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4501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5759个国有林场、521万人。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生活负担较重。

平原区及经济较好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一般为200~500人/km2;

山丘区、边远及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小,一般为30~100人/km2。

许多农民居住在条件恶劣、远离城镇、贫穷落后的地方,山区、边疆、牧区、海岛的很多村庄只有几十户或十几户,甚至几户。

表1-1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情况单位:

元/人

分区

人均纯收入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全国

2936

2185

东部地区

3987

2784

中部地区

2730

1968

西部地区

2091

1669

注:

摘自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农村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条件

我国淡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且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大,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普遍存在冬干、春旱等季节性缺水问题。

西北、华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经常出现大旱或连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许多泉水、溪水、河水断流,对农村饮水水源影响极大,尤其是浅井枯干失效问题严重。

我国又是一个多山丘的国家,国土总面积的70%为山丘区。

山丘区地形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南方深山区取水困难,浅山丘陵区季节性缺水严重,属工程性缺水;

北方山丘区不仅取水困难、季节性缺水严重,甚至难以找到地表水和地下水,属资源性缺水。

受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开矿等人类活动影响,沿海区、低平原区、湖区、河套、古河道、洪泛区、山前洼地、矿区等易沉积地区,部分地下水有害矿物成分高,如氟、砷、铁、锰或含盐量超标,不宜直接饮用,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

根据2004年《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主要成果》,对比1980~2000年系列与1956~1980年系列的水资源数量,近2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水污染呈加重态势,对农村饮水水源影响很大;

黄河、海河、淮河、辽河流域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都大幅减少。

黄河、淮河、西北诸河、辽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已接近其可利用量,海河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已达其可利用量的1.33倍。

上述水资源问题,尤其水环境不断恶化、北方地区大范围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以及部分地区干旱加重的趋势,都对农村饮水带来新的不利影响。

(二)农村饮水解困历程及“十五”成效

1.农村饮水解困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中央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饮水解困工作进一步科学、规范,使农村严重的缺水问题得以缓解。

农村饮水解困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50~60年代,国家重视以灌溉排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设,解决了一些地方农民的饮水难问题。

(2)20世纪70~8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和在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农村解决饮水困难。

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暂行办法》,1984年批转了《关于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报告》以及《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逐步规范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

(3)20世纪9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正式纳入国家规划。

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4年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进一步通过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渠道增加投入。

90年代后期,甘肃省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贵州省实施了“渴望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了“380饮水解困工程”,四川省安排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等。

到1999年底,全国累计解决了约2.16亿人的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4)2000年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调整工作思路,加大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

2004年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历史阶段。

此外,我国还实施了多个与农村饮水有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和社会慈善捐助活动。

1985年以来,全国爱卫会与部分地方政府利用世行贷款实施了“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贷款总额3.7亿美元,累计解决了农村2437万人的饮水问题。

1991年以来,水利部等有关部门、部分地方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完成了三期农村饮水合作项目。

2002~2005年,水利部与英国DFID合作实施了农村供水与卫生合作项目。

全国妇联组织实施了“大地之爱·

母亲水窖”慈善捐助活动,2001年至今已投入各种善款1.5亿元,解决了农村1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国土资源部门在开展西部地下水勘查工作中,也为部分地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提供了找水经验和技术支持。

2.“十五”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国家实施了饮水解困、氟砷改水、应急抗旱等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项目,中央共安排国债专项资金117亿元,地方和群众筹资105亿元,解决了672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表1-2“十五”期间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

分区

投资(亿元)

受益人口

(万人)

小计

中央

地方

合计

222.61

117.00

105.61

6722

西部

125.38

78.14

47.23

3480

中部

85.47

35.70

49.77

2846

东部

11.77

3.16

8.60

396

(1)2001~2004年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

按照1984年发布的农村人饮困难标准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仍有4639万人饮水困难,其中2042万人属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2597万人是由于人口增加、水源枯竭、工程老化等原因新增的。

2000年,国家编制了《全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十五”规划》,提出了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目标,第一阶段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饮水困难问题,尽快完成和实现该计划所确定的饮水解困任务和目标;

第二阶段解决新出现的饮水困难问题,力争到“十五”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现存的饮水困难问题,保证群众基本的生活用水要求。

2001~2004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97亿元,地方和群众筹资85.5亿元,解决了561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2)《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实施情况

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的任务和目标已提前完成。

国家根据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农村饮水工作重点从饮水解困向保障饮水安全转变。

为保证农村饮水工作的连续性,2004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根据农村饮水安全现状,编制了《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以下简称《应急规划》),规划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77.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8.4亿元。

200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规划。

从2005年起,《应急规划》开始启动,2005年中央安排投资20亿元,地方和群众筹资20亿元,解决了1104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3.“十五”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评估及效益

(1)项目评估

2004年7~8月,水利部组织了100多位来自不同部门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对2000~2003年的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前期工作、施工建设、项目管理、运行管理、效益、群众满意度、可持续性等七个方面。

对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4个项目县的205处工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走访了1836个农户。

