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4759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

答案要点:

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它离开人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不是科学的命题。

(2分)

人是目的还是手段,就其实际内容来说,是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社会价值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只有在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

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个人只有作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也就是充当他人和社会的手段的过程,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3分)

在剥削制度下,人的目的和手段是分离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片面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实质上是把自我当作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

这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3分)。

(本题的主要要求是考察考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现一定的思想倾向。

联系实际部分的酌情给分,分析评述优秀者应给满分。

解折:

这道试题属于历史唯物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该题的立意在于考查是否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联系现实思想状况的正确导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人的本质也是历史地变化的,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抽象的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生理属性,把人的本性看作固定不变的,用抽象的人类共性否定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都是不对的。

人的价值的根本点在于人的自主创造性,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值只有通过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去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社会作出贡献,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去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我们要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对社会贡献之大小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尺度。

在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基本理论的基本上,必然坚持人只能既是目的的同时又是手段,始终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片面强调入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理论上是荒唐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是极端自私的价值观。

这类评述题型的答卷不可能同答案的思路一样,只要评述全面、深刻,联系实际和思想,导向正确,就会得比较高的分数。

(1994年理科)27.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12分)

27.答案要点:

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分)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

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这个矛盾只能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不断解决。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状况,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与深度。

(2分)第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

(2分)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

(2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5分)

(1995年文科)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答案D

(1995年文科)27。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

“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12分)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用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

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

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

(4分)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

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

循环前进,是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

(1995年理科)25.“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是基础的。

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3分)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说明了物质文明是基础;

两个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1996年文科)3.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答案D

(1996年文科)5.“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

这句应理解为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答案A

人们通常在谈论国家问题的时候,老是犯恩格斯在这里所告诫的,而我们在前面也

顺便提到的那个错误,就是:

老是忘记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就

是民主的消亡。

  乍看起来,这样的论断似乎是极端古怪而难于理解的;

甚至也许有人会耽心,是不

是我们在期待一个不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的社会制度,因为民主也就是承认这个原

则。

  不是的。

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

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使用有系统的暴力的组织

(1996年文科)2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1997年文科)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E.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答案ABD

因为邓小平理论在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向结合时曾指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所以才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不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但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再者,如果马克思主义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我们还要改革什么?

(1997年文科)26.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

“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主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

因此,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不受教育程度限制的。

(1分)列宁的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

(2分)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1997年理科)5.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的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97年理科)6.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不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B.无产阶级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C.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

 D.无产阶级在议会中不占多数

(1998年理科)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答案 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干扰项B、C、D虽然都与生产力水平相关,但劳动工具制约着劳动对象的选择,制约着什么样的劳动者才能承担起什么样的劳动,也制约着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只有劳动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故答案为A.

(1998年文科)23.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23.答案要点: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

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

(3分)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1999年理科)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答案B

(1999年理科)18、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答案 BCD

(1999年理科)31、“金钱是政治的母乳”。

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政治是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权力的分配归根结底由财产多寡决定。

党派竞争、竞选都是以金钱为后盾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金钱的确是资本主义政治的母乳。

但是,金钱不是所有社会政治的母乳,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搞金钱政治或权钱交易。

(2分)

(1999年文科)30.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1分)

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2000年理科)19.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答案 ABCD

(2000年理科)30.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0.答案要点: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3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

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2000年文科)3.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发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答案 D

(2000年文科)30.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2001年文科)17.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

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答案 ABD

(2001年文科)3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31答案: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

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3分)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

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

社会的基本关系。

该题考查的是网络时代生产关系在多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历史唯物论认为,网络是

一种交往工具,由此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基本的社会关系仍

然是生产关系。

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不是社会的基本关系,社会基本关系仍然是生产

关系的理由。

其次要适当指出计算机网络确实可以起到拓展人与人之间多种社会关系的作用

(2002文理科)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2003)3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答案】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

如果—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3)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分析】本题考点: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于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的形式。

其功能是多方面:

①信息功能;

②教化培育塑造功能;

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

④认识功能;

⑤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

但是,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所以“文化决定论”是错误的。

回答本题建议分三个层次:

首先回答文化的含义,然后阐述文化的社会功能,指出题干中说法合理的一面,最后结合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指出题干中包含的“文化决定论”色彩及其错误的一面。

(2004)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2004)16、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

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

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文明的进步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答案ABCD

(2004年)17、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

“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

”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答案 ABDE

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过程(直接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和消费过程等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也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从而是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后完成了。

只有产品被人们消费了,在货币形态上商品价值实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才能开始。

同时,消费还创造出新的需求。

消费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迅速,这种需求会创造出生产的动力,促进生产的发展。

(2005年)4、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答案 B

(2005年)34、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

“污染环境的是谁?

”“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

”“保护环境的是谁?

”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共济网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

“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

(2006)4.“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说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06年)19.据报载,北京市×

×

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

这是因为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答案BCD

  【分析】这道不定项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文化和文明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和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

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C项),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即“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B项)。

但是,文化和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D项)。

考生选择该题的前提,必须对文明和文化的内涵有所掌握,紧紧抓住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成果,而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这一前提,这样就会顺理成章地选出B、C、D三个正确选项。

 (2007)4、列宁说:

“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