准化还包括存储设备标准化、存储平台标准化等等,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处存储,到处可读的效果。

(4)输入输出标准化

数据的输入输出标准化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可读性,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似,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最简化原则。

尽可能减少数据的输入输出量和步骤。

步步校验原则。

在每一个步骤都加入校验过程,降低出错可能性。

稳定性原则。

这里的稳定是指设备和人员。

4.3.1.2反规范化处理

规范化的处理结果,表现为将一个复杂的、依赖关系众多的大表分解为若干个内容简洁、关系清楚的小表。

应该指出的是,即使分解过程能满足连接无损性和依赖保持性的要求,这种分解结果也不是最佳的。

因为数据库要实现对分析决策的支持,常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查询操作,这种操作必然涉及对众多的小表进行动态的关联。

这不仅给CPU带来了巨大的运算压力,而且还要求数据库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存储容量,以作为关联操作的缓冲区,同时,对多个小表的同步访问,也给系统的I/O带来了考验。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提高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

源自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以属性间的依赖关系为基础,进行小表的合并,这是反规范化的第一种情况。

反规范化的另一种情况,是保持数据库中数据的适度冗余。

在数据库中,有

些数据是基本的,涉及到大多数,甚至是全部的业务。

依据规范化理论的要求,这类数据应当存放在一个基本的表中,与记录其他具体业务数据的表相互独立,以供查询使用。

这样就导致每次进行查询操作时,都必须同时访问业务数据表和上述基本表,再对其进行关联操作,这就增加了CPU和系统I/O的负担。

因此,有必要将基本表的内容作为冗余数据,重复地插入到各个业务数据表中,从而以适当牺牲存储空间为代价,求得整体系统效率的提升。

4.3.3.1数据抽取

数据提取是指按照数据库的建库要求,如命名一致性、编码一致性、数据属

性一致性等,对操作进行转换、过滤、抽取,然后正确地集成到项目数据库中。

数据提取在数据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控制数据库的规模,数据库只装载对分析处理有用的数据,在完成数据初始装载后,数据提取只关心与数据库应用有关的数据的变化,其它数据则不予考虑。

根据数据源的不同,数据提取方式的具体实现可以分成相同数据库数据源的数据提取、不同数据库数据源的数据提取和非数据库数据源的数据提取:

(1)相同数据库数据源的数据提取:

这种方法只需对数据库进行简单的导入即可,后者采用批量加载的方式进行。

(2)不同数据库数据源的数据提取:

很多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提取工具都支持对其他种类数据库进行访问的功能。

分布式查询可以访问来自多种异类数据源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可以存储在相同或不同的计算机上;

数据转换服务(DTS)可以通过可编程对象将取自完全不同源的数据提取、转换并合并到单个和多个目的数据库;

也可以用bcp命令行将大量数据从另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传输到数据库中。

(3)非数据库数据源的数据提取。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相同数据库数据源和不同数据库数据源的情况占较大比重,因此,在项目中一般采用如下几种方式进行数据提取:

(1)基于存储过程的数据提取:

存储过程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