评估结果表明,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进展顺利,“十五”规划内的任务提前完成。

项目前期工作深入细致,建设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有力,工程优良率达90%以上,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良好,农民对饮水解困工程项目的满意度达98%。

(2)项目效益

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顺利实施,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长期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被群众赞誉为“小工程,大德政”,效益显著:

一是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减轻了医药费支出负担。

饮水解困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农民的饮水困难,同时也改善了他们的卫生条件,减少了水介传染病发病率,提高了农民尤其是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

据调查分析,受益区人均年减少医药费支出40元左右。

二是节省了家庭取水劳动用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据调查,饮水工程建成后,平均五口之家每年用于挑水的工日可减少50个,节省的劳力和时间转向投入种植、养殖等生产,也增加了外出务工、经商等机会。

三是促进了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贫困户脱贫。

饮水条件的改善,增加了家庭饲养畜禽的数量,为发展庭院种植和家庭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水源保障。

四是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饮水问题的解决,减少了水事纠纷,促使农民养成了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美化了居住环境等。

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受益地区群众将饮水解困工程称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爱民工程”;

基层干部称之为“三个代表”在基层最直接、最有力的体现。

广大受益群众在饮水解困工程通水时,敲锣打鼓,赋诗楹联,赠送锦旗,写感谢信等,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4.“十五”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要做法与经验

①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的高度抓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做出批示。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投入。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成立领导小组,由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挂帅,计划、财政、水利、监察、卫生等部门参加;

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要求,并将其列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②严格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各项目区都设立了饮水解困资金专户;

实行报账制,规模较小的先干工程后报账,规模较大的工程按进度分期报账,报账时每一项支出票据都要有项目受益村组代表、项目负责人签字;

实行公示制,增加资金管理和使用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各级监察、审计等部门对工程建设实施过程进行了监督检查,保障了资金安全。

③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管理办法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

针对农村饮水项目面广、量大的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实行了项目打捆申报、规划建卡、按卡实施、主要设备材料集中招标采购、分片巡回监理、受益农户跟班监督、严格检查验收、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等。

实践证明,这一套管理办法行之有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④因地制宜确定工程技术方案,采用适宜技术

注重水源可靠性论证,尽可能选用水处理难度低的优质淡水;

尽可能建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到户。

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省桐乡县等,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

在资源性缺水地区,如甘肃省庄浪县等,跨乡镇统一规划饮用水源,建适度规模供水工程;

在水质性缺水地区,如山东省沾化县等,以引黄河水的平原水库为水源建设县级供水网,河北省黄骅市等,采用电渗析供水站分质供水;

在农户居住分散的山丘区,采用集雨、引泉、浅井等分散式供水方式。

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包括节能的变频供水设备,用于小规模地表水水厂的一体化净水设备,用于苦咸水、高氟水等劣质水处理的电渗析、反渗透技术与设备等。

⑤深化农村供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和规模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对水窖、水池、浅井等微型工程,采取国家补助,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用的体制;

对以村为单元的小型供水工程,由村委会负责管理,或由受益农户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用水组织,实行自主管理;

对跨村、跨乡的区域集中供水工程,采取专管机构、受益村和用水户协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县水利局和乡镇水利站为主的基层服务体系经常开展技术培训、经验交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有的地方成立农村供水协会,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西部地区相当多的地方财政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加重了农民的筹资负担;

基层技术力量薄弱,部分县级供水工程规划的科学性不够,以传统的单村供水方式为主,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程简陋,难以保证工程持久良性运行;

部分工程建后管理薄弱,管护责任不落实,水费低于供水成本,尚未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水质检测和监督薄弱,许多工程建成后未进行过水质化验,存在不安全隐患。

(三)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摸清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问题,2004年11月~2005年6月,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以县为单元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和逐级复核评估,编制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1.农村供水现状

根据各地的调查成果,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村分散式供水人口为5810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2%;

集中式供水人口为36243万人(主要为200人以上或日供水能力在20m3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8%。

表1-3农村供水总体情况

集中式供水人口(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比例(%)

分散式供水人口(万人)

全国

36243

38%

58106

62%

9479

33%

19526

67%

13025

32%

27750

68%

13739

56%

10830

44%

(1)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

我国农村的集中式供水规模普遍较小,供水规模大于200m3/d的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只占农村总人口的13%;

乡镇及跨乡镇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处数只有2.15万处,91%的工程为村级集中式供水工程。

乡镇及跨乡镇供水工程,北方以地下水源为主,南方以地表水源为主;

多数由乡镇水管站管理,计量收费。

村级集中式供水工程,多数为单村供水,水源以地下水和山溪水为主;

多数承包给村民管理,按人收费与计量收费并存。

集中式供水工程中,多数供水设施简陋,只有水源和管网,缺少水处理设施和水质检测措施;

有水处理设施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仅占集中供水工程总处数的8%左右。

此外,部分集中供水工程存在供水能力远大于实际用水量的问题。

原因是部分农民收入水平低,饮用、做饭等使用好水,洗涤、饲养牲畜等仍取用原有不收费的水。

(2)分散式供水基本情况

我国农村的分散式供水工程,多数为户建、户管、户用,普遍缺乏水质检验和监测。

分散式供水人口中,67%为浅井供水,主要分布在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较容易的农村,供水设施多数为真空井或筒井,建在庭院内或离农户较近的地方,取水方式主要为手动泵、辘轳或微型潜水电泵;

3%为集雨,主要分布在山丘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或海岛等淡水资源缺乏的农村,以屋檐和硬化庭院集流场为主,北方以水窖蓄水为主,南方以水池蓄水为主;

9%为引泉,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南方较多;

21%无供水设施或供水设施失效,直接取用河水、溪水、坑塘水、山泉水或到其他村拉水,主要分布在南方降水较丰富的山丘区农村。

2.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体状况

(1)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工作,2004年11月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附后)。

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分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组成。

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为饮水不安全。

(2)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

据调查评估结果,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28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4%。

其中,水质不安全人口为22722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70%;

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证率不达标人口为9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30%。

饮用水水质超标,已成为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扣除2005年《应急规划》已解决的1104万人,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1176万人。

表1-4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

分类

2004年底调查结果(万人)

2005年底人数(万人)

人数

比例

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人数

32280

占农村总人口的34%

31176

1.饮水水质不达标人数

22722

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70%

21959

其中

氟超标

5085

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22%

4595

砷超标

289

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1%

228

苦咸水

3855

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17%

3744

污染水

9084

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40%

8982

其中,血吸虫疫区

934

832

其他饮水水质超标问题

4410

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19%

2.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不达标人数

9558

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30%

9218

3.饮用高氟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1)饮用高氟水人口分布

全国农村饮用高氟水(氟化物含量大于1.5mg/L)人口为5085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6%,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22%;

其中,含氟量大于2.0mg/L的人数为3000多万人。

在地区分布上,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80%的高氟水人口分布在长江以北。

(2)饮用水氟超标成因

①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饮用水氟超标

氟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元素,在自然界中以氟化物形式存在于多种矿物中,且大部分氟化物易溶于水,在水力作用下,易沉积在地下水径流不良的冲洪积平原、河套或低洼地形区的地质构造中,造成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氟含量高,尤其在萤石、煤炭、石油蕴藏区和古河道区,地下水氟超标严重。

②不合理开采地下水造成饮用水氟超标

部分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为采矿疏干含水层等原因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加上成井工艺中高氟含水层封闭不严,致使高氟水串层。

③采矿、选矿等造成饮用水氟超标

有的地方开采富氟萤石矿,大量含氟的矿石碎屑遗落至河道中,经水溶解,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

④原有饮用水降氟设施失效,使部分人口重新饮用高氟水

部分原有的饮用水降氟设施维护管理较繁琐,如20世纪70~80年代曾普遍推广的家用除氟罐,由于吸附介质—活性氧化铝需要再生处理,多数农户很难长期坚持使用。

部分小型除氟供水工程,由于同样的原因,加上管理不善,造成设备闲置或老化报废。

(3)饮用高氟水的危害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牙齿和骨骼形成,钙、磷代谢以及体内酶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氟化物摄入过量时,则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饮用高氟水,可引起慢性中毒,产生氟斑牙和氟骨症,严重的会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饮水中氟含量0.5~1.0mg/L较适宜;

1.0~1.5mg/L时,会出现氟斑牙患病;

长期饮用3.0~6.0mg/L以上的高氟水可能出现氟骨症,但发病情况与当地气候、饮食结构等有关。

4.饮用高砷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1)饮用高砷水人口分布

全国农村饮用高砷水(As>0.05mg/L)人口为289万人,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3%,分布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饮用水砷超标成因

①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饮用水砷超标

饮用水砷超标主要是由于在成岩成矿构造中,有色金属矿体普遍伴生砷元素,矿物风化后随降水进入地表水,渗入地下,并在低处富集,致使水中砷超标。

②采矿、选矿与冶炼工业废水、废渣污染造成饮用水砷超标

(3)饮用高砷水的危害

砷(As)是一种有毒的非金属元素,长期饮用高砷水,会造成砷中毒,主要以皮肤改变为特征,可导致皮肤色素脱失、着色、角化,严重的会发生皮肤癌,同时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也有损害。

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中砷含量不得超过0.05mg/L。

5.饮用苦咸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1)饮用苦咸水人口分布

全国农村饮用苦咸水(TDS>1.5g/L,Cl->450mg/L,SO42->400mg/L或总硬度>700mg/L)人口为3855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2%、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7%。

其中,溶解性总固体TDS>2g/L的苦咸水人口为2400万人。

农村饮用苦咸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

(2)苦咸水成因

苦咸水,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氯化物、钙、镁离子及硫酸盐等溶解盐造成的。

苦咸水成分复杂,不同地区成因有别,成分不同,感官性状也有差别。

①沿海地区苦咸水

一是由于近代海相成陆,土壤中有明显含盐层,土壤中大量的矿物质在灌溉水和雨水的冲刷下进入浅层地下水;

二是由于沿海地区的地层结构,海水与地下水互相串通渗